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21
這是紙的發明,是優秀的三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文本解讀
《紙的發明》是一篇關于紙的說明性文章。作者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介紹了紙發明的緣由、演變和發展,告訴我們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文章雖然是說明性的文章,但是不枯燥、乏味,作者用一些淺顯易懂的語言讓學生了解了紙發明的過程。
二、教學要點
1.生字識寫
課文18個生字,8個要求會讀、13個要求會寫,其中“歐”“洲”“社”既要求會讀,又要求會寫。
會讀的字中,要注意“創”是后鼻音,“倫”“鮮”“洲”是前鼻音,其中“鮮”是多音字,在這里讀xiǎn,組詞鮮為人知,朝鮮,另一個讀音xiān,組詞新鮮。
13個會寫的字中,“術”“冊”為獨體字,“錄”為上下結構的字,“存”為半包圍結構的字,“偉”“保”“約”“驗”“阿”“伯”“歐”“洲”“社”為左右結構的字,“偉”“保”“約”“驗”“阿”“伯”“洲”“社”8個字左窄右寬,書寫時要注意筆畫間的穿插與避讓,“歐”左右等寬,“偉”“保”“伯”都是單人旁。
2.課文默讀
三年級要求是“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出聲,不指讀”,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文章的內容。教學時教師要有意做這方面的訓練。檢查默讀是否有效,可以通過提出問題來評估,看看學生能否回答出問題。
3.概括段意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對閱讀的要求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本單元的主要目標是了解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課文學習的重點是默讀課文,完成課后的第一題,寫出自然段的段意。
三、教學活動設計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8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發現“左窄右寬”的字的書寫要點,運用聯系生活實際識記生字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學會用準確的語言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感受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板塊一:學習字詞,認識蔡倫
1.出示詞串一: 記錄 一冊書 攜帶 經驗 保存
(1)讀準字音:注意“錄”的聲母是“l”,“冊”“存”是平舌音。
(2)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記錄:近義詞替換——記載
攜:提手旁,和手有關,本義:用手提著。
冊:出示書簡、冊的篆書字體等圖片,聯系實際,觀察圖片,古代稱編串好的竹簡,現在指裝潢好的紙本子:紀念冊、畫冊。
2.出示詞串二:蔡倫 造紙術 偉大 創造 朝鮮 阿拉伯 歐洲 社會
(1)讀準字音:鮮是多音字,在這里讀xiǎn。
(2)請學生把以上詞語連起來說一段話。
板塊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提醒讀書要求:朗讀課文,讀通句子,讀順課文,難讀的地方多讀幾遍。
2.指讀課文。
指名學生分節讀課文,師生之間相互正音。
3.默讀課文,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1)學生默讀課文,3分鐘內完成,教師巡視,提醒不出聲,不指讀,不動唇,同時標出小節數。
(2)完成填空。
這篇課文先講了在蔡倫沒有發明紙之前,人們記錄文字很不方便,到了西漢時期,人們造出了( ),但是粗糙不好書寫,到了東漢時期,蔡倫發明了既( )又( )的紙,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板塊三:運用圖表,概括段意
1.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圈畫出造紙術發明的時間段。
要點:生可能圈畫出“早在幾千年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
教師相機總結出“造紙方法發明以前”“西漢時代”“東漢時代”“后來”
2.根據圖表,概括每節的大意。
(1)出示圖表,運用段落中的關鍵語句以及所給的時間段提示詞,寫出每段的段意。
(2)自己填一填
QQ圖片20191127220528.png
(3)小組匯報交流
要點:
造紙方法以前,人們在龜甲、竹片、木片、帛上記錄文字,但是竹片木片攜帶不方便,帛價格太貴。
西漢時代,人們用麻來造紙,但是麻紙比較粗糙,不好書寫。
東漢時代,蔡倫改進了造紙術,發明了可以大量制造,價格便宜的紙。
后來,我國的造紙術傳到了全世界,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
作業設計:
1.搜集一下蔡倫的故事,課間和同學交流一下。
2.按照時間順序,把課文每節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第二課時
板塊一:聽寫詞語,復習課文
1.聽寫詞語。
保存 歐洲 社會 記錄 經驗 書冊
(1)生對照正確的詞,進行校對、訂正。
(2)齊讀詞語。
要點:字形正確,書寫工整,字音讀準。
2.說一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要點:說清楚造紙術發明的經過及影響。
板塊二:借助圖表,走近蔡倫紙
1. 出示圖表,比較閱讀。
時間
記錄文字的物體
優點
不足
造紙方法發明以前
龜甲和獸骨
用刀刻、笨重
帛
輕便
西漢時代
便于攜帶
東漢時代
蔡倫紙
2.同桌互助,填寫表格。
(1)默讀課文,圈畫出記錄文字的物體,“龜甲和獸骨、青銅器”“竹片和木片”“帛”“麻紙”“蔡倫紙”
(2)快速地略讀課文,找出它們的優勢或者不足以及其發展的情況
要點:略讀就是快速地瀏覽,找到相關信息,不是逐字逐句地讀。
3.匯報交流,完成表格
時間
記錄文字的物體
優點
不足
造紙方法發明以前
龜甲和獸骨、青銅器
用刀刻、笨重
竹片和木板
帛
輕便
價格昂貴,只有少數人能用,不能普及
西漢時代
麻紙
便于攜帶
比較粗糙,不易書寫
東漢時代
蔡倫紙
輕便好用,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便宜
4.再次默讀,歸其原因
(1)通過比較,說說為什么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學生用橫線畫出蔡倫造紙得以傳承、發展原因的相關語句。
(2)交流
要點:“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價格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
注意語言的表達,要能把優點說全。
板塊三:拓展延伸,理解貢獻
1.齊讀第一自然段,思考: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2.齊讀課文的最后一小節。
3.補充資料,老師介紹。
①造紙術發明以前,世界各國的書寫材料,有的堅硬,有的笨重,有的價格昂貴,都不是理想的書寫材料,不利于文化的傳播。
②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紙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日益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
③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地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作業設計:
查閱資料,找一找紙有哪些種類,給紙家族成員畫一張臉譜。
一、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認識:攜、蔡等生字。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句子。
3.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課文內容及重點句子。
【難點】學習蔡倫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看書積累知識嗎?老師有幾個小問題要考一考大家,看看誰平時積累的知識最豐富。誰發明了電燈。(愛迪生);孔明燈是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發明的;地動儀是中國古代的(張衡)發明的。
看來大家平時的積累著不少呢,我們發現這些問題都與什么有關?(發明)我們今天的課就與發明有關。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新課《紙的發明》。【板書課題】
(二)初讀感知
1.初讀課文,學習詞語
創造、閱讀、攜帶、蠶繭、蔡倫、均勻、傳承。
2.再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脈絡。
明確:
第一部分(1):造紙術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之一。
第二部分(2-4):紙發明的過程。
第三部分(5):造紙術影響了全世界。
文章主要內容明確:
3.蔡倫為什么要改進這個造紙的方法呢?
明確:蔡倫之前書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來字寫在帛上,雖然解決了重量問題,但是由于價格昂貴,無法普及。西漢時期用麻造紙,但是粗糙難寫。
(三)深入研讀
1.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造紙呢?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明確:把樹皮、麻頭、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斷,浸在水里,搗爛成漿,再把漿撈出來曬干,就成了輕便好用的紙張。
我從中體會到了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我很敬佩他,贊嘆又自豪。
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結構上有什么關系?
明確:一個總起,一個總括,是前后呼應的關系。
3.為什么說“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明確:因為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極大的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所以是說是中國對世界文明偉大貢獻之一。
4.小組討論環節:
(1)從文本中可以體會出蔡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明確:蔡倫是紙的發明者。由于他發明了紙,從而引起中國以及世界在傳播的媒介技術方面,發生歷史上第一次革命性的重大變革。蔡倫以其發明,成為改變世界面貌,特別是改變世界文化面貌的中國第一位偉大發明家。
(2)說說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傳承下來了?
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影響了全世界。蔡倫的造紙術原料容易得到,價格便宜,書寫流利,很容易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被傳承下來。
(四)鞏固提高
觀看視頻《四大發明》談感受,學生自由發言。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學習這篇課文,我們了解了造紙術的發明,造紙術是中國古達四大發明之一,我們要熱愛自己祖國的文化。
作業:搜集各種新型的紙張,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幾種介紹給大家,并寫幾句節約用紙的廣告宣傳詞。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說明性的課文,在整個教學上教師按照文章的邏輯順序對整個文本進行了講解,并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了理解文章重點句子以及人物的分析上面。重點突出,教學層次分明。實現了本節課的既定目標,同時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引導,學生主體地位突出。課堂充實有效。
設計說明 本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紙的發明過程,贊揚了古人的聰明才智。教學時,我先按課文的敘述順序理清紙的發明過程及每個過程的缺點,最后展示了紙的發明對全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意義。
學前準備 1.預習課文,認讀生字。(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
2.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學習重點 學習本課生字詞,熟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學前準備 1.預習課文,認讀生字。(學生)
2.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文。(用時:5分鐘) 1.教師拿出課本和各種作業本,提問:這是用什么做的?
2.小結,揭題。
這一張張紙是誰發明的?是怎樣發明的?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3.板書課題。 1.學生交流回答:課本、作業本是用紙做的。
2.小組討論交流對紙的了解。
3.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字。(用時:15分鐘) 1.要求學生自讀課文,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2.課件出示本課詞語,引導學生認讀詞語。
3.再讀課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學生自讀課文,自學生字詞。注意“攜、累”的讀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鮮”。
3.認讀詞語。
4.再讀課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1.讀拼音寫詞語。
wěidàjìlù
()()
bǎocúnōuzhōu
()()
jīnɡyànshèhuì
()()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用時:15分鐘) 1.引導學生自讀課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類記錄文字的方式的演變。
2.再讀第2、3自然段,說說這些文字記錄方式的缺點。
3.與我們現在用的紙張進行比較。
板書:竹片、木頭→笨重
帛→價錢太貴
麻→粗糙 1.根據課文內容總結出人類記錄文字的方式的演變過程。
紙發明以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獸骨上或鑄刻在青銅器上;后來,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繩子穿起來,就成了一冊書;再后來,把字寫在蠶絲織成的帛上。西漢時代,用麻造紙。
2.小組討論交流這些書、紙的缺點。 2.按課文順序列舉祖先記錄文字的方式的演變。
龜甲和獸骨→()→
()→()
四、總結鞏固。(用時:5分鐘) 1.課件出示書和紙的發展演變過程,引導學生復述。
2.布置課堂作業。 1.通過課件直觀感受祖先記錄文字的艱難和紙的發展過程,并復述這一演變過程。
2.書寫生字、詞語。 3.讀拼音,寫同音字組詞。
zhōu廣()歐()
bǎo()護()貝
教學反思 第一課時,主要任務是將課文讀通順,并學習生字,同時通過讓學生自主探究課文內容,了解紙不斷演變的過程,再通過課件直觀感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2.感受祖先的聰明才智,培養民族自豪感。
學習重點 了解蔡倫造紙的方法和意義。
學前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教師)
教學環節 導案 學案 達標檢測
一、品讀第4自然段。(用時:20分鐘) 1.要求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第4自然段,概括這段話的主要內容。
2.引導學生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根據原文,思考交流: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為什么能傳承下來? 1.自由讀第4自然段,了解蔡倫發明紙的過程及其發明的紙的優點,小組交流討論。
材料:樹皮、麻頭、稻草、破布
過程:剪碎(切斷)、浸、搗亂、撈、曬
優點:原料易得、價格便宜、輕便好用
2.簡述蔡倫造紙的過程。
3.抓住蔡倫改進的造紙術的優點回答問題。
4.為什么只有蔡倫改進的造紙方法傳承下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了解發明意義。(用時:10分鐘) 1.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內容。
2.聯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紙的發明對世界文明的影響和貢獻之大。 1.紙的發明意義重大:傳到朝鮮、日本;傳到阿拉伯和歐洲;影響了全世界。
2.自讀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感受紙的發明的偉大意義。 5.造紙術的發明與傳播有什么重大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延伸。(用時:10分鐘) 1.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紙的發明給我們帶來了哪些便利。
2.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習題第一題。
3.作業:收集資料了解中國古代其他的三大發明。 1.交流紙給我們帶來的便利。
2.再讀課文,完成課后第一題,深入了解紙的發明過程。
3.收集資料了解指南針、火藥、印刷術的發明過程。 6.選取一個古代發明,說說它的發明過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按時間的先后順序,先幫助學生理順紙的發展過程,再了解發明的意義。教學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僅擴展學生的思維,還激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紙的發明》教學片段
◆自主探究,了解紙的發明過程。(教學重點)
師:中國造紙術的發明,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一偉大的發明是怎樣誕生的呢?請同學們自讀第2~4自然段,畫出相關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做記號。四人小組交流,然后推薦代表發言)
生1: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祖先創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記載在龜甲和獸骨上或鑄在青銅器上。
生2:后來,人們把文字記載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繩子穿起來,成為一冊書,很笨重。
生3:再后來,人們在蠶絲織成的帛上寫字,雖然輕便,但價錢太貴不能普及。
生4: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代,人們用麻造紙,但這種紙粗糙,不好寫字。
生5:大約在一千九百年前的東漢時代,蔡倫吸收了人們長期積累的經驗,用樹皮、破布、麻頭等為原料,造出了既輕便又好用,價格又便宜的紙。
師:同學們學得認真,總結得較好,我們一起讀讀蔡倫造紙的過程,說說為什么蔡倫的造紙術能傳承下來呢?
(生齊讀)
生1:蔡倫造紙的原料容易得到。
生2:蔡倫造的紙輕便好用,而且價格便宜,能滿足多數人的需要。
師:古人的智慧和創造讓我們贊嘆不已,更值得我們學習。如果沒有紙的發明,也就不會有我們今天讀書學習的便利。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