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4
這是《登鸛雀樓》課后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這周翻看《中華讀書報》,發現《家園版》刊載了李國文先生《詩人和“寫詩的人”》一文,讀后發現李國文先生犯了幾個常識性錯誤,因不揣谫陋,提出來和李先生商榷。
李先生文中提到了乾隆皇帝的高產,稱乾隆皇帝“在其即位的嘉慶14年6月,推出《御制詩初集》,44卷”,這里犯了一個常識性的錯誤,乾隆皇帝即位當然是在乾隆初元年(1736),而不可能是嘉慶14年(1809),這一年的乾隆早已作古了。另外,李先生舉出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為例,認為說明詩人和寫詩的人的巨大區別,所論頗為犀利,但是李先生將“王之渙”誤作“王之煥”(文中有3處),我想這也許是先生的一個筆誤吧。這本來是微不足道的小錯誤,不值得特別指出,但是李先生接下來舉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一詩為例,卻犯了又一個不易令人察覺的錯誤,因此需要特別指出。人們耳熟能詳的《登鸛雀樓》一詩,并不是王之渙的作品,這一點雖然不為普通讀者所詳知,但已經成為唐詩學界的共識。
作為的唐詩中的一篇名作:“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難道這首《登鸛雀樓》的著作權竟然還存在問題嗎?回答是肯定的。現存唐人自己的唐詩選本共存十馀種,其中盛唐芮挺章編選的《國秀集》就是其中的一種。在《國秀集》卷下選了此詩,而作者是“處士朱斌”,題目是《登樓》,其中“一層樓”作“一重樓”,僅有一字之異。在同書卷下芮挺章也收錄了王之渙的三首詩,卻不及此詩。可見與王之渙同時的芮挺章認為這首詩應為朱斌所作。另外唐人所著《翰林盛事》中記載,武則天曾吟詠此詩,并詢問“文章四友”之一的李嶠,是何人所作?李嶠對曰:“御史朱佐日詩也。”有人認為朱斌和朱佐日是一個人,朱斌字佐日。但是若朱佐日在則天朝已經當了“御史”的話,那么到了天寶時的芮挺章怎么又稱他為“處士”了呢?這其中還有些問題需要學者們去進一步詳考。不管這二人是否為同一人,反正唐人提到這首詩時都沒有說乃是王之渙所作,這一點是十分肯定的。那么《登鸛雀樓》后來怎么又莫名其妙地被嫁名到了王之渙的名下了呢?這是宋人犯的錯誤。李昉、徐鉉等人編《文苑英華》中將此詩作者署為王之渙,后人不察,遂釀成了一樁以訛傳訛的錯案。現今山東大學張忠綱先生編纂的《全唐詩大辭典》為了避免謬種流傳、貽誤后學,已經將《登鸛雀樓》的作者改成朱斌。
鸛雀樓在山西永濟市,這又讓人想起了那首著名的唐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首詩真可謂家喻戶曉了,當代還有安徽貴池和山西汾陽兩家酒廠,為了做廣告,爭相證明這首唐詩名篇中的“杏花村”就在自己的家鄉,打了不少的筆墨官司。然而現有專家學者指出,這首《清明》并非出自杜牧的手筆,這真讓人大吃一驚。這是真的嗎?答案是肯定的。杜牧的詩文集《樊川文集》是他死后由他外甥裴延翰編輯的,照說要是自己的舅舅要是寫了《清明》這樣的好詩的話,那么外甥是沒有理由不選進文集的,但是裴延翰編的《樊川文集》中偏偏沒有這首詩。后人廣泛收集杜牧作品的《樊川外集》、《別集》也不見此詩的影子,即使是清代編纂的《全唐詩》中,杜牧作品中也根本沒有這一首。那為什么后來《清明》被后人當成杜牧的作品了呢?是因為宋人搞錯了,南宋謝枋得編選了一本《千家詩》,其中就收錄了這首《清明》,并將作者署為杜牧。這一錯誤,由于《千家詩》的廣泛流傳,就這樣以訛傳訛,造成了流傳千載的一樁冤案。那么《清明》的作者到底是誰呢?是杜牧的好朋友許渾。在唐代詩人中許渾沒有杜牧那么出名,但他也是晚唐著名的詩人,他的名句“山雨欲來風滿樓”我們現在還常常引用。許渾在《清明》詩中提到的“杏花村”既不在安徽貴池,也不在山西汾陽,而是在山西蒲州,即今山西永濟市西,看來以后為了地方酒爭聲價的事情可以休矣。
唐詩中“以訛傳訛”的事真是不少,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就很多。從上面的例子我們已經看到,這些錯誤的產生多是由于宋人的錯誤造成的。現在有學者在研究流傳最為廣泛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的過程中,就發現其中竟然還有宋詩。張旭的《桃花溪》云:“隱隱飛橋隔野煙,石磯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它在所有的唐代、五代乃至北宋的文獻中間都不見蹤影,在南宋四大書法家(蘇黃米蔡)之一蔡襄的詩集中卻有此詩,題作《度南澗》。那么是誰將蔡襄的詩歌張冠李戴到張旭的身上呢?是南宋的洪邁,他在編選《萬首唐人絕句》的時候,因為貪多務得,加之在記憶中該詩是一位著名書法家寫的,所以將一首徹頭徹尾的宋詩編入了唐人名下。后來清代的蘅塘退士孫洙又據之選入《唐詩三百首》,致使張旭因此獲得了千載美名,而真正的作者蔡襄卻淹沒無聞了,假若蔡襄地下有知的話,對這樣的結果恐怕也只能報以苦笑吧。這真是聳人聽聞的荒唐事!一部流傳了300多年的著名唐詩選本中,竟然還夾雜著宋詩,許多著名的唐詩竟然作者都搞錯了!問題是我們現在的中小學課本中的許多唐詩名篇,還在沿襲著前人的這些錯誤,真不知道,唐詩中的這些以訛傳訛的事情還要流傳到何時才能罷休。這些事情也反過來提醒我們,在學習中應該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只有多多質疑才能獲得真知。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