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歸去來兮辭公開課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悅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方法
通讀感悟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為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里有著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在他的《飲酒》中體會“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向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匯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為什么。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注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請同學們概括本文大意。試著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并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于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后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讀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著濃厚的隱士標簽,他為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賞析。”
明確: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于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并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后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為形役”為主要原因。聯系《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為形役”說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愿被官場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發生平志愿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場世俗黑暗,作者不愿同流合污,為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性愛自然、厭官場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并舉手發言。
明確:本性愛自然,討厭官場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向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了他為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官場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于官場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搜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總結,深化情感。作業:寫一篇讀后感,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
一、知識與能力歸去來兮辭教案
1.把握辭中淡遠瀟灑的風格,在朗讀中,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使學生頭腦中能浮現詩人的形象。
2.辭的體裁特點 。
3.積累文言知識。
二、過程與方法
1.運用辭的特點,進一步領會詩人的感情及志向。
2.提高把握詞類活用現象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作者解印去職的原因是“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
2.感受作者在文中著重表達的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對農村的自然景物和勞動生活的贊美。
教學重點: 1.讓學生掌握重點字詞。
2.課文的思想內容:陶淵明的歸隱情懷。
教學難點: 1.讓學生掌握詞類活用現象,積累文言字詞。
2.讓學生體會陶淵明辭官歸隱的真正原因。
教學方法:誦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了解“辭”的特點。2、朗讀課文。3、學習序以及文章第一段。
一、 導入新課
(1)人說:“學而優則仕”,“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時讀書人的人生理想,但卻也有人選擇了另外的道路,比如就有這么一位放著縣官不做,辭官歸田,過起了躬身自耕,飲酒賞菊的隱居生活,大家說,他是誰?
生:陶淵明
(2)對他我們應該了解不少,那么大家能不能談談對陶淵明的了解有多深?
生:討論并回答
師:(引導并總結)
①淵明號“五柳先生”,他的《五柳先生傳》里說:“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陶淵明為什么要以五柳先生為號,而不以牡丹或百合為號?
(老師提示)他的《歸園田居》中有沒有寫柳樹的詩句?
(讓學生回顧):“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由此可見陶淵明很喜愛柳樹。大家想想柳樹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想象,學生回答后老師明確)我們經常說“柳絮飄飄”,可見柳樹是很飄逸、很灑脫的。詩人寫柳樹,其實是以柳樹來托物言志。詩人以五柳自稱,借此來說明自己追求那種自由、灑脫、飄逸的境界。在文壇中有很多文人都是這樣的,例如被稱為‘梅妻鶴子’的林逋,他的“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被譽為千古詠梅絕唱,借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清高峻潔。
②淵明又號“靖節先生”,在古代“靖”有“顯”的意思,如靖志就是顯志的意思,靖節就是保守節操,顯身之志的意思。他的“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可以顯示出他怎樣的節操?(生回答,師引導并明確)——崇尚自然。
(3)稱淵明為靖節先生,難道他是浪得虛名嗎?那么我們今天就從文中來看看陶淵明是否為名副其實的靖節先生。
二、課文解析
1、題目是文章的眼睛,一篇好文章,它的題目更是值得探究。本文的題目是《歸去來兮辭并序》。標題為我們提供了大量信息。
①辭:是一種文體,它介于散文和詩歌之間,是戰國時期屈原創造的,楚辭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到了漢代時常把辭和賦并稱。它們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于用典。
-
賦偏重說理詠物,辭注重言情,一般要押韻,并多用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對偶句。
②兮是語氣詞。
③歸去來:文學界有兩種看法:A、“歸去來”是“歸去”和“歸來”的并列形式,相對官場而言,作者是歸去,相對田園而言,他是歸來。B、“去來”實際上是偏義復詞,意思重在“去”。
④歸去來----回去吧,回去吧。似乎是一種召喚。
三、相關知識簡介:
1.寫作背景
東晉義熙元年(405),陶淵明做彭澤令八十多天,因看不慣當時政治的黑暗和官場的丑惡,決心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歸隱,躬耕田園。為此,寫出了這首著名的《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是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個歸宿,許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厭倦了官場的時候,往往回歸到陶淵明,從他身上尋找新的人生價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蘇軾、陸游、辛棄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國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壘,用以保護自己出處選擇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們心目中高尚的藝術境地。
2.主要內容介紹
在文學史上,《歸去來兮辭》是一篇很著名的作品,宋朝的大文學家歐陽修甚至說,“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而已。”這樣的推祟未必恰當,這只是說明這篇文章之所以這樣受人推崇,是因為作者在當時不愿與混濁的社會同流合污,蔑視和厭惡官場的卑鄙生活,感情真摯,寫得富于詩情畫意,思想內容和寫作技巧都有獨到的地方。
文章的主體是有韻的“辭”。主體之前有個“序”,說明寫這篇文章的原由,這可以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了解文章的用意以及作者的思想和情操。主體的“辭”從厭惡仕宦生活,決心棄官回家寫起,說明了“歸去”的當然;有了這層意思,對比之下,下文歸去之后的生活就顯得更加歡樂。接著用三段文字寫歸去之后的生活和感受。一段寫到家之后,庭園之內的歡樂和安閑,另一段寫田間耕作和縱情山水的樂趣,最后一段寫樂天知命、乘化任運思想下的無憂無慮。三段寫了三層意思,一層比一層深遠。
四、朗讀
1、先請學生輪流朗讀,每人朗讀一個自然段。
2、放錄音范讀或教師范讀。
提示:①本文以四字、六字為主,四字句以二/二頓讀,
例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
六字句以一/二/三頓讀,例如,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
教學目標
1.了解陶淵明生平及創作,掌握有關“辭”這種文體的基本特點。
2.理解序言中出現的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積累文言基礎知識。
2教學過程 2.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一
預習檢測
活動一 預習檢測(給加點字注音)
瓶無儲粟( ) 求之靡途( ) 田園將蕪胡不歸( )
舟遙遙以輕飏( ) 引壺觴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顏( )
策扶老以流憩( ) 時矯首而遐觀( ) 云無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將入( ) 將有事于西疇( ) 既窈窕以尋壑( )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登東皋以舒嘯( )
活動2【活動】活動二
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和文體特點
1、說作者: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后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52歲時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后返潯陽,逝于柴桑。被后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 詩歌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詠荊軻》《挽歌》等,辭賦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賦》《閑情賦》《歸去來兮辭》《五先生傳》《桃花源記》。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2、尋背景:陶淵明41歲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3、知常識: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為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比詩自由,又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常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一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多按三拍讀。例:問-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題解:“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文體的意思就是,“歸去吧 ”。
活動3【活動】活動三
理清行文脈絡
1、第1段“辭”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喟嘆起篇,表達自己歸田的決心。回顧當初為了謀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所幸 。寥寥數語,寫出了歸家的原因,自然而然引出“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復返自然的 心情和“ , ”的歸心似箭的感受的表達。
2、第2段寫初回到家時,看到“ , ”的情景,聯想到“松菊猶存”的高潔品格還在,內心高興萬分。歸家后的幾個生活場景,從“ ”到“ ”,這一部分文字創設了一個安樂閑適的意境,體現了歸家后的生活情趣。
3、第3段再以“歸去來兮”引出描寫和感嘆,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 的鄙棄,對“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田園生活的向往,這些景色的描述飽含著作者的感情,并由眼前之景產生了“ , ”的感慨。
4、第4段作者在抒發感慨中,表現了自己“ , ”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的生活境界。自然而然地引出抒情議論,用“ , ”作為結論,點出全篇的主旨。
5.歸納思路:作者 →歸途→ →歸園→歸意,層層相因,步步深入,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活動4【活動】活動四
語段精析
※誦讀“序文”,完成以下各題
(一)基礎梳理
1.解釋下列詞語
(1)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①生:
②資: ③術:
(2)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①脫然: ②靡:
(3)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
①會:
②以: ③為:
(4)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①及:
②眷然:
(5)彭澤去家百里 去:
(6)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①人事: ②役:
2.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
(1)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譯文:
(2)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譯文:
(二)文理分析
1.序文說了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幾點理由?(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
2.作者寫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
活動5【作業】課堂作業
1.口頭翻譯序言
2.結合注釋理解文意
4 歸去來兮辭 并序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4 歸去來兮辭 并序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活動一
預習檢測
活動一 預習檢測(給加點字注音)
瓶無儲粟( ) 求之靡途( ) 田園將蕪胡不歸( )
舟遙遙以輕飏( ) 引壺觴以自酌( ) 眄庭柯以怡顏( )
策扶老以流憩( ) 時矯首而遐觀( ) 云無心以出岫( )
景翳翳以將入( ) 將有事于西疇( ) 既窈窕以尋壑( )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 ) 登東皋以舒嘯( )
活動2【活動】活動二
了解作家作品、寫作背景和文體特點
1、說作者: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29歲徙家柴桑,出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后任彭澤縣令。因不事權貴,棄官隱居。52歲時回歸宜豐故里,四年后返潯陽,逝于柴桑。被后世稱作“田園詩人之祖”,“隱逸詩人之宗”。 詩歌有:《歸園田居》《桃花源詩》《飲酒》《詠荊軻》《挽歌》等,辭賦和散文有:《感士不遇賦》《閑情賦》《歸去來兮辭》《五先生傳》《桃花源記》。東晉著名文學家,田園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2、尋背景:陶淵明41歲那年(405)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澤令。據《宋書•陶潛傳》和蕭統《陶淵明傳》云,陶潛歸隱是出于對腐朽現實的不滿。當時郡里一位督郵來彭澤巡視,要他束帶迎接,以示敬意,他氣憤地說:“我怎么能為五斗米而向這鄉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兮辭》,以明心志。
3、知常識: 辭,是介于散文與詩歌之間的一種文體。因為起源于戰國時期的楚國,又稱楚辭、楚辭體。因屈原所作《離騷》為這種文體的代表作,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和賦統稱為辭賦,后人一般也將辭賦并稱。這種文體,富有抒情的浪漫氣息,很像詩,但押韻和句式都比詩自由,又比散文整齊,且篇幅、字句較長,句中常以“兮”字來幫助和諧語氣、表情達意。一般四句一節,每一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后稍作停頓;六字句為主,多按三拍讀。例:問-征夫以-前路 恨-晨光之-熹微
4、題解:“歸去來兮”就是“歸去”的意思,“來”、“兮”都是語助詞。文體的意思就是,“歸去吧 ”。
活動3【活動】活動三
理清行文脈絡
1、第1段“辭”以“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的喟嘆起篇,表達自己歸田的決心。回顧當初為了謀生而出仕,感到痛苦,所幸 。寥寥數語,寫出了歸家的原因,自然而然引出“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的復返自然的 心情和“ , ”的歸心似箭的感受的表達。
2、第2段寫初回到家時,看到“ , ”的情景,聯想到“松菊猶存”的高潔品格還在,內心高興萬分。歸家后的幾個生活場景,從“ ”到“ ”,這一部分文字創設了一個安樂閑適的意境,體現了歸家后的生活情趣。
3、第3段再以“歸去來兮”引出描寫和感嘆,以“息交以絕游”進一步表示對 的鄙棄,對“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田園生活的向往,這些景色的描述飽含著作者的感情,并由眼前之景產生了“ , ”的感慨。
4、第4段作者在抒發感慨中,表現了自己“ , ”的人生態度和追求的生活境界。自然而然地引出抒情議論,用“ , ”作為結論,點出全篇的主旨。
5.歸納思路:作者 →歸途→ →歸園→歸意,層層相因,步步深入,思路清晰,結構嚴謹。
活動4【活動】活動四
語段精析
※誦讀“序文”,完成以下各題
(一)基礎梳理
1.解釋下列詞語
(1)生生所資,未見其術
①生:
②資: ③術:
(2)脫然有懷,求之靡途
①脫然: ②靡:
(3)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
①會:
②以: ③為:
(4)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
①及:
②眷然:
(5)彭澤去家百里 去:
(6)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①人事: ②役:
2.翻譯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點
(1)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
譯文:
(2)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
譯文:
(二)文理分析
1.序文說了陶淵明辭官歸隱的幾點理由?(可用原文語句回答)
答:
2.作者寫序的目的是什么?
答:
活動5【作業】課堂作業
1.口頭翻譯序言
2.結合注釋理解文意
[教學目標]
背誦課文和探究陶淵明的思想情感和辭賦的藝術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文章,再創作為課本劇。
難點:忠實于原作品。
[教學過程]
學生接觸過陶淵明的一些詩文,對陶淵明的時代背景和藝術風格,有一定的感性積累。并且高一、高二通過戲劇單元的學習,對劇本背景、臺詞、情節沖突等戲劇元素也有一定了解。在素質教育逐步深入的今天,相信每個班級都潛伏著有表演才華的同學。因此,表演課本劇的設計。在操作上是可行的。
表演設計,要依據課文教學的內容,突出誦讀和領悟理解的目標要求,淡化情節沖突的環節,不搞無聊的噱頭。重點在通過表演,提高誦讀的能力和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領悟。
表演設計,突出兩點:
1.符合《歸去來兮辭》的情境氛圍和人物情感特征。
2.臺詞或獨白,盡可能誦讀原文。
一、播出多媒體短片,強化視覺感染和朗讀示范
教師范讀,背誦。
明確:課本劇的編排表演要求。
指導:強調誦讀的要求和方法。
誦讀,是學習古典詩文的重要手段途徑,也是文化積累的必要手段之一。
《歸去來兮辭》的誦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讀出節奏
本辭多用四六偶句,平仄有致,讀來頓挫抑揚,瑯瑯上口。
六字句和少量七字、五字句,要讀三拍,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既/自以/心為形役;富貴/非/吾愿。
三字、四字句要讀作整句,末字音節適當延長,如:歸去來兮,已矣乎
2.讀出層次
《歸去來兮辭》四段60字,每四句為一節,每節表達一個較完整的意思。
如第一段可分三層,每層四句:
第一層:運用反問句式抒發歸田的急切心情。
第二層:表現誤落塵世頓悟后的追悔和喜悅。
第三層:敘述水陸兼程辭官回歸田園的愉悅。
誦讀時,每一節結尾可稍作停頓。這樣,全篇層次清晰可辨,音節也鏗鏘有力,錯落有致。
3.讀出情懷
陶淵明人格坦蕩,質樸率真,毫不雕飾掩遮。守志歸隱、厭惡仕途,摯愛田園的情感,洋溢在字里行間。陳事歷歷在目,抒情淋漓盡致。其為人、其心志、其境遇、其人格,皆可鞠禮,感染后人,這也是《歸去來兮辭》被千古傳誦的根本原因。誦讀時,要由人及詩,由詩人情,由情動心,表達對陶淵明這位古代圣賢的崇敬仰慕。
二、表演
要求強調課本劇的表演是對教材的再創造,要拓寬思路,不在形式的熱鬧上玩噱頭。通過誦讀和表演,品味涵詠陶淵明辭文獨特的藝術魅力。
具體安排:
1.設主持一人,主角一人,其他角色若干人。
2.按課文段落層次編排場景情節。
3.配樂誦讀。
4.歸耕田園等情節,設計虛擬動作來象征。
5.教師和同學共同參與,擔任角色。
評價和延伸:語文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藝術是相通的。對課本劇的評價,應從學生審美情趣的養成,對作品人物刻骨銘心的理解和個性素質的熏陶幾方面著手。
如果陶淵明《歸去來兮辭》這一課,能通過學生的自我參與,在學生課后生活中,留下些許美的痕跡,那么,這節課的設計,就有其真實的價值了。
【相關鏈接】
1.陶淵明
情之所蓄,無不可吐出;景之所觸,無不可寫入;晉惟淵明,唐惟少陵。(王圻《稗史》)
淵明少有高趣,博學,善屬文,穎脫不群任真自得。親老家貧,起為州祭酒,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州召主簿,不就。后為鎮軍、建威參軍,謂親朋曰:卿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歲終令遣郡督郵至縣,吏請曰:應束帶見之。淵明嘆曰: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去來》。(南朝梁·蕭統《陶淵明傳》)
吾于詩人無所甚好,獨好陶淵明之詩。淵明作詩不多,然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自曹、劉、鮑、謝、李、杜諸人皆莫能及也。吾前后和其詩凡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謂不甚愧淵明,然吾之于淵明豈獨好其詩也哉,如其為人實有感焉。淵明臨終疏告儼等:吾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奄俯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淵明此語蓋實錄也,吾真有其病而不早自知,半世出仕,以犯大患,此所以深愧淵明,欲晚節范其萬一也。(蘇軾《東坡詩話錄》)
淵明詩所以為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東坡乃篇篇句句依韻而和之,雖其高才似不費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朱熹《朱子文集》)
陶淵明天資既高,趣諳又遠,故其詩散而莊,澹而腴,斷不容作邯鄲步也。(姜夔《白石道人詩說》)
陶淵明大要出于《論語》謝才顏學,謝奇顏法,陶則兼而有之,大而化之,故其品為尤上。(劉熙載《藝概》)
檀道濟說他(陶淵明)奈何自苦如此。他到底苦不苦呢?他不惟不苦,而且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一個人。他最能領略自然之莢,最能感覺人生的妙味。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以看得出來。(梁啟超《飲冰室合集·陶淵明》)
2.《歸去來兮辭》
于官曰歸去,于家曰歸來,故曰歸去來。素懷灑落,逸氣流行,字字寰宇,字字塵外。(毛慶番評選《古文學余》)
或問陶元亮,子曰放人也。《歸去來》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傳》則幾于閑關也。(王通《文中子·立命篇》)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歐陽修引自元·李公煥《箋注陶淵明集》)
南北文章之絕唱。(宋·洪邁《容齋隨筆》)
蓋其詞高甚,晉、宋而下,欲追躡之不能。(宋·陳知柔《休齋詩話》)
3.陶淵明的.藝術影響
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李白)
焉得思如陶謝手。(杜甫)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陸游)
4.簡介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后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于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著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愿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源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陶淵明曾有大濟于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非土族出身,因而很難在當時東晉嚴酷的士族門閥制度下,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
陶淵明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厭倦官場世俗的束縛,總處在出仕與歸隱的心理沖突之中。他29歲開始人仕,時官時隱13年,這種一心處兩端的矛盾貫穿一生,所以魯迅說他并非渾身是靜穆。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