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3
這是《燕歌行》導讀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燕歌行
高適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鉄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導讀】
一.作者簡介:
高適(公元700——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縣)人。少時家貧,20歲后到長安求仕不遇,浪游燕、趙、梁、宋一帶。40歲后舉有道科。安史之亂后任川西節度使等官,最后任散騎常侍。
高適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其詩思想感情深沉雄厚,語言洗練蒼勁。
二.《燕歌行》簡析:
這首《燕歌行》,是采用古樂府舊題,于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應和出塞而還者。此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軍旅生活的嚴酷以及軍中將士苦樂不均的現實。其意境蒼茫雄渾,有“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在此之前,高適于開元二十年至二十二年(公元732——734年),曾親歷東北邊塞生活,對軍中內幕頗多了解,故能進行高度的藝術概括,反映軍中矛盾、邊塞弊端,寫出這樣思想深刻、感情摯烈的詩篇。
1.詞語簡釋:
煙塵,這里指戰爭。 橫行,縱橫馳騁,無所阻擋。 非常,特別。 賜顏色,賞面子,賜予榮光。 摐金伐鼓,摐,擊打,金,行軍時用來節制步伐的鉦。伐鼓,打鼓。榆關,即山海關。 旌旆,軍中各種旗幟。羽書,即羽檄,緊急文書。 瀚海,沙漠,這里指內蒙古東北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的沙漠。 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西北一帶,此處并非確指。 憑陵,恃勢欺凌。 腓,枯萎。 輕敵,藐視敵人。 玉箸,玉制的筷子,古代常用來形容婦女的眼淚。 刁斗,軍中銅制用具,日以作炊,夜以敲更。 死節,為國捐軀的志節。 李將軍,指李廣。據《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打仗時身先士卒,平時又能和士兵同甘共苦,因而士兵樂于為他效命。
2.詩歌大意:
唐王朝與東北的奚、契丹部落的戰爭又開始了,戰士們紛紛辭別家鄉、開赴戰場去消滅殘暴的敵人。血性男兒本來就應該縱橫疆場,所向無敵。再加上皇帝又特別給予賞賜,讓戰士們感到無上榮光。
官軍敲鉦擊鼓開赴山海關外,軍中旗幟飄揚連綿不斷地行進在山石路上。校尉從沙漠前線傳來了十萬火急的軍情文書,單于入侵的戰火已經燒到了狼居胥山。胡兵過處一片蕭條,敵人來勢洶洶如風雨交加,氣焰囂張。戰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不顧生死,然而將帥們卻還安坐在中軍帳里觀看美人歌舞,尋歡作樂。深秋的邊塞草以枯萎,落日的余暉里,一座孤城,稀散地駐扎著一些疲憊的士兵。只因受到了皇帝的恩寵禮遇,所以常常藐視敵人,雖然戰士浴血奮戰,但胡騎之圍困并未解除。
戰士們遠戍邊關十分辛苦而不得歸家,那離別時妻子悲啼雙淚橫流。長安城里的獨守空房的少婦思念丈夫,望眼欲穿,肝腸寸斷,那在邊塞的戰士思念妻兒也只能是空回首。茫茫邊塞,只有那呼嘯的疾風,空曠絕地孤單寂寞。
白日里戰場上殺氣騰騰,天昏地暗,寒夜里軍營中戒備森嚴,警報頻傳。戰士們與敵人白刃相搏,血灑疆場,那豈是為了個人的功勛。你不知曉沙場征戰有多么艱辛,只可惜沒有像漢將李廣那樣的驍勇善戰,身先士卒,又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將領。
此詩層次分明。首先是交代邊塞烽火又起。其次是敘述戰士出征,開赴邊塞,戰士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而將帥卻在中軍帳里看歌舞。再次,是講述戰士的離別及其對故鄉的思念。最后,是詩人的感嘆,戰士們浴血并非為了功勛,只可惜缺少像李廣一樣的將領。
此詩用歌行體,鋪陳敘述中飽含著深摯的情感。對戰士們為國捐軀,浴血疆場的精神給予了熱情的贊頌,對將領的安于享樂給予了抨擊。對戰士們為抗擊胡兵入侵,開赴山海關外的講述,慷慨激昂,對戰士離別及其對家鄉妻兒的思念時的描繪,則凄愴低沉。
此詩意境雄渾,音律鏗鏘。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