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4
這是《社戲》教案導學案及課堂練習,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師寄語:童年對許多人來說,都是美好快樂的。在成人后回憶往事,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充滿一種浪漫的理想色彩,是一段永生難忘的體驗。
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感知文章的主要內容,與“迅哥兒”一起去看“社戲”,與作者一起回憶美好的童年生活,體味少年時代的快樂與浪漫。
2、能根據人物的語言描寫和行動描寫,分析把握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朗讀、背誦文中相關段落,積累優美經典的語言材料。
4、體會、欣賞本文細致逼真、形象生動的景物描寫。
【點評】
這樣確定導學的4條目標,應該是很好的。還可以進一步完善一下。
按照新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要求,“教學目標”一般要分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因此“學習目標”也要與“教學目標”相協調,可以按照“三維目標”的條款,將上述4條分別放入相應的目標里。上述第1條里的“與作者一起回憶美好的童年生活,體味少年時代的快樂與浪漫”,屬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第三個目標。第1條的其余文字和第2條,可以算作“知識與能力”目標,第3、4條,可以算作“過程與方法”目標。而且第3條與第4條的順序,應該調換一下。做到先理解、賞析,后背誦、積累。
這里不一定要出現“三維目標”的條款,但可以按照其順序來排列。如,為了突出“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可以寫出一條如“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風情美,從歡快活潑的寫人、敘事、繪景中領悟作者對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戀之情”,以起到醒目、突出的作用。
學習過程:
預習反饋:
1、文學常識填空:
《社戲》這篇小說選自《魯迅全集》,“社”原指__________,在紹興,“社”是_______ ____,“社戲”就是_________________。根據課文可知,“迅哥兒”看戲的地點在_____鎮_____村,作者通過對童年時代一段看社戲的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童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留戀之情。本文體裁是( ),文中的“迅哥兒”是魯迅嗎?
【點評】
文學常識,指作家簡介、作品出處、寫作的時代背景、文體知識、作品的人稱與主人翁等等。
上文大部分涉及文學常識的內容,也存在有些是涉及課文內容部分的填空,如“看戲的地點在_____鎮_____村”,則不屬于文學常識的內容,而是屬于課文內容的填空了。因此,可以把不屬于文學常識的內容單獨列為另一個簡單的內容方面的預習反饋檢測題目。
另外,可以出現對已經學過的魯迅的其他作品稍作一個梳理形式的填空。
2、學生朗讀課文,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棹著( ) 歸省( ) 行輩( ) 攛掇( )
鳧水( ) 潺潺( ) 彌散( ) 蘊藻( )
漂渺( ) 旺相( ) 憚( ) 撮( )
【點評】
對生字、難字的預習檢測,可以設置多種形式的檢測題型。上述全部是單一的生字詞注音這一種形式,還可以設置為提供拼音,讓學生寫出漢字、詞等形式。因為這一課的生字較多,還可以在提供的這些之外,讓學生自己找出另外的生字難詞,查字典或詞典解決,以培養學生認真預習課文、疏通字詞的好習慣。
整體感知:
3、歸納文章主要情節。
【點評】
對課文主要故事情節的概括,是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故事情節能力的一個考查,讓學生形成抓住文章主要情節結構特點的良好習慣,不但對閱讀各類文體的文章,而且對寫作首先要確立一個主要的思路,也所有好處的。
也可以更具體到某一部分的故事情節,如去趙莊“看戲”部分的主要情節。
4、作者在結尾寫道:“真的,直到現在,我再沒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戲了。”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真的精彩嗎?
【點評】
對課文結尾這句話的理解分析,一直是教學的重、難點之一。魯迅是站在寫作這篇文章的時候來說這句話的,表達了對童年時代往事的美好回憶,突出了“那夜的好豆”特別好吃,“那夜的好戲”特別好看。這里在引用了最后一句話之后,提出的問題是: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真的精彩嗎?
從提問來回答,完全可以有兩種答案:一是不精彩。戲并不好看,但卻包含著作者深深的思鄉之情。這似乎是提問所需要的回答。但也不排除學生會有第二種回答,即精彩。因為精彩在那樣整日的渴盼、那樣的租船開船劃船、那樣的看戲喝豆漿、那樣的偷豆燒豆吃豆等等。出現這種回答就恐怕不是提問所想要的答案了。因為“社戲”有廣義、狹義之分。題目里的“社戲”,實際上是指具體的“船頭看戲”。如果理解為了開放性的問題,只要學生結合課文,可以從不同的觀點出發,言之成理即可。
對本文節選自《社戲》的后半部分,也可以適當了解,也是理解全文思想感情的一個比較點。如,讓學生了解如下這些情況:
本文的刪節部分,是寫看社戲之前,在北京戲園里看京戲的情景,意在用看京戲的令人生厭反襯社戲的令人神往。欲揚先抑,增強小說的表現力。比如:戲院里的場面是那樣的嘈雜、混亂、齷齪,這恰好與看社戲時和諧、清新的氣氛形成鮮明的對照。“我”在戲院里向坐在近旁的胖紳士請教,對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態度是那樣的冷漠、傲慢,這恰好又與看社戲時小朋友們的互相友愛形成鮮明的對照。如果作些引申,似乎還可以認為:看京戲和看社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京城生活和江南水鄉生活的不同,顯然,作者的感情是傾向于后者的。
因此,第4題的文字可以稍作修改,使提問的問題指向更加明確,使學生從哪個角度思考,尋求答案的過程更加清晰。可以有多種設置,如:
(1)作者在結尾寫道:“真的,直到現在,我再沒有吃到那夜的好豆——也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戲了。”那夜的“戲”真的精彩嗎?魯迅說的“好戲”主要是指什么呢?
(2)文中“返航偷豆”與“趙莊看戲”哪個情節更精彩?為什么魯迅在文章結尾說“再也看不到那夜的好戲了”呢?
分析人物:
5、小說塑造了熱情的伙伴和淳樸的鄉民形象,請同學們深情研讀課文,運用“我喜歡文中的__________(人物)。因為他(他們)__________(評價其性格、品質),比如________(舉人物表現)”的句式,用三言兩語,簡筆勾勒人物形象,閃亮登場發言。
【點評】
注重對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說閱讀的一個重點。從這個環節設計得很好。一是運用一定的句式來說:誰、什么形象(性格、品質)、理由。主要是落實學習目標的第4點。
在實際課堂中,可以對每一個人物形象都這樣說一說,因為這篇小說里的每一個人物都各具特色,即使是小伙伴們,既有共性,也有個性,都值得一說的。評價要到位,概括要準確。理由要全面,肖像、語言、行動、心理活動等都能反映人物性格特征。
體味美景:
7、文中哪些段落展現了優美的江南秀麗風光。請找出來,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下。并用“我(我們組)覺得 ( 一個詞或者一句話或者一個段落)寫的好,好在寫出了(或者表現了) ”的形式對你選讀的美詞好句進行品味,討論,交流。
示例:我覺得“朦朧”和“皎潔”用得好,好在寫出了月光的色彩美。
我覺得“自失”和“彌散”用得好,好在它們表現了“我”的陶醉之情。
【點評】
對課文重點語句和寫景的語句進行賞析,本題設計很好,主要是落實學習目標的第3點。采用口語交際的形式,說出各自認為寫得好的字、詞、句,分別進行鑒賞,可以培養學生品析、感悟能力。
拓展延伸:
8、誰都有童年,自然也都有哄騙一生的“舊時的意味”。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尋找自己成長歷程中如同本文一樣追憶時能生出無限美感的趣事!請同學們回想一下,準備兩分鐘,小組選一位代表談趣事。
【點評】
對自己童年生活經歷的趣事的回憶,有利于激發學習熱情,喚起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采用小組交流、推薦發言的形式,也很好。
問題設計還要提出明確的要求,如要求說得內容具體生動,適當地運用動作、語言和心理活動描寫等。
還可以結合魯迅在其他文章里描述的他小時候的趣事,讓學生說說魯迅童年的其他趣事。如:阿長給他講美女蛇的故事,阿長給他買《山海經》的故事,在百草園里春夏秋冬四季的故事,在三味書屋讀私塾時候老師讀書入神的故事,在三味書屋院子里樹下玩捉螞蟻喂蒼蠅、尋蟬蛻的故事,與少年閏土之間的故事,踏壞小弟弟做風箏的故事,等等。
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設置拓展延伸的話題。如,本文寫了“我”的家鄉的文化習俗——社戲。請同學們想想自己的家鄉有些什么文化習俗,可與同學們對話交流,上臺說給大家聽聽。
學習小結:
9、通過本文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點評】
這是開放性的小結。既可以從思想內容上,也可以從寫作特點上來談收獲。只要談出自己的一得之見,學有所獲,都值得肯定。
如果是要學生從某個角度談收獲,就要明確地提出要求,以方便就某個專門的話題進行深入細致地討論交流。
當堂訓練
10、閱讀理解:
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 )(搖蕩 點 撐)開船,在橋石上一( )(碰擊 磕 撞),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里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1)文段中兩處空白處依次填 、 。
(2)第一自然段的表達方式屬于( )。
A、記敘 B、描寫 C、議論 D、抒情
(3)小朋友們撐船的動作,既說明了 ,又體現了 。
(4)二、三兩段從哪四個方面寫“我”的感受?
(5)選文的第二段寫了看戲途中的景物,請摘出相關的句子。
所見:
所聞:
(6)給以上文字擬一個四字標題: 。
(7)“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何表達效果?
【點評】
對重點語段進行當堂訓練,可以檢測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這個設計題目比較全面,第(1)題是從這點動詞的比較角度出的;第(2)題是從表達方式的角度出的;第(3)題是從動作描寫表現人物什么樣的特點和形象來設計的;第(4)題是從“我”的感受來出的,要求找出哪四個方面;第(5)題是從景物描寫的角度來設計的,分別是所見、所聞,有分類,但也可以再細致些,分別從“視覺”“聽覺”“嗅覺”“觸覺”這四個角度來提問;第(6)題是從擬題的角度來設計的;第(7)題是從修辭的角度來出的。能夠多側面地考查學生的知識點和閱讀理解能力。
還可以適當進行拓展訓練。如仿寫一段連續動作細節描寫的句子,或坐在汽車上觀看窗外風景及其感受的句子。
【總評】
這篇導學案,提綱挈領性很強,條目清楚,重點突出,基本上達到了有效導學的目的。
“學習目標”能夠抓住學習要點,“學習過程”分為“預習反饋、整體感知、分析人物、體味美景、拓展衍生、學習小結”,安排了重點語段的當堂檢測,并安排了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符合新課改的理念,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從開篇的“教師寄語”來看,這篇導學案在于引導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深入理解魯迅筆下的童年生活的浪漫和樂趣,激發我們珍惜美好的童年時光,熱愛幸福的生活。因此,“學習目標”里關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條目,最好是必須單獨出現,在學習落實過程中也有必要加以強化。
對有關問題的設計提問,指向性一定要明確,讓學生明白從什么角度去思考,去入手回答。也就是提問越具體、越明確,越有利于檢查學生閱讀的深度和廣度,而不是任意從任何角度去回答,似乎都是符合問題要求的答案。如,第4點的問題:魯迅先生筆下的“社戲”真的精彩嗎?就可以再準確、細化,有助于學生深入探究思考。再如第9點,談收獲,也是沒有明確的指向的。
對《社戲》這篇經典課文的學習,既要理解課文的主要思想內容,又要深入學習寫作特點。課文有很多的寫作特點值得學習和應用。導學案的突破口,就可以某一種閱讀能力為主要學習知識點或學習方式,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又樣樣突出。在知識與技能上,或以單元主題為主,或以思想內容為主、或以小說閱讀文體知識為主,或以描寫突出人物形象的寫作技法為主;在過程與方法上,或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為主,或以朗誦、背誦、品味、積累為主,或以拓展、思考、應用為主,等等。如,“學習目標”已經列出的語言描寫、動作描寫、景物描寫等等,學以致用,在閱讀訓練部分可以適量地設置應用這些方法的口語交際題或簡短的寫作活動。只要是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就是有效的導學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