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1
這是《時間的腳印》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給學生上《時間的腳印》,這是一篇說明文,內容不難,我的教學目標鎖定在讓學生梳理文章結構、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和說明順序、賞析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
導入:時間是什么?學生對這個問題很感興趣,立馬有同學舉手。宋同學說時間就是金錢,張同學則捧出了她的摘抄本,說:“時間是一匹野馬,它奔跑得很快……”我小結,金錢和野馬都是看得見的,我們用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來形容時間,這一看不見摸不著的事物。
問:那從標題看,你能知道這篇文章的寫作對象么?
有的學生說時間,然后立馬又反應自己說錯了,應該是跟時間的痕跡有關。
反思:其實把這個問題放在這里,似乎有些突然。那么我在過渡時,不妨就著學生的疑惑,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去一探究竟。而當時在課堂上,我并沒有這么做,還默認了學生將時間的腳印作為說明對象作為答案,這就造成了學生在認識上的錯誤。
接下來,出示了幾張記錄時間物品的圖片,然后是作者簡介、背景鏈接、字詞齊讀這些比較常規的環節。
接著,我讓學生默讀閱讀提示,然后平板發起提問:本文中有哪些段落具有承上啟下作用,并簡要分析。學生進入了默讀狀態,我提醒他們用筆及時劃線。最后小組上傳一份統一答案,以供全班展示。這個環節花去的時間比較多,閱讀和討論花去7分鐘,展示花去7分鐘。
然后出示四個部分的段落大意,讓學生結合剛剛找出的過渡段,寫出每一部分分別對應第幾至幾段。
我想傳統的讓學生劃分段落的方式,他們已覺不新鮮。我這樣改動一下,會有趣一點,同時讓學生意識到,過渡段在劃分段落時的提示作用。課堂練習,正好有一道選擇題就是說到文章中有很多承上啟下短句。
梳理清楚文章的脈絡,順水讓學生明確這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明確文章的說明對象(巖石是如何記錄時間的)、明確文章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然后,帶領學生品析了文章的語言,采用的形式是出示文章原句,把用得好的字標成紅色,讓學生嘗試分析把該字換成別字是否好,為什么?
最后,則是對全文的一個總結,個人覺得在課堂的后半部分,顯得有點臃腫,應該更簡潔一點。在備課時,雖然PPT上的內容很多很豐富,但我還是應當進行取舍,使課堂進行得更加流暢,重點更加突出。未必每一節課都要賞析到語言的生動,可以在一個單元開始前,就讓每一篇課文都有一個側重點,這樣其它的內容就可以略略帶過,這樣不僅節約時間,同時也避免了千篇一律的枯燥乏味。
還有對于本文的說明對象,準確的說,應該是什么,我覺得自己有必要再查找一些資料,力爭說得更加準確、清楚、明白。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