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16.少年閏土》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生字,重點理解“祭器、伶俐、潮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體會閏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4.通過閏土的外貌、語言、動作,體會閏土這個人物的特點。
教學重點:
弄清少年閏土講述的四件事情;體會閏土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我”的思想感情的變化。
教學目標:
1.會寫“胯、鄭、拜”等11個生字,理解相關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體會閏土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
3.學習作者對閏土的外貌描寫,感知語言的表達力度,體會閏土的健康和可愛。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生字詞。
2.學習作者對閏土的外貌描寫。
3.體會第1自然段中的描寫蘊含著作者對閏土生活的廣闊天地的向往之情。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揭示課題
1.聽描述,猜人物。
導語:今天,老師想給大家介紹一位年齡有點大的朋友,想認識他嗎?聽好了——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短短的頭發刷子似的直豎著,濃密的胡須成一個隸書的“一”字……他是誰?大家知道嗎?(學生回答。)大家了解魯迅先生嗎?請大家把課本翻到單元導讀頁,上面有魯迅先生的照片和簡介,我們先來讀一讀,對魯迅先生有個大概的了解。(學生將課本翻至對應頁,自主閱讀。)
2.引入本課課題。
過渡: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魯迅先生的一篇作品《少年閏土》,這是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中的一部分。在這篇課文中,魯迅先生向我們介紹了他兒時的一位朋友——閏土。他和我們年紀相仿,是一個健康、活潑、可愛的少年。請大家跟著我一起書寫他的名字,(板書:少年閏土。)和他打個招呼吧。(學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檢測預習
1.初讀課文,讀通讀順,注意生字、難詞。
過渡:魯迅先生的文章語言精辟,同學們在初讀課文時肯定有不理解的地方。大家讀課文時要注意一些生僻字詞,做好記號,可聯系上下文想想字詞的意思。
2.利用課件檢查字詞預習的情況。
(1)認讀生字。
胯 鄭 拜 廚 氈 撒 縛 猬 伶 俐 竄
易讀錯的字:
“廚”和“氈”是翹舌音,“撒”在文中讀三聲s,“鄭”和“伶”是后鼻音,“俐”是邊音,“竄”是平舌音。
(2)交流理解生僻字詞。
出示句子,引導學生理解文中一些詞語的意思。
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
那時我的父親還在世,家景也好,我正是一個少爺。
那一年,我家是一件大祭祀的值年。
我也很高興,因為我早聽到閏土這名字,而且知道他和我仿佛年紀,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
這可見他的父親十分愛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了。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他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師生交流預設:
(生讀第一句。)
師:真好!又正確又流利。知道“其間”是什么意思嗎?
生:在這片西瓜地中間。
師:“項帶銀圈”的“帶”我們現在不這么寫了。應該用哪個字呢?
生:應該是“戴帽子”的“戴”!
師:大家一起端端正正地寫一遍。(生練習。)第二句誰來讀?
(生讀第二句。)
師:什么是“家景”?
生:就是一個人的家境!
師:沒錯。就這樣用現代詞匯去代替理解。
(生讀第三句。)
師:知道什么是“值年”嗎?(生迷惑不知。)那么“值日”知道吧?
生:在學校里輪到我打掃的那一天,就叫“值日”。
師:沒錯。輪到打掃的那一天,就叫“值日”,那么輪到“我”家做祭祀的那年就叫——
生:值年!
……
小結:請大家翻開書,再輕輕地讀這些句子。魯迅先生創作小說《故鄉》的時代,是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交替的時代,魯迅先生寫作所用語匯的書面形式,有些還保留著古代漢語語匯書面形式的痕跡,與現代漢語語匯的書面形式不完全相同。所以讀魯迅先生那一代作家的文章,經常會碰到類似的情況。剛才大家用聯系上下文換一個詞,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或借助工具書的方法來讀懂這些詞語,就是非常好的理解方法。
三、再讀課文,品讀欣賞
1.快速讀課文,感知課文的寫作順序。
過渡:疏通了文章中較難理解的詞語,大家再讀課文就沒有問題了。請大家快速讀課文,思考一下文章的寫作順序。
練習題:認真朗讀課文,請按照課文寫作的順序把下面的四個詞語進行排列。
相處 離別 回憶 相識 (回憶)——(相識)——(相處)——(離別)
2.讀批并重,感知文字畫面美。
過渡:通過梳理文章的脈絡,我們知道作者對閏土的描寫是從回憶開始寫起的。說起這段回憶,對于作者可以說是刻骨銘心,難以忘懷。請大家輕輕地讀文章的第1自然段。
(1)感知環境描寫,讀出色彩。
指名讀“深藍的天空中……碧綠的西瓜”,教師隨學生的朗讀及時評價。
過渡:朗讀,最重要的就是讀著眼前的句子,腦海中同時就浮現出句子所描繪的景象。這一句為我們呈現了一幅色彩鮮明、優美無比的畫面。大家感受到了嗎?
說說句中描寫了哪些景物,描繪了怎樣的色彩。
景物:天空、圓月、大海、沙地、西瓜;色彩:深藍、金黃、碧綠。
師生齊讀這一句。
(2)感知人物描寫,學習批注。
讀一讀第1自然段中剩下的句子。
結合圖片,交流文中少年給你的感受,用幾個詞來形容。
過渡:我們把剛才閱讀的感受寫在句子的旁邊,這就是批注。老師也有自己的閱讀感受,我用這兩個詞來形容。(板書:機敏、勇敢。)你可以寫老師的詞,也可以寫剛才同學說的或者自己的詞,就寫在句子旁邊。(學生自由選擇批注詞語。)
預設:提醒學生抓住句中的動詞來感受,“捏”“刺”兩個動詞寫出了閏土刺猹時動作的有力和迅速,“扭”“逃”不僅寫出猹的狡猾,而且反襯出閏土的機敏與勇敢。
學生再次自讀,讀出少年的機敏、勇敢。
(3)對比朗讀,感受變化。
教師:下面,我們合作朗讀這一自然段。你們讀寫景的句子,我來讀寫人的句子。如果說景物是靜態的描寫,那么人就是動態的描寫;如果讀靜的景物用舒緩的語調,那么讀動的人物就需要用稍快的語調。動靜相生,我們就來比比誰讀得好。
(4)看插圖,試著背誦這一自然段。
3.初識主要人物——知來歷,識外貌。
過渡:作者在開頭就刻畫了這樣一個場景,讓我們對這位少年充滿了興趣。接下來我們快去見見閏土的真實面貌吧!
(1)快速默讀第2—3自然段,說說閏土的身份及名字的來歷。
(閏土是“我”家忙月的兒子;因為他是閏月生的,五行缺土,所以他的父親叫他閏土。)
(2)學習第4自然段,了解閏土的外貌特點。
過渡:一般情況下,我們認識、了解一個人的時候,首先認識和了解這個人的什么呢?(認識一個人,首先看到的一般是他的外貌。)那么閏土長什么樣呢?快速讀第4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
學生找出外貌描寫句,畫出來。
他正在廚房里,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
齊讀句子,邊讀邊思考:這句話能看出閏土的什么特點?能用幾個詞來形容嗎?(純樸、健康、勤勞。)
預設:學生可能會對“紫色的圓臉”“頭戴氈帽”缺乏理解,教師可適當解釋。臉之所以是紫色的,是因為他常常在戶外,農村的孩子多要幫家里干農活。而閏土是一個“忙月的兒子”,是窮苦人家的孩子,也更加不可能嬌生慣養了,所以他的臉經風吹日曬就變成了紫色,可見他的勤勞、健康。“氈帽”是浙江一帶的風俗習慣,可看出他是一個住在江南一帶農村的孩子。學生感受到閏土的外貌特點后,教師可再點撥學生,讓他們懂得對少年閏土的形象、身份的認識和概括都是從少年閏土的外貌描寫中體會出來的。
從“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你能看出什么?結合上下文說一說。(可見他的父親非常愛他。)
(4)請一位同學用一句比較完整的話總結閏土具有哪些特點。
(閏土是一個健康、勤勞、深受父母喜愛的海邊農村少年。)
小結:魯迅先生不愧是文學大家,寥寥幾筆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健康、樸實、受人疼愛的海邊農村少年的形象,關鍵是抓住了人物的特點。其實,我們在寫人時,也大可不必將人物的眉毛、眼睛、鼻子都寫下來,只要抓住特點就行了。
四、課堂回顧,交流收獲
1.教師適當總結教學內容,點評學生的課堂表現。
過渡:三十年前的畫面,在作者的腦海中依然清晰無比,可見這份真摯的友誼在他的心中,有著多么珍貴的意義。是什么東西,在經歷時間長河的沖刷后,依然讓那份回憶歷歷在目呢?又是什么,讓兩個地位懸殊的孩子,變成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我們下節課再繼續學習。
今天的這節課上,我們花了比平時稍多的時間去疏通一些字詞的含義,明白了文言用詞與今天漢語詞匯的差別,也給我們今后閱讀相關文字提供了一些好方法。我們也展開想象去感受了一幅靜謐的畫面,還初識了一個可愛、健康的少年,雖然文中描繪他外貌的文字不多,卻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就是外貌描寫的重要性。今天的課堂活潑而有序,大家積極交流,主動發言,也許是文中的主人公與大家年齡相仿的緣故吧,我感覺到大家都懷著一份熱情去認識閏土這個少年,這樣非常好。學課文,就是要懷著一份熱情走進它、感受它、理解它。
2.引導學生交流收獲。
(1)自由交流并積累學習方法。
(2)摘抄、積累文中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升
完成本課對應訓練。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