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5
這是《祝福》教學及板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文本分析
這篇課文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四專題“慢慢走,欣賞啊”中的第二板塊“永遠新的舊故事”。這篇課文寫的內容是:主人公祥林嫂在封建禮教思想濃重的魯鎮的魯四老爺家做幫工,她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不但沒有得到人們的同情和幫助,反而一步步被歧視、被孤立、被拋棄,最終行乞街頭,孤寂地死在新年的祝福聲中。表達的主題是:揭露了封建禮教對身為寡婦的不幸婦女的身心摧殘和對國人的精神毒害,批判中國封建文化的糟粕。這篇課文的特點是:主題深刻,對以封建禮教為代表的封建文化進行反思和批判;人物獨特,塑造的祥林嫂是一個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運連連的沒有人生春天的女人;情節巧妙,先用倒敘寫法突出悲慘,再用順敘寫法展現祥林嫂每況愈下的悲慘人生路;環境典型,魯鎮和魯四老爺家兩個一大一小的環境都有著濃重的封建禮教氛圍。
二、學生分析
學生需要從中學到的是:深刻的封建文化的主題展現、獨特的祥林嫂人物塑造、巧妙的倒敘情節安排、典型的封建禮教環境創設,提高小說的解讀水平。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了學習本文的相應的基礎:在認知上,他們已經基本掌握了小說的鑒賞方法,并且已學習了魯迅的一些小說,對魯迅這個作家及其風格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情感上,學生對封建禮教缺乏深刻的認識,需要教師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需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誦讀法、討論法、歸納法、體驗法等多種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目標闡述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祥林嫂形象的特點和借此表現的主題;
(2)能解釋情節設置的特點和表現主題的作用;
(3)能闡釋環境的特點和對表現主題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理解本文內容的過程中,運用誦讀、探究的方法;
(2)能在體會小說情感的過程中,運用想象、體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感受祥林嫂命運的悲苦和精神的孤寂;
(2)能體會作者對祥林嫂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禮教文化的深刻批判。
(二)教學重點
能說出祥林嫂形象的特點和借此表現的主題。
(三)教學難點
能體會作者對祥林嫂命運的深切同情和對封建禮教文化的深刻批判。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點撥法等多種服從于學生自主學習需要的方法。
四、過程設計
(一)教師激趣導入
魯迅先生說,悲劇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在他的筆下,我們已經認識了不少悲劇性人物,由活潑可愛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這些人物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們要走近另一位“苦命人”祥林嫂,去探討她悲慘的生命軌跡。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之前學過的魯迅筆下的人物,激發學生對于另一人物的閱讀興趣,自然導入課文。)
(二)初讀課文,交流感受
教師不先入為主地給學生預設立場,而讓學生打開書本,自主誦讀。然后用一句話說說自己的初讀感受,要求真誠、細膩、個性化(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每人獨立完成后,先在組內交流,之后教師請代表發言。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感受:我每次讀完課文,心里都很沉重,現在隨著年齡增長,再次讀就不只是沉重了,而且是沉痛——祥林嫂,一個對生活有著火熱之心的人,卻因為一次次的不幸而被社會拋棄,最后消失在冰冷的世界里,她死前還帶著對來世的恐懼。
(設計意圖:通過非指示性引導,鍛煉和培養學生纖細的表達感受力。)
(三)一探究主題
分兩步設計:先探究內容,后探究主題。
1. 探究本文表達的內容
每人獨立進行,用“本文寫的內容是······”句式開頭。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本文的內容是:在封建禮教思想籠罩下的魯鎮,祥林嫂寡而再嫁、嫁而再寡,厄運連連;可她不但沒有得到同情和幫助,反而被歧視、孤立,最終死在了魯鎮的新年祝福聲里。
2. 探究內容蘊含的主題
每人獨立進行,用“本文表達的主題是······”句式開頭。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本文表達的主題是:揭露封建禮教對身為寡婦的婦女的身心摧殘和對國人的精神毒害,批判中國封建文化的糟粕。(設計意圖:增強學生對文本的概括能力,逐漸培養學生由內容推出主題的抽象性思維。)
(四)二探究人物
分兩步設計:一探究人物特點,二探究人物作用。
1. 探究人物特點
每人獨立進行,找出體現人物特點的語句,然后用詞語概括。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
(1)祥林嫂
特點:安分、善良、不幸
安分和善良表現在她眼睛的描寫上,兩次成為寡婦到魯鎮,都是“順著眼”。
不幸表現在她兩次到魯鎮,頭上都“扎著白頭繩”,表明都死了丈夫;臉色都是“青黃”的,表明生活艱苦;兒子被狼叼走而變得機械重復:“我真傻,真的”;她淪落魯鎮街頭成為乞丐時的模樣:“消盡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
(2)祥林嫂婆婆
特點:精明、無情
表現在她把已成寡婦的祥林嫂當做商品來買賣;把祥林嫂的工錢全部拿走。
(3)魯四老爺
特點:只有禮教準則,沒有人文關懷
表現在他對待祥林嫂始終如一的厭惡和排斥態度。其中最典型的是他的幾次皺眉:祥林嫂初為寡婦到魯鎮他家,他“皺了皺眉”,因為“討厭她是一個寡婦”;再成寡婦到他家時,他“照例皺過眉”,并且暗暗地告誡四嬸。當祥林嫂死在人們的祝福聲中時,魯四老爺并不感到難過和悲傷,甚至還厲聲痛罵:“不早不遲,偏偏要在這個時候,——這就可見是一個謬種!”
(4)柳媽
特點:缺少“善”心的“善女人”
表現在她對待祥林嫂的取笑和挖苦的態度上:“我想:這總是你自己愿意了,不然……”“你后來一定是自己肯了,倒推說他力氣大”;還表現在她用迷信思想來“啟蒙”祥林嫂:“閻羅大王只好把你鋸開來,分給他們”,所以必須“到土地廟里去捐一條門檻……贖了這一世的罪名”。結果讓祥林嫂產生了從未有過的精神恐懼,一直到死都在追問靈魂的有無。
(5)魯鎮的人們
特點:冷漠,沒有同情心
表現在當祥林嫂再成寡婦來到魯鎮時,“鎮上的人們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音調和先前很不同;也還和她講話,但笑容卻冷冷的了”;表現在她們知道“阿毛故事”很“動聽”時,就“特意尋來,要聽她這一段悲慘的故事”,但當她們聽得熟了,就煩厭得頭痛;還表現在后來許多人對她額上的傷疤“發生了新趣味,又來逗她說話了”,但“笑容和聲調上”則“是在嘲笑她”。
2. 探究人物的作用
如果把人物看做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來表現主題的?先用一句話概括,然后展開精要闡述。要求準確、深刻、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理解:作者是通過祥林嫂遭受寡而再嫁、嫁而再寡的不幸反而遭到周圍人們的漠視和厭棄,一步步滑向命運深淵,最后在人們的祝福聲中孤寂地死在街頭,來表現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這個主題的。
人們之所以這樣對她,是因為頭腦里都是封建禮教思想,都以封建禮教作為標準來看待她,所以都排斥她。她周圍的人——魯四老爺、祥林嫂婆婆、柳媽、魯鎮的人們,都是被封建禮教思想武裝起來的人,不管是富人還是窮人、惡人還是善人。魯四老爺作為“富人”和“惡人”,持著封建禮教的標準,厭棄和排斥祥林嫂,認為“這種人雖然似乎很可憐,但是敗壞風俗的”;柳媽作為“窮人”和“善人”,也在封建禮教思想的“熏染”下,取笑和挖苦祥林嫂;而魯鎮的人們,同樣持著封建禮教的標準,對待祥林嫂也都“冷冷的”,把她的故事“咀嚼賞鑒”成為“渣滓”后,只值得“煩厭和唾棄”了。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幾種方法,并使他們認識到人物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
(五)三探究情節
分兩步設計:一探究情節特點,二探究情節作用。
1. 探究情節的特點
每人獨立進行,先探究情節特點,在對全文的情節進行劃分,用簡要的語言依次概括。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理解——
本文情節上的特點:一是完整,前有序幕,后有尾聲;二是采用倒敘寫法,先寫祥林嫂死去的悲慘結局,再用回憶往事的方式依次介紹 。情節可劃分出以下幾個步驟:序幕:介紹祝福景象與魯四老爺;結局:寫祥林嫂寂然死去;開端:祥林嫂初到魯鎮;發展:祥林嫂被賣改嫁;高潮:祥林嫂又成寡婦,再到魯鎮;尾聲: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2. 探究情節的作用
如果把情節看做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樣通過情節來表現主題的?先用簡要的語言概括,再展開說說理由。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理解——
作者用情節來表現主題時,在技巧上,一是先寫結局,突出祥林嫂的悲慘命運,加重主題的悲劇性。二是通過反復寫祥林嫂的臉色和眼睛來展開情節,縱向地連在一起比較,就可以分明地看出她每況愈下的人生境況。而人們對她的態度也隨著情節的發展越來越冷漠無情。因此,隨著情節發展,讀者對封建立禮教思想的“吃人”本質也越來越清楚。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倒敘手法的特點和效果,并認識到情節也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
(六)四探究環境
分兩步設計:一探究環境特點,二探究環境作用。
1. 探究環境的特點
先探究環境總的特點,再從文中找出典型的語句進行闡釋。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長向全班介紹。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理解——
該環境的特點是封建禮教氛圍濃厚。一是從講理學的老監生魯四老爺的書房擺設可以看出。二是從魯鎮的人們對待祥林嫂的厭煩態度可以看出,他們之所以認為祥林嫂這個寡婦是晦氣的,是因為每人心里都有一把封建禮教的“尺子”。三是從柳媽談陰司故事可以看出,她之所以認為祥林嫂死后要被閻羅王鋸為兩半,是因為心中有一個“一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禮教準則。
2. 探究環境的作用
如果把環境看成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那么作者是怎樣通過環境來表現主題的?先用簡要的語言概括,然后展開說說理由。要求準確、深刻、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交流,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長向全班介紹。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理解——
作者把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放在封建禮教思想濃重的社會環境里來表現,讓人們看到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這樣就感性而又直接地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具體說,作者創設封建禮教氛圍濃厚的社會環境,既讓讀者看到了主人公悲劇的社會根源,也讓讀者看到了封建禮教對人們的思想毒害——一旦被封建禮教思想“武裝”后,對待祥林嫂的不幸,都會形成統一的態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習環境描寫的手法及其作用,并認識到環境也是表現主題的形式和技巧。)
(七)總結本課學習
每人說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啟示,要求總結收獲準確、全面,總結啟示深刻、獨到。
最后教師說說自己的總結:有人說:“一部偉大的小說,總是以作家對人生和對人的處境和命運的獨特而深刻的感受、認識和發現去震撼讀者的心靈。”《祝福》就是一篇“攖人性”的作品,它直通人性,直指人心,讓每人都去思考,都去面對。讓我們通過學習魯迅的作品,不斷提高自己對社會、對人生的思考和洞察能力,自主走向精神成長;同時從魯迅作品中學習語言,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欣賞和運用能力,自主走向語言成長。(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總結中提高自己對小說的欣賞能力和對語言的運用能力。)
(八)教師推薦課外閱讀篇目
僅僅通過這篇課文,我們不可能對魯迅有全面的了解。如果同學們想進一步了解魯迅,可以閱讀他的雜文《燈下漫筆》。
(設計意圖: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是學生對魯迅有更深的理解)
五、板書設計祝福
魯迅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