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9
這是自相矛盾教案一等獎第二課時,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自己認為成功之處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初讀課文,要求讀正確流利,注意節奏。
學習新課時,先聽教師示范朗讀,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一下子把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然后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試著把需要停頓的地方讀好,隨后讓學生把課文讀熟練,同時對課文的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二、結合注釋,小組合作學習,理解重點句。
學生讀熟課文后,對照課文注釋讀懂句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一些簡單方法。如:一邊讀一邊看插圖;對照注釋,揣摩句意;小組合作,質疑問難,共同討論。經過這一步的學習,文章內容已在學生頭腦中有了較深的了解。學生在讀通的基礎上再去讀懂。讀“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兩句時,指導學生自然地將對古文的理解和閱讀緊密地結合起來,讀出楚人炫耀的語氣,從而體會到楚人說話做事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三、結合課文中的重點語句,精讀體會。
教學“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一句時,創設了具體的情境,讓學生充分想象,不同人物會做出什么樣的表情說出什么樣的話呢?注重語氣。抓住朗讀。
這星期我們學習了《自相矛盾》這篇課文,這是一篇寓言故事,文言文體對我們五年級的小學生來說不是很好理解,還好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比較濃。
在本堂課中,我打算做一下摸索與嘗試。為今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基礎。鉆研教材之后,才覺得雖然只有短短的五句話,但是課堂的教學容量并不可小瞧。既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文言文地方法,又要讓學生明白故事背后的道理,實在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如果枯燥的講解接句子的意思與字詞的意思,可想而知學生興趣不濃,整個課堂也會死氣沉沉。
幾經思索與修改,決定把教學重點放在“讀"上:讀通課文,讀懂課文。優化讀的過程,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在讀中理解字詞,在讀中領悟寓意。真正做到書讀百遍,其義自現。
例如:楚國人說的兩句話是構建“自相矛盾”意義的兩個輪子,互相支撐,缺一不可。教學的重點主要放在句義的強化上面,使學生對這兩個句子有深刻的印象——楚國人到底說了兩句什么話,他說的.話主要意思是什么?為達到這個目的,先讓學生從文章中找出句子,讀出來,再讓學生說說句子的意思,接著讓學生根據句子的意思反推說出句子中字詞的意思。又讓學生“變”句子,讓學生采用表演的方式夸夸矛與盾,通過引導看圖,表演出“夸耀”的神情。步步緊扣,回到原文,引導學生用書中的句子再現課文,通過變換句式,一方面進行語言訓練,另一方面,通過反復呈現句子,使句子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反復讀與說的過程中,再次強化認識。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步緊接一步,每一步都是自然而然地發生。
又例如:文中的中心句,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在引導讀時,采用的方法是“如不就是圍觀的人,當時你心里會怎么想?又會怎么問呢?”學生進入了文本,身臨其境說:“我會覺得很好笑。”緊接著引導:“那你用好笑的語氣來讀一讀。我認為,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理解的視角不同,讀書的語氣也就不同,課堂上應該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鼓勵學生在讀書中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最后設置的誦讀環節,采取了教師范讀、學生齊讀、指名讀等形式,目的也是讓學生在讀中深一步的理解寓意的同時,領略文言文的韻律美,激發他們對文言文的喜愛之情。
回顧整個課堂,自己感覺到了:教著教得快樂,學生學得快樂。相信孩子們以后不會對文言文產生厭學的情緒。想到這,我覺得我本堂課的目的達到了。
設計說明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默讀和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態度,防止逐字逐句地過深分析和遠離文本的過度發揮。本案主要通過學生自由讀,教師范讀、領讀、配樂朗誦等不同形式的朗讀,指導學生讀通、讀順文言文,讀出適當的停頓和節奏,在讀的過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和聯系上下文等多種方法,在理解字詞意思的基礎上,理解故事內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這一成語來自寓言故事,體現學習的延展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字卡、詞卡。
學生準備:預習課文,完成預學案作業。收集矛和盾的相關資料。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猜圖導入,走近古文
1.激趣:老師知道同學們讀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現在,我來考考你們,敢接受挑戰嗎?
2.課件出示寓言故事對應的圖片。(依次出現《掩耳盜鈴》《揠苗助長》《守株待兔》《亡羊補牢》的故事中的圖片)
3.引導學生回顧這幾則寓言故事蘊含的道理。
4.出示圖片《自相矛盾》。
(1)你們知道這個故事的名字嗎?
(2)這個人手里分別拿的是什么?
(3)觀看矛和盾的圖片及視頻資料,介紹矛和盾。
通過直觀演示,幫助學生認識矛和盾,為學文做好鋪墊。
5.導入:這節課我們就走進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語言的韻味。(相機板書:自相矛盾)
設計意圖:由學生喜歡的寓言故事導入,復習故事的同時明白寓言故事都會告訴我們一個小道理,為學習課文埋下伏筆。
二、初讀古文,識字讀文
1.引導學生交流識字、讀文的方法。
2.根據學生交流,出示學習方法。
課件出示:
3.集體檢測。
(1)開火車朗讀詞語,相機強調“吾”讀二聲,不讀“wǔ”;“譽”不要誤讀成“yì”。
吾盾之堅 其人弗能應也 自相矛盾 譽之曰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
(2)朗讀詞語中的生字。
吾 弗 矛 盾 譽
(3)小組賽讀生字。
吾 弗 矛 盾 譽
(4)學習多音字“夫”。
(5)學生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重點區別形近字識記:曰——日。
4.學生朗讀課文,教師相機正音。
5.教讀難讀的句子。師配樂范讀,生注意傾聽。教師領讀兩遍。
6.指導讀文,學會停頓,讀出節奏。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借助停頓,使學生在練讀中學會讀好文言文。
(1)自由練習。
(2)多種形式賽讀。
(3)齊讀。
設計意圖:因為文言文的結構與現代文不同,所以由教師進行范讀,讓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而賽讀既能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收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三、鞏固字詞,練習寫字
1.指生開火車朗讀生字和詞語。
2.課件出示“寫字小助手”,組織學生展開同桌互助學習活動。
3.教師利用投影儀展示同學圈畫的生字,重點指導:
“矛”字在書寫時最后一筆是“丿”。(學生書空“矛”字,重點強調點的寫法)
“盾”里面是“目”,不要寫成“日”。(學生書空)
4.課件利用動畫演示這兩個字的筆順和書寫要點,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筆畫特點,嘗試完成寫字表中的練寫內容,寫好后再對照范字改一改。
5.學生自由練寫,教師巡視,予以面對面指導。
6.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書寫成果,集體進行評議:哪個地方寫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議?
設計意圖:注重寫字指導,在交流評議中激發學生的寫字興趣,注意良好的書寫習慣的培養。
四、布置作業,鞏固成果
1.自由讀課文,結合注釋理解故事內容。
2.把《自相矛盾》讀給家長聽。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將課內、課外的學習有機地結合起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夯實基礎
1.出示生字卡片,學生開火車認讀,并口頭組詞。
2.指生朗讀課文。
3.導入:《自相矛盾》到底寫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呢?我們這節課繼續學習《自相矛盾》這篇課文。
設計意圖:加強復習,夯實所學,為進一步學習、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二、再讀課文,理解文意
1.再讀課文,借助注釋或根據語境聯想,在小組里逐句說說故事的意思,可以適當地加上一些詞語使句子更通順。 潛移默化地教給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2.學生借助注釋,默讀思考后小組交流。
3.在剛才學習的過程中,你讀懂了什么?覺得有哪個詞或哪句話不理解呢?
4.課件出示:
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
(1)誰來說說看,這兩句話你讀懂了哪個字,哪個詞語,哪句話?
(2)學生讀句子匯報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譽”的意思。
(3)融情練讀:楚國的集市上人來人往,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瞧,這個楚人在干什么?指名讓學生接龍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
引導學生感知融情想象也是一種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分別當楚人,夸夸堅固無比的盾和鋒利無比的矛。相機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句子。
5.教師引導質疑。
(1)楚人的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圍觀者,聽了楚人的吆喝,有沒有人買呢?你是從文中哪個句子知道的?
(2)出示句子: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
①學生讀句子匯報交流。相機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猜測“弗”的意思。
②教師相機導學:這里的“或”你是怎么理解的?
(3)想一想,填一填。
假如你是一個孩子,你會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個中年人,你會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你是一位老人,你會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個人的反應是怎樣的?大家能用一個詞來形容一下此時的楚人嗎?
6.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寓言的含義。
(1)你知道那個人為什么不能應嗎?
(2)出示句子引讀:不能被刺破的盾和什么都能刺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相機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立”的意思。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
(3)指導學生朗讀句子:
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7.同桌輪流逐句講譯文和古文。
8.指名互講。
9.小結:同學們,你們發現了嗎?理解文言文并不難,可以借助注釋,可以查字典,也可以融情展開聯想。
設計意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學中通過先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在學生自主學習交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感知故事的主要內容。
三、拓展延伸,指導書寫
1.引導學生思考后組內匯報。
(1)“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
(2)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生活中有類似的事情嗎?
2.出示填空,引導背誦。
3.指導書寫生字。
(1)出示剩余的生字:譽、吾。
(2)讀生字并組詞。
(3)重點指導這兩個字的書寫。
(4)課件利用動畫演示會寫字的書寫筆順,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和筆畫特點,嘗試完成寫字表中的練寫內容,寫好后再對照范字改一改。
(5)學生自由練寫,教師巡視,予以面對面地指導。
(6)投影儀展示學生的書寫成果,集體進行評議:哪個地方寫得好?你又有什么好的建議?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加深學生的閱讀感悟。同時選擇重點字進行寫法指導,同時加強學生間的評議,激發學生寫字的興趣。
教學反思
1.本課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扎扎實實地讀書。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輕聲讀、自由讀、指名讀、男女生讀等,使學生逐步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對課文的理解教師要逐步推進。先借助注釋在組內自學討論,再由學生質疑,解決難點,緊接著理解其他句子的意思,同桌間輪流逐句講譯文和原文,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連起來說說這個故事。這樣層層推進,以點帶面,保證每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了課文,復述了課文。
3.學生帶著“其人弗能應也的原因是什么”的問題充分地讀書,深入地思考,積極地表達,既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又發展了辯證思維能力,提高了對作品的理解、欣賞能力。
這節課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我著實動了一番腦筋,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們在課上收獲頗豐,課堂上,許多教學環節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現將此課教學進行反思如下
一、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在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上有所嘗試。
課堂的主體是學生。正確處理好主導與主體的關系,是每個老師都在研究探討的問題。在本節課教學設計中的以下幾個環節體現得很充分:
在這套教材中,“寓言”是第一次出現在課題中。什么是“寓言”,我沒有生硬的灌輸給學生,而是借助電腦的幫助,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寓”里藏著道理,“言”是用言語講述的故事。
在朗讀指導中,我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感悟,鼓勵孩子進行個性化朗讀。不管他突出強調哪一個詞語來體現夸口,老師都給予肯定。同時,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多角度的評價,在評價中加深對句子內容的理解,在評價中增加孩子的自信。
為了幫助學生深化對寓意的理解,我設計了表演這一環節。表演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自選角色。而老師呢,與學生是平等的,也參與到學生的表演當中順勢而導,導在點子上,導在關鍵處,使表演不是對課文內容的機械重復,而是有延伸、有升華。
二、充分開發、利用教材,注重語文三維目標的訓練。
語文課就要上出語文課的味道來。訓練的味道要濃,育人的意識要強,學習的過程與方法也要體現。
例如:在導入環節,老師不光是告訴學生什么是寓言,還交待了學習寓言的方法,并把這一方法滲透在整節課的教學之中。
在生字學習中,盡可能的擴大學生學習的信息量。“盾”字的演變過程,展示了漢字造字的魅力,讓學生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趣味性。“把詞語連起來說一說,連詞成句,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這些設計既體現了語文基本能力訓練,又滲透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為了突破難點,老師將這個人夸口叫賣的兩句話以結構圖的方式出現,引導孩子抓住這兩句話中的質問點進行文本對話。師生合作的學習方式降低了學生表達的難度,有效的幫助學生將零散的思維進行梳理,為寓意的理解搭設了橋梁。
寓言百寶箱,更是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課內外知識有機結合的同時,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品質,讓學生感受祖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為教與學服務。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信息技術的多種功能都得到了體現。猜謎導入、課文動畫、“盾”字的演變過程,都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文本對話和寓言百寶箱兩個環節,媒體的交互功能又為學生的學習搭設了平臺。
總之,上述教學設計體現了教育新理念,較好的達到了教學目標,使課堂真正成為了孩子自主學習的天地。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