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21
這是第五課《牧童之歌》第1課時教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聆聽《孤獨的牧羊人》2、表演《剪羊毛》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孤獨的牧羊人》和表演《剪羊毛》,感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讓我們懂得音樂能成功地塑造多姿多彩的各種形象,并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
2、在曲調接龍活動中,以即興創作相連接,提高音樂基礎的綜合能力。
3、能選用合適的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重、難點:從音樂中獲得感受與體驗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教學用具:鋼琴、打擊樂器、多媒體課件、風光碟片
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創設
情境
1、師生邊聽《雪絨花》邊律動進教室。
2、師生問好!
聆聽歌曲,為新教學內容作鋪墊。
入
境
激
情
一、欣賞《孤獨的牧羊人》
1、師引言:剛才我們進教室時所聽到的歌曲,誰知道叫什么歌名?
2、學生回答
3、教師講解影片《音樂之聲》的劇情
4、播放影片《音樂之聲》中《孤獨的牧羊人》的片段(聆聽英語版《孤獨的牧羊人》)
5、教師介紹這一插曲是女教師與孩子們在玩木偶戲時的一首歌曲。提問:這首歌曲中每隔兩小節就出現“來咿噢嘟”這是誰的歌聲?再聽時,請在“來咿噢嘟”處輕輕地合著拍子拍手。
6、再次欣賞(中文版《孤獨的牧羊人》)
7、教師介紹這一插曲的風格:影片的故事發生在奧地利,但這是一部美國的音樂劇,所以這首插曲是美國鄉村音樂的風格,尤其是“來咿噢嘟”是用假聲唱法,這是地道的美國鄉村歌曲的演唱特點。
8、復聽歌曲??蛇吢犨叡硌?。
二、學唱《剪羊毛》
1、師引言:水鄉牧童悠閑的在牛背上吹著短笛,同學們,你們知道在地球令一半上有一個國家——澳大利亞,那里的小伙伴們會干些什么呢?
2、邊看澳大利亞的風光碟片邊聽歌曲,提問:歌曲中唱些什么內容?
3、反饋,再次欣賞歌曲
4、為歌曲取名(揭示課題《剪羊毛》)
5、聽教師彈唱,學生可跟唱曲譜
6、解決難點:符點和休止符。
7、再次聆聽范唱,感悟歌曲的情緒。
8、完整地有感情地唱全歌。
這樣更能讓學生感知音樂塑造的形象,從音樂的獲得的感受與體驗更到位。
通過多媒體播放一片斷,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利用“跟唱”的形式,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熟悉歌曲的旋律。
拓展情境
1、師:澳大利亞民歌《剪羊毛》為二段體結構,第一樂段由四個方整的樂句組成,第二樂段前兩個樂句音調高昂,旋律起伏較大,節奏明快,為了突出這一部分,我們能不能試著加上些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2、學生分組討論,為第二樂段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并編配伴奏。
3、各組展示表演并進行點評。(隨機)
4、(下課)師生再見。
給學生一個創作與展示的空間,增強對歌曲的表現,培養創新能力,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