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8
這是《揚州慢》教案及教學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要:本課抓取主旨“黍離之悲”,引導學生分析意象,在對比中把握今昔之變。教師注重引
導學生的語言表達,用“小組討論、代表發言”的方式,讓學生廣泛參與,同時讓小組意見能以最凝練優美的方式呈現。本課以自讀和范讀營造氛圍開始,以誦讀結束,升華對詞作的感悟,力求培養學生心憂天下的大我意識和愛國情懷。
關鍵詞:誦讀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詞作,抓住詞眼“空城”,分析詞作中的各個意象。
2.在全面了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學習掌握對比、襯托等詩歌常用的表現手法。
3.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作者懷古傷今、感時傷事的愛國情懷。【教學重難點】
1.對比揚州的今昔變化,深刻體會黍離之悲。
2.學生自主鑒賞優美詞句,全面把握詞作在煉字、修辭、情感方面的特色。【教學方法】
引讀法、啟發法、討論法。【課例實錄】
一、導語
師:同學們好!很榮幸有機會和大家一起攀登詩歌這座中華文明史的高峰,讓我們一起感受現實,讓我們一起感悟浪漫,我們將采摘下一朵奇葩,感動心靈,豐富人生。
揚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歷代文人留下了許多關于揚州的名篇佳句:南朝殷蕓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下揚州”,寫了揚州的富庶繁華;唐朝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寫了揚州的風光美麗。公元1176年,21
語言表達
愛國情懷
歲的青年才俊姜夔在揚州停下了腳步,他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讓我們帶著好奇走進他的名篇《揚州慢》。
(教師板書課題、作者。)二、略讀序言,提取要素師:大家首先看看這首詞和我們學過的一般的詞在謀篇布局上有什么不同?
生:詞的前面有一段序言。師:那是作者的自序。大家知道自序有什么作用嗎?
內容,有生:介紹寫作目的、的也交代寫作過程。
師:好。序言用記敘的方式交代時、地、人、事等具體信息,詩詞用描寫、抒情的方式表現眼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感,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請大家齊讀詞前小序,找出作者交代的創作信息。
(學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流暢,但有幾個字音老師要糾正一下。夜雪初霽jì予懷愴然
··
chuàng黍離之悲shǔ
·
師:下面請同學們說說你從小序中讀到了哪些創作信息。
生:時間是“淳熙丙申至日”。生:地點是“維揚”。
生:創作原因是“感慨今昔”。師:只有“感慨”嗎?還有別的
詞表現了作者的心情嗎?
生:還有“予懷愴然”。師:對,不僅是感嘆,更直接的是傷心。有沒有說到景物呢?
生:景物寫得比較多。師:我相信大家都有一雙慧眼,可以從細碎的景物描寫中找到一個能總括眼前景物特征的句子。
生:哦!“四顧蕭條。”師:在同學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們還原了詞的創作背景。南宋丙申年的冬至日,詞人路過江南名城維揚,昔日繁華的城市已是四顧蕭條,詞人心中愴然,把萬千感慨寫進了名篇《揚州慢》。其實這種感慨悲傷又被稱為什么呢?
生:黍離之悲。(板書:黍離之悲)
師:找得很準確。你能說說“黍離之悲”具體指什么嗎?
生:注解上說是對國家昔盛今衰的痛惜傷感之情。
師:你很細心,注解是我們理解詩歌的一把鑰匙,希望大家用《黍離》是《詩經·王風》中的好它。
一篇,后人用“黍離之悲”指昔盛今衰之悲、亡國失土之悲。
三、初讀詞作,感受音韻師:書聲瑯瑯,開卷有益,字字珠璣,唇齒留香。如果說古詩詞是滋養華夏文明的血液,那么誦讀則能讓它沸騰進我們現代人的心靈。請同學們齊讀這首詞,讀出你預習課文時的感悟。
(學生齊讀,節奏較快。)師:大家讀得認真流暢,可見這是一首慢詞,讀的時候吐字宜緩。希望我接下來的朗誦可以給大家一些幫助。
(教師范讀,背景音樂:電視)(教師讀完,學生鼓掌。師:掌聲是對我最大的鼓勵,謝謝!同時,我也從掌聲中聽出大家對這首詞的誦讀有了新的體會。那我們不妨一起再讀一遍,我對大家有兩點期望:一是期望大家讀出詩歌抑揚頓挫的韻味,二是期望大家讀出感慨今昔的傷感之情。
(師生共讀,效果好。)師:大家對自己剛才的朗誦滿意嗎?
)(學生自發熱烈鼓掌。師:情感是詩歌傳神的魂,韻味是詩歌曼妙的形,把握好它們,大家的朗誦就形神兼備,靈動感人了。
四、細讀詞作,疏通文意初次相遇,已是驚鴻一瞥。若要真正相識,還需靜下心來細細揣摩一字一詞,一句一段。請大家結合課下注解,理解詞句的意思,把你覺得難理解的地方提出來。
(學生自讀,教師巡堂,不時筆作勾畫。)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舉手提出你難理解的字詞,其他同學如果能幫忙解答可以舉手示意。
生1:“少駐初程”的“駐”是什么意思?
生2:應該是停留吧。駐”,為什么不讀“少(shāo)駐”呢?不是通“稍微”的“稍”嗎?
(學生沉默了一會兒。)師:看來大家心里有相似的疑惑,其實有時不敢說不一定是不知道,可能是不敢肯定自己的想法,邁出一步也許就是柳暗花
生4:我好像記得少(shǎo)本來就有稍微這個義項,所以不能講作通假字。
師:你的知識儲備很全面,“少
冷。
嗎?
好像不太通順。(學生生5:笑。)
師:我很欣賞大家的質疑精神,結果不是最重要的,過程才彌“少”的確有“稍微”這個足珍貴。
義項,但它還有一個義項是“一會兒”,我覺得“少駐”理解為“停留了一會兒”更恰當一些。是什么意思?
生7:想(大聲說),我們不總說想念、想念的嗎?(其他同學笑。)
師:有意思。古漢語的單音節詞發展到現代漢語就成了雙音節“想念”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詞,像在“念”之前加上一個近義詞合成詞義,值得大家學習。
(此時沒有學生舉手提問了。)
師:大家應該都理解這首詞了,我這里還有兩個詞需要大家幫忙解釋一下:“猶厭言兵”的
生8:“猶”是“仍然”的意思。師:它是什么詞性的詞?生9:應該是程度副詞。師:準確!如果我們去掉“猶”,句子的表達效果有變化嗎?
生10:當然有,“猶”表明厭惡的程度很深,很久了都沒辦法
(教師點頭肯定,示意第二個舉手的學生回答。)
么?
生11:那我說說“吹寒”,注解上說的是戍角在寒氣中吹著。我覺得太表面了,“寒”除了指天地間的寒意,應該還指號角聲預示緊張的戰備讓人覺得冰冷可怕。
師:說得好,但還不夠完美。除了天氣寒、號聲寒,還有別的寒意嗎?
生12:哦,還有心里感覺寒師:不錯,天寒、聲寒、心寒,一字領起三層悲意,關乎自然、關乎耳目,關乎人心,層層推進,把敏銳的觸角伸向心靈最柔軟敏感的地方。
五、概讀詞作,分析結構師:語言是詩詞的肌膚,它讓詩歌滋潤豐滿。而要讓詩詞挺拔屹立,還需要嚴謹完善的結構。詩她那雙述說著內心深情的眼睛。下面請大家找出最能反映揚州今日情形的一個詞。
生:今日是“空城”。師:對,那昔日的揚州呢?)(學生有些迷惑。
師:大家要有關注整首詩的眼光,找找細節處。
生:名都。生:佳處。
師:名都和空城相對應,更好。(板書昔:名都
今:空城)
師:著眼詞的上闋,作者在今日的揚州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
生:看到廢池喬木。生:聽到清角吹寒。
師:看到的只有“廢池喬木”嗎?大家找完了沒有呢?
生:春風十里。
師:“春風十里”出自誰的詩?它是作者今天看到的景象嗎?
生13:出自杜牧的詩,它指的是先前揚州繁華的街道,下一句“薺麥青青”才是作者眼前的景象。
預習得不錯。老師希望大家注意,明。
劇《紅樓夢》插曲《秋窗風雨夕》。)駐”就是“稍微停留”的意思,對
生6:“念橋邊紅藥”的“念”詞是凝練的美神,我們總能找到
師:我們在朗誦中和《揚州慢》的,這位同學能對照古今去理解
和學生個別交流,提醒學生拿起“猶”“清角吹寒”,的“吹寒”。
去掉了就太一般了。生3:我聽大家都讀“少(shǎo)忘掉,
師:這位同學不但完善了對今日揚州景象的歸納,還找出了一個表現昔日揚州的句子“春風十里”。關于昔日的揚州,詞中還有什么具體描述嗎?
應該就剩下“竹西佳生14:處”了吧。
師:對!作者在詞中并置了揚州的今昔景象,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15:用了對比的手法。師:能說得更具體一點嗎?生15:把昔日揚州好的一面和今日揚州荒涼的一面作對比。
師:很好!昔日揚州越繁華,今日揚州的荒涼就越讓人難忘和痛心,詞人不僅是在對比今昔,更是在以昔襯今。他讓我們迫不及待地去追問:誰毀了揚州的一切?詞中有這個問題的答案嗎?
生16:我覺得是這句話:“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
師:找得準確。胡馬窺江是借代,代指金兵對南宋長江流域的多次入侵。覆巢之下無完卵,揚州難以幸免,最終殘破,留給姜夔的滿心的痛。只剩下滿眼的荒涼、
師:詞人在下闋繼續深化著這種今昔對比,選取了和揚州關系密切的人———杜牧,代表性的景———請大家在下闋中找出它們的今昔之變。
生:我想說說杜牧,杜牧曾寫“春風了好些贊美揚州的詩,比如,詞人想象杜牧要是十里揚州路”
還活著,看到今天的揚州,也會“算而今重到須驚”,會“難賦深情”。
能代表詩人杜牧的才情,詞中有沒有姜夔對杜牧昔日才情的評價呢?
生:有,“豆蔻詞工”,“青樓夢好”。
師:很好,如果晚唐的杜牧能穿越到南宋的揚州,即使他有豆蔻詞工也難賦深情;如果晚唐的杜牧能穿越到現代,即使年歲差異也會視你為知己吧!
(學生笑。)
生17:關于二十四橋,詞中只是注解上有杜牧寫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可以想象當時的美人美景,而現在“波心蕩,冷月無聲”。變成了
師:張開想象的翅膀,這位同學捕捉到了詞人的詞外之言,未盡之意。面對現在的冷月無聲如何能不懷念曾經的玉人簫聲呢!
詞人對橋邊紅藥的描生18:
寫最少,更要用想象去分析了。注解說揚州的紅色芍藥在宋代很有名,想來它花開的時候來賞花的人一定很多,現在的情景是“年年,應該是沒有人欣賞知為誰生”了。
師:能從最簡單的文字里分析出豐富的內容,你很棒!從花開人滿城到不知為誰生,芍藥在寂寞中經歷了多少次花開花謝的輪是否真切感受到了作者在今昔變化中醞釀著的情感?還記得是什
生(齊):黍離之悲。六、精讀詞作,融入意境師:相遇是緣,是我們在佛前五百次回眸換來和《揚州慢》的今生一瞥;相識是分,是我們眾里尋她千百度而在燈火闌珊處頓悟
美妙的語言表達你和這首詞的心靈碰撞。
(在課前分好6個小組,學生討論時教師不時加入各組,把握好內容和進度。)
師:請各組發言人舉手發言。生19:我們組賞析的是“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黃昏時天色漸暗,冬日的寒氣升騰起來,讓人感到很冷很荒涼。耳邊傳來的戍角聲凄清可怕,回蕩在空鐵蹄隨時可能再次踐踏這片土地。
生20:我們組鑒賞的也是這一句,我想補充一點,空城之空,不在于空無一物,而在于戰爭讓雖然人煙稀少,讓繁華灰飛煙滅。空城里有茂盛的莊稼樹木,但是它們卻更讓我們感受到戰爭的無情。
師:空是一種感覺,覺得該有的人事沒了,心里是酸楚而茫然的。
生21:我們鑒賞的是“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月本應該是遠離塵世的,月本來就沒有聲音。可二十四橋上空的月亮見證了昔日此處的繁華,燈紅酒綠,美人如云,慕名而來的才子登上樓閣,歌聲、簫聲、歡笑聲,讓樓空,只剩下橋下流水和水中孤獨的月影,無比凄涼。
師:把本就無聲的月寫得仿佛應該有聲音,這種修辭格叫作移就。
生22:我們組賞析的是“自胡馬窺江去后,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十幾年前,胡人的軍隊血洗揚州,城池毀壞,血流成河。廢池喬木見證了那場災難,詞人用擬仍然不愿說起戰爭,間接表現了揚州人民對戰爭的痛恨。
生23:我們組賞析的是“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聞名
沒有對它昔日景象的直接描寫,蕩蕩的揚州城,提醒人們金兵的
大家通過這三個同學的賞析,天上的月亮也沉醉了。現在人去二十四橋,最著名的花———芍藥。回!
(學生自讀課文,概括答案。)么嗎?
的驚喜;相知是情,是我師:的確,流傳千古的名句最《揚州慢》
的心有靈犀。接下來,請各小組的同學找出并共同鑒賞你們最喜歡最有感觸的句子,每組推薦一名發言人。我期待大家能用詩一樣
們和《揚州慢》“知我意,感君憐”人手法寫了廢池喬木過了十幾年江南的揚州芍藥,每年都會在花期盛放,那嬌艷的紅色花朵曾經吸引了無數愛花之人到揚州觀現在花開花落依舊,但沒有了賞。
賞花人,花兒都不知道為誰開放了。
生24:其實我們賞析的句子和前面一個組是一樣的,好多話都被他們說了。(學生笑)我看到這個句子就想到了另一首詩:“去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崔護《題都城南莊》)城空了,賞花人沒了,但花卻不會因為人事變化改變自己,有點物是人非之感。
師:同學們賞析得非常精彩,讓我聽得陶醉,滿心感慨。廢池喬寒,寒滿空城,城何以堪;杜郎俊賞,重到須驚,我何以堪;冷月無聲,繁華盡逝,國何以堪;今昔輪轉,黍離之悲,情何以堪!
師:面對太過深重的愁緒,語“而今識盡愁滋言是蒼白的,就像
詞前小序明確作者抒發了“怎樣,即黍離之悲,然后在情的情感”
感的指引下抽絲剝繭地分析語言。具體來說,“這樣的語言”包含了五個層面:一是遣詞造句的層二是表達方式的層面,主要分析畫面是如何描寫的,抒情是借助什么完成的;三是修辭方法的層移就等修面,通過分析了解擬人、
節的安排,環環相扣,其目的也是始終圍繞著教學目標進行設計的。六個環節,緊扣一個“讀”字展開,有了學生充分“讀”的基礎,再討論、點撥、分析、小進行問答、
在課堂上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機會,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問題引領,循循善誘
整個教學過程,陳老師大都是用提問題的形式引領學生參與學習。陳老師的問題有二十多個,學生的問題有幾個,其中,陳老師的問題多數是在備課環節中精心設計的,有難有易,大都是學生經過思考或讀文之后可以解決的。個別難度較大的,經陳老師提示、點撥,學生再進行深入思考,也能夠予以解決。學生的問題難度補充,學生不是很大,經過點撥、也很快能夠理解。教學過程中,師生雙邊關系融洽,課堂學習研討氣氛濃厚,這主要得益于陳老師善用適當的教學方法,通過主問題與支問題的引導,步步為營,層層推進,讓學生的思維始終保持一種活躍的狀態,收到了良好的啟智開茅的效果。
四、教學語言精練簡潔,富有激情
課堂中,陳老師無論是提問、點評、過渡還是組織轉換,語言都十分恰當、妥帖,而且有極強的有些是精心煽情性。可以看出,
設計的,有些是臨場發揮的。其中過渡轉換處的語言,體現出陳老師的精心設計,而在與學生問答交流的過程中,語言是臨時生成還是的。但不管是事先設計的,課堂生成的,陳老師的語言都顯得精練簡潔,顯得從容得體,而且極具煽情效果,充分體現了陳老師極強的課堂語言駕馭能力。
(袁曾生廣西桂林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
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讓學生面,通過分析字詞意思疏通文意;結,
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辭及其作用;四是表現手法的層
面,這首詞主要掌握對比和襯托兩種表現手法;五是謀篇布局的層面,抓住詞眼“空城”,在今昔對比的框架下分析詞人如何安排意象,從而形成嚴整的結構。
(陳艷霞八中學教師)
廣西桂林市第十
木,猶厭言兵,人何以堪;清角吹【名師觀察】
聽陳艷霞《揚州慢》有感
袁曾生
從本課教學過程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較多值得學習研究的東西。
一、教學目標明而不亂,精而
味,欲說還休”。言有盡,意無窮,不雜最后就讓我們在朗誦中升華我們整個課堂教學都緊緊圍繞教和《揚州慢》的相知相識吧!
)(學生配樂齊讀。【執教感言】
學目標進行:抓詞眼,析意象,明手法,悟情感。通過“抓詞眼”讓學生明白本詞寫作背景的有關信息;通過“析意象”讓學生清楚本詞所寫的意象都是為了表達“黍離之悲”而作的精心選擇和渲染;通過“明手法”讓學生懂得本詞所運用的對比、襯托方法是為了突出作者對昔盛今衰的哀痛;通過之情與國破之痛。教學目標的定位是否明確與精準,是評判一節課好或不好的重要指標之一,陳老師通過明確而精準的教學目標設置,為學生學習本詞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教學流程注重設計,巧妙銜接
陳老師把整個課堂教學流程安排為六個環節。可以說,六個環
這樣的語言表達怎樣的情感
我理解的有效課堂不是只注重熱鬧討論的課堂,而是讓學生有切實收獲的課堂。或是對某個詞某句話感觸頗深,念念不忘;或是對某種表現手法心有領會,嫻鳴,進而豐富了自己的內心。課堂不需要打造得處處精彩,就像讀一本書,只要書中有一句話或幾句話能充實我們的人生,那就是一次有收獲的閱讀。
我的詩歌教學圍繞著一句話展開,即“這樣的語言表達怎樣的情感”,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回答了“這樣”和“怎樣”具體指什么。情感是詩歌的靈魂,我首先借助
讓學生了解作者的傷國熟運用;或是與某種情感強烈共“悟情感”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