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8
這是《bpmf》教學設計案例,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閱讀了《b p m f》教學設計方案,對這個方案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在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對學習者起點水平、認知結構特征進行了分析。她的分析非常合理。因為學習者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者所具有的認知的、情感的、社會的特征都將對學習的信息加工過程產生影響。同一年齡段的學習者在認知結構、學習風格、學習動力等方面又會表現出諸多的差異性。設計的教學方案是否與學習者的特點相適應,或在多大程度上適應學習者的特征,是衡量一個教學設計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標。注重了從新課改提倡的三維教學目標出發進行分析,體現了新課改的要求,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終身發展。
2、根據學習者的特征確定學習策略,并體現了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打破了單一的由教師作為知識來源的局面,學生可以直接從信息化環境中獲取知識,學生學習的重心不再僅僅放在學會知識上,而是轉到學會學習、掌握方法和培養能力上。
3、課堂突出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充分運用信息技術的教育功能,使技術服務于課程,使語言能力的培養和思維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教師在多媒體課件制作上進行了精心的準備,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住低年級小學生有意注意時間短的特征,設計合理,對輔助課堂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多媒體課件優勢,高效完成課標要求。課堂一開始就通過播放課件,吸引了學生的眼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認清音形環節,教師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給學生有效的學習方法。課堂上教師通過創設多種語言實踐活動,在拼音教學中滲透思維能力培養。借助拼音來組詞、造句、閱讀和寫作是鞏固拼音教學的最佳辦法。除了擴展閱讀外,還創設組詞、造句、看圖說話、編兒歌、開火車等等各種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運用拼音來說話和寫作,培養學生開口說的能力,使識字、閱讀和作文三個環節有機結合在拼音教學階段得到有效落實。最后的教學評價環節強調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通過自評、教師評、小組評,給每個學生以公平、公正的評價。
我認為本節課需要改進之處有:
1、目標完成不全面。在知識與技能目標中要求學生會寫三個生字,課例中未體現出來。
2、目標闡述不夠具體明確。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中,老師設計了“知道學習拼音對學習普通話的意義,提高自覺學習、運用普通話的興趣。”這樣的目標,我認為太籠統,與其設計“自覺學習”的目標,還不如設計“喜歡學習拼音”的目標。
3、基于一年級的學生不懂的“自主學習”這一學習者特征,在“評價考核”的表格設計中將“能自主學習”,改為“喜歡的字母”更好一些。
4、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加深學生對字母的認知。如讓學生結合實際去觸摸鍵盤,認識以前所學字母和本節課的重點字母。
5、教師在第六個環節的設計意圖上定位的不好。指導學生看圖說話,這一設計意圖應是: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真正做到讀寫結合,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從整節課看,老師教學思路清晰、課堂氣氛輕松活躍、學生學得輕松,主體地位得到充分體現,實踐了以讀為本,讀、寫、思相結合的設計理念,實現了信息技術和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