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班垃圾分類教案10篇美術,是優秀的幼兒園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1篇、大班科學活動教案:垃圾分類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本學期我們班的主題活動在——環保的主題上,因此一開學我們就制定了相關的計劃。在教育教學中教師通過挖掘家長資源開展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空氣變臟了”等主題活動。在本月主題“垃圾越來越多”時,在豐富孩子們前期的經驗時,孩子們非常的感興趣,紛紛都在說“垃圾的來源”“垃圾的種類”“垃圾的用處” 等話題。在本主題的第二次課后,我們都弄清楚了垃圾的來源時,他們的興趣還頗濃,我想著也許是這個主題和孩子們的生活很貼近,孩子們的經驗較豐富,當然學習起來也很容易操作學習,在孩子們身邊挖掘有價值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因此我就設計了本次教育活動《垃圾分類》,讓孩子們在活動中來提升原有的經驗 ,從而獲得智慧和成長。
活動目標 1、了解垃圾分類的方法。
2、體驗制作垃圾標志的樂趣。
3、培養良好的垃圾處理習慣。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發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次課的重點是要求孩子了解垃圾、垃圾的種類并學習分類。
本次課的難點是要求孩子制作垃圾分類的標志。
活動準備 U盤《環保小尖兵》8-9頁、電子互動白板、A4紙、畫筆、透明膠帶、剪刀 垃圾桶
活動過程 一、開始環節
1、談話導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師:看看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好玩的東西?(出示垃圾袋內準備好的垃圾)
師:對,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垃圾。現在我們要用這些垃圾來玩一個好玩的游戲,小朋友想想這些垃圾可以怎么玩?
師:那我們一起來玩玩吧。(打開U盤《環保小尖兵》8-9頁之游戲----垃圾分類)
二、基本環節
1、幼兒討論垃圾分類的作用。
(1)提問:我們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請小朋友分組討論)
師:既然垃圾分類這么重要,那我們在丟垃圾時就要將同類的垃圾丟在一起,那該怎樣區分呢?(引導幼兒按垃圾特征進行分類:瓶瓶罐罐、紙類、廚余、一般垃圾)
2、出示垃圾桶,啟發幼兒制作垃圾分類的標志。
師:(出示一個垃圾)這個垃圾應該放在哪個垃圾桶呢?怎樣區分垃圾桶呢!我們一起來給垃圾桶做一個標志。
3、制作垃圾分類的標志。
師:小朋友可以根據自已的愛好對標識做設計,分組進行討論。制作成功后請各組將自己的標識分貼到幼兒園每個班級及公共垃圾桶上。
三、結束環節
師:寶貝們今天太棒了,不光自己學到了垃類的相關知識,還做了一件光榮的事——幫助幼兒園的其他班級制作了垃圾分類的標志,比如:XX的標志是收集紙類的,DD的標志是收集瓶罐的。這樣大家將生活中有用的垃圾收集到一塊再利用,大家真正的參與到環保的活動中,我們的環境才會更美好。
延伸活動: 請小朋友回家和家長分享垃圾分類的心德,并和家長一起在家執行垃圾分類。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孩子們都是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來,一開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們生活中的垃圾袋,從里邊出示一些常見的垃圾,將孩子帶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戲法,請小朋友嘗試根據U盤中的垃圾分類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體驗垃圾分類,作為導入環節,從本次課孩子們的表現看是比較好的。在第二個環節中孩子們來討論垃圾的用處時,個別孩子對這個概念的含義理解不夠,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就顯得操作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調整教學法,往后再設計時要考慮到不同能力孩子的發展水平,當然在活動中舊的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孩子們對本次活動中設置的實物分類游戲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較單一,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沒沒困難,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級分類的標志時孩子的思維很活躍,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標志,但是本次活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學習,來改正和提升自己。
第2篇、大班社會垃圾分類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在日常活動中,發現班級有些孩子還有隨手扔垃圾的現象,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懂得垃圾如何分類,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給垃圾分類。
2.保護環境,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3.喜歡并能動手制作陀螺。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學難點:獨立制作出陀螺
活動準備 剪好的廢紙盒若干;彩筆、鉛筆每人一支;ppt、掛圖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
1.師利用聲音引起幼兒興趣:
師模仿哭聲后問:小朋友們猜一猜,是誰在哭?
幼兒自由想象、猜測。
2.師打開垃圾箱在哭的圖片提問:小朋友猜猜它為什么哭?
師指名幼兒回答。
3.師再模仿笑聲問:又是誰在笑呢?
幼兒回答后,師:是垃圾箱又笑了,它們為什么又笑了呢?
4.幼兒自由議論:師總結出垃圾箱哭、笑是因為垃圾也要分類,如果不分類就會給地球造成麻煩甚至是危害。
二、觀看ppt,給垃圾分類
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垃圾該怎樣分類嗎?(鼓勵幼兒大膽發表意見)
2.師播放ppt,小結出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可回收的垃圾有:廢棄的紙張、如舊報紙、紙盒等,飲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壞掉的食物,做飯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廢電池、燈管油漆桶等。
3.師出示掛圖請幼兒分類:小朋友,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垃圾的種類,老師這有很多垃圾卡片,誰能把它們分一分類呢?
4.師指名幼兒給垃圾分類,及時表揚、鼓勵幼兒。
5.師:如果我們隨地扔垃圾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指名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
師小結:我們都要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扔垃圾的時候要給垃圾分類,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地球,更要變廢為寶,做環保小衛士,老師收集了很多廢紙盒,下面我們一起用紙盒做陀螺吧?
三、變廢為寶,制作陀螺
師發放廢紙盒等材料,和幼兒一起做陀螺。師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導,重點照顧動手能力差的幼兒。
延伸活動:師幼一起去戶外玩陀螺。
教學反思: 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我從幼兒身邊最為常見的垃圾入手,讓孩子們懂得了垃圾給環境、地球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從而知道應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同時利用廢舊紙盒變廢為寶學會制作陀螺。在活動開始時如果我利用圖片等對比的形式,讓幼兒看圖評價講衛生和不講衛生兩種情形的對比判斷,讓幼兒評價他人行為對錯中將會隊自身行為習慣有更好的引導作用。另外在制作陀螺過程中因為個別幼兒動手能力差,如果鼓勵幼兒互相幫助會讓他們共同提高動手能力及樂于助人的品行。
第3篇、大班健康活動教案:垃圾分類教案
活動目標: 1、通過活動,幫助幼兒了解垃圾與人類的關系,知道我們可以變廢為寶。
2、學習如何進行垃圾分類,懂得垃圾分類的常識。
3、激發幼兒保護環境的意識。
4、教育幼兒養成清潔衛生的好習慣。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電腦課件、不同色的塑料桶或唐瓷桶四個(紅、綠、藍、白)、分類標簽(金屬、玻璃、塑料,有機物)、一袋準備扔掉的垃圾(紙盒、玻璃瓶、塑料袋、果皮果殼、易拉罐等物)。圖書、照片等。
活動過程: 1、出示垃圾筒,引導幼兒討論:
這是什么?什么是垃圾?垃圾有沒有用?如果我們的周圍都是垃圾,生活會變得怎么樣?那我們該怎么辦?垃圾分類很重要,可以把有用的垃圾回收,(教案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還可以減輕垃圾場工作人員的勞動量,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情。今天我們也來學一學垃圾分類吧。
2.出示一袋垃圾,通過提問引導幼兒分類。
(1)請小朋友按自己的想法把這袋垃圾里的物品進行分類,說說分類的理由。教師根據其分類情況給予肯有或建議。引導孩子們發現其中哪些是易燃的?(教案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紙、果、殼、塑料)哪些是不易燃的?(玻璃瓶、易拉罐)易燃物中哪些是對土地無危害的?(紙、果殼)哪些是有危害的?(塑料),最后分出四種情況:有機物、金屬、玻璃、塑料。
(2)請幼兒把這些垃圾和分類標簽對位。
(3)請幼兒議論哪些顏色的桶適合放哪類東西?教師引導幼兒發現下面的對應關系:綠色――有機物;白色――塑料;藍色――玻璃;紅色――金屬。然后將分類簽貼于桶上。
3.檢查幼兒對分類知識的掌握。
教師提供若干物品,請幼兒說出應扔到哪里。 大家做判斷。
4.把垃圾分類桶放置固定角,提示幼兒這樣去做。
延伸活動 在生活中嘗試進行垃圾分類。
第4篇、大班主題活動教案:垃圾分類教案(附教學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在日常活動中,發現班級有些孩子還有隨手扔垃圾的現象,為了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懂得垃圾如何分類,特設計此活動。
活動目標 1.知道垃圾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之分,能給垃圾分類。
2.保護環境,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
3.喜歡并能動手制作陀螺。
4.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哪些垃圾是可回收哪些是不可回收
教學難點:獨立制作出陀螺
活動準備 剪好的廢紙盒若干;彩筆、鉛筆每人一支;ppt、掛圖
活動過程(活動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活動的主要環節很清楚地再現,即開始環節、基本環節、結束環節、延伸環節。注:重點表述基本環節)
一、
1.師利用聲音引起幼兒興趣:
師模仿哭聲后問:小朋友們猜一猜,是誰在哭?
幼兒自由想象、猜測。
2.師打開垃圾箱在哭的圖片提問:小朋友猜猜它為什么哭?
師指名幼兒回答。
3.師再模仿笑聲問:又是誰在笑呢?
幼兒回答后,師:是垃圾箱又笑了,它們為什么又笑了呢?
4.幼兒自由議論:師總結出垃圾箱哭、笑是因為垃圾也要分類,如果不分類就會給地球造成麻煩甚至是危害。
二、觀看ppt,給垃圾分類
1.師:小朋友,你們知道垃圾該怎樣分類嗎?(鼓勵幼兒大膽發表意見)
2.師播放ppt,小結出垃圾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可回收的垃圾有:廢棄的紙張、如舊報紙、紙盒等,飲料瓶、易拉罐等;不可回收的垃圾有:果皮、壞掉的食物,做飯剩余的蔬菜根等;有害垃圾有廢電池、燈管油漆桶等。
3.師出示掛圖請幼兒分類:小朋友,剛才我們已經知道了垃圾的種類,老師這有很多垃圾卡片,誰能把它們分一分類呢?
4.師指名幼兒給垃圾分類,及時表揚、鼓勵幼兒。
5.師:如果我們隨地扔垃圾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呢?(指名幼兒表達自己的觀點)
師小結:我們都要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扔垃圾的時候要給垃圾分類,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地球,更要變廢為寶,做環保小衛士,老師收集了很多廢紙盒,下面我們一起用紙盒做陀螺吧?
三、變廢為寶,制作陀螺
師發放廢紙盒等材料,和幼兒一起做陀螺。師示范做陀螺后巡回指導,重點照顧動手能力差的幼兒。
延伸活動:師幼一起去戶外玩陀螺。
教學反思: 在此次教學活動中,我從幼兒身邊最為常見的垃圾入手,讓孩子們懂得了垃圾給環境、地球帶來的影響和危害,懂得了垃圾分為可回收、不可回收、有害垃圾三種,從而知道應養成不亂扔垃圾的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同時利用廢舊紙盒變廢為寶學會制作陀螺。在活動開始時如果我利用圖片等對比的形式,讓幼兒看圖評價講衛生和不講衛生兩種情形的對比判斷,讓幼兒評價他人行為對錯中將會隊自身行為習慣有更好的引導作用。另外在制作陀螺過程中因為個別幼兒動手能力差,如果鼓勵幼兒互相幫助會讓他們共同提高動手能力及樂于助人的品行。
第5篇、中班社會垃圾分類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可回收、不可回收標記,學習將垃圾分類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體驗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知道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布置臟亂的小熊家和潔凈的小兔家
2.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廢電池、果皮、枯樹葉、菜葉等。
3.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廢電池回收垃圾箱各一個。
活動過程: 1、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小熊家和小兔家,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比較兩個小動物家的不同。激發幼兒收拾垃圾的欲望。
2、教師出示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標記。引導幼兒學習分類。
(出示可回收標記),提問:什么叫可回收?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
(出示不可回收標記),提問:為什么叫不可回收?有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
3、幫助小熊整理垃圾。
4、集體檢查,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的了解。
5、組成“環保小分隊”,檢查幼兒園的垃圾分類情況。
活動反思: “垃圾”是環保教育中首選的教育資源,教師抓住了垃圾的“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幫助幼兒體驗垃圾對環境的影響,對培養幼兒初步的環保意思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由此可見,周圍生活中的資源,我們加以巧妙利用都能成為幼兒園的教育資源,生活處處是教育。
第6篇、中班社會活動垃圾分類大行動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 理解故事內容,了解垃圾分類的意義。
2. 培養把垃圾分類放進廢物回收箱的習慣。
3. 合作制作并裝飾可回收垃圾箱,培養合作能力和創造性。
4. 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5.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1. 事先在小塑料瓶上貼上五官和手腳。
2. 媽媽和男孩手偶。
3. 風車。
4. 大紙箱。
5. 不同的美工材料。
活動過程 1. 老師出示小塑料瓶、媽媽和男孩手偶,講故事《小塑料瓶的命運》:
津津喝完果汁,就把空的小塑料瓶扔進了一個垃圾箱,(向幼兒提問:“你喝完果汁后,怎樣處理空塑料瓶?”)
小塑料瓶在垃圾箱里大聲喊:“錯了,錯了,快救我出來!”
津津媽媽聽見了,就走過去看是怎么回事。小塑料瓶對媽 媽說:“我還有用呢,可是津津卻把我扔到了‘不可回收垃圾箱’里了,請把我放進‘可回收垃圾箱’吧!”媽媽說:“噢,原來是這么回事呀!津津,快來把小塑料瓶放進‘可回收垃圾箱’,這樣小塑料瓶就可以被回收,變成有用的東西了。”津津便把小塑料瓶重新放進了“可回收垃圾箱”里。
小塑料瓶說:“幸好小朋友把我放到“可回收垃圾箱”里了,否則我就會被送到垃圾處理場,永遠被埋在地底下了。”( 向幼兒提問:“什么是垃圾處理場?”)
這時候,小塑料瓶看見可回收垃圾箱里還有許多其他大大小小的瓶子,它們七嘴八舌地正在猜測自己將來會被重新制造成什么。有的說自己會變成一張地毯,有的說自己會變成滑梯,垃圾箱里一下子變得十分熱鬧。小塑料瓶心想:“我又會變成什么呢?”
過了幾天,大大小小的瓶子都被運到一個工廠里,在那里重新加工,小朋友,你猜小塑料瓶最后變成了什么?原來,小塑料瓶變成了津津新買回來的風車!
2. 展示幼兒帶來的廢紙、塑料瓶、鋁罐、充電電池,提議在班上舉行“垃圾分類大行動”,幫助塑料瓶、鋁罐、廢紙、充電電池找個合適的家。請幼兒想想可以用什么來收集垃圾。
3. 請幼兒分組利用四個大紙箱制作可回收垃圾箱,制作前與幼兒討論:
每個垃圾箱分別用來收集什么垃圾?
怎樣能讓人明白那是收集什么垃圾的垃圾箱?
這些垃圾是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什么樣的標志表示 “可回收垃圾”?
4. 鼓勵幼兒發揮創意,各組利用不同的美工材料裝飾自己制作的垃圾箱。
5. 請幼兒將帶來的各種物品分類放進自制的垃圾箱里。
6. 將垃圾箱放在活動室門口,收集幼兒園的各類廢品。本主題結束時,老師可以和幼兒將收集來的各種廢品集中進行處理,如:賣給廢品回收站,或利用一些廢品做手工活動。
活動評價 能與同伴合作制作可回收垃圾箱。
有分類投放各類垃圾的意識和習慣。
能正確地將廢紙、塑料瓶、鋁罐和充電電池分類,并放進分類垃圾箱。
活動建議 向幼兒介紹不同國家和地區處理可回收垃圾的方法,如:在中國香港,社區和路邊都設有不同顏色的廢物回收箱,用來分類收集不同種類的可回收垃圾,其中黃色回收箱收集鋁制飲料罐,藍色回收箱收集廢紙,咖啡色回收箱收集塑料制品,還有專門的回收箱收集廢舊的充電電池。
要特別注意幼兒的衛生和安全。
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探索實踐活動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分類的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起到了家園共育的作用,也讓幼兒體驗了垃圾回收帶來的樂趣。
第7篇、大班科學活動垃圾分類教案反思
教學目標 1.知道垃圾能污染環境,對人體健康有害。
2.學會將垃圾分成玻璃、電池、紙張、金屬、塑料等幾大類,培養分析,探究問題的能力。
3.懂得“垃圾分類”的意義,樹立環保意識。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教學過程 1.教師講述故事《窗外的垃圾堆》的前半部分,引導幼兒續編故事的后半部分。使幼兒懂得垃圾會無污染環境,對身體的健康有害。
2.讓幼兒了解我們在幼兒園里產生的垃圾,如用過的廢紙、吃點心時扔掉的包裝袋等。在家里產生的垃圾,如廢棄的牙膏皮、舊牙刷,裝味精、鹽、糖的袋子,盛洗滌劑的瓶子,吃剩下的飯菜,丟棄的果皮,果核等。
幼兒討論:有了垃圾應該怎么辦? 教育幼兒要愛護我們生活的環境,無論在家、在幼兒園、還是在公共場所,有了垃圾要扔到垃圾箱中,不要污染環境。
3.教師和幼兒一起倒出被放置一個月的塑料杯里的東西,看看哪些東西腐爛了,哪些東西根本沒有變。使幼兒知道不能亂扔那些不會腐爛的廢品,學會垃圾分類的方法,教師和幼兒共同制作垃圾分類箱,并畫上回收標志。
幼兒討論:怎樣進行垃圾分類? 教師可示范一些組合型垃圾的分類,如香煙盒最外層的包裝屬塑料類,中間的香煙盒屬廢紙類,最內層的錫箔屬金屬類;啤酒瓶的瓶蓋大多為金屬類,瓶身為玻璃類,包裝紙屬廢紙類。
請幼兒操作,將塑料杯里的東西進行分類。 按照廢紙、廢塑料類、廢金屬、廢玻璃、不可回收的廢品分別放入自己制作的貼有回收標志的紙箱內。這樣將垃圾分類,即可以減少污染,又能節約能源,一舉兩得。
4.教師請幼兒觀看《垃圾分類與再生利用》的錄像,使幼兒進一步了解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利用這種方式是防止環境污染,達到循環使用的目的。
教學反思 雖然孩子們對本次活動中設置的實物分類游戲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較單一,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沒沒困難,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級分類的標志時孩子的思維很活躍,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標志,但是本次活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學習,來改正和提升自己。
第8篇、大班社會活動垃圾分類與回收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懂得“垃圾分類”的意義,樹立環保意識。
2.培養觀察、分析、比較、分類等能力。
3.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征。
活動準備: 1.用廢泡沫、插塑積木等材料布置成的“北京市”和“天津市”,其中“北京市”里散亂地放著一些垃圾。
2.各類實物垃圾,如香蕉皮、廢紙盒、空易拉罐、礦泉水瓶、酒瓶、壞燈泡和殺蟲劑、指甲油、摩絲瓶等。
3.5只垃圾分裝桶,上貼5種標志
4.錄像機以及有關垃圾處理的錄像帶。
5.磁性圖片若干,一次性塑料手套若干。
活動過程: 一、評選“衛生城市”
1.引導幼兒觀察、比較北京市和天津市的環境,啟發幼兒說說:你喜歡哪座城市?這什么?如果你住在北京市感覺怎樣?
2.請幼兒用貼五角星的形式評選“衛生城市”。
3.引導幼兒討論:為什么你們不選北京市?如果你住在北京市會有什么感覺?
4.教師小結:北京市滿地垃圾,又臟又臭,大家都不喜歡。而天津市整潔有序,受人歡迎。你們想知道這個城市的垃圾都到哪里去了嗎?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錄像。
二、了解垃圾分類與回收的方法
1.教師配解說詞,讓幼兒觀看有關垃圾分類回收過程的錄像片斷,然后說說垃圾車把垃圾送到哪里去了,垃圾回收后可以制成哪些新產品。
2.認識“回收利用”標志。
①出示“回收利用”的標志,讓幼兒根據圖意猜測該標志的含義,并說說在哪些地方看到過這一標志。
②講解“回收利用”標志含義,請幼兒說說:垃圾中的哪些物品可以回收利用?為什么?(紙、玻璃瓶、易拉罐、礦泉水瓶等經過加工處理,可以制造出新的產品。)
③啟發幼兒設計“不能回收利用”的標志圖,并說說:垃圾中的哪些物品不能回收利用?為什么?應該怎樣處理這些垃圾?(焚燒或深埋。)
④將黑板上的磁性垃圾圖片按可以回收利用與不可以回收利用分成兩類,教師檢查幼兒分類情況。
⑤教師小結:如果我們能回收利用這些物品,就能凈化環境,保護資源。
3.游戲:看誰做得對。
教師說出某一垃圾的名稱,如果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幼兒就做形似的動作;如果是不可以回收利用的,就做形似“X”的動作。
三、將可能回收利用的垃圾作進一步分類
1.組織幼兒討論:怎樣才能讓工人叔叔更好、更方便地處理這些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
2.出示貼有標志的5只垃圾分類裝桶,請個別幼兒將垃圾按標志分類。
3.組織幼兒戴上手套清理北京市的垃圾,并進行分類。
4.引導幼兒欣賞變得干凈美麗的“城市”。
活動延伸: 1.將垃圾分裝桶放在活動室的一角,督促幼兒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分類處理垃圾。
2.向父母宣傳“垃圾分類”的意義,并付諸實踐。
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探索實踐活動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分類的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起到了家園共育的作用,也讓幼兒體驗了垃圾回收帶來的樂趣。
第9篇、大班社會活動垃圾分類教案反思
一、活動目標
1.認識幾種垃圾分類標記,嘗試按標記給垃圾進行分類。
2.懂得垃圾分類的方法,樹立初步的環保意識。
3.能學會用輪流的方式談話,體會與同伴交流、討論的樂趣。
4.能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體驗成功的快樂。
二、活動準備1.各類實物垃圾,如香蕉皮、廢紙盒、空易拉罐、礦泉水瓶、酒瓶等。
2.2只垃圾分裝桶,上貼2種標志。
三、活動過程1、創設情境,活動導入1)教師帶領幼兒在隨地丟垃圾的地方走走,提問:"你們看,地上是什么呀?"幼:垃圾。
2)教師:"小朋友想象一下要是你住的地方到處都是這種垃圾,你覺得怎么樣?那我們該怎么辦?"3)引導小朋友嘗試發言。幼:應該把垃圾扔到垃圾桶里。
教師:"對,我們就應該把這些垃圾寶寶放到垃圾桶里,把它們送回家!"2、認識垃圾分類的標記。
1)教師展示垃圾寶寶的"家"。
2)嘗試讓幼兒說說這些圖示分別表示什么,教師并進行一定的引導。
教師:"你們看,這就是垃圾寶寶的家---垃圾桶,你們認識它們嗎?"讓幼兒說說。
教師:"小朋友們真棒,都認識了這些標記,接下來我們每人選一個垃圾寶寶,把它送回家。"3、垃圾分類1)幼兒第一次操作:垃圾分類2)檢查分類情況。
3)教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垃圾寶寶是不是找到了自己的家。"(教師與幼兒一起看,不對的進行討論,應該放在哪里。)4)教師:這個桶里面是紙張,它是紙張寶寶的家;這個是塑料袋,它是塑料寶寶的家;是果皮,它是果皮寶寶的家;里面是金屬, 它是金屬寶寶的家。
5)幼兒第二次操作:垃圾分類教師:"現在這些垃圾寶寶都找到自己的家了。你們看那邊還有許多垃圾,我們把它們也送回家吧。"(幼兒自由選擇垃圾,然后一個一個的對垃圾進行分類,教師一旁指導。)4、教師小結。
1)教師:"垃圾寶寶都已經送回家了。那誰能告訴大家把這些垃圾一個個分開有什么用呢?"邀請幼兒嘗試回答。
2)教師:"那讓老師告訴你們,其實垃圾分類是很重要的,比如喝過的易拉罐可以制作筆盒;廢紙可以再加工變成新的紙,小朋友們可以繼續畫畫、寫字;塑料瓶也可以再加工變成新的,再灌水;還有這些果皮就被埋在地底下了。讓我們生活的環境變得干干凈凈的,也讓我們的清潔工叔叔阿姨們減少了工作量。所以我們小朋友在平時不要亂扔垃圾(嘗試讓幼兒結合生活實際舉例子),做一個環保的好孩子!你們能做到嗎?(能!)那讓我們一起從今天做起。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孩子們都是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來,一開始我神秘的出示以后各孩子們生活中的垃圾袋,從里邊出示一些常見的垃圾,將孩子帶到垃圾的情境中,又用游戲法,請小朋友嘗試根據U盤中的垃圾分類游戲,讓孩子們在游戲中了解生活中的垃圾,再到體驗垃圾分類,作為導入環節,從本次課孩子們的表現看是比較好的。在第二個環節中孩子們來討論垃圾的用處時,個別孩子對這個概念的含義理解不夠,因此在這個環節中就顯得操作有一定的難度,這就需要教師調整教學法,往后再設計時要考慮到不同能力孩子的發展水平,當然在活動中舊的體現一定的層次性,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雖然孩子們對本次活動中設置的實物分類游戲也是很感興趣,但是由于投放的材料較單一,造成能力強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而能力一般的孩子也沒沒困難,因此在后面制作分級分類的標志時孩子的思維很活躍,設計出各種各樣的標志,但是本次活動也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也需要往后的學習,來改正和提升自己。
第10篇、中班社會活動垃圾分類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可回收、不可回收標記,學習將垃圾分類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2.體驗環境污染帶來的影響,知道亂扔垃圾會污染環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
3.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4.培養幼兒樂意在眾人面前大膽發言的習慣,學說普通話。
【活動準備】
1、前期經驗準備,初步了解可回收垃圾的用途2、頭飾小魚、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個、教學PPT3.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廢電池、果皮、枯樹葉、菜葉等。
教學重點: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認識教學難點: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類【活動過程】
一、故事圖片導入。
--出示小魚圖片,講述故事,小魚的"家"教師帶領幼兒觀察小魚的家,請幼兒說說自己的感受,比較兩幅圖片的不同。激發幼兒收拾垃圾的欲望二、教師出示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標記。引導幼兒學習分類。
(出示可回收標記),提問:什么叫可回收?我們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舊報紙、飲料瓶、廢紙盒)(出示不可回收標記),提問:為什么叫不可回收?有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廢電池、果皮、枯樹葉、菜葉)三、考一考(教學PPT)--垃圾的分類,通過PPT的展示讓幼兒加深了解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游戲《幫小魚整理家》
集體檢查,進一步加深幼兒對可回收與不可回收垃圾的了解。
四、觀看ppt圖片,了解環境污染的危害,進一步加深幼兒的環保意識。
課后延伸:組成"環保小分隊",檢查幼兒園的垃圾分類情況。
活動反思
幼兒通過探索實踐活動了解了哪些是可回收的物品,培養了幼兒認真觀察、歸納分類的能力活動延伸將教育從課內拓展到課外,起到了家園共育的作用,也讓幼兒體驗了垃圾回收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