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3
這是《社戲》原文文本解讀和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案例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我在倒數上去的二十年中,只看過兩回中國戲,前十年是絕不看,因為沒有看戲的意思和機會,那兩回全在后十年,然而都沒有看出什么來就走了。
第一回是民國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時候,當時一個朋友對我說,北京戲最好,你不去見見世面么?我想,看戲是有味的,而況在北京呢。于是都興致勃勃地跑到什么園,戲文已經開場了,在外面也早聽到冬冬地響。我們挨進門,幾個紅的綠的在我的眼前一閃爍,便又看見戲臺下滿是許多頭,再定神四面看,卻見中間也還有幾個空座,,擠過去要坐時,又有人對我發議論,我因為耳朵已經喤的響著了,用了心,才聽到他是說“有人,不行!”
我們退到后面,一個辮子很光的卻來領我們到了側面,指出一個地位來。這所謂地位者,原來是一條長凳,然而他那坐板比我的上腿要狹到四分之三,他的腳比我的下腿要長過三分之二。我先是沒有爬上去的勇氣,接著便聯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不由的毛骨悚然地走出了。
走了許多路,忽聽得我的朋友的聲音道,“究竟怎的?”我回過臉去,原來他也被我帶出來了。他很詫異地說,“怎么總是走,不答應?”我說,“朋友,對不起,我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響,并沒有聽到你的話。”
后來我每一想到,便很以為奇怪,似乎這戲太不好,——否則便是我近來在戲臺下不適于生存了。
第二回忘記了那一年,總之是募集湖北水災捐而譚叫天還沒有死。捐法是兩元錢買一張戲票,可以到第一舞臺去看戲,扮演的多是名角,其一就是小叫天。我買了一張票,本是對于勸募人聊以塞責的,然而似乎又有好事家乘機對我說了些叫天不可不看的大法要了。我于是忘了前幾年的冬冬喤喤之災,竟到第一舞臺去了,但大約一半也因為重價購來的寶票,總得使用了才舒服。我打聽得叫天出臺是遲的,而第一舞臺卻是新式構造,用不著爭座位,便放了心,延宕到九點鐘才去,誰料照例,人都滿了,連立足也難,我只得擠在遠處的人叢中看一個老旦在臺上唱。那老旦嘴邊插著兩個點火的紙捻子,旁邊有一個鬼卒,我費盡思量,才疑心他或者是目連的母親,因為后來又出來了一個
和尚。然而我又不知道那名角是誰,就去問擠小在我的左邊的一位胖紳士。他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說道,“龔云甫!”我深愧淺陋而且粗疏,臉上一熱,同時腦里也制出了決不再問的定章,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
我向來沒有這樣忍耐的等待過什么事物,而況這身邊的胖紳士的吁吁的喘氣,這臺上的冬冬喤喤的敲打,紅紅綠綠的晃蕩,加之以十二點,忽而使我省誤到在這里不適于生存了。我同時便機械的擰轉身子,用力往外只一擠,覺得背后便已滿滿的,大約那彈性的胖紳士早在我的空處胖開了他的右半身了。我后無回路,自然擠而又擠,終于出了大門。街上除了專等看客的車輛之外,幾乎沒有什么行人了,大門口卻還有十幾個人昂著頭看戲目,別有一堆人站著并不看什么,我想:他們大概是看散戲之后出來的女人們的,而叫天卻還沒有來……
然而夜氣很清爽,真所謂“沁人心脾”,我在北京遇著這樣的好空氣,仿佛這是第一遭了。
這一夜,就是我對于中國戲告了別的一夜,此后再沒有想到他,即使偶爾經過戲園,我們也漠不相關,精神上早已一在天之南一在地之北了。
但是前幾天,我忽在無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書,可惜忘記了書名和著者,總之是關于中國戲的。其中有一篇,大意仿佛說,中國戲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頭昏腦眩,很不適于劇場,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遠遠的看起來,也自有他的風致。我當時覺著這正是說了在我意中而未曾想到的話,因為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很好的戲,到北京以后的連進兩回戲園去,也許還是受了那時的影響哩。可惜我不知道怎么一來,竟將書名忘卻了。
至于我看好戲的時候,卻實在已經是“遠哉遙遙”的了,其時恐怕我還不過十一二歲。我們魯鎮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里。那地方叫平橋村,是一個離海邊不遠,極偏僻的,臨河的小村莊;住戶不滿三十家,都種田,打魚,只有一家很小的雜貨店。但在我是樂土:因為我在這里不但得到優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和我一同玩的是許多小朋友,因為有了遠客,他們也都從父母那里得了減少工作的許可,伴我來游戲。在小村里,一家的客,幾乎也就是公共的。我們年紀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因為他們合村都同姓,是本家。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爾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而他們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識字。
我們每天的事情大概是掘蚯蚓,掘來穿在銅絲做的小鉤上,伏在河沿上去釣蝦。蝦是水世界里的呆子,決不憚用了自己的兩個鉗捧著鉤尖送到嘴里去的,所以不半天便可以釣到一大碗。這蝦照例是歸我吃的。其次便是一同去放牛,但或者因為高等動物了的緣故罷,黃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因此我也總不敢走近身,只好遠遠地跟著,站著。這時候,小朋友們便不再原諒我會讀“秩秩斯干”,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卻在到趙莊去看戲。趙莊是離平橋村五里的較大的村莊;平橋村太小,自己演不起戲,每年總付給趙莊多少錢,算作合做的。當時我并不想到他們為什么年年要演戲。現在想,那或者是春賽,是社戲了。
就在我十一二歲時候的這一年,這日期也看看等到了。不料這一年真可惜,在早上就叫不到船。平橋村只有一只早出晚歸的航船是大船,決沒有留用的道理。其余的都是小船,不合用;央人到鄰村去問,也沒有,早都給別人定下了。外祖母很氣惱,怪家里的人不早定,絮叨起來。母親便寬慰伊,說我們魯鎮的戲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幾回,今天就算了。只有我急得要哭,母親卻竭力的囑咐我,說萬不能裝模裝樣,怕又招外祖母生氣,又不準和別人一同去,說是怕外祖母要擔心。
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這一天我不釣蝦,東西也少吃。母親很為難,沒有法子想。到晚飯時候,外祖母也終于覺察了,并且說我應當不高興,他們太怠慢,是待客的禮數里從來沒有的。吃飯之后,看過戲的少年們也都聚攏來了,高高興興的來講戲。只有我不開口;他們都嘆息而且表同情。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十幾個別的少年也大悟,立刻攛掇起來,說可以坐了這航船和我一同去。我高興了。然而外祖母又怕都是孩子,不可靠;母親又說是若叫大人一同去,他們白天全有工作,要他熬夜,是不合情理的。在這遲疑之中,雙喜可又看出底細來了,便又大聲的說道,“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
誠然!這十多個少年,委實沒有一個不會鳧水的,而且兩三個還是弄潮的好手。
外祖母和母親也相信,便不再駁回,都微笑了。我們立刻一哄的出了門。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一出門,便望見月下的平橋內泊著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雙喜拔前篙,阿發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艙中,較大的聚在船尾。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于是架起兩支櫓,一支兩人,一里一換,有說笑的,有嚷的,夾著潺潺的船頭激水的聲音,在左右都是碧綠的豆麥田地的河流中,飛一般徑向趙莊前進了。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
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著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漁火;我才記得先前望見的也不是趙莊。那是正對船頭的一叢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經去游玩過,還看見破的石馬倒在地下,一個石羊蹲在草里呢。過了那林,船便彎進了叉港,于是趙莊便真在眼前了。
最惹眼的是屹立在莊外臨河的空地上的一座戲臺,模糊在遠處的月夜中,和空間幾乎分不出界限,我疑心畫上見過的仙境,就在這里出現了。這時船走得更快,不多時,在臺上顯出人物來,紅紅綠綠的動,近臺的河里一望烏黑的是看戲的人家的船篷。
“近臺沒有什么空了,我們遠遠的看罷。”阿發說。
這時船慢了,不久就到,果然近不得臺旁,大家只能下了篙,比那正對戲臺的神棚還要遠。其實我們這白篷的航船,本也不愿意和烏篷的船在一處,而況并沒有空地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雙喜說,那就是有名的鐵頭老生,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他日里親自數過的。
我們便都擠在船頭上看打仗,但那鐵頭老生卻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幾個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陣,都進去了,接著走出一個小旦來,咿咿呀呀的唱。雙喜說,“晚上看客少,鐵頭老生也懈了,誰肯顯本領給白地看呢?”我相信這話對,因為其時臺下已經不很有人,鄉下人為了明天的工作,熬不得夜,早都睡覺去了,疏疏朗朗的站著的不過是幾十個本村和鄰村的閑漢。烏篷船里的那些土財主的家眷固然在,然而他們也不在乎看戲,多半是專到戲臺下來吃糕餅、水果和瓜子的。所以簡直可以算白地。
然而我的意思卻也并不在乎看翻筋斗。我最愿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但是等了許多時都不見,小旦雖然進去了,立刻又出來了一個很老的小生。我有些疲倦了,托桂生買豆漿去。他去了一刻,回來說,“沒有。賣豆漿的聾子也回去了。日里倒有,我還喝了兩碗呢。現在去舀一瓢水來給你喝罷。”
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稀奇了,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年紀小的幾個多打呵欠了,大的也各管自己談話。忽而一個紅衫的小丑被綁在臺柱子上,給一個花白胡子的用馬鞭打起來了,大家才又振作精神的笑著看。在這一夜里,我以為這實在要算是最好的一折。
然而老旦終于出臺了。老旦本來是我所最怕的東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這時候,看見大家也都很掃興,才知道他們的意見是和我一致的。那老旦當初還只是踱來踱去的唱,后來竟在中間的一把交椅上坐下了。我很擔心;雙喜他們卻就破口喃喃的罵。我忍耐的等著,許多工夫,只見那老旦將手一抬,我以為就要站起來了,不料他卻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舊唱。全船里幾個人不住的吁氣,其余的也打起哈欠來。雙喜終于熬不住了,說道,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大家立刻都贊成,和開船時候一樣踴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拔了篙,點退幾丈,回轉船頭,駕起櫓,罵著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
月還沒有落,仿佛看戲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離趙莊,月光又顯得格外的皎潔。回望戲臺在燈火光中,卻又如初來未到時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吹到耳邊來的又是橫笛,很悠揚;我疑心老旦已經進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說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圍的黑暗只是濃,可知已經到了深夜。他們一面議論著戲子,或罵,或笑,一面加緊的搖船。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
離平橋村還有一里模樣,船行卻慢了,搖船的都說很疲乏,因為太用力,而且許久沒有東西吃。這回想出來的是桂生,說是羅漢豆正旺相,柴火又現成,我們可以偷一點來煮吃。大家都贊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烏油油的都是結實的羅漢豆。
“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
我們也都跳上岸。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一聲答應,大家便散開在阿發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拋入船艙中。雙喜以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幾個到后艙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剝豆。不久豆熟了,便任憑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圍起來用手撮著吃。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面叫他“八癩子”。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雙喜在船頭上忽而大聲的說。
我向船頭一望,前面已經是平橋。橋腳上站著一個人,卻是我的母親,雙喜便是對伊說著話。我走出前艙去,船也就進了平橋了,停了船,我們紛紛都上岸。母親頗有些生氣,說是過了三更了,怎么回來得這樣遲,但也就高興了,笑著邀大家去吃炒米。
大家都說已經吃了點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六一公公看見我,便停了楫,笑道,“請客?——這是應該的。”于是對我說,“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
我點一點頭,說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點一點頭,說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的說道,“這真是大市鎮里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鄉下人不識好歹,還說我的豆比不上別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給我們的姑奶奶嘗嘗去……”他于是打著楫子過去了。
待到母親叫我回去吃晚飯的時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給母親和我吃的。聽說他還對母親極口夸獎我,說“小小年紀便有見識,將來一定要中狀元。姑奶奶,你的福氣是可以寫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卻并沒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九二二年十月
1
文本解讀
世間的東西往往逝去了才知曉它的美好。童年的美好,就是這樣。即使硬朗如魯迅,憶起童年時,也一改斗士的形象,寫出的是清新的文字,流露的是溫暖的情懷。讀《社戲》,我們讀到了一個別樣的魯迅。
在楊柳參差舞的初夏,迎來了先生的《社戲》。老文章要講出新感覺,非細讀文本不可。文中的平橋村,就是一個絕版的世外桃源。正如百草園是魯迅的樂園一樣,平橋村是迅哥兒的樂土。
樂土樂在哪里?
樂在樂事上。
釣蝦放牛掘蚯蚓,件件都是快樂事!迅哥兒來自城鎮,住在只看見高墻上的四角天空的院子里,須背“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的詩句,終日悶悶不樂卻又無可奈何。來到平橋村,他便如“脫籠之鵠”,盡情的呼吸著清新自在的空氣。當然,最盼望的樂事是看社戲。可好事多磨,戲前真是一波三折。在山窮水盡的時候,出現了柳暗花明的轉機。苦苦求之不得竟突然得到了,那種喜悅帶給人的震撼是異常鮮明的。文中寫道,“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心情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試想,怎樣的興奮喜悅讓身為語言大師的魯迅竟也“說不出”?!
孩子的心靈是相通的,學生們就能讀出成人讀不出的趣味來。課堂上,我帶領孩子們細讀“月下行船”。一個男孩兒說,“跳”字,寫出了輕松愉悅的心情。他自信的解釋,如果心情沉重,那么腿會和心情一樣沉重。我們常說,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沉。而“跳”字,是從一處躍到另一處。動作的輕快,表明心情的輕快。能把平凡的文字賞出精彩來,令我驚喜。
最快樂的事當屬歸航偷豆。三更時分,夜愈靜,月愈明。看戲歸來的小伙伴因餓生智,就地取材。機靈的桂生出主意,老練的雙喜巧指揮,憨厚的阿發樂奉獻。豆偷來了,小伙伴們該搖船的搖船,該生火的生火,該剝豆的剝豆,各司其職,和諧默契!天作幕,地為席,少年為主角,該是怎樣的樂事!平橋消夏,自由自在,豈會不樂?
樂在優美的景物上。
人與自然物我合一,在月夜行船這一片段上最為明顯。愉悅的心情讓所有的感官都蘇醒過來,江南水鄉的月景和喜上眉梢的孩子相看兩不厭。我們來探討一下船行的快與慢。首先,“撲”字暗寫船快。“撲“表有風,且風不小。可那夜無風,風從何來?風起因船快。同時,“撲”字還寫出了江南水鄉的清新氣息濃郁襲人的特點。其二,“踴躍”、“起伏”“跑”表船快。起伏的連山向船尾跑的有多遠,船行的速度就有多快。“但我卻還以為船慢”,客觀船行的快與主觀船行的慢形成矛盾,更凸顯我看戲的急切心情。而“似乎聽到歌吹了”,“料想便是戲臺”,這兩處,實則是錯覺。兩次錯覺,又從側面寫出我看社戲的急切心情。
當聽到悠揚的笛聲后,急切的心竟“沉靜”下來,“自失”起來。因什么忘了自己?如幻的美景、宛轉的笛聲,讓孩子們收起了言笑,甚至屏住了呼吸,生怕驚動了什么,錯過了什么。即便本文是小說,我也肯定這一幕是魯迅親身經歷的,不然再生花的妙筆也難以寫出如此真切的感受,讓讀者也覺得自己好像是船上的少年之一,和魯迅一起深深陶醉了!看眼前景:豆麥的綠,連山的黑,漁火的紅,航船的白,在朦朧的月色中,融為一體。聽耳畔音:潺潺的水聲,宛轉的笛聲,孩子的笑聲在緩緩流淌的河流上空飄蕩。嗅鼻中香:空氣中彌漫的是豆麥和水草發散的清香,這清香隨著清風四處飄散,沁人心脾。醉在江南月色中,醉在悠揚笛聲里,醉在清香豆麥間!沉醉在山水美景中的孩子,豈會不樂?
再來看月下歸航。還來說說船行的快與慢。歸航船行時而迅疾,時而舒緩。船快時寫道,“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背著一群孩子在浪花里竄”。乘著大白魚似的航船,穿行于豆麥、連山、水氣、月色之間,這一群孩子,宛如從童話中向我們走來。“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著喝采起來”,側面寫出少年們精湛的劃船技藝。船慢時寫道,“我們中間幾個年長的仍然慢慢的搖著船”。心思不在搖船上,是因為船里正上演著精彩的一幕。孩子們偷豆剝豆煮豆,忙得不亦樂乎!這船,從流飄蕩,任意東西。歸航行船,快有快的精彩,慢有慢的樂趣。我們觸摸到的是一個個輕松舒展、自由自在的靈魂,對于在城鎮宅院中受束縛的“我”而言,徜徉在水鄉美景中,心情自由舒展,豈會不樂?
樂在淳樸的民風上。
平橋景美,生活在景中的人更美。是怎樣的熱情好客,讓小伙伴竟然能因我的到來得到減少工作的許可?!是怎樣的熱情好客,讓小伙伴在我看不成戲的時候,他們都發自內心的“嘆息而且表同情”?!是怎樣的熱情好客,讓看戲時桂生殷勤地為我買豆漿舀水喝?!是怎樣的熱情好客,讓小伙伴在月下歸航時,他們忙前忙后我卻只負責剝豆?!是怎樣的熱情好客,讓六一公公在得知我們偷了他的豆后,還翹起大拇指夸我識貨?!
在平橋村,一家的客就是全村的客。村中人和水鄉景融為一體,和諧相處。他們和那里的山水一樣質樸醇厚,讓人陶醉。魯迅眼中的平橋村多像《故鄉》中少年閏土的鄉村,“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個瓜吃,是不算偷的”。這淳樸的民風,就像那夜的豆麥一樣散發著清香,芬芳著先生的記憶。我想,寫《社戲》的魯迅,定是懷著少有的柔情,是“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的魯迅!關于社戲的記憶,是一段在痛苦中能撫慰傷口的記憶;是一段在困頓中能激發勇氣的記憶;是一段在絕望中能射進一抹亮光的記憶!“平橋村”,就像深藍的天空中掛著的那輪金黃的圓月,溫馨美好熠熠生輝,讓先生渴慕向往,畢生追求!
有了這樣的情感鋪墊,我們再來說說那夜的戲和那夜的豆。
那是怎樣的戲?——老生表演,失望;小旦咿呀,沒勁;小生登臺,疲倦;小丑被打,好笑;可接下來呢,老旦上場,掃興。直到伙伴們熬不住了,老旦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我最想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著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最怕看到的是老旦。結果最想看的戲沒有看到,看到的是最不想看的戲。直看得雙喜破口喃喃罵,直看得伙伴吁氣打哈欠。這戲,真說不上是好戲。
而那豆呢,不過是白水煮鹽豆,只是一個咸,算不上好味道。這豆,也稱不上是好豆。可在文末,魯迅先生深情的寫道: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先生“從不偽善,也不隱惡”,看似矛盾的敘述,實則蘊含深刻的道理。課文中的內容是小說《社戲》的節選,原文一共寫了三次看戲。前兩次看戲的印象,可以用“反感”“無奈”來概括。不但一點欣賞藝術的享受的感覺都沒有,而且連起碼的娛樂的感覺都沒有。京戲應該是美好的,可是聽覺里留下的是噪音;劇場應該是文明的,可是座位的管理卻是一片混亂。前兩次看戲的“不悅”是為了和第三次看戲的“美好”作對比。那豆那戲之所以成為記憶中的“最好”,我想奧秘就在“樂土”二字上。那戲,是在樂土上看的;那豆,是在樂土上吃的。浸潤了樂土的氣息,無聊至極的戲和和索然無味的豆,也變得趣味盎然了。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先生之意一定不在戲和豆,而在那一夜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風光,在那一群平等善良無拘無束的少年玩伴,在那一方民風淳樸自由和諧的平橋樂土,在那一段失去了就無從尋覓的童年時光!
那豆,那戲,那快樂,那童年,當時不過是尋常,而今又到何處覓?那飄蕩在清風明月中的陣陣歡笑,在輾轉流徙,苦悶彷徨的彼時越發清晰誘人,蠱惑著魯迅時時反顧,永生難忘!
隔著悠悠的時間,遙遙的空間,追憶童年時光,多像文中離開趙莊時對戲臺的回望,飄渺得像一座仙山樓閣,滿被紅霞罩著了。一切,宛如仙境一般。這再也回不去的“當時”,這悵然若失的情愫,不知撥動了多少人的心弦,讓他們心生共鳴黯然神傷!
豆也平平,戲也平平,當時事樂人樂有真情
景也依依,情也依依,而今物非人非空追憶
昨天的尋常成了今天的難忘,今天的尋常也必將是明天的回味。
2
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看社戲,談感受。
2.析人物,解鄉情。
3.游水鄉,悟深情。
二、教學過程
1.導語
1910年,北平城。一位中年人買戲票,進戲園,看演出。可戲沒唱一半,他便難以忍受的出來了。這所謂名角的戲和他少年時看過的一出戲相差太遠了。沿著時間的河流追溯,我們來到平橋村,去看看那出讓他魂牽夢縈的“好戲”吧!
2.看社戲,談感受
師:我們先來到戲臺前,請同學們速讀課文17---21段,邊看邊畫出迅哥兒最想看的是什么戲,圈出他看到了什么角色的戲。
老師出示一個,請同學們往下續:
角色有:老生、小旦、小生、小丑、老旦
注意,老旦上場,迅哥兒用什么詞語來稱呼?“東西”,足見其厭惡。
師:大家說這出戲好看不好看?
這戲直看得小伙伴們吁氣打哈欠,直看得雙喜破口喃喃罵。
師:用一個字概括小伙伴們看戲的感受:
船頭看戲倦
師:我們看到的戲真算不上好戲,可同學們看最后一段: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師:“真的”“實在”,看來迅哥兒還是覺得那出戲好呀!這不是矛盾了嗎?讓我們帶著這個問題繼續研讀課文。剛剛我們看了那夜的戲,接下來我們來品一品那夜的豆。
3.析人物,解鄉情
請同學們瀏覽24——40段,說一說就偷豆這一情節的表現,在平橋村,你最想和誰交朋友?為什么?
預設:
(1)雙喜
雙喜是領袖,大家都聽他的;
雙喜還想到不能只偷一家,“倘給阿發娘知道又要罵娘呢”,又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偷了一大捧。可見考慮周全。預料偷豆會有這樣的后果。
(2)阿發
他居然偷自家的豆子,原因只是“我們家的大很多”。
(3)桂生
心細,提議吃豆子,想我之所想。
師:看來喜歡雙喜和阿發的占多數。我們來看看他們的對話。
(朗讀中感受人物性格。)
“阿阿,阿發,這邊是你家的,這邊是老六一家的,我們偷那一邊的呢?”雙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說。(要讀出偷的感覺,征求阿發的意見)
(因為是偷,所以聲音要低;也因為要偷,所以興奮)
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
(此處猜讀)
自私版的阿發會怎么說?——偷老六一家的吧。我娘知道了還要哭罵的。
大方版的阿發會怎么說?——偷我們家的吧。
現實版的阿發呢,我們來看——“且慢,讓我來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
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做了一個動作“摸”。結論是什么?理由是什么?這是一個什么版本的阿發呢?
——淳樸無私、熱情純真的阿發
天為幕,地為席,孩子們為主角,偷豆、煮豆、吃豆,請用一個字概括小伙伴月下偷豆的感受。
月下偷豆樂
師:大家只想和同齡人交朋友嗎?
(4)六一公公。
“偷者”和“被偷者”相遇
一邊是偷豆者,一邊是被偷者,他們相遇了會發生什么呢?走,我們一起去看看!
“雙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我抬頭看時,是六一公公棹著小船,賣了豆回來了,船肚里還有剩下的一堆豆。“是的。我們請客。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蝦嚇跑了!”雙喜說。
(在朗讀中感悟人物性格)
師:六一公公說話時心情怎樣?
惋惜、心疼。
師:惋惜的是什么?——踏壞的豆。
師:就六一公公的損失而論,是偷走的多還是踏壞的多?
師:為什么對偷走的豆不惋惜卻對踏壞的惋惜?
——偷走的豆,小伙伴吃了;而踏壞的豆就可惜了。
對偷走的豆不惋惜,因為他厚道善良、熱情好客;對踏壞的豆惋惜則是他的農民本色,愛惜勞動成果。
第二句有一個字表露了六一公公作為對偷豆的認識——“摘”。也就是在“被偷者”六一公公的眼里,小孩子餓了摘幾捧豆吃根本就不算“偷”呀!六一公公是這樣想,沒有出場的阿發娘和八叔呢?
我們再來看雙喜如何應答。
不假思索承認了。理由是我們請客。接著雙喜說,“我們當初還不要你的呢”,好像偷人家的豆子還是給人家面子一樣,還有點驕傲呢!
再看,他嘴上和老六一說著話,心里還想著水中的蝦呢。雙喜連釣蝦的注意力都沒有轉移呀!可見,他坦然的很呀!內心坦蕩蕩。
(師生再次分角色朗讀課文。)
師:被偷者不覺得是偷,偷者也不覺得是偷,這是一個怎樣的平橋村?村民有怎樣的共性?
民風淳樸、熱情好客、善良無私……師:一會兒的功夫,淳樸善良的平橋村民都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了!我們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一方怎樣的水土呢?
4.游水鄉,悟真情
師:在前往看戲的途中,作者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月夜下的水鄉。孩子們,此時你也來到了那條船上,請讓你所有的感官都蘇醒過來,說說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嗅到了什么?
(請選擇你最喜歡、你認為最舒適的方法自由的讀16——17段)
依次用下面句式說話——
我看眼前景:豆麥的綠,連山的黑,漁火的紅,航船的白,朦朧的月色。
我聽耳畔音:潺潺的水聲,宛轉的笛聲。
我嗅鼻中香:空氣中彌漫的是豆麥和水草發散的清香。
誰來總結一下作者采用了什么寫法讓我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綜合多種感官來寫。
正是綜合多種感官,如畫的景才有了如詩的感受,我們把課文變一下形式,就是一首詩。請同學用讀詩的情感來讀,讀出詩的意境。
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
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
師:同學們,何處豆麥不清香,何夜月色不朦朧?為何文中的豆麥、月色就獨具水鄉特點呢?
看這里的標點符號“;”,表并列,這豆麥清香、月色朦朧有一個共同點:是“水氣”一詞。正因為一路河水潺潺,水汽彌漫,豆麥、月色還有戲臺才變得如夢如幻、飄渺而美好了。
師:看著眼前斑斕景,聽著耳畔悠揚音,嗅著鼻中豆麥香,請用一個字概括你的感受——
水上行舟醉
我們醉了,船上的伙伴也深深的陶醉了,醉得最深的當屬叫迅哥兒的孩子!他醉了幾十年——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師:正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先生之意一定不在戲和豆,而在什么呢?
在那一夜江南水鄉特有的優美風光,在那一群平等善良無拘無束的少年玩伴,在那一方民風淳樸自由和諧的平橋樂土,在那一段失去了就無從尋覓的童年時光!
孩子們,記憶有時真像一條船,好似漂走了,卻從未遠離過。曾經的童年,因為它的永不再來而愈發美好!縱是名角的戲,美味的豆又怎能與那夜的比呢?
豆也平平,戲也平平,當時事樂人樂有真情
景也依依,情也依依,而今物非人非空追憶
師:帶著些許的惆悵,我們走出了平橋村,回頭再來看那一方樂土——
(采訪孩子們說)民風淳樸、和諧自由;
樂土上的孩子——
無拘無束、純真快樂。他們應該是先生心中永遠的好豆好戲吧!最后,讓我們再次讀起那段耐人尋味的文字吧!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課堂結束)
板書設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