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3
這是《地球的自轉》教案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節課內容選自浙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四章第1節。本節內容有:地球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晝夜交替等。這是繼上學期學習了地球的形狀、大小等知識后,又一次接觸地理知識。與以往的教材相比,新課標大大降低了難度,而且有很大的直觀性。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雖然地球的自轉方向是學生早已具備的知識,但教材上要求的用橡皮泥或紙做十字向標來了解地球自轉,仍然是非常有必要的,更加直觀,有利于學生的理解。第二、教學中并不要求學生系統地理解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而主要是了解各種地理現象。第三、不是要求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而是要求學生能用事實說明。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掌握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再討論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而且要讓學生明確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并不只是由于地球自轉的結果,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诶斫獾厍蛏蠒円菇惶娆F象,知道晨昏線(圈)的含義,能用地球儀科學地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能力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學活動中學到的知識和實際相聯系。
情感目標:通過本節的學習讓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的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運動。
?、诿鞔_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
難點:①建立地球運動的空間概念。
?、诘厍蛏蠒円菇惶娆F象產生的原因。
四、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地球的形狀、大小,地球的自轉方向、周期,地球的公轉方向、周期。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基本的觀察和分析歸納能力。
3、初中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是:開始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但思維常常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仍需具體形象的材料來支持。因此教學中利用形象的多媒體課件來活躍學生的思維,是知識進一步科學化、系統化。
五、教法與學法
根據因材施教和量力性原則以及教材特點,為了充分體現直觀性原則,降低難度,本節課的教學方法采用直觀、感性的實驗探究法,并貫穿使用啟發式和討論式。本節內容較抽象,限于七年級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學中可利用多媒體生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如播放地球自轉視頻,學生動手實驗,教師指導等,使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自轉運動情況,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積極性。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體現。
素質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根本的一條就是培養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的能力,而不是讓學生接受現成的知識。所以,學法指導可分為:
①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具有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有了疑問才會有學習的動力②鼓勵學生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一些科學研究的方法,并將這些方法運用到其他方向③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討論歸納,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六、教學設計的原則
運用了教學的直觀性原則,通過實驗及電化教學手段,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功能,擴大信息量,提高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化解教學重難點。如:活動一地球的自轉實驗,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實驗,直觀、感性的體會地球自轉的方向;活動三通過視頻了解晝夜交替現象,明確其產生的原因。讓學生積極參與歸納晝夜交替的周期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的好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用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結合的原則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七、教具準備:地球儀,橡皮泥,火柴桿,地球自轉及晝夜交替現象的視頻課件
八、教學過程:
(一)情景引入:
日月星辰每天東升西落,周而復始,到底是天在轉還是地在轉?古代的人們對此有過很長的爭論?,F在誰能告訴老師正確的答案?你有哪些現象可以證明?
(二)探究新知:
由討論得知,太陽的東升西落是由于地球的運動——引出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地球是如何自轉的呢?請學生上來表演(再用課件觀察地球的自轉視頻)
為了更好地感知地球的自轉,我們來做一個小活動。
[活動一]地球自轉實驗。(小組合作)
1、利用蠟燭火焰模擬太陽,再利用火柴桿和橡皮泥制作一個十字方向標,再將小紅旗插在垂直方向標的平面上。并利用橡皮泥把方向標和小紅旗粘在上海附近的經緯線的交叉點上,使方向標分別和經線、緯線方向一致。
2、按圖示方向轉動地球儀,觀察小紅旗與蠟燭火焰之間的方位變化以及蠟燭發出的光線相對于小紅旗的照射方向。
[總結]:一天之內,太陽東升西落的原因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東到自轉。
[過渡]:很多同學都有著同樣的一個夢想,象楊利偉一樣遨游太空為國爭光,在太空中俯看我們的家園——地球,那同學們有沒有想過,在太空中不同角度觀察地球,地球是怎樣轉動的?
[課件觀察]:正上方——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順時針
[ 過渡 ]: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我們可以在黃金時間看更多的賽事,而美國紐約的市民要看我們白天開設的項目的現場直播,卻要半夜起來,你能解釋一下這其中的原因嗎?(引導學生回答)
[活動二]:利用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用作圖驗證,當太陽照射時,地球的一半地方處于亮的半球,另一半地方處于暗的半球。
[ 問 ]:宇宙的天體都有晝夜現象嗎?
(只要學生回答出太陽是自身發光,無晝夜現象就可以了)
[ 追問 ]:地球上的晝夜為什么會交替?(地球的自轉)
[ 問 ]:根據生活經驗,你能告訴大家晝夜交替一次的時間有多長?
(學生介紹,播放課件——地球上的晝夜交替)
[活動三]:邊觀看課件地球上晝夜交替現象邊讀課文圖“晝半球和夜半球”
[ 討論 ]:你知道如何區分晨線與昏線嗎?
(學生介紹)
[思考討論]:晝夜交替的周期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什么好處?為什么?
(——白天增溫不至于過分炎熱,黑夜降溫不至于過分寒冷)
(三)活動應用
在地球上找一找,哪個國家位于地球上我國的背面?現在我們在教室里學習,那個國家中人大多數人在干什么?
(四)鞏固小結
1、假如你是地球,你將如何向天外來賓介紹你自己的自轉情況?(讓學生以比賽的形式歸納本節主要內容,教師再總結,整理)
2、作業:課本練習1、2,作業本
九、板書設計
第1節 地球的自轉
一、地球在不停地繞地軸旋轉——自轉
1、 方向:自西相東
2、 周期:24小時
二、晝夜交替(晨昏線)
[反思]:
1、地球儀端來端去。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不能端來端去,這樣就會讓學生失去方位感。所以在以后有關地球方面的教學是不要將地球儀移動。并且太陽光的方向要一致。我上課時用手托著紙板,結果一方面手不能騰出來,另一方面手又動來動去。實際上有關需要一個參照系的教學都要固定一個物體做參照物。
2、對于難理解的地方一定要讓學生講透。對于太陽的方位學生感到難以理解,就要花較多的教學時間來講透,特別是要讓學生講,教師要認真聽,要聽出學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比如說A點時太陽的方位在東方,為什么是在東方?讓學生說一說。因為地球儀上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太陽在觀察者的右邊,所以是東方。這與實際情況是一致的。學生最難理解的是B點為什么太陽在正南方。實際上學生說的是上方,其實正午時太陽確實是在上方,但不是正上方,只有當太陽直射時才在正上方。在我們這里太陽正午是向正南方向斜。關健是這個正南是怎樣看出來的,學生很不理解。這里需要思考的時間比較長,可別著急,一定要等到學生弄懂為止。因為我們是在北半球,當太陽直射點在我們的南面時,所以在南面,而且是正午時,所以就在正南。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要在黑板上畫圖。太陽光是平行光,畫一個地球的平面圖就可以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