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2
這是六年級下冊第14課《兩小兒辯日》說課稿,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我執教的是《兩小兒辯日》,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節課作以說明。
一、說教材
《兩小兒辯日》是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敘述古時候兩個孩子憑著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持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做出判斷。這個故事說明為了認識自然,兩小兒勇于探索,大膽質疑的品質,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根據文本特點,依據新課標要求,結合本單元 “科學精神”的單元主題,“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說明觀點的”的語文要素。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故事內容,并能從故事中有所啟發。3、了解兩個小孩的觀點,明白他們是用什么方法說明自己的觀點。教學重點:能借助注釋,理解每句話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故事內容,并能從故事中有所啟發。教學難點:了解兩個小孩的觀點,明白他們是用什么方法說明自己的觀點。
二、說教法
在本文教學中,我主要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樂讀趣學,自主感悟。通過借助課后注釋理解文章,教師適當點撥,講解。重視古文的讀,要求學生讀出古文的韻味,讀懂文章的意思進行語言積累的訓練,培養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同時我還采用了談話法、情境創設法、品讀感悟法,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更好地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說學法
《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努力將學生置于課堂的中央。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采用的學習方法是朗讀法、討論法,借助注釋,理解文意、感悟主旨。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解題質疑。
名句導入,引出課文重要人物之一----孔子,為后面的學習做鋪墊。讀題解題,暢談所。再讀課題,大膽質疑,培養質疑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對于文言文的學習,把文章讀通讀順尤為重要。因此本環節我先檢查重點詞句的讀音,了解學情,隨機指導,再安排了自由練讀、個別讀、示范讀、集體讀等形式多樣、任務明確的朗讀,循序漸進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再讓學生借助注釋,先自己想想每句話的意思,在不理解處做標記。再在組內交流自己的疑惑、每段話的意思。為后面的深入研讀,把握文旨掃清障礙。
(三)研讀文本,把握文旨
《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又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蘇格拉底說過: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因此本環節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學生讀書、思考,圈畫勾點,自主學習,組內討論,了解:兩小兒在爭辯太陽的什么?兩個小孩的觀點分別是什么?他們是怎樣說明自己的觀點的?在匯報時我只是適時的點撥,抓關鍵字“以”,提煉觀點,尋找依據,明白兩小兒認真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說話有理有據,能用生活中的自然現象證明個人觀點,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突破教學難點。再讓學生談談:你喜歡誰?為什么?學了本文,你有什么收獲?深化學生對人物形象的感知、對文旨的把握。
(四) 拓展延伸,解開謎團
兩小兒的爭辯針鋒相對、孔子對錯難辨,學生的心中肯定是疑惑不解,因而我們的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習文本上,因此我引入資料,解答疑惑,實現學科知識的融大合。
(五)作業設計
本節課我設計作業是:1、背誦《兩小兒辯日》。2、給家人講講《兩小兒辯日》的故事。讀寫結合,將學習由課內延伸到課外。
(七)板書說明
好的板書應該是袖珍版的文本,是課堂教學的濃縮。因此在板書時我只出示了兩小兒觀點依據。力求清晰明了呈現課堂內容,深化課堂所學,便于學生記憶。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