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12
這是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目標,是優秀的物理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目標第 1 篇
教學目標
1.1 知識與技能:
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能根據常見的周期現象估測時間,能使用秒表、手表測量時間。
知道測量有誤差。了解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了解計量長度和時間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
1.2過程與方法 :
通過具體的測量活動對常見物體的尺度和時間段有大致的了解,對長度和時間單位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通過實際測量活動使學生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使用計時工具測量時間。
1.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
結合長度和時間的測量,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的興趣和習慣,養成認真細心、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體會物理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物理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2.1 教學重點
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2.2 教學難點
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6.1 引入新課
【師】看下圖,同學們覺得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生】不一樣大。
【師】憑感覺看,是不一樣大,那么大家拿出手頭的尺子或者選擇一根繩子作為參照物,來測量測量兩個圓的大小。
【生】兩個圓原來是一樣大的。
6.2 新知介紹
一、長度的單位
【師】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學習了長度的單位——米,也學習了米的相關進率。
下面我們來總結: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符號為m,常用長度單位還有千米(符號為km)、分米(符號為dm)、厘米(符號為cm)、毫米(符號為mm)、微米(符號為μm)、納米(符號為nm)。它們同米的換算關系為: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25px=0.01m=10-2m;
1mm=0.001m=10-3m;
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師】下面是小亮同學做的長度單位換算的幾個算式,請指出他在換算過程中的錯誤,并寫出正確的算式。
5.2m=5.2m×100=13000px
【生】5.2m=5.2×2500px=13000px
【師】對,進行單位換算時,正確的格式是數字不變,把相應的單位作等量代換。
二、長度的測量
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目標第 2 篇學習目標
掌握層級
學科素養
1.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記錄讀數并進行簡單的數據處理
應用
科學探究
2.會使用秒表測量時間
應用
科學探究
3.能說出誤差和錯誤的區別
理解
物理觀念
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措施
教學重點:長度的單位、長度的測量。
教學難點:測量長度單位概念的具體化和測量中的讀數。
在教學中應突出教師的引導作用,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物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由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討論交流。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激發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初步培養學生動手實驗、觀察比較、歸納總結的能力。
教學
準備
多媒體資源、鋼直尺、鋼卷尺、皮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秒表等。
教學實施
教學環節對應
目標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及
問題的預設與補救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圖1中的甲、乙兩幅圖,在圖甲中帽檐直徑AB、帽子高CD哪個較長?在圖乙中中心的兩個圓面積一樣大嗎?
問題1:不用尺,如何證實自己的目測結果是否正確?
問題2:你能確切知道課桌的長比寬長多少嗎?
/
目測后回答。
辦法:用一根線作為標準,來比較上述物體的長度。
領悟目測不可靠。事先選一個標準才可以比較。
1.回憶和閱讀課本,進一步熟悉長度的單位和換算關系。
1.想一想在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2.自學課本知道還有哪些新的單位?
3.知道國際單位制的設定,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
學生活動一: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
通過閱讀課本知道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
學生活動二:練習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
1km= m= m;
1dm= m= m;
1cm= m= m;
1mm= m= m;
1XXXXXm= m= m;
1nm= m= m
(練習使用科學計數法)
學生活動二: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
能寫出常見的長度單位及其符號。
能夠進行正確的單位換算。
進一步熟練科學計數法的應用。
4.該部分內容比較簡單,課前完成(學案)
2.能用刻度尺正確的測量物體的長度
1.如何認識測量工具,從哪些方面去認識?
2.練習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能夠總結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學生活動一:觀察圖2中的刻度尺,回答下列問題:
它的零刻度線在哪里,是否磨損?
它的量程是多少?也就是它的測量范圍是多少?
它的分度值是多少?(相鄰兩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
/
活動二、學生分組實驗,測量鉛筆的長度、圓柱體的高、木塊的長度、物理課本的長和寬等,教師及時糾正出現的問題,要求學會正確使用刻度尺。
活動三:歸納總結:通過使用刻度尺,總結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大家能否總結一下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使用前注意 ,要觀察 和 ;
使用時注意:1、尺子的 與被測長度的一端對齊,
刻度尺上的 緊貼在被測物體上,
3.讀數時,眼睛的視線要正對刻度尺,與尺面 ,不可斜視。
4.讀數時:先讀被測物體的準確值,即讀到最小刻度的數字(準確值),再估讀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數字(估計值),若恰好與某條刻度線對齊,則估計值為“0”。如25.25厘米,25.2厘米是準確值,0.05厘米是估計值。
思考:17.5厘米與17.50厘米有區別么?
5.記正確:數據格式:準確值+估計值+單位。
通過具體活動掌握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的正確方法。
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說出如何正確使用刻度尺。
3.會用秒表正確的測量時間
1.你知道的測量時間的工具和時間單位有哪些?
2.時間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是怎樣的?
學生活動一: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時間測量工具,說出時間的單位并能進行換算。
學生活動二:
(1)練習停表的使用:如何開啟、停止、歸零;如何讀數。
(2)用停表測量脈搏跳動10次所用時間以及1min內脈搏跳動的次數。
能用停表測量時間。
4.能說出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1.為什么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
2.減小誤差有哪些方法?
3.錯誤與誤差有什么不同?
學生交流討論,領悟到誤差的存在。得出減小誤差的舉措。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目標第 3 篇教學目標
八年級物理上冊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案
1、知識與技能
●會使用適當的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知道測量有誤差,誤差和錯誤有區別
2、過程與方法
●體驗通過日常經驗或自然現象粗略估計時間和長度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計量時間和長度的工具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培養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使用適當工具測量時間和長度
2、難點:誤差的產生。誤差與錯誤的區別
教學方法設計
從以下5個方面進行教學方法設計:(1)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教學目標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落實.(2)設計營造民主、互動的教學氛圍,通過師生討論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的實驗方案、分析論證誤差的產生和誤差與錯誤的區別、完成知識應用的案例和課堂檢測的問題等.(3)創設學習物理的情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例如,通過回顧學生已有的對長度和時間的認識,讓學生來說應選擇怎樣的測量工具,應怎樣測量,通過解決在“知識應用”和“課堂檢測”教學環節中所提出的實際問題,感受誤差與錯誤的區別.(4)優化整合現代教學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例如,適時運用投影、說明怎樣進行讀數.(5)注重教學的反饋和評價,促進教學相長.做好學生的自我和相互評價、學生與教師的相互評價.
教學資源準備
24架停表、24把米尺。多媒體展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請一個同學說一說:“你的身高?” ,“你從家到學校有多遠、要多長時間?”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 ,在生活、生產和科研中,經常要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探究物體的運動規律也要進行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二)講授新課
要測量就要有一個公認的測量單位。在古代,人們就學會了利用身邊的物品、自然界的某些有規律的變化作為測量單位。比如利用身高、足長作為長度單位,利用晝夜的交替、季節的變化作為時間單位。
1960年,國際上通過了一套統一的測量標準,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
單位換算:
有了統一的單位就好進行測量了。
一、長度的測量
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
(1)讓學生說出所知道的長度測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教師出示一些常用的測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讓學生觀察。
(2)讓學生找出身體的哪些部位可以做為“尺”。
①伸開手掌,從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離,稱為“一柞”。
②伸開兩臂的長度,大約等于身高;人步行時,平均一步的長度;某一個手指的寬度等。
2、長度的單位
(1)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
(2)閱讀課文第20頁倒數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米。
(3)認識長度單位的符號及單位間進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0.01m=10-2m;
1mm=0.001m=10-3m1μm=0.000001m=10-6m; 1nm=0.000000001m=10-9m
3、說說教室中一些物體的長度或物體間的距離。
4、刻度尺的使用
應做到:刻度尺要放正,要緊靠被測物體;讀數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數;多次測量取平均值。
5、學生分組實驗。測量物理課本寬度。
(1)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2)測量硬幣的直徑、硬幣的周長。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幣下進行測量,直徑的位置難以判斷,會使測量不準確。只能用間接的方法進行測量。
方法一(卡尺法):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幣緊壓在桌面邊緣;借助兩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來進行測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用兩把三角板緊夾住硬幣,均可從刻度尺上讀出硬幣的直徑d。根據公式L=лd 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二(滾輪法):在紙面上畫一條直線,讓硬幣從某個記號開始,在紙面上沿直線滾動n周記下終點。測出線段長度s,先求出每周的周長L=s/n,再利用L=лd求出硬幣的直徑d=s/nл.
方法三(替換法):把硬幣放在紙上,貼著邊緣用筆畫上一圈,再剪下對折,然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圓的d,即為硬幣的直徑。根據公式L=лd求出硬幣的周長。
方法四(化曲為直法):拿一紙條緊貼著硬幣邊包幾圈,用一大頭針在紙條上扎穿一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平放,用刻度尺測出相鄰孔間的距離L,就是硬幣的周長。根據公式d=L/л求出硬幣的直徑。
(3)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探究:紙的厚度為10-4m,用毫米刻度尺測不出一頁紙的厚度,也測不出二頁紙厚度,但是能測出上百頁紙的厚度,而一頁紙的厚度只要把測出的厚度除以總張數就可以求出了。
(以多測少法)測量時取若干頁紙(紙的頁數要足夠多),壓緊后,用最小刻度為毫米的刻度尺量出其總厚度L,然后將總厚度除以紙的頁數n,求出每頁紙的厚度l=L/n.
(4)測量細銅絲的直徑
測量道理與測量一頁紙的厚度相同(以多測少法)
測量方法:找一支圓鉛筆,把細銅絲捋直,將金屬絲在鉛筆上依次密繞適當的圈數n,用有毫米刻度的刻度尺量出這個線圈的長度l,再將線圈長除以圈數所得的商就是金屬絲的`直徑d=l/n .
二、時間的測量
1、計時工具
(1)教師概括介紹計時工具的發展變化過程。在古代,人們用日晷、沙漏等器具來計時。16世紀后,歐洲出現了有重錘的擺鐘,近代機械式鐘表就是在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利用石英晶體制成了穩定、輕巧、方便的電子鐘表,它們一天的偏差不超過0.5秒。目前最準確的計時裝置是天文臺使用的原子鐘,30萬年的偏差只有1秒。
讓學生看課文圖2-11了解古代和現代的幾種計時工具。
(2)學生交流課外收集的有關古代人和現代人測量時間的工具、測量方法?
簡要介紹日晷、沙漏計時原理:
①日晷:在太陽照射下垂直于日晷圓盤上的桿在圓盤上形成影,隨太陽升降運動,不同時刻在日晷上影子的位置不同,在日晷上對應位置標上對應的時刻,就可以用來計時了;②沙漏:沙漏上方容器的沙子以相同的時間間隔向下方的容器漏下相同數量的沙子,根據漏下的沙量計時。)
2、時間單位
(1)復習小學學過的時間單位及單位間進制率。
(2)閱讀課文第20頁第二自然段,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單位是秒。
讓學生閱讀課文第20頁信息窗。
(3)認識時間單位的符號:小時(h)、分(min)、秒(s)
3 、時間的測量:
(1)采用數脈搏跳動次數的方法估測一段時間;結論是:_______.
(2)用停表或手表測量一段時間(從教室的一端到另一端),結論是_______。
三、誤差
任何實驗測量結果不可能是絕對準確的,由于受所用的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如在測量長度實驗中,有的同學讀刻度尺示數可能估計得偏大一些,而有的同學估計的可能小一些,而一個物體它的真實長度總是一定的,這個真實的長度叫做真實值,所以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
由于儀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確,實驗者對實驗的觀察總會有偏差,因此誤差總是存在的,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錯誤與誤差不同:錯誤是指不按實驗、操作的有關規定的做法。是不正確的測量方法產生的,所以只要嚴格按要求去做,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會更接近真實值,誤差較小。
達標自查
1、給下列各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中學生的身高1700 ;(2)一個墨水瓶的高為0.65 ;
(3)一課桌的高為0.52 ;(4)物理課本的寬為1.85。
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
A、 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
B、讀數時,根據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據
C、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字和單位
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則會引起誤差
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 D、測量中錯誤是可以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4、下列各刻度尺中不能使用的刻度尺是( )
A、分度值為1cm的刻度尺 B、0刻度線已經磨損的刻度尺
C、量程只有10cm的刻度尺 D、刻度不均勻的刻度尺
5、怎樣利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測出一枚硬幣的直徑?畫圖表示出你的測量方法,并將測量結果填在橫線上。
硬幣面值 ;硬幣直徑 。
6、怎么測量一個乒乓球的直徑?寫出你需要的輔助器材,畫出你的測量方法。
7、要比較準確地測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較科學而簡單的辦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為1m,長為100m的長度的刻度尺進行測量
B、打開地圖,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北京到珠海的距離
C、利用汽車行駛中里程表計數的變化
D、將公路等分成n段,測出每段的長度s,再由ns算出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目標第 4 篇教學目標:
《長度和時間的測量》教學設計
1、通過探究知道測量的實質就是將被測量與公認的標準進行比較;
2、知道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及單位間的換算關系;
3、能根據日常經驗估測長度,通過實踐能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長度;
4、知道測量結果由數值和單位組成,測量有誤差。
教學設計:
本節課從李白的詩句引入新課,引導學生舉出生活中運動的例子,通過歸納比較,知道要研究物體的運動,要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
本節課以探究為主線,注重物理與生活的聯系,設計了一些簡易的讓學生手腦并用的探究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多元智能。比較課桌的長和寬活動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后知道要與他人交流測量結果,需找到公認的標準單位,在此基礎上介紹長度的單位、單位間的換算及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深化對長度單位的認識。讓學生知道單位后接著安排用刻度尺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觀察刻度尺兩個活動,由不同的測量結果引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及測量過程中有誤差。在此基礎上安排學生分組活動,幫助同學測量身高,鞏固測量方法。最后與學生一起討論有趣的人體尺度,布置學生調查服裝和鞋子尺碼的國家標準,讓學生體會物理與生活、社會的密切聯系。
新課引入
由李白的詩句《早發白帝城》引入物體的運動,當你聽到運動一詞時,呈現在腦海中的是什么?展示圖片,說明要研究物體的'運動,必須學會測量長度和時間。
新課進行
一、活動:比較課桌的長和寬
要求:不給尺子,如何測出課桌的長和寬,并比較他們的長短,給出結果。(幾肘、幾拃、幾本書的長度)
同學間交流測量結果,發現要測量首先要選定標準,要對不同物體的長度進行比較,就需要一個公認的標準,這個公認的標準就是單位。
二、長度的單位
問題:你知道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它們之間如何換算?
由學生講出長度的單位:km、m、dm、cm、mm、m、nm,單位間的換算關系,對學生不熟悉的m、nm教師做補充,說明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單位是m(具體內容見p122信息庫)。
介紹自然界中一些物體的長度:原子直徑10-10m、病毒直徑10-7m、頭發直徑10-4m、地球赤道周長107m、哈雷彗星彗尾長度1012m、可觀測的宇宙距離1027m。
三、活動:用刻度尺測物理課本長度
回憶溫度計的使用,由學生提出使用刻度尺之前要先觀察刻度尺,接著就讓學生觀察不同刻度尺(直尺、卷尺、軟尺、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三角尺等)的量程和分度值。教師提出問題:是不是分度值越小越好?組織討論。
測物理課本長度,首先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在活動中交流,發現問題,由學生得出正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要觀察量程和分度值
2.使用時刻度應緊貼被測物體,尺沿著所測長度
3.零刻線要與被測物體的一邊對齊,讀數時視線應與尺面垂直
4.測量值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記錄測量結果要寫出數字和單位
注意:測量中存在誤差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四、活動:幫助同學測身高
學生小組活動,如何測出人體高度,怎樣測量比較準確?從學生的親身體驗中歸納出方法,并由此推廣到測圓柱體高度、乒乓球直徑、硬幣厚度。
五、介紹有趣的人體尺度
由課本圖5-8偵探破案引入人體尺度:
人的身高約是腳長的7倍
手腕的周長是脖子周長的一半
兩臂平伸的長度等于身高
肩膀最寬處為身高的1/4
身高約是頭長的7.5~8倍
拳頭的周長和腳底長接近
歸納總結
1、長度測量的必要性;
2、長度的單位;
3、刻度尺的使用。
思考題
1.如刻度尺的零刻線已磨損,如何進行測量?
2.怎樣測出一張紙的厚度?
評價
1、完成下列單位換算:
5.4km=( )m 1.5mm=( )m
24nm=( ) mm 70m= ( ) m
2、請在下列測量結果后填上合適的單位:
1)活動鉛筆細筆心的直徑約為0.5( );
2)教室窗戶的高度是1.5( );
3)一節五號電池的高度約為4.5( );
4)一只新鉛筆的長度是0.175( );
5)一枚壹角硬幣的厚度約為1.5( );
3、有兩位同學測同一只鋼筆的長度,甲的測量結果是12.82cm,乙的測量結果是12.8cm。若兩位同學在測量過程中都沒有出現錯誤,結果不同的原因是( );若兩同學所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則( )同學的結果是錯誤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