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4
這是《孫權勸學》解讀及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一開始,王老師就讓學生讀這句話。
讀完,王老師說,權的態度強硬,你從哪看得出?
學生答:“不可不學。”
接著,王老師讓學生把“蒙辭以軍中多務”變成“蒙曰”。學生回答后,王老師出示自己寫的“蒙曰:‘軍中多務,無暇,如何能學?’”
起課,王老師就是這樣單刀直入,這樣的簡約風,實在讓人耳目一新。
我們學習文言文,一般先疏通字詞,因為文言文對學生而言,最大的障礙就是字詞。但是,王老師沒有,她直接進入閱讀狀態。
本來也是,這樣的文章是比較淺顯的,學生基本上能夠讀懂,即使生僻的地方,書上也有注釋。平時,我們學生覺得讀不懂,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習慣性地畏難情緒,尤其是遇到一兩個生僻的詞語就放棄;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囫圇吞棗,沒有靜下心來一句一句細讀。
王老師一次只出示一句,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這一句上,讀懂也就容易多了。
沒有疏通字詞這一關,無意中卻教給了學生讀文言文的方法——讀文言文,就得一句一句地啃。
其實,王老師的每一個環節,或者說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有多重功能。
“權的態度強硬,你從哪看得出?”這看似是一個問答題,卻也在引著或逼著學生在思考中讀懂原文。
把“蒙辭以軍中多務”變成“蒙曰”,也有多重功能。第一,是對語句的理解,學生必須不自覺地去讀懂原句。第二,是語言的訓練,把一個陳述句,變成口語,變成對話的語言。第三,還原了情境,對話,很容易把人帶到當時的情境之中,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第四,激發了興趣,學生不喜歡中規中矩的解詞翻譯,他們喜歡有一定挑戰的創造性勞動,還原現場語言,對學生來說,就是這么一件刺激又好玩的事情。
二
部下這么違拗自己,作為一國之君,孫權的第一反應會怎樣?王老師讓學生揣摩孫權的心理。
學生說,孫權會很生氣,王老師就讓學生用“權怒曰”說話。學生熱烈地發言以后,王老師出示自己寫的“權怒曰”,讓學生讀。
然后,王老師又問學生,孫權還可能是什么態度?
“放棄,不理了。”學生說。
王老師又讓學生用“權嘆曰”說話。
揣摩文本中人物的心理,站在文本中人物的角度說話,這樣的訓練,也是多重功能的,除了語言的訓練,還有想象力的培養,情境的回放,一舉多得,不得不贊。
課上到這里,我不得不佩服王老師對文本的挖掘,不得不佩服王老師對語文訓練的開發,不得不佩服王老師強烈的訓練意識和嫻熟的訓練方法。
三
但是,王老師的立意不止于此,她說:“這就是我們交流中的方法,要么生氣,要么放棄。”
原來,王老師在把語文與生活拉近。
是啊,學習,說到底,就是教會學生生活。
這時候,學生也許會反思,自己遇到不如意的時候,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我們如此,孫權是怎么做的?王老師讓學生讀下面的句子:“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這么長的一個句子,我以為王老師會疏通一下,在我們以往的教學中,這個句子學生往往難以讀懂。但是,王老師沒有,而是讓學生表揚孫權,說一個孫權的優點。
這又是高明的一著。
學生整個句子一時讀不懂。其中的某些部分,總有懂的。大家紛紛說開了,什么孫權以身作則,孫權聰明等,對孫權大加表揚。
在這眾說紛紜的表揚中,這個句子,也在反反復復地梳耙著,學生也就在梳耙中,不知不覺地讀懂了,理解了。
表揚別人的過程,就是向別人學習的過程。我們看到,作為一國之君的孫權,對待部下的頂撞,不是生氣,不是放棄,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這是孫權的大度;孫權國務繁忙,仍堅持學習,這是他的好學;對于一個一口拒絕自己的人,不埋怨不放棄,這是他的堅持;不以勢壓人,而是從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出發,讓人心服口服,這是他的聰明……
生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能傷人傷己;放棄,達不成理想的目標,只能一事無成。只有很好地溝通,才能春風化雨,到達理想的彼岸。
毋庸置疑,孫權表現出來的這些閃光點,已如種子植入學生的心中,將來必定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
什么叫潤物無聲,這就是。
四
為了理解魯肅與呂蒙的結友,王老師補充了《三國志》中的資料。
選用的第一段話是:“魯肅代周瑜,當之陸口,過蒙屯下。肅意尚輕蒙,或說肅曰:‘呂將軍功名日顯,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顧之。’遂往詣蒙。”
王老師問,假如呂蒙感覺到了魯肅不喜歡他,會如何想?
她讓學生先后用“蒙怒曰”、“蒙恕曰”說話。
隨后,王老師又出示第二段話:“酒酣,蒙問肅曰:"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肅造次應曰:"臨時施宜。”
對于魯肅的敷衍,呂蒙又會怎么想?同樣用“蒙怒曰”、“蒙恕曰”說話。
然后老師出示第三段話:“蒙曰:‘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虎熊也,計安可不豫定?’因為肅畫五策。”
該不該表揚呂蒙?
是啊,面對別人的輕視和傷害,呂蒙不生氣,而是熱情款待;面對別人的敷衍和不屑,呂蒙不反唇相譏,而是真誠地為對方獻出了五個計策。
他的寬大心胸,他的雄才大略,不得不讓魯肅佩服。
于是,便有了第四段話的出現了:“肅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呂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呂蒙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橫溢的才華,贏得了魯肅的友誼。這真是,自己強大了,別人自然而然地和你親近了。
由此也可看出,孫權勸學,是多么巨大的成功呀。
五
無論是孫權與呂蒙的上下級之間,還是呂蒙與魯肅的平級之間,智慧地溝通,都是多么重要呀。那么敵我雙方,又該怎樣交往呢?
王老師選取的是《資治通鑒》中的《濡須之戰》。
“春,正月,曹操進軍濡須口,號步騎四十萬,攻破孫權江西營,獲其都督公孫陽。權率眾七萬御之,相守月歲。操見其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嘆曰:——————!”
同樣要求學生先后用“操怒曰”、“操懼曰”說話。
學生說過之后,出示原句:“曹操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如劉景升兒子,豚犬耳!”
對待實力不及自己五分之一,被自己打敗的對手,曹操不是小覷,而是敬佩,不是譏諷,而是真誠地贊賞,這是多么大的胸懷呀!
可是,戰場就是戰場,對手不會因為你的贊賞就繳械投降,而是會想盡辦法來戰勝你。這不,周瑜的攻心戰來了:“權為箋與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操——”
在如此挑釁面前,誰能無動于衷?曹操一定會暴跳如雷吧?
又是一番揣摩心理,分別用“操怒曰”、“操懼曰”說話。
可是,真相的揭示出人意外:“操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撤軍還。”
老師讓學生分析了曹操認為“孫權不欺孤”的原因。原來,曹操的北方軍不善水戰,此時,已是春天,河水即將上漲。河水滿了,對周瑜的軍隊是如虎添翼,而對曹操的軍隊,卻是滅頂之災。
周瑜本想激怒曹操,讓曹操在暴怒中倉促出戰,周瑜好利用自己水軍的優勢,在春水上漲之時,消滅曹操。沒想到,曹操不中此計,反而從來信中捕捉到了對自己不利的戰況,從而作出了撤軍的正確部署。
學生大大地表揚著曹操。
是的,曹操多么地了不起呀!真誠地贊美對手,是英雄的氣勢;面對敵手的惡意挑釁,不怒不惱,以大局為重,冷靜分析,作出正確部署,更是英雄的氣勢。
六
王老師說,這個課型,是針對當前校園欺凌而設計的。她認為,校園欺凌的發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溝通不暢,選用這組材料,就是要教給學生溝通的方法。
一個語文老師,能夠敏感地捕捉時事,進而把語文教學與時事有機結合起來,這是大智慧!
這節課,王老師出示了三組人之間的溝通,上下級之間、平級之間、對手之間,至此,優秀者的溝通,就給了學生深刻的印象,教育的任務應該是很好地完成了。
但是,這絕不只是一堂人生教育課,也是實實在在的語文課。
不是傳授,不是提問,而是實實在在的的語文訓練。三組人的溝通,王老師采取的基本訓練方法是:
第一步,出示矛盾點,揣摩人物心理。
第二步,用“某怒曰”、“某懼曰(恕曰、嘆曰)”說話。
第三步,出示老師寫的“某怒曰”、“某懼曰(恕曰、嘆曰)”。
第四步,出示原文中人物的言行,表揚其做法。
矛盾點的出現,聚焦了學生的注意。揣摩主人公的心理,推想主人公說話,就是在叩問自己,反觀社會,觀察人生。用“某怒曰”、“某懼曰(恕曰、嘆曰)”說話,反復多次,語言的訓練力度也就很大了。
主人公做法,讓學生發現,與我們的想象大相徑庭!這種強烈的對比,讓學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孰優孰劣。
表揚主人公,深化觀點,提升高度,教育的效果又進一步加強。這又是語言的訓練,還有綜合歸納提煉的訓練。
這節課似乎沒有文言詞匯的專項訓練。但是,我覺得,她在采用另一種方法教文言。我記得錢老錢夢龍在教《愚公移山》時,文言詞匯也是通過閱讀來學習的,王老師使用的也是這種方法。學生對這篇課文應該是讀懂讀深了的。
這堂課引用了一定的課外資料,這些資料不蔓不枝,緊扣教育主題,沒有一個贅字。文字淺顯易懂,適合初學者自讀。可見教者有一雙找尋資料的慧眼,這是需要功力的。
當然,這堂課可能會挑學生,對于程度高的學生來說,完成起來會輕松愉快。對于程度低一些的學生來說,速度可能要慢一些,耗時可能相對要多一些。
總之,這堂課給我的感覺是酣暢淋漓的。設計的前瞻與大氣,訓練的嫻熟與強度,方法的靈動與高效,還有王老師自帶的氣場,洋溢的熱情,都深深地吸引著我們。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