日期:2021-05-31
這是文言文三則教學設計,是優秀的四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生:“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
生:就是說看他不像一個君主,接近他也感覺不到帝王應有的那種威嚴。
生1:很嚴厲,不茍言笑。
生2:居高臨下,頤指氣使。
生3:讓人望而生畏,接近他你沒有說話腿就打哆嗦。
生4:走近他,感覺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生:感到失望。
生:孟子曾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為一樂也。”孟子看出梁襄王是不可造就之才,遇到這么一個差生,所以他失望了。
師:重大發現!原來街上看相的祖師爺是孟老夫子。(生笑)作為教師可不應該歧視差生哦,“有教無類”是老師的天職。不過,我知道包括吳老師在內的許多老師都喜歡聰明的學生,作為同行我能理解老孟的心情。
生:孟子曾經成功地向梁惠王推銷過“仁政”“王道”的治國安邦之策,還沒有來得及實行,梁惠王就駕崩了。梁襄王繼位,孟子看到他是一個碌碌無用之輩,就知道自己的政治主張是無法實現了,他的理想破滅了,所以他感到失望。
師:講得真好!學習就應該能融會貫通,我們高一時學過《寡人之于國也》,梁襄王的老爸惠王曾虛心向孟子請教。老孟一定很得意遇到這么一位好學生,一個能夠幫助自己實現理想的君主。不曾想這位好學生卻早早的去世了,眼前這位繼承人卻是庸碌之輩,理想無法實現,當然會感到失望。
生:孟子是位辯論高手,不管是梁惠王,還是齊宣王都不是他的對手,最后都會落入他編織的陷阱中。孟子喜歡這種戰勝對手的感覺,但梁襄王不能給他帶來這種感覺。
師:你是說老孟有一種獨孤求敗的失望,是嗎?(生點頭)孟子有些像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對辯論有著極大的熱情,到處找人辯論,或者說“見誰掐誰”,《孟子》七篇記載的都是他的滔滔雄辯。孟子說:“見大人則藐之。”這里的“大人”可以理解為難以說服的辯論對手,在戰略上藐視對手,在戰斗中戰勝對手,對他來說有一種精神的快感。而眼前的梁襄王卻不堪一擊,這讓他多少感到有些失望。
三位同學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孟子失望的原因,這些推測都有一定的道理……
生:我不同意前面三位同學的看法。我認為孟子這是在表揚梁襄王,說他沒有領導的架子,平易近人,虛心好學。
生:我覺得千百年來我們國民性格里一直有魯迅先生所奴性,習慣被領導,被呵斥,被驅使,一旦領導對我們和藹一些,我就感到渾身不自在,甚至覺得領導不像領導,這與現代社會強調平等自由是相違背的。況且文中并沒有直接說出孟子是失望的,這只是我們的一種推測。我們的這種推測是一種奴性的心態的表現,所以我愿意把“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理解為是孟子在表揚梁襄王。(學生鼓掌)
師:老師很高興你能有這樣的認識!這種說法我也是第一次聽到,我們都習慣認為孟子鄙視梁襄王看上去不像一個國君的樣子,沒有國君應有的威嚴。細細想來,可能我們的潛意識里也有你所批判的奴性吧?(學生沉思)
這是一種全新的理解,它顛覆了我們傳統的認識,可能我們一時還無法接受,但它的確是一種獨特的個性化解讀。對于課文的理解我們既可以通過文本還原歷史的真實,也可以用我們現代人的觀念去重新建構文本的意義。相信同學們通過反復的誦讀,一定會有更多的收獲。
劉祥立足文本細讀,透過表象看本質,這樣的探究有價值wjzhaoj整個解讀脫離時代背景,以今釋古,正反映了學生缺乏傳統的知識。別忘了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的“禮”是其學說的重要部分,他所宣傳的應是“君君,臣臣”。脫離文化背景的解讀必然是曲解,怎可大家表揚?新的見解必須在當時歷史文化背景范圍內的獨特發現。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應防止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而導致的“戲說”現象。
吳金昌看來趙老師沒有弄清楚我的意思,傳統的解讀注重知人論世,還原文本的真實。但解讀應該是多元的,用現代人的觀念去重新建構文本的意義或許是一種“誤讀”,只要我們不是狹隘的站在應試教育的立場上看待它,它也有其獨特的價值。語文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智慧。
我贊成你的意見。提供一條佐證:
孟子有民本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一、課文悟讀
《世說新語》是南朝宋臨川王及其門客所撰的一部魏晉志人小說,是記述東漢后期到晉宋間一些名士的軼聞瑣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是魏晉志人小說的典范。該書分德行、言語、文學、政事等36門,課文所選的三則故事分別出自《言語》《方正》和《容止》門。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是記敘孔融小時候的一件軼事,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和層層烘托的手法,表現了孔融的聰慧機智。李元禮聲名顯赫,官位極高,非英才名士清譽之人及內親外戚是見不到的,但孔融“欲觀其為人”,就對門吏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孔融得以被接見。這便罷了,他還抬出老祖宗孔子和李元禮扯上關系,讓元禮和賓客都倍感驚奇。這是用他人的反應烘托孔融之聰明。陳韙的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則又引來了孔融的反唇相譏,機敏之極表現得淋漓盡致,并在此將情節推向高潮。《陳太丘與友期》通過元方的言行表現了他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客人不講信用,卻當著元方的面罵陳太丘不是人,元方據理以對:“您和我父親相約在正午,但您正午沒趕到,您這是不講信用;對著別人的兒子罵他的父親,您這是沒有禮貌。”試想,如果元方自己不明白何為信用,何為禮貌,能說出這番話嗎?這則故事也啟示我們:做人就要有誠信,講禮儀。《魏武將見匈奴使》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曹操陰險、狡詐、狠毒的個性特征。曹操認為自己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懾遠方國家的使者,所以在會見匈奴使者時,讓相貌威武清朗的崔琰代替,自己則充當侍衛,手握鋼刀站在坐榻旁,會見完畢后又派間諜去問使者:“你覺得魏王怎樣?”使者答道:“魏王風度儒雅非同一般,但坐榻旁那個握刀的人,才是位真正的英雄啊!”曹操警覺起來,生怕使者察覺了個中情形,有損形象,于是馬上暗中派人殺死了使者。作者正是通過對這一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畫了曹操的個性特征。
二、亮點探究
1.結合這三則故事,談談你對個性化語言的理解。
探究學習:個性化語言是指最能表現人物個性特征的語言,是特定的“這一個”,是其他任何人都難以替代的。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深受封建教育的毒害,把陳腐不堪的知識當作學問,到處賣弄,滿口“之乎者也”,即使在小孩子面前也不例外,這就是個性化的語言。在這三則故事中,前兩則就突出地表現了這一點,如第一則中孔融回答元禮所問時說:“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短短一句,足見其機智超群、聰明絕頂。別人都對孔融的話感到驚奇,認為是個奇才,偏偏后到的陳韙卻不以為然,認為小時聰明,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的機智、聰明又表現出來,奚落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這就是個性化的語言。再如第二則中的元方對友人的怒罵不卑不亢,針鋒相對,充分表現出其落落大方和明信懂禮,是一個頗有教養、明白事理的孩子。
2.《魏武將見匈奴使》通過對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試簡述。
探究學習:通過對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來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是《世說新語》一書的主要特色之一。《魏武;將見匈奴使》突出地體現了這一點。匈奴使節來訪,曹操應親自接見,但他認為自己形象丑陋,不能威懾外國使節,于是讓相貌俊偉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則站在旁邊,持刀而立,會見完畢后,還讓間諜去打探消息,狡詐到何等程度!匈奴使節據實以對,哪曉得遭來殺身之禍!曹操追殺使節,何其兇狠!這則故事僅僅69個字,卻勾勒了一個奸詐、陰險、狠毒的魏王形象。
3.語言簡潔、凝練、樸素是這三則故事的共同特點,請舉例說明。
探究學習:語言簡潔、凝練、樸素,是《世說新語》一書的亮點之-。這三則故事只求將事件交待清楚,不作過多鋪陳,也不用華麗詞藻,只幾句便描述一件事。如第一則寫孔融到李元禮的府上和李元禮坐在一起,只用“既通,前坐”,何其簡潔明了。又如寫陳韙受奚落后的神情:“韙大踧踖。”陳韙那種尷尬不堪、局促不安的神態便躍然紙上。再如第三則中“魏武聞之,追殺此使”,簡要交待結果,至于曹操聽說后的心理、追殺的過程,都沒作過多的陳述。
4.試比較這三則故事在寫法上的異同。
探究學習:
同:敘事簡潔,語言樸實、凝練。
異:第一則、第二則通過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特點,第三則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的個性特點;第一則還通過層層烘托突出主要人物的聰明機智。
5.這幾則故事都充分運用了藝術空白,請你找一找:哪些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并體會運用這種手法的好處。
探究學習:第一則,孔融見李元禮的心態,見到元禮時的神情,元禮及賓客“奇”的言談舉止,陳韙說話的神態,孔融答話時的心理;第二則“元方入門不顧”,友人的反映;第三則,曹操聽到匈奴使節答話后的心理,追殺匈奴使節的過程等地方運用了這種手法。好處:使敘事簡潔,給讀者留下想像、聯想的空間。
三、選題設計
1.《世說新語》內容的積極意義。
研究方法:先通讀《世說新語》,可找有譯文的書籍,文白對照閱讀,然后逐條歸納,并參讀必要的書籍。參讀書目:《世說新語新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原注)世說新語》,廣西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劉慶華譯注《世說新語》,廣州出版社,2001年版;游國恩、王起等編《中國文學史》;《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2.《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
研究方法:在精讀《世說新語》各篇的基礎上,從整體上勾勒全書的藝術成就。參讀書目:除上題中所列外,還可參讀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
3.《世說新語》的影響。
研究方法:借助-些研究資料,從文學史這個角度描述它對后世文學的影響。參讀書目:劉義慶著、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上海古藉出版社,1984年版;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徐震著《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游國恩、王起等編《中國文學史》;《世說新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4.文言文詞類活用研究。
研究方法:將初中《語文》1-5冊中的詞類活用的例句找出來,然后分門別類地歸納整理。參讀書目:王力主編《古代漢語》;《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程湘清主編《古漢語實詞釋辯》等。
四、備教卡片
●卡片
①《世說新語》一般認為原稱《世說》,采用了漢代劉向用過的書名。唐以前的材料,包括《隋書經籍志》《南史劉義慶傳》等均稱為《世說》。其后則《世說新書》與《世說新語》并稱。前者見于段成式《酉陽雜俎》、唐寫本《世說新書》殘卷等,后者見于劉知幾《史通雜說》。魯迅也認為此書原名《世說》,后人見它與劉向書同名,“因增字以別之也”(《中國小說史略》)。至于通稱《世說新語》,則不遲于宋代。兩宋之交的汪藻作《世說敘錄》,其中就曾提到“今以《世說新語》為正”。(摘自《世說新語選譯》,巴蜀書社,1991年版)
●卡片
②《世說新語》的藝術成就很高。
第一,善抓典型事件進行概括描寫,三言兩語,就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態,躍然紙上;
第二,記言記行緊密結合;
第三,記人物語言能傳達出人物說話語氣和心理活動;
第四,人物語言往往富有個性化;
第五,具有口語化風格。
(摘自《中國古典文學名著題解》,中國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有刪改)稱父曰君,稱人之父曰尊君,自稱其父曰家君。(摘自徐震著《世說新語校箋》,中華書局,1984年版)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通訊》
2002年8月
[自讀導言]
1.讀懂這三則故事,了解這三則故事的大意。
2.領會孔融“想君小時必當了了”的言外之意;領悟第二則故事的思想意義;體會曹操的個性特點。
3.學習通過人物個性化語言表現人物性格;學習通過典型事件進行概括描寫,刻畫人物形象。
4.反復誦讀,繼續積累文言詞句。(解說:本文的三則短文故事性均強,應指導學生充分借助注解讀懂課文,了解故事的內容,在此基礎上突出各則的特點。第一則著重表現孔融小時的聰明機智,第二則含有積極的思想意義,第三則著重通過典型事件表現人物個性。這些,均應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深入品析、領悟。當然,積累文言字句,積淀文化內蘊,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根本任務,故無論哪篇課文,均應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積累文言詞句。)
[自讀程序]
一、引讀:
1.設計導語引入新課。
2.簡介
《世說新語》和其作者劉義慶。《世說新語》,筆記小說集。本名《世說新書》,簡稱《世說》。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作注。全書按內容分類記事,共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主要記載漢末至東晉士族階層人物的遺聞軼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這個時期士族的放涎生活和風氣。在中國小說中自成一體,后代仿作很多。書中存在不少消極因素,但也有不少批判黑暗、諷刺奢淫、表彰善良的記述。全書語言精練,善于通過一言一行刻畫人物肖像、精神面貌,意味雋永。作者劉義慶(公元403--444年),南北朝劉宋王朝宗室,彭城(今江蘇蘇州市)人,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川刺史、加開府儀同三司。他秉性簡素,愛好文史,喜歡招聚文學之士,除《世說新語》外,還編有《函明錄》等,但已散佚。
3.教師范讀,要求學生注意字的讀音和句子的停頓。
二、試讀:讓學生對照注解先試著自由朗讀課文2-3遍,然后指名分別朗讀這三則故事,師生共同評述朗讀情況。
三、疑讀:學生再次朗讀課文1-2遍,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試著每則提出2-3個問題。
四、對讀:一個試著讀出譯文,一個讀原文,采用接力的形式讀完課文。
五、悟讀:要求邊讀邊領悟課文的內容和寫法,并指名分別說出,集體訂正。
六、點讀:師生邊朗讀邊評點。
方法如下:第一則:學生齊讀一句,教師對內容、寫法或詞句的含義、作用進行評點,如:“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評點:為寫孔融拜訪作鋪墊。)再如:“韙大踧踖。”(評點:寫出陳韙十分尷尬、局促不安的神態。)第二則:女生齊讀一句,男生評點一句。第三則:男生齊讀一句,女生評點一句。
七、品讀:邊讀邊品析語言的精練和故事的情味。
八、創讀:邊讀邊進行創新性訓練。第一則,補充細節,如孔融拜訪李元禮的心理、李元禮問話時的神態等;第二則,友人很是慚愧,想下車向元方道歉,但元方卻“入門不顧”,這樣做過分嗎?第三則,補充細節,加強心理刻畫,充分表現出曹操的個性。
九、誦讀:依據一定的方法誦讀全文。(如文脈法--先理出文脈,然后誦讀。)(解說:古詩文的教學貴在一個“讀”字,應引導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領悟,在讀中創造。抓住了“讀”,便抓住了古詩文教學的本質。此課的教學過程就特別突出“讀”:“引讀”意在激發興趣;“試讀”意在熟悉課文,掌握技巧;“疑讀”意在讓學生邊讀邊思考;“對讀”意在熟悉內容;“悟讀”意在讓學生邊讀邊自己去領悟;“點讀”意在訓練學生評點,深入把握課文的內容、寫法及語言特點;“品讀”意在學會品析;“創讀”意在訓練想像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思辨能力;“誦讀”意在讓學生根據一定的方法背誦課文。以“讀”為線索,貫穿整個過程。)
[自讀點撥]
一、內容提示
這三則故事分別選自《世說新語》中的《言語》《方正》和《容止》。第一則主要表現孔融的聰明機智。李膺名望顯赫,官位極高,登門拜訪的要么是英才名士清譽之人,要么就是他的內親外戚,一個十來歲的毛頭小子,他哪里會見。但孔融自有他的策略:走到門吏那里便稱是李膺的親戚,得以人內;直待李膺問他與自己是什么親戚關系,孔融說出一番離奇機智的話,原來是打著老祖宗的旗號,李膺和他的賓客無不為他的口才和聰明稱奇。但當別人把孔融的話告訴給后到的太中大夫陳韙,陳韙卻不以為意,說:“小時聰明伶俐,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便接口道:“料想您小時候,一定聰明伶俐。”暗含機鋒,弄得陳韙十分尷尬。第二則主要表現陳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陳太丘和朋友相約正午同行,但朋友超過了約定的時間,于是陳太丘便獨自走了。陳太丘走后不久朋友到了,正好元方在門外玩耍,朋友問他的父親在家沒有,當元方告訴朋友父親已去,朋友便怒不可遏,當著元方大罵他的父親。元方不卑不亢,指出了朋友為人弱點:一是不講信用;二是沒有禮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年僅7歲的陳元方竟然明白為人要誠信,要講禮貌,真是難能可貴!一番話說得朋友慚愧不堪,下車想和元方執手致歉,但元方入門而去,連看都不看他一眼,寫出元方對父親朋友不講誠信和沒有禮貌的鄙視。第三則表現了曹操奸詐、陰險的性格特點。曹操自認為形貌丑陋,不足以威懾遠方國家的使者,于是在會見匈奴使者時,讓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琰代替,自己則充當侍衛,拿著刀站在坐榻旁。會見完畢后,又派間諜去問匈奴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答道:“魏王風度儒雅非同一般,但是床榻旁那個握刀人,才是位真英雄啊!”曹操便警覺起來,生怕使者已窺見個中情形,于是馬上派人追殺了使者。曹操奸詐陰險到何種程度!
二、寫法提示
1.敘事簡潔。這是三則故事在敘事上的共同特點。第一則敘述孔融到洛陽、孔融見李膺、孔融奚落陳韙,過程清晰,不旁生枝節,文筆簡略;第二則敘寫原因、經過、結果,都讓人一目了然;第三則敘寫曹操會見匈奴使節時的心理、過程及追殺匈奴使節一事,無不躍然紙上,但全文只有69個字,敘事簡潔程度由此可見。
2.第一、二則主要通過個性化的語言表現人物的性格。第一則中孔融的機智聰明,就是通過他的語言表現的。他很想見識一下李膺,但李膺又是非英才名士清譽之人及他的內親外戚不予接見,連門吏都不讓進,于是他靈機一動:“我是李府君親。”在回答李膺的問話時,他采用推理之法,從老祖宗的關系推理“仆與君奕世為通好”,真乃雄辯之才!當陳韙說:“小時聰明伶俐,長大后未必出眾。”孔融反唇相譏:“料想你小時一定很聰明伶俐的了。”其言外之意是:為什么你現在這么平庸無能呢?非孔融不能言也!第二則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是通過他的語言表現的。本來朋友失信,但他竟然當著兒子大罵父親不是人,元方據理反駁:“您和我父親相約正午一同出行,到正午您卻不來,這是您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父親,您這是沒有禮貌。”如果他自己不知誠信,不懂禮貌,哪能說了這番話呢?正是通過他自己的語言表現出他明信懂禮。3.第一則層層烘托突現人物;第三則通過典型事件的概括描述表現人物性格。第一則通過三層烘托突出孔融的聰明機智:第一層,“李元禮有盛名”,“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想見元禮不是件容易的事,烘托孔融能見機行事;第二層,“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烘托孔融推理奇特;第三層,“韙大踧踖’,烘托孔融話鋒犀利。第三則概括描述了曹操接見匈奴使節時,因自己形貌丑陋而讓人代替,自己則握刀站立床榻邊,然后殺死使節這一典型事件,表現曹操奸詐陰險兇殘的個性特征。
三、語言
揣摩簡潔、樸素、凝練是這三則故事的共同特點。三則故事都沒有華詞麗句,沒有過多的鋪敘,只一兩句話、一兩個詞便寫出一件事,如:“韙大AA”人物局促不安、狼狽不堪的神態便表現了出來。再如:“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交待結果,表現曹操的陰狠。(解說:如果把握住了內容、寫法和語言特點,那么一篇文章就完全學懂了。基于此,對這三方面作了一些提示,以此讓學生能從整體上把握這篇課文。)
[自讀思考]
1.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用法,并加以解釋。①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②人以其語語之。③不足雄遠國。
2.試譯下列句子。①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②友人慚,下車引之。③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3.請給下面一段文字加注標點,并概述其內容。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孔子二十四世孫也融四歲與兄食梨輒引小者人問其故答曰小兒法當取小者年十歲隨父詣京師河南尹李膺有重名融欲觀其為人遂造之膺曰高明父祖嘗與仆周旋乎融曰然先君孔子與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則融與君累世通家也眾坐(同“座”)莫不嘆息僉(qiān,都,皆)曰異童子也太中大夫陳韙后至同坐以告韙曰小時了了者長大未必能奇融應聲曰即如所言君之幼時豈實慧乎膺大笑顧謂融曰長大必為偉器4.比較三則故事在寫法上的異同。5.充分調動想像,補充情節,將《魏武將見匈奴使》擴寫成一篇不低于600字的小說,注意細節描寫和心理刻畫。(解說:課后練習一是對課內知識的鞏固,二是延伸拓展訓練,在延伸拓展中訓練學生讀懂文言文章,訓練想像創新能力。)參考答案1.①奇,作動詞,以……為奇,感到奇怪;②語,作動詞,告訴;③雄,作動詞,稱雄,威慎震服別人。2.①這樣,我和您便是累世的交誼了;②客人慚愧了,下車想和元方執手以示歉意;③但那位床頭提刀的人,才是一位真正的英雄啊。3.標點:……舉,……人,……也。……歲,……梨,……者。……故,……曰:“小兒,……者。”……歲,……師。……名,……人,……之。……曰:“……祖,……平?”……曰:“然。……老君,……義,……友。……也。”……息,……曰:“……也!”……至,……告。……曰:“……者,……奇。”……曰:“……言,……時,……乎?”……笑,……曰:“……器!”內容:介紹孔融的基本情況,記述了孔融與兄吃梨及拜見李膺兩件事,表現孔融尊大、機敏的特點。
4.見“寫法提示”。
5.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