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歸園田居》(其一)教學設計及反思,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材說明]
《歸園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二單元第四課《詩三首》中的最后一首詩。前兩首詩分別是《涉江采芙蓉》和《短歌行》。
[設計思路]
一、 指導思想:本課的設計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審美、思維及表達能力訓練的要求;在圍繞三維目標展開教學時,注意使用循序漸進的啟發法,鼓勵學生深入思考并培養合作探究的精神品質。
二、 教學目標:1、讀準讀熟詩歌,讀出感情意味。2、圍繞詩眼“歸”展開對詩歌的分析,并概括主題。3、深層探究作者對“心靈自由的勇敢追求”,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4、設計對比閱讀和讀寫結合的仿寫練習,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寫作方法的綜合遷移訓練。(以上內容均制作成反映教學完整流程的課件,用紅色字強調,加入動畫的分條呈現,增強視覺效果。)
三、 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為目標2,難點為目標3、4
[教學準備]
1、 翻閱《陶淵明集》及《陶淵明傳論》,探尋與本詩有關的詩歌、評論背景信息,以便于上課時回答學生的臨時生成問題。
2、 在網絡上查找和引用相關資料。
3、 在網上認真聆聽并模仿朗讀錄音。
4、 制作好PPT課件,提前檢查放映效果。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這首詩的作者,你們應該不陌生吧?他就是寫“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學生可能會接背原文,也可能說出作者),他還寫過什么詩?(學生可能會答“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詩名是什么?《歸園田居》(其三)。我們今天要學的是同一組詩中的第一首:《歸園田居》(其一)。它起著統領全組五首詩的作用。(2分鐘)
二、 范讀:老師以最準確的字音和飽滿的感情朗讀,學生給難字注音。
學生先試讀一遍。再次糾正、強調字音。(3分鐘)
三、 正字音:羈鳥(j)、守拙(zhu)、曖曖(ài ài)、墟里(x)、桑樹顛(din)、樊籠(fán)
教學方法:對“羈”和“樊”進行字形分析;強調“拙”是陰平而非陽平;由“曖”的字形引出本意“昏暗不明”,繼而推知“曖昧”中的“曖”引申義為“態度不明朗”;墟、墟里有“村落”之意;強調“顛”與“巔”都有“頂部”的意思,但又有區別。(3分鐘)
四、 學生齊讀并自讀:讀出詞義,讀出感情。教師巡回在教室解答字詞、詩句上的問題。(3分鐘)
五、 整體感知:(5分鐘)
1、 本詩最能體現中心思想感情的詞是哪個詞?(詩眼)
教學方法:學生可能還無從下手,啟發學生從題目和詩歌中找有明顯感情傾向的詞語。如愛、戀、思、返等,但都些零碎。繼續找更有概況力的,其實就是題目中的“歸”。
2、 圍繞詩眼“歸”,作者寫了什么?
教學方法:也就是說,“歸”是全詩的線索,它可以將詩分為哪些層次?“歸”向何處?學生會答“田園”。那對應詩歌中的哪一句?即“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那這兩句前面和后面的內容分別寫的是“歸”的什么?學生就很容易總結出“為何而歸”、“歸后怎樣”。如果還有困難,就讓學生自讀,與同桌交流,仔細揣摩。
六、 整合探究:(12分鐘)
1、 為何而歸?
教學方法:從詞語到概況提煉,得出答案“厭棄官場,渴望回歸田園”。順便加入“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背景,加深學生理解。
2、 歸后怎樣?
教學方法:回歸后的生活有豐富的場景,讓學生找出意象,如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人村、墟里煙、夜吠之狗、晨鳴之雞、戶庭、虛室等,總分總可以看出歸后生活的愜意、閑適、寧靜。這段描寫在語言上使用了比喻、對偶、疊詞、反襯等修辭方法,仔細體會。
3、 嘗試總結本文的主題。
教學方法:歸納問題1、2就可以得出主題思想,即本詩表達了作者對回歸田園的渴望、滿足和愜意之情。但還有點淺,鼓勵學生繼續挖掘。
4、 以上的主題概括你滿意嗎?你覺得是否說出了作者最本真的情感?請自己思考,并前后四人一組繼續探究。
教學方法:詩歌的講解很容易流于慣性思維,遮掩詩歌本身的光彩。可以用“改寫法”啟發學生對比,比如去掉“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似乎也不影響主題啊!隨便列舉幾個意象就行,為什么不避繁復?在啟發中學生就可以體會到官場生活對于陶淵明精神生活的折磨之深,也可看出其厭棄之重;也可用《歸去來兮辭》中的語句佐證,如“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用課件中的紅字打出,供學生參照)描寫不避繁復的意象,不僅僅是為了湊成一個觀景的整體,分析它的由近及遠及近的空間層次,以及早晚觀察體驗的時間層次,更向我們描述了詩人回到鄉間一年多后深入生活的切身熱愛和百看不厭的欣喜。也是對當初選擇的形象回應:我找到了,找到了我想要的生活,我徜徉其中,享受著,思考著!
5、 對詩歌主題再次概括。
對于心靈自由的勇敢追求。
七、 深層探究:為什么說本詩表達的是對“心靈自由的勇敢追求”?(10分鐘)
教學方法:先讓學生說,從平凡人的角度,現代人的角度,學生的答案應該是有褒有貶。至少讓四位學生發言,其他學生可以辯駁,大約5分鐘。
補充資料(課件呈現)
1、 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先師遺訓,余豈之墜?四十無聞,斯不足畏。脂我名車,策我名驥,千里雖遙,孰敢不至!——《榮木》四十歲時寫
2、 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至幽州。饑食首陽薇,渴飲易水流。不見相知人,惟見古時丘。路邊兩高墳,伯牙與莊周。此士難再得,吾行欲何求?——《擬古九首》(其八)五十五歲時回憶
3、 貞志不休,安道苦節,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自非大賢篤志,與道汗隆,孰能如此乎?——梁蕭統《陶淵明集序》
教學方法:提示學生看課下注釋,陶淵明(365—427),62歲,寫作本詩時是405年,實際從組詩描寫的季節特點看,應是第二年,41歲。(《陶淵明集》作家出版社,1956年8月版,第36頁)。讓學生“借力發力”,深入理解陶淵明選擇田園生活時內心的搏斗與坦然,即儒家的隱士生活,即“窮則獨善其身”。自陶淵明始,歸隱成風,但真假莫辨。陶淵明是徹底向往并實踐心靈自由的人,對后人也有諸多啟示。正因為“真”,金代詩人元好問在《論詩絕句》中評論陶詩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八、 拓展遷移(作業)(2分鐘)
1、 請將本詩與劉禹錫的《陋室銘》作對比閱讀,任選角度寫一段話。
2、 請仿照詩中的寫景層次、修辭、精神追求,寫一段話:
走在鄉村的街道上,我看到……
九、 板書設計
為何而歸? 厭棄官場、向往田園
歸 歸向何處? 田園 對心靈自由的勇敢追求
歸后怎樣? 愜意、滿足、閑適、寧靜
[教學反思]
在教學中,基本流程可以完成,但有些環節學生糾纏的時間過長。其實一首經典詩作可以做多角度的解讀,不必一定按著預設的教案內容生搬硬套,學生作為接受者,體驗是五花八門的,不應斥責,教師的作用就是盡量拉近他們與文本的距離,教會他們緊密結合文本闡發感悟。
合作探究中,學生熱情不是太高,這可能是我高估了他們的能力,應降低要求,只要做到理解課文的主線就行。同時把精力放在他們的認知難點上。比如有同學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表達手法始終不理解,我就讓他們聯系生活經驗,反復啟發,學生終于體會到是反襯,以動襯靜。
我在教學中,擴充了材料,增加了學生思維的鋪墊,事實證明,對于理解陶淵明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心理,效果較好。但是本課在講出“詩味”方面做得還不夠,在意境的整體感悟上應再設置一些環節。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