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4-29
這是端午粽教學設計一等獎沈艷艷,是優秀的一年級下冊語文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正確認讀本課“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等十三個生字,會寫田字格里的“午、節、葉、米、真、分、豆”等七個生字。
2.能力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理解課文內容。
3.情感目標: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教學課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認識“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13個生字,學會“午、節、葉、米、真、分、豆”7個生字。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具準備:生詞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引入新課。
師:農歷的五月初五是什么節日?
生:端午節。
師:端午節都做什么?
生:吃粽子,賽龍舟。
師: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端午粽》這篇新文章。(板書課題:端午粽)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配樂范讀課文,同學們邊聽邊想,文章講了什么事情?
2、自讀課文,學習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同時用曲線在文中標出生字詞。
(2)同桌交流,再讀課文,掃除字詞障礙。(自讀、小組讀、分段讀)
三、記憶字形,指導書寫。
1、檢查生字的自學情況
(1)出示生字卡片,“端、粽、節、總、米、間、分、豆、肉、帶、知、據、念”指名讀。
(2)開火車讀,小組競賽讀,評出最佳認字小組。
2、寫字。
(1)出示我會寫的7個生字:“午、節、葉、米、真、分、豆”,指名認讀、領讀。
(2)教師范寫田字格中的生字,學生書空。
(3)學生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四、課堂總結
在這節課里,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知道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初步了解其來歷及風俗習慣。知道屈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激發愛國情感。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知道了端午節吃粽子,那粽子如何包啊?需要我們提前準備什么材料啊?(學生自由回答)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繼續學習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和。
1、教師范讀。學生可以輕聲跟讀。
2、學生分小組讀。
3、讀了這篇課文你了解什么?小組之間互相說說,教師抽查一個小組匯報。
三、深入理解課文。
1、文章有幾個自然段?(四個自然段)
2、師:讀文章第二段,說一說包粽子前要準備什么材料?
生:箬竹葉、糯米、紅棗、線。
師:下面我們來觀看一下包粽子的過程吧。(播放視頻)
3、師:同學們,平時吃過什么餡的粽子啊?
生:紅棗、蜜棗、豆沙??
師:那外婆給“我們”煮的什么餡的粽子啊?
生:紅棗、紅豆、鮮肉。
4、師:同學們,知道端午節的由來嗎?
生: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師:誰能給大家講講屈原的故事?(學生可以試講,教師補充)
屈原的故事
屈原,名平,戰國時代楚國人,他是楚國的三閭大夫。屈原早先很受楚王的器重,但他革新政治,推行強國的主張,遭到了守舊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地在楚懷王面前講屈原的壞話。
公元前229年,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看,這里就是秦國,這里是楚國。
秦國攻占了楚國的八座城池后,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他知道秦國的議和是假的,是騙人的。秦國要滅掉楚國才是真的。
屈原冒死進諫,叫楚懷王不要去議和。你們看,這是屈原,這是楚懷王。可是楚懷王不但不聽屈原的勸告,反而將屈原趕出了楚國的都城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大家再猜猜會是什么結果呢?對,楚懷王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了。他悔恨交加,憂郁成病,三年后就客死在秦國了。
楚頃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了郢都。
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萬念俱灰,他所有的救國救民的理想都破滅了,富國強民更是不可能了,屈原仰天長嘆一聲,抱著大石頭投入了滾滾的汩羅江。
師:同學們,聽了故事以后,你能說說屈原是個怎樣的人嗎?
生:屈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愛國的詩人,和祖國共存亡的人。
師:屈原投江以后,老百姓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每年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四、課外拓展。
師:同學們,人們為了紀念屈原,除了吃棕子還干什么?
生:賽龍舟、掛香包等。
師:為什么吃粽子?為什么賽龍舟?(學生可能不知或不完整)
師:因為人們為了防止魚蝦傷害屈原的尸體,就用粽葉包上糯米投入江中。后來就有了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因為人們為了防止水怪傷害屈原,就把小船裝扮成龍的形象,水怪以為是龍王來了,就會被嚇跑。這就形成了賽龍舟。
五、總結全文。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如:飲雄黃酒、游百病、懸鐘馗像等。中國傳統的端午節,給我們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顯示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我們要熱愛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板書設計:
10 端午粽
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
愛國之情
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課后反思:
由于本課內容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連,所以在課前我就布置學生收集有關端午節和屈原的材料,在課堂上交流、反饋,加深本文了解,也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同時,在教學時我始終以讀為主,讓學生從帶著問題讀到讀通、讀順,讓學生充分朗讀,靜心品味,感受到字里行間的真情實感,讓他們屈原的一腔愛國熱情和人們對屈原的思念和尊敬。
但是,由于實際情況不能現場讓學生學習包粽子,成為了本課最大的遺憾。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1.多媒體課件播放視頻,展示端午節豐富多彩的習俗活動。
2.走入情境,揭示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讀生詞
1.自由朗讀課文。
(1)教師提出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讀流利。
(2)學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讀,教師巡視學情,及時糾正字音。
2.學生認讀生字。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圈畫出本課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復拼讀圈畫的生字;認識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檢查,當小老師糾正對方讀得不準確的字音,并說說自己是怎么記憶這些生字的。
3. 教師指導學生認讀生詞。
(1)游戲環節:我是讀詞王。
(2)多媒體課件出示生詞:端午節、粽子、總是、糯米、中間、十分、鮮肉、帶回去、知道、據說、紀念。
(3)以小組為單位,搶讀生詞,讀正確的小組得到詞卡,并且領讀,得到詞卡最多的小組獲勝。
(4)齊讀課文,注意生詞在課文中的讀音。
三、再讀課文,練習書寫
1.教師配樂范讀課文。
2.指名學生逐段匯報朗讀,把句子讀通順。
3.教師指導學生多種方法朗讀。
(1)課件出示朗讀要求。
①說一說課文共由幾個自然段組成。
②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并讀給同桌聽。
(2)學生按照要求朗讀課文。
(3)教師范讀,指導學生把長的句子畫出停頓。
4.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葉。
(1)課件出示:箬竹葉的圖片。
(2)學生觀察圖片,從顏色、形狀上來描述箬竹葉的樣子。
(3)多媒體課件出示生字——葉,看圖學習生字。
(4)師生共同書寫生字,比一比誰寫得工整、漂亮。
5.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真。
(1)觀察生字結構,總結書寫規律,學習書寫。
(2)巧記生字:筆畫中橫最多,中間三橫才封口。
6.研讀課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師提出問題:外婆包的粽子花樣很多,結合課文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種類。
(2)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3)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回答問題。
7.教師指導學生書寫生字——豆。
(1)圖文演示法,理解字義。
(2)書寫方法:上橫短,下橫長,中間一口要扁些。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指導回顧:這節課學習了哪些知識?認識了哪些生字寶寶?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寫得最好的生字。
3.作業布置: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再現情境
1.導入: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端午粽》的字詞,這節課我們先來做一個小游戲:找動物。以小組為單位讀詞語,看看哪個小組讀得準確。
(1)多媒體出示小動物的圖片:熊貓、山羊、兔子……
(2)小組派代表選擇喜歡的小動物,每個動物后面隱藏一個本課的詞語,小組同學認讀詞語,獲勝小組得到相應的小動物圖片。
2.師生共同齊讀課文。
二、誦讀課文,品味內容
1. 抓住重點語句,指導朗讀。
(1)品讀課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師提出問題:結合第二自然段內容說一說。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的。
(3)學生帶著問題自由朗讀課文。
(4)指導學生按照從外到內的順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點。
(5)詞語填空讀課文。
①課件出示: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________糯米,中間有一顆________棗。
②教師追問: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紅的”?
③課件出示兩個句子,朗讀比較有什么不同。
④指導朗讀:這樣AAB式的重疊詞更能體現出粽子的特點,各種顏色相間,色香味美。朗讀時仿佛讓人品嘗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學生匯報朗讀第二自然段。
2.品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課件出示:依據課文內容,說一說,端午節為什么會有吃粽子的習俗?
①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②指名學生匯報詩人屈原的歷史事跡。
③教師總結屈原的人物事跡,增強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三、指導觀察,正確書寫
1.創設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師今天帶來了幾個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學們想不想吃?
(2)課件出示:寫有生字的粽子圖片。
(3)導學:你們認識它們嗎?我們來學寫這幾個生字,寫得好的同學會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生字——午。
(1)觀察生字外形,注意書寫時懸針豎不出頭。
(2)學生描紅書寫,在本子上寫兩個。
(3)同桌之間展示,同桌互評。
3.教師指導學習生字——節。
(1)觀察生字結構,教師在黑板上范寫,學生練寫。
(2)引導學生說一說了解了哪些中國傳統節日。
(3)通過對節日的闡述,給“節”字進行擴詞訓練。
4.指導學生書寫生字——米。
(1)導學:我們“品嘗”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來認識糯米的“米”字。
(2)多媒體課件展示圖片:
(3)學生根據漢字“米”的字形演變過程,理解字義。
5.教師指導學習生字——分。
(1)反義詞對對碰理解字義:“合”的反義詞是“分”。
(2)書寫要領: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師生講評,展示學生作品,互相評價,激勵進步。
四、總結全文,情感升華
1.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哪些收獲。
2.教師總結:每年端午節我們都會吃粽子,今天通過學習《端午粽》,我們不僅“品嘗”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還知道了端午節的由來。每當我們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時,不要忘記緬懷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板書設計:
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樣花樣多
熱愛 思念
《端午粽》
一到端午節,外婆總會煮好一鍋粽子,盼著我們回去。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外婆一掀開鍋蓋,煮熟的粽子就飄出一股清香來。剝開粽葉,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
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樣也多。除了紅棗粽,還有紅豆粽和鮮肉粽。我們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還會裝一小籃粽子要我們帶回去,分給鄰居吃。
長大了我才知道,人們端午節吃粽子,據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粽》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1.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讀好長句子。
3.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
4.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重點
會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
教學難點
知道端午節的由來,理解文中含義,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一.復習導入
1.游戲復習詞語(摘蘋果)。
2.同桌互讀課文,檢查。
二.美文賞析
1.學習第一自然段,選學生讀。
2.賞析“盼著”。
3.用“盼著”說一句話,體會“外婆盼著我們回家的心情”。
4.學習第2,3自然段,選學生讀。
5.粽子是怎么做成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6.用“一......就......”說一句話。
7.外婆做了哪些花樣的'粽子?為什么吃了之后還要帶回家去,分給鄰居?(體會分享的快樂)
8.再讀2,3自然段,體會文中流露出的快樂與懷念之情。
9.學習第4自然段,激發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三.指導朗讀。
長句子的斷句。學習兒歌:遇到長句不要慌。逗號換口氣,句號停一停。
四.課文小結。
這節課有哪些收獲?
作業設計
你喜歡過那個節日,為什么?寫一寫
板書設計
端午粽
青青的箬葉 白白的糯米
粽子
各式各樣 花樣多
熱愛 思念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