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5
這是《戰爭與和平》解讀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列夫·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有思想的小說。對于戰爭,作者有很多自已獨特的見解,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于對戰爭歷史的看法。
傳統的觀念認為,人類社會的各種戰爭,都是那些軍事家們、謀士們事先設計謀劃好了的,所謂“運籌于惟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就象演戲一樣,指揮官們精心謀劃并發布命令,部隊按照指揮官的命令行動,哪個往東,哪個向西,哪個進攻,哪個掩護,哪個突擊,哪個迂回,有章有法,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
在托翁看來,這不過是一種理想的狀態,真正的戰爭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在戰前,也許確實有各種謀劃和部署,有各種調兵遣將的命令。但戰事一開,戰場形勢瞬息萬變,面對血與火、生與死的考驗,那些謀劃、部署、命令很快就被執行者置諸腦后,戰爭雙方都會變成一種無序的狀態。大家燜著頭一通混戰,最后也許會分出勝負,但這種勝負決不是指揮者運籌惟幄發號施令的結果,而是戰場上許許多多確定或不確定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有時甚至是神或天意的安排。
因此,對于各種戰爭的歷史記載,托翁大多持懷疑的態度。他認為很多戰爭,尤其是那種大規模的決戰,很多情況下其實是無章無序的,是難以人為控制的。之所以這么認為,是因為他通過考察發現,在每一次戰爭中,指揮者往往會發布很多的命令,其目的是為了調動軍隊按照自已的分析判斷來展開行動。然而,到了戰場上,由于各種原因,這些命令大多數并沒有被執行,有的是執行不了,有的是顧不上執行,有的根本就沒有傳達下去。也就是說,那些命令在戰爭中并沒有起到多少作用,或者說并不是命令在指揮著戰爭,而是戰場的態勢在自發地控制著戰爭,并最終產生勝負的結果。但是,戰爭結束以后,出于總結的需要,就會要求戰爭的參與者寫各種各樣的報告,這時,經過那些筆桿子們的合理想象和妙筆生花,無序的便變成了有序的,偶然的便變成了必然的,模糊的便變成了清晰的,戰爭也就變成了一出事先設計好了的按照預定情勢發展的大戲。這便是人們在事后看到的戰爭,也是人們看到的歷史。
托翁的這種觀點是比較新穎而獨特的,乍看之下,我感到新奇和震撼,甚至顛覆了我以往的歷史觀。然而,仔細想想,卻又覺得不無道理。任何事物,尤其是那些千百萬人參加的大事件,都是按照它自已的邏輯發展的,它的這種邏輯并不一定能事先被人們所掌握,也不一定能事后被人們所理解。但是歷史往往都是事后由人們通過合理的思維寫出來的,它與真實發生的情況究竟有多大的契合度,除了當事人以外,恐怕只有天知道。
因此有人調侃說:歷史都是假的,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說都是真的,只有人名是假的。這句話也許有些偏頗,但至少說明,我們看到的歷史并一定是真實的。這并不是宣揚歷史虛無主義,而是它告訴我們一個對待歷史的態度,這就是:不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
對待歷史,還是老祖宗那句話: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