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1
這是《牧童之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一課時:《剪羊毛》、《孤獨的牧羊人》
第二課時:《小小羊兒要回家》、《牧童短笛》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唱歌曲《剪羊毛》,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歡快熱烈的勞動場面,同時讓學生明白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幸福幸福快樂的生活。
2、 通過對比聆聽x. x 和 x x 讓學生感受附點音符在歌曲中表現了工人們動作的熟練和輕捷。
3、 在演唱和欣賞的教學中,讓學生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并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教學重點:
用自然、圓潤的聲音演唱歌曲《剪羊毛》
教學難點:
1、2/4 x x. x ∣ x x x x∣x x. x ∣x o‖
2、歌曲的結束句
教材分析:1、《剪羊毛》這是一首澳大利亞流傳甚廣的民歌。歌詞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描繪了"剪羊毛"這一勞動情景,以"白云"、"冬雪"、"絲棉"夸張地形容工人們勞動而剪下的遍地羊毛,把"皮襖"比作羊兒身上的絨毛,富于想像,很有童趣。歌曲為2/4拍、大調式、二段體結構。
2、《孤獨的牧羊人》它是以"戲中戲"的方式出現。女教師和孩子們一起作木偶戲表演,歌曲為表演時所唱。歌曲第一部分的節奏緊促歡快,旋律活潑跳躍,大跳(七度、八度、九度)音程頻頻出現,使歌曲顯得十分輕松,充滿活力。第二部分的音調較平穩,節奏也稍作拉寬。歌曲的尾聲部分是由音階后四個音的上下八度的節奏的變化而成。歌中的襯詞"來咿噢嘟"可視為牧羊人所唱的歌聲,使歌曲更為詼諧、有趣。演唱時常常提高嗓音,用假聲突然翻高的方法,這都是美國鄉村音樂的旋律風格和演唱特點。
教學流程
教學內容
師生活動
達標意圖
教學用具
一、 導入
二、 歌曲教學
三、 欣賞教學
四、小結
兒歌游戲
初聽
節奏練習
教唱歌曲
《孤獨的牧羊人》
1、小火車開起來,一開開到我家來,嗚嗚,轟隆轟隆,咔嚓咔嚓咔嚓咔嚓……今天咱們一起看來到牧民們的家——澳大利亞,讓我們一起來聽聽牧場上的人們在干什么?
2、初聽《剪羊毛》
思考:牧場上的人們在干嗎?
板書《剪羊毛》
3、師:為什么要剪羊毛?你能模仿剪羊毛的動作和聲音嗎?
4、老師用兩種方法模仿,你覺得第幾個動作更熟練、輕捷。
板書:
2/4 x x. x ∣ x x x x∣x x. x ∣x o‖
強調有附點的地方音的時值長一些,師生一起練習
5、復聽范唱
思考:歌曲有幾段歌詞?
6、再次復聽
思考:歌曲的情緒與速度如何?
7、用la模唱歌曲2次
學生有感情的朗誦歌詞
8、默唱歌曲
9、輕聲唱歌曲
10、生清唱,老師及時發現學生的問題并解決,強調咬字、一字多音,歌曲的結束句
11、老師對比演唱去掉和還原附點的唱法,學生進行比較
12、歌曲情感處理
A段用歡快活潑的聲音表現工人們快樂勞動的情景
B段贊美羊毛時應該抒情,結束句要歡快些,表明工人們樂觀爽朗的性格,只有努力勞動,幸福的生活一定就會來到
13、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14、有誰聽過《 do re mi 》
這是美國電影《音樂之聲》的插曲,今天我們來聆聽另一首插曲《孤獨的牧羊人》
15、初聽并思考:音樂情緒如何?"來咿噢嘟"是誰的歌聲?
16、簡介電影劇情
17、學生聽音樂自由表演
18、你有什么收獲?
激發學生的興趣
關注歌曲的內容
感受附點音符在歌曲中作用
熟悉歌曲的旋律
感受速度、情緒
學唱旋律
解決歌曲中的難點
對歌曲進行藝術加工
感受音樂情緒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