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9
這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第1課時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設計思路:
本節課是以學生探究為主的學生實驗課,是光學中的一個難點,為此,我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設置為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為實驗探究,要求學生在實驗探究過程中得出結論,增強動手能力,提高分析,歸納能力,培養合作,交流意識。第二課時為習題訓練,鞏固成果。新課教師先設置情景,引發學生思維,提出問題,引入課題;學生猜想,教師要做好引導;設計與動手實驗,教師強調實驗注意事項,引導學生正確操作,學生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正確記錄數據,不得虛擬數據。實驗探究過程完成,教師再分發探究問題,要求每個小組將要探究的問題展示與黑板上,有測量數據的填上數據。全體同學依照所出示的問題展開討論,重點討論本小組擔任講解的問題。討論結束,進行展示,師生相互點撥,分析歸納得出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最后進行評估交流,組與組之間交流實驗過程中遇到的突發問題,以及解決方法,談一談自己本節課的深刻體會。
教學方法:
分組實驗,小組教學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2.能運用凸透鏡成像規律解釋有關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在探究過程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
2.學會從實驗現象和數據中分析與歸納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樂于觀察生活中的物理現象,能從生活中發現問題,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
2.在探究過程中,培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3.能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學習重點:
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
學習難點
實驗探究和分析歸納過程。
教前準備
器材 :光具座(帶有刻度尺),蠟燭,火柴,凸透鏡,光屏,白紙,多媒體。
自主預習
1.____________叫物距(u),_______________叫像距(v)。
2._____________叫實像,__________________叫虛像。
教學過程:
1. 引課
老師:同學們利用實驗臺上的凸透鏡,觀察課本上的漢字,看到了什么?
學生:看到書上的字被放大了。
老師:大家再利用凸透鏡去觀察黑板上方的標語大字,又能發現什么呢?
學生:標語大字變小了,倒立了。
老師:同一凸透鏡,觀察不同物體,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呢?本節課我們來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揭示課題)
2. 猜想
老師:大家猜想凸透鏡為什么能成不同的像呢?(學生思考)
學生:物體到凸透鏡的距離不同吧?(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3. 進行實驗和收集數據
老師:現在,我們就以實驗來探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同學們看自己的實驗臺,有哪些器材,結合預習的知識,分小組實驗。所給凸透鏡的焦距為10cm,為了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如何操作?(同學們回想自己預習的內容,有的在課本中找答案,有的小組討論。)
學生:燭焰中心,凸透鏡光心,光屏中心三者大致在同一高度。
老師:這位同學回答得非常正確,大家組裝器材要注意,光具座自左向右依次放置,蠟燭,凸透鏡,光屏,凸透鏡固定在刻度尺中間某一定值不動,蠟燭再由遠處逐漸靠近凸透鏡,定了物距,最后移動光屏承接清晰的像。將桌面的白紙放在蠟燭下方,蠟油不要滴在實驗臺上。每組同學在刻度尺上用紅筆標記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的位置,凸透鏡兩側都做標記。小組內分工要明確,動手操作的,記錄數據的,觀察現象等等,都要認真,結合課本中的實驗表格,進行實驗探究實驗。(教師將探究的問題分發到組,要求每組將要探究的重點問題展示于黑板上。)
實驗需要測量的數據:
成倒立、縮小實像物距
U1=________cm,像距 v1=____________cm;
U2=____________cm, v2=_______________cm
成倒立、等大實像
U=____________cm, v=_______________cm
成倒立、放大實像
U1=____________cm, v1=_______________cm
U2=____________cm, v2=_______________cm
成正立、放大 虛 像
U1=____________cm, U2=____________cm,
教師巡回指導,注意實驗中的生成問題。比如蠟燭燃燒短了,像不能成在光屏中央如何調節?有些同學調節的像清晰度不夠,指導他們前后移動光屏,力求找準像的位置。有同學不會正確記錄物距和像距,引導他們物距等于凸透鏡所在刻度值減去蠟燭所在刻度值,像距等于光屏所在刻度值,減去凸透鏡所在刻度值。教師不斷巡查,注視實驗的進展情況。
實驗結束,小組內派同學展示記錄數據,針對有問題的數據再次實驗,糾錯。
4.分析數據,組內討論,得出結論。
黑板上的問題:
第一組 當物距_________二倍焦距,像距______________焦距時,成倒立、縮小的實像,像與物體_________側;
第二組 當物距_________焦距,像距_________焦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像與物體_________側;
第三組 當物距_________焦距,像距___________焦距時,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像與物體_________側;
第四組 當物距____________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像與物體_________側;
第五組 焦點處能否成像?為什么?
第六組 成倒立實像時,像的大小隨物距怎樣變化?像距隨之怎樣變化?
第七組 成正立放大虛像時,像的大小隨物距怎樣變化?
第八組 ________處是成放大,縮小實像的分界點;_________處是虛實像的分界點。
組內參照黑板的問題展開討論,認真分析數據,重點討論組內擔任完成的題目,為展示做好充分的準備,其他題目也要討論,以便別的組展示時,自己做出正確的評價。(教師要留與學生足夠的時間討論,不能流于形式)
5. 展示與點撥
討論完畢,組內派人上臺展示,教師及時做好引導與評價,同學之間也要評價,力求將實驗現象和結論回答正確。教師要及時賦予量化分的獎勵,讓學生給予掌聲的鼓勵,使學生增加自信和勇氣。第五,六,七組的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要引導到位。例如:焦點處不能成像的原因,學生回答不正確,引導: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將光源置于凸透鏡的焦點上可以得到什么光?學生會回答:平行光。繼續引導:這樣,平行光不能相交,又怎樣能成像呢?學生便會豁然開朗。像隨物距的變化情況,讓學生回想當時實驗的現象,再做結論。
展示完畢,教師利用多媒體的虛擬實驗,將蠟燭由遠處逐漸移向凸透鏡,同學們可以清楚的看到,像的相應變化,教師重點點出一倍焦距,二倍焦距這兩個特殊點,使同學們更加留意分界點像的變化,加深理解。虛擬實驗使學生對這節課的實驗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使整個課堂一體化。
6. 評估與交流
小組之間交流,談一談本節課自己的收獲,例如當蠟燭變短時,如何調節凸透鏡,光屏,以及蠟燭使像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怎樣利用幾個分界點理解,記憶凸透鏡的成像規律等等。
黑板展示學生歸納的結論: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物距(U)
像距(V)
成像性質
U>2f
f
倒立、縮小的實像
U=2f
v=2f
倒立、等大的實像
f
v>2f
倒立、放大的實像
u
v>u
正立、放大的虛像
凸透鏡成實像時,像隨物距的減小而變大,像距增大;成虛像時,像隨物距的增大而變大,像距也增大。
二倍焦距處為放大、縮小實像的分界點;一倍焦距處(即焦點處)為虛、實像的分界點。
7.整理實驗器材,課后完成實驗報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