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10
這是《走一步,再走一步》第一課時教學實錄,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溫故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來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你們學習過了嗎?
生:已經學過了。(文章這個班級已經教過了)
師:那老師考考你們,看看你們掌握的怎么樣?請兩位同學上黑板寫,其他同學拿出紙和筆。
第一個:這篇文章當中有一個詞語是形容人長得很瘦的,你知道是哪兩個字嗎?。
第二個:請寫出“訓誡”這個詞。
第三個:形容一個人抽抽搭搭的哭泣叫什么,兩個字。
第四個:作品中的我爬到懸崖上有一個詞叫“頭暈目—”,請你寫出這個字。
第五個:這篇文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現場反饋聽寫效果并作簡單講評)
師:我聽說這篇課文是你們一個月前學過的,同學們,記住,無論你走到哪一步,都不要忘記最初的那一步,學語文最初的一步就是字詞音。莫頓亨特所寫的這篇記敘文,你讀了以后,老師教了以后,你學習了以后,你都獲得了哪些閱讀信息?你讀到了什么?
生1:我讀到了在人生道路上無論遇到什么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一個個分解為小困難,就可以戰勝它們。
生2:不能忘記我們最初的一步,要分解困難。
師:說出了文章的道理,那么關于文章內容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在懸崖上遇到困難,在父親的幫助下,我克服了困難。
師:這樣,我們知道了,文章寫的是我在懸崖上遇到困難的一段經歷或者說是一段心路歷程,父親幫我化解了困難,最后我獲得了人生的道理。(板書:心路、脫困、啟迪)
二、知新——心路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就抓住這3點思考問題。再讀課文,既然是寫我在懸崖上受困時的心理過程,我們就從爬上懸崖開始閱讀,讀到父親出現,靜靜地讀。在讀的過程,劃出在懸崖上我心理緊張害怕的句子。
(教師巡視,學生默讀課文,圈點勾畫,讀好后請同學舉手示意,直至等到全體學生舉手后方開始講解)
師:“我”被困懸崖,害怕緊張恐懼,從哪句話里看出來?很多同學舉手了,我們先找一個不舉手的同學來回答。
生1:第八段“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
師:這句話中有一個她讀錯了,是哪一個?
生齊答:是“落”字。讀là
師:找是找到了,但要讀出害怕,該怎么讀?你讀讀看?(指導學生讀慢一點,要讀出害怕的感覺,學生齊讀)
師:哪些詞寫出了“我”的害怕緊張?
生1:“顫抖、冷汗直冒”
師:哪個字用得好?
生1:“直”字
師:不錯,不是在冒,而是直冒,表現出了我的害怕,還有沒有?
生2:“落”字用得好。因為心里害怕所以不敢往前走,走在后面。
師:我的位置可以看出我的害怕。這是你們以前教過的,現在你們能不能找出一個詞,比這些詞隱藏的都深的一個詞,這個詞也同樣可以看出我的害怕與緊張。我們再讀一讀這句話。(生再次齊讀“我落在最后,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
生3:我覺得是“跟”字,我害怕不敢往前走,所以只好跟在他們后面走,有著牽著鼻子走的感覺,從而表現我的害怕。
師:這是一個很好的發現。還有沒有比“跟”字隱藏的更深的一個字,平時你一不注意就會滑過去的。(再小聲讀一遍這句話)我都聽出你們已經讀出來了,知道是哪個字嗎?
生4:是不是“也”字?
師:是不是“也”字?我要問你啊!(現場師生笑了)
生4:是“也”字。有“只好”的意思,表現我內心的恐懼別無選擇只好跟著他們走。
師:另外,“也”字表明我做出這個決定需要時間,是一個過程,糾結了好久,是經過一番思想斗爭后才跟他們走的。所以同學們,讀書就要讀出別人不易察覺的詞。請就用這種方法,找找文章中還有哪些句子表現我緊張害怕的心理。
生1:“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我從“瘦骨嶙峋”和“咚咚直跳”中讀出了恐懼心理。
師:“咚咚”可以表明我的心里緊張,“瘦骨嶙峋”怎么也能讀出我的心理?我還真沒有想到這一點,你們想到了嗎?最好的方式是去掉這個詞你讀讀看,做做對比。(學生朗讀并體會效果)
生2:我很瘦,爬的很費力,一顆咚咚直跳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會愈發顯得我的緊張。
師:你的表達真好!說得很逼真。瘦骨嶙峋的人再加上咚咚的心跳,就愈加害怕了!我們接著尋找。
生3:我找的句子是“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哀求”是指乞求,表明我沒法走下去了,顯出了我的軟弱。“我沒法----”這句話沒說完,一方面表現我的緊張,不好意思說下去了;一方面表明因我的恐懼,話都說不清了。
師:這位同學厲害,請你再把這句話讀一讀。(學生朗讀)同學們,這時我們發現,我為什么沒有把這話說完,這位同學解釋了兩種:第一種是不好意思說;第二種是害怕說不出來。(請兩位同學分別讀出這種心理感覺并做點評),同學們再想想,這個破折號還有沒有第三種、第四種解釋?
生4:聯系下文,有“再見”這個詞,也有可能是一個孩子把我的話打斷了。(該學生再讀,其他學生用“再見”打斷她,現場師生笑了)
師:我是課文中的男孩,你們來打斷我。(師生配合朗讀此句)。同學們看出來了,心理描寫甚至會在一個標點上出現,還有多種可能性。真了不起!還有沒有其他句子寫出我的心理的害怕?
生5:我找到了這一句“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也許在其他孩子眼中懸崖不高,比較好爬,但在我恐懼的心理下,懸崖是那么危險。
師: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這個句子里哪個詞出現的頻率最高?
生齊答:“更”字。
師:那我們就朗讀出這種越高越險的感覺。(生朗讀,師指導)。又是一個副詞“更”字有味道。還沒有其他句子?
生6:“我聽見有人抽泣,正納罕他是誰,原來發現是我自己”因為極度的恐懼產生的錯覺,后來才發現是自己在哭。
師:你們有沒有這樣的生活體驗?
生6:到目前沒有(現場師生笑)
師:害怕到最后發現哭的是自己,看來大家都沒有遇到過險境。我們接著找。
生7:第九自然段“我終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里靠。”“終于”表明這座山雖然只有20米高,但是由于我的恐懼心理,感覺路程很長,邁出每一步都很困難,我只有一步步地往上爬,這個詞寫出了我向上攀爬的漫長和困難過程。
師:這位同學了不起,學以致用。這個“終于”說明了我攀爬的艱難,時間之長,雖然只有兩個字,但爬起來是一段艱難的歷程。同學們,你們看學語文扎進詞語的海洋里多有意思啊!請你們再讀整句話,跟“終于”表意相近的詞語是哪一個?
生齊答:“盡量”
師:同學們真聰明!“盡量”表明里面有多深就靠多深,一點點挪進去。同學們,你們發現這個句子里一個動詞用的很準。
生齊答:“蹲”字
師:在文字的后面還有一個動詞使用的很準確,你們找到了嗎?
生8:“伏”字
師:問題來了,“蹲”字和“伏”字換一換行不行?
生9:不能換。因為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天色已經暗了,而他此時心情更加恐懼,所以用“伏”。前面心情沒有這么恐懼,所以用“蹲”,前后不能換。
師:她的話語中有兩層概念(環境和動作)。我們想想“蹲”和“伏”的動作,蹲是怎樣的?你們蹲蹲看。(要學生做出下蹲動作體會)“伏”字說明是手緊緊扒在巖石上,恐懼越來越強烈,所以用“伏”。(要求學生做出伏的動作體會)體會到嗎?
生:是越來越害怕。
師:同學們,動作的變化、動詞的變化可以看出我心里的恐懼在增加。剛才那位女同學還說道天色越來越暗了,可見環境描寫也可以反映我的恐懼。原來心理描寫絕不僅是我想、我想,而可以通過動作、神態、語言、環境甚至說話中小小的標點都可以表現出心理變化過程。(要求學生慢語速地朗讀此句),在語言學習上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
三、知新——脫困
師:同學們,文中是父親幫我脫困,我們一起看看父親幫我脫困的方式是什么?
生1:指導我一步步走下懸崖,并沒有把我抱下去。
師:如果是你的父親就可能抱你下懸崖。文中的父親卻是進行了技術指導,主要運用的是?唉,語言。
(師生分角色朗讀父親和孩子的對話:
“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巖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了。”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左腳踏到那塊巖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師:這位父親在做技術指導時,我覺得有一句話是多余的,和下懸崖的技術好像沒有關系的,你們能找出來這一句話嗎?
生2:我覺得應該是“晚飯做好了”。
師:那么我們拿出筆把這一句劃掉吧。(學生真拿筆劃掉這一句)。哦呦,同學們,你們還真劃啊?(現場師生笑)這句話能不能劃啊!為什么?
生3:不能,因為父親說這句話安慰我,讓我有信心!
生4:這句話轉移我的注意力,讓我的注意力不在懸崖上,而在家里。
生5:這句話用安慰的語氣讓他感到親切。
生6:用晚飯說明天氣晚了,希望你快點回家,趕快吃飯。
師:同學們,這句話說明父親認為我沒做什么錯事,沒有關系的,趕快下來吧回家吃飯,這樣我的心情就會放松踏實了許多。這位父親在說話時注意到了說話的內容,語氣上呢?“下來吧,孩子。”我們再來讀讀看。
生讀。
師:如果想要表達命令的語氣這位父親會怎么說?
生7:感嘆號的,“下來!”(學生高聲朗讀,現場師生笑)
師:我們改為感嘆號讀一讀。(老師高聲讀出這句,現場師生笑)考慮一下,這位父親說話為什么是用逗號和句號?
生8:因為他想帶給我信心,才帶著安慰的口氣。
師:你這種表達都是偷抄你摘在書上的句子,一定要自己去想!
生9:父親想帶給我信心,帶給我親切感。
師:語氣平靜,有利于緩和我的緊張心理。父親是高明的心理師。
(再次指導多位學生用逗號和感嘆號的不同語氣讀,體會標點符號表達出不同的感情)
師:真好!這個時候我是不是說話了?
生10:“我下不去!”我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學生聲情并茂朗讀了此句)
師:你這個時候的朗讀變成什么語氣了?
生10:感嘆號
師:這個感嘆號不僅表示你聲音強,而且聲音當中有哭的感覺,那么下一段中我們看這一句“看見了。”發現我的語氣由感嘆號變為了句號,為什么?(多位學生朗讀了此句,體會感嘆號和句號的不同語氣)
生:句號因為經過父親的語氣和自己心情的慢慢平復下來,有信心了!
師:同學們,表面是一個標點符號的變化,實際上是由恐懼到平靜的心理變化過程。我們今天又走了一步。
(師生再次分角色朗讀這段話,體會不同語氣和心情)。
師:剛才同學們都說了,父親幫我脫困,這位父親這么會說話,又這么有教育智慧,但是老師想問大家:幫我脫困的成功因素就只有父親嗎?文章中你還能讀出其他因素嗎?
(學生思考)
生1:我自己的信心幫我脫困。(學生朗讀最后一段,老師認為讀的不夠味,并做朗讀節奏的指導。)
師:這一點要落實在心理描寫和動作描寫上,前面只移動一小步的時候要讀的慢,讀出小心翼翼,而后面那一腳踩在巖石上時,撲到父親溫暖懷抱里,這兩個動詞要讀出質感,要讀的有力踏實(再次做朗讀指導)。
生2:杰利也幫我脫困,他幫我找來了我的父親。
師:小伙伴溫暖的通風報信,讓我爬下懸崖。想一想:小伙伴為什么自己不上去抱我下來?
生3:因為他沒有那個能力。
師:所以他選擇了最聰明的方法幫我脫困,讓我轉危為安。我獲得了人生啟迪。(學生讀我獲得的人生啟迪段落)這是我對自己的提醒。
四、知新——啟迪
師:再讀這文章,我們還可以想得更遠更深。老師認為,這篇文中所有人都能夠就這事提醒自己。如果“我”是文中的父親、杰利或者那些離我而去的小伙伴,甚至師文章當中沒有直接出現的母親,他們通過這件事會提醒自己什么?你們好好想一想,說一句“我提醒自己----”,四個角色選擇一個回答。
(學生思考)
生4:我選擇母親,經歷這件事之后,母親可能會提醒自己,一定照顧好孩子,不要讓孩子去冒險。
師:我們先看看文中母親是怎么說的:第四段中“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記著母親叫我不要冒險的訓誡。”你的意思是,母親反思了,我怎么讓孩子偷偷地跑出去了,下次我要看緊點,不再讓孩子出去了,是這樣嗎?(學生點頭)這當然可以是母親的一種提醒,但如果是另一位母親,她會怎樣提醒?
生5:如果我是母親,我會反思自己:不要讓自己的關心束縛了孩子。(學生鼓掌)
師:讓孩子適當地去冒點險,增加他的適應社會的能力。你看,兩位母親,兩種截然不同的提醒,回去告訴你的母親,要做哪一種母親。我不太喜歡鼓掌,但這次真的希望給這位同學鼓鼓掌。(學生鼓掌)
生4:如果我是父親,我會提醒自己:不要總想著保護自己的兒子,讓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到達他自己想要到的地方,對今后的人生會有幫助。
師:與其“抱”他下來,不如用方法“保”他下來,要做一個懂得教育藝術的父親。同學們,這篇文章提醒我們,父母親教育孩子也要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么,杰利做了件好事,他又會提醒自己什么?
生5:要樂于助人。
師:不僅要樂于助人,還要怎樣助人?
生齊答:善于助人。
師:同學們真聰明,不僅樂于助人更要善于助人。助人方式上我們也走一步,再走一步。那些逃兵他們會提醒自己什么呢?
生6:我提醒自己,有小伙伴暫時落后時要鼓勵而不是嘲笑他。
生7:我要是逃兵,我提醒自己:以后不能拋棄自己的同伴。
師:是的,有些游戲玩不得,一不留神,小游戲就會鑄成大過錯。我們可以看出,文章中所有的人都獲得了人生啟迪。那么,同學們,你們通過今天的學習,又獲得語文學習上的哪些啟迪呢?
生1:我提醒自己:在讀文章時首先要掌握字詞讀音意思,然后走一步,再走一步,掌握文章大意。
生2:以前學習時我只看整個句子,通過今天的學習,我明白看重點的字詞和標點,來揣摩作者當時的心理。
生3:我學到了心理描寫也可以用環境、語言、動作等多種方法進行描寫。
生4:我從“更”字中明白了一些副詞、一個小小的字都可以起很大的(表意)作用。
師:同學們,學習語文是馬虎不得的事情,課文當中說“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這個道理不僅是爬下懸崖的道理,更是生活中的道理。語文學習也是這樣。我們以后學習語文,就要讀出語言的魅力,讀出對文本屬于自己的思考,想得明白,想得深刻!恭喜你們,走一步,再走了一步。下課!(現場師生鼓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