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8
這是議論要合理教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 在記敘中穿插適當的議論。
2. 選擇有現實意義的典型材料。
教學重點 :目標 1
教學難點 :目標 2
教學過程 :
一、導語
先由課文《故鄉》的議論引入,讓學生模仿、運用。
二、老師給出題目
A 、我的課余生活
B 、給我教益的一件事
三、學生根據命題,思考 5 分鐘,然后口頭作文
先同桌討論,后小組比賽。
四、老師明確指導
1 .教益:大多指思想認識上的提高、收獲。通過記敘某件事,改變了以前的看法,明白了某種道理。
大至對生、社會的看法,小至對朋友、困難的認識。所記的事應是與 " 我 " 緊地連在一起的,要寫清楚 " 我 " 從發生的事情中得到了教育和好處。
2 .寫法
對人和事的認識往往由于偏見和不了解,會產生不正確的看法,而通過接觸、了解,在共同的生活中會改變原來的'認識。因此,通過對比,記敘 " 我 " 對事或對人前后不同的態度、看法,有助于突出這件事給我的教益。
3 .想,精選事例。
例如:對同學的看法 -- 看一個人不能只看表面,更應看人的心靈對老師的看法:表面上的嚴厲,卻有一顆慈愛的心。
4 .要圍繞 " 教益 " 展開。
事情的前因后果要交代清楚,何處該詳,何處宜略都要以 " 教益 " 作為取舍標準。
5 .敘議結合。在文章中間或結尾,點明所記敘的人物、事件的意義,畫龍點睛深化主題思想。
五、學生練習寫作( 第二教時)
堂上訓練。
六、批改方法 :師生共評互改。
議論文是一種邏輯性較強的文體,對初中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在教學議論文閱讀復習教學時,我提前對學生進行了摸底測試,我發現在學生實際練習過程中,學生對議論文知識掌握情況不太理想,特別是選擇題錯誤太多,失分過重。有些學生甚至兩個選擇題全部做錯。基于這一點原因,我將本復習課的內容確定為選擇題解題技巧指導。
因為選擇題綜合性比較大,涉及內容很廣泛,在課堂的一開始,為了學生能更好地完成本課內容,我準備了文體知識小測,以此檢驗學生對議論文三要素的掌握情況。然后我再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歸納,分別出示議論文三要素的概念,讓學生明確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個整體上的認識之后,我又對這三要素的知識點進行了梳理。這樣學生在碰到具體議論文時,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去判斷論點。整體實踐下來,課堂效果還是不錯的,學生對于論點有了一個相對清晰地認識。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與其傳授給學生知識,還不如交給學生方法。在方法指導時,我先較給學生判斷選擇題的方法,然后用實例來進行指導。課堂中學生基本能根據方法來做題,也有小部分同學找不到門路。對于學生存在的問題,我當場予以糾正。在當堂的練習中,學生又有提高。只一點值得欣慰。
整一個流程下來,思路還是比較清晰地,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這方面的內容。但自己靜下心來思考,發現教學方法比較單一,基本上還是以講授法為主。雖然中間也添加了一些其他方法。但是課堂還是顯得沉悶了一些。所以課后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又能達到傳授知識的目的。我想可能還需要在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進,以多變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興趣,這樣課堂效果可能會更好些。學會在一堂課之后,思考上課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這是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收獲。
教學目標:
四年級語文下冊語言交際課《議論》教案
1、學習對熱點問題的看法、意見的議論方法。
2、進一步掌握議論的.積極謙遜態度,做到有理有禮。
3、培養大膽發言的習慣。
教學設計:
一、復習引入
1、采訪表演,評議引入
2、議論(解)就是對同一問題發表不同的意見,求得共同的統一的認識。
3、明確目標
二、學習討論,明確方法
1、出示問題:優秀生應具備什么條件?
2、討論焦點:偶爾犯錯誤能評優秀生嗎?
3、討論交際禮節:①起始:“我認為”②表明態度:“我不是這樣看的”“因為……”“我不同意這樣的看法”“我也覺得是這樣的”“我同意×××的意見”
③結尾:“請指正”“請補充”“請支持”“……”
4、班級討論,評議
提出要求:積極、謙遜,做到有理,有禮
三、小組議論
1、標題①成績好就是好②學習不好就不能參加活動
2、小組討論③全班議論競賽
四、實踐作業:班級內組織一次辯論會。
一、收獲與成長
第一次接觸初三語文復習課,對我而言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從旁聽初三級老師講復習課、了解中考議論文考試題型、學習議論文相關知識,到這堂課能夠呈現出來。在這一節課從備課、磨課到上課的過程中,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自己的成長。
閱讀與分析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也是中考考查的熱點。《語文課程標準》在第四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強調: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別觀點與材料,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我們的閱讀教學,越來越注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的能力。查看近幾年來的中考試題,從選材上越來越接近學生的自身生活,題型也重在培養血考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根據語文教學大綱和中考議論文閱讀的要求,我將教學目標定在“培養學生立足文體特點,理解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系”的這一考點上。
《語文課程標準》引進了“對話理論”,認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如何將在中考復習課當中引入對話理論,是我思考的方向。初三考生,一直處于題海戰術,他們很多時候是不明白自己的答案為什么能夠得分,也不明白自己的答案為什么丟分。得到高分的同學,有時候甚至是認為自己運氣好所以得到的分數高。在備課時,我一直思考如何基于“對話”達到我所預設的教學目標。通過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在這個不斷對話的過程中,讓學生明白為什么這個答案“對”,為什么這個答案“好”,從而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生的答題能力。其實,初三考生對于所有的知識點都已經學習過了,他們都認為自己“懂了”,但其實他們是處于半懂不懂的狀態,如何讓他們理解自己的半懂不懂,又如何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去感受,然后去提高,是我作為教師作為引導者的工作。也是我在這節課備課過程最大的收獲。
二、原有不足
(1)學情分析不準確。一開始,我的思路并不是補充論據,而是分析議論文的論證思路。因為這是考生認為最難得分最無從下手的題目。而這道題是一道綜合性運用題,是要求考生對于議論文的相關知識點有全面的理解掌握才能夠做好的。但在第一個班試講的時候,發現不可行。我所預設的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成為了一節只有教師“滿堂灌”的教學課,而不是一節復習課。
(2)課堂有效性不強。后來基于對學情的分析,我把這一課的內容調整為“補充論據”,讓學生可以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在第二個班試講,是比第一個班課堂氣氛好,學生參與感非常強,討論、發言都很積極,但在學習“補充事實論據題”的這一環節出問題,大部分學生能夠答出“什么人經歷了什么事最后怎樣”,但是他們所寫出來的答案相當統一,似乎每個人物都是經歷磨難最終成為偉人,寫得一不具體二不突出論點。雖然通過答案的對比,學生能夠理解要緊扣人物事件具體作答,但由于時間關系課堂生成不多,也就是沒有達到預定的第三個教學目標。
三、現有提高
不斷的試講,磨課之后,我漸漸找到的提高課堂有效性的辦法,也就是我之前談到的在準備比賽過程中最大的收獲——注重“對話”,真正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強調學生與學生的對話。前者強調學生對議論文文體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后者強調學生的合作探究、相互評價,讓他們總結答題思路和答題方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強烈的參與感,讓他們能夠通過自己的感受感悟總結方法,并切實地運用到考題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