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9
這是《音樂之聲》第一課時教學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音樂之聲》是繼《三傻》之后我看過的最好的一部美國影片,它傳達了一種在任何生活環境中都應該保持一種積極樂觀、慈善博愛的生活態度,不愧于一頓豐盛的精神宴,其間穿插的愛情故事更是少有的干凈與純潔。整個影片猶如一部完美的童話劇般把我們帶入了唯美的藝術殿堂。難怪它會受到全世界億萬觀眾的追捧,也被評為人類藝術上最值得珍惜和細細回味的藝術佳作,好萊塢歌舞片中經典中的經典,電影史上絕妙的神來之筆。我感覺一點不夸張,它帶給我的感動變是如此之深,這也是《三傻》后讓兒子觀看的又一部電影。
主人公瑪麗亞是薩爾茨堡修道院的一個志愿修女,片中通過眾多修女對于瑪麗亞的評價反映了瑪麗亞的“與眾不同”,她不會中規中矩,而是思想遼闊、活潑好動、酷愛自然、歌聲不斷,不斷給修道院“惹麻煩”,慈愛有思想的院長認為瑪麗亞不屬于“禁錮”的修道院,便派她到有“需求”的馮·特拉普家七個孩子的家庭教師,故事自此拉開序幕……
在瑪麗亞懷揣忐忑之心趕到馮·特拉普家時的路上,她自己給自己加油鼓勁,用近乎瘋狂的夸張動作和歌聲吸引著觀眾的心,太棒了!多么有魅力的女人!
當瑪麗亞初到馮·特拉普家見到失去妻子上校的軍事化的管理和失去母親的七個孩子渴望得到關注和愛而捉弄家庭教師的行為,她明白自己該做些什么了。她從最初就依人性的自由而違背上校用口哨聲呼叫孩子的命令、用自己包容睿智的心感動孩子們到自作主張給孩子們做游戲服、及帶領孩子們走向大自然(教他們爬山、上樹、游蕩、娛樂)、教他們敞開心大聲歌唱、用獨特有韻味的音樂教育法、用歸還孩子童真美好擁抱自然的趣事改變著馮·特拉普的死靜與判逆。不得不提得便是整個影片音樂貫穿始終,而音樂中大多以自然中的花花草草、童話世界般的美妙為題材,給人以愜意向往的美的享受。想起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描述的奧地利、維也納,整個民族都在歌唱、音樂的普及創作程度也到了無可復加的地步,這也就是難怪奧地利的維也納會成為音樂之巔,他們多少年的音樂底蘊和靈活高遠的靈魂滲入讓我們汗顏和崇敬!而這部影片也巧妙地再現了他們的音樂功力!
故事中最能引起共鳴的恐怕要算瑪麗亞因困惑離開馮·特拉普家,孩子們好像失去了“愛”般的失魂落魄,她們已經無法離開瑪麗亞,已經習慣了如此幸福快樂的生活。當然最能使人感到幸福的也自然是瑪麗亞歸屬于了馮·特拉普,成為真正的一家人甜美的生活著。
故事的高峰更加扣人心弦,在奧地利被德意志占領后,忠心愛國的馮·特拉普上校得到了瑪麗亞的理解與支持,盡管磨難重重、險惡四伏,但他們還是鎮定地在百老匯表演了“精彩絕侖”的歌曲,一舉成名的同時也喚醒了所有奧地利人的愛國熱情。在修道院院長及其他修女的幫助下,馮·特拉普一家安全地離開國界,過著以音樂為生的辛苦幸福生活。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