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6-09
這是夢回繁華教案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今天我和262班50個孩子以及聽課的30多位老師一起學習了八年級上冊語文課本中說明文單元的一篇課文—《夢回繁華》。這是一篇說明張擇端的畫作《清明上河圖》的文章。作者從創作背景、作者介紹、作畫緣由、主要內容、價值評價等方面介紹了這幅名作。語言極具特*,它不像前兩篇文章語言平實,而是兼具了文藝*,隸屬于生動*的說明文。我在教學時力求突破語言的賞讀能力上,將第四段作為重點段落分析。整體上比較滿意,但是也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
第一,設計方面有缺陷。在第四段的語言賞析中學生說到說明方法時,我沒有及時引導學生區分說明方法的分析和語言的賞讀是不同的。
第二,沒有深入文本去挖掘教材。整體設計沒有*抓文體特征,所以顯得所有的內容都是游離在文本之外的,沒有深入挖掘。尤其是在分析第四段的時候應該從說明文的角度細致展開分析,教會學生如何去說明畫作的內容,或者說怎樣向別人介紹清楚一幅畫的內容。
第三,在學生品析完語言后,應該及時總結,利用板書給學生以清楚的認識。
總之,教學就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我會不斷總結反思,爭取取得更大的進步。
本課利用學案教學,這種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特別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培養綜合歸納能力,達標檢測有利于學生在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導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于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
2、這節課利用導學案教學,通過運用大運河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
1、設計了兩個合作探究題,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
點的突出。
2、上了兩節課都感到課堂練習達標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3、學生在發言方面,不愿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4、通過檢測發現學生對第一課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三、采取的措施:
1、在導學案的設計上再精煉,問題的設計要少而精,討論問題要突出重點內容,使學生能有感而發。
2、增加課堂達標練習時間,保*學生能當堂掌握所學知識。
3、督促學生利用好小組互幫互學,發揮小組的作用。
4、對學生發言好的及時加分鼓勵,激勵其他同學參與進來。
教學目標
一、了解《清明上河圖》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
二、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學習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和準確性。
三、閱讀課文。感受我國古代人民的藝術創造力和才華,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的時候標出重要詞句。
二、以下生字和新詞要會寫并懂得意思。
擅長--指在某方面有特長。田疇--田地等。簇擁--很多人緊緊圍繞著或衛護著。踏青-- 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遒勁--雄健有力。春寒料峭--形容初春出現的寒冷天氣。長途跋涉--形容路途遙遠,行路辛苦。摩肩接踵--肩并肩,腳碰腳。形容人很多,很擁擠。絡繹不絕--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
三、整體感知
本文以《夢回繁華》為題,介紹了《清明上河圖》這一國寶級畫作,描摹北宋時期繁華的市井風茂。豐富了人們對當時社會風貌的認識,激發了人們對古代生活的想象。
請同學們思考,文章分為幾個部分?各部分主要寫了什么?
明確:3部分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寫了《清明上河圖》產生的歷史背景、意義和作者張澤端的生平。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具體介紹了《清明上河圖》畫作的內容。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寫《清明上河圖》的藝術特色。
四、探究課文
1、作者是用怎樣的說明順序來說明的?
(作者在介紹《清明上河圖》時采用了空間順序,文中的“畫卷開卷處”“畫面中段”“后段”三個詞語可以體現出來。)
2、同學們讀第二自然段,看第四句話中的“可能”一詞能否去掉?為什么?請同學回答。
明確:不能。“可能”一詞表示推測、估計,意思是說畫《清明上河圖》這幅畫的時間不確定,如果去掉就變成了肯定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間,與原意不符,這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密性和準確性。
3、請同學讀第三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話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請同學回答。
明確: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用具體的數據對《清明上河圖》的長寬加以說明,讓讀者對這幅畫的規模有直觀的了解,使說明更準確,更有說服力。
4、齊讀第五自然段,看第五自然段第一句話在這段話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這句話是本段的中心句,簡明扼要地介紹《清明上河圖》的畫作特點,在段落中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
5、請同學們讀第四、五自然段,看作者在寫作的時候,語言上有什么特點?請學生回答。
明確:作者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語,不僅概括力強,而且使文章的語言典雅而富有韻味。如“疏林薄霧,農舍田疇,春寒料峭“寫出了春天乍暖還寒時候優美的田園風光;“摩肩接踵,絡繹不絕,士農工商,男女老幼,各行各業,無所不備”寫出了當時汴京的繁華熱鬧場景;”內容龐大,卻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清晰,結構嚴謹“則準確地概括了《清明上河圖》畫作的特點。
《回聲》合作片段:
以“合”為主,學習生字
師:接下來我們就要好好學習這個故事,你們愿意嗎?想不想像剛才這位老師一樣地來讀讀這個故事?不過課文中可有不少攔路虎呢?(出示課文中的6個生字)。你們有信心把他們打敗么?(有)現在我們就以小組為單位學習這些生字吧!
一、學生小組學習識記生字。
師:合作之前我們把要求和步驟再來復習一下吧!
第一步:自由讀課文,思考怎樣記住生字。在課后“我會認”中簡單地寫出自己的識字方法。
第二步:以小組為單位,討論記住每個生字,在表格上記下來(簡單)。
第三步:組長檢查生字掌握情況。全對(優);錯一個(合):二個以上(待)。
師:剛才的要求都清楚了嗎?現在就請大家先自己讀課文,識記生字吧!
學生開始學習生字,教師巡回指導檢查。(規定時間完成任務,發放組長記錄表)
二、識字情況反饋。
1、展示生字的識記方法。
2、檢查學生掌握生字的情況。
師:現在我們就來考考大家對這些生字掌握得怎么樣了?(出示詞語)
小組朗讀,指名讀,開火車讀,小老師領讀
3、集體朗讀課文。
師:看來大家已經通過小組的合作學習解除了攔路虎,相信接下來我們一定能把課文讀得美美地。
生:集體讀課文。
師:小朋友們真是厲害,課文中的每一個生字寶寶都能夠讀得這么標準。老師把大拇指獎給你們。
反思:
《回聲》是一篇科學*很強的文章,通過一個簡單的童話故事,形象地告訴了學生,和回聲有關的知識。網上找了很多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了向學生介紹回聲的形成這一塊上。但是我認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識字朗讀才是我們教學的重點。作為這課的第一課時,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識字和朗讀上。本課的生字是“呱、哩、圈、紋、碰、返”六個子,相對來說比較簡單。而且很有規律,呱(口+瓜)哩(口+里)圈(口+卷)紋(纟+文)返(辶+反),他們的讀音有類似的地方。而且有三個口字旁的字,識字是很有規律的。我的教案中設計了兩個合作的環節,小組合作識字和小小組合作朗讀課文第1—3自然段。主要體現合作的是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識字。在這節課中我花的時間最多的就是這個環節,總結了一下,覺得原因還是有很多:
1、讓學生把方法寫出來比較耗時,可以改成口頭交流,比較省時,效果也應該會不錯。還有個別學生組詞時有錯誤。
2、反饋花了大量的時間,是否可以尋找更好的方法。
3、學生對這個方法掌握得還是不夠好。
4、任務分配還沒有到位。
我想通過這堂課,在以后的班級小組合作中,我還要加強這方面的訓練,找一些更為省時的方法,學生之間的配合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去嘗試琢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