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9
這是《自行車局部寫生》教學片段與反思,是優秀的美術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案例】
這一課是本套教材中線條系列的內容,目的是通過對自行車的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地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線造型能力。生活中的自行車線條豐富,大到車輪上的紋理,小到一個個螺絲,都充滿了豐富的線條,便于學生對細部的觀察和刻畫。課堂場景如下:
一、實物導入
教室中間放一輛自行車
提問:“猜猜今天我們要畫什么?”(自行車)“自行車是我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今天我們就來仔細觀察一下它。”
教師展示自行車的局部寫生作品
提問:“這些作品中都用到了什么繪畫方法?”(線描)“給你什么樣的感覺?”(真實、細致)“那么今天我們就要用線描的方法來畫出自行車的局部。”
引出課題:《自行車局部寫生》
設計意圖:通過實物自行車,將美術和生活相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線描寫生作品的特點與美感,了解寫生的概念,對用線條進行寫生形成初步認識。
二、觀察、討論、感悟
1、引導學生觀察自行車的主要結構:
整體觀察
自行車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
(車頭、車把、車輪、車身、鏈條、腳踏板等)
局部觀察
選一個你喜歡的局部,觀察它的細節,比一比各個零件的大小和前后位置關系,零件之間是怎么銜接的,車條是怎么分布的。你還觀察了什么?(分析自行車的結構,從自己觀察的角度說一說自行車零件位置的關系)
設計意圖:整體—局部—細節的順序進行觀察,使學生在觀察中探究自行車的基本結構和局部特征。
2. 選擇局部
老師出示取景框,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取景和組織畫面。提問“自行車的哪個局部更適合用線條來刻畫?你打算選擇哪個局部?”(腳踏板、車條、車簍、車輪…)
設計意圖: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運用取景框選擇適合表現的局部,引導學生合理組織畫面,注意構圖。
3. 初步嘗試寫生
“你能試著用線條來表現自行車的一個小局部嗎?”給你們5分鐘拿起筆試著畫一畫。學生嘗試用線條畫一畫
畫好后教師挑一兩幅學生作品,引導學生從選景、構圖、結構、比例和用線等方面分析討論。一起找問題:例如畫面線條簡單、不流暢,有沒有表現出細節的質感和特點等。
4. 觀察自行車上的線條變化
提問:“自行車上有哪些線條變化?”出示自行車實物圖片,將實物中的線條變化強調出來。(播放課件)出示自行車把套、車筐、車條等局部圖片,“用什么樣的線條可以表現出這些細節的特點和質感?”(車上的線條有許多變化,比如,車條是直線、車筐是交叉線、鏈子上是曲線…同時也有疏密、曲直、繁簡和穿插交錯等變化,有些地方還可以用點裝飾)
設計意圖:同學們進行評價。學生觀察、學習用線寫生的方法。了解車的基本結構,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
【反思】
本課最后呈現的繪畫作業效果并不好,中年級學生雖然能基本相感知物體體積、明暗及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但為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訓練敏銳的捕捉對象特點的能力,訓練敏銳的捕捉對象特征特點的能力,教師仍然應當避免過多的講畫法、講知識,而應當強調寫生中的感受,造型不要求形準,只求動人、感人。對高年級的同學可以講一些初步的知識技能,但直接感受客觀事物仍不能忽略。本課我還是覺得自己講的太多了,沒有時間讓孩子去感受、去感知自行車的外形和細節的美感,很多小朋友只追求把自行車畫得很逼真,但實際上對于他們現在的基礎是很有難度的。
這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寫生課,以后要多點寫生課,讓學生直接感知客觀事物多畫、多寫生。平時的課堂基本上是以解決技法為目的,但作為培養造型能力,創作能力等都顯然不及寫生課。小學生的寫生課不同于成人化的寫生,它應以感覺訓練為主,首要的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觀察的條件和環境。小學美術課堂上的寫生不應有方法、步驟的限制和比例,明暗的要求,應以不同追求物象的表現現象為目的,只要他們把自己觀察來的最重要的感受、最本質的特征表達出來,無所謂像與不像、關鍵在于感受。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