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這是碩鼠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學生感悟民族語言的魅力,聆聽到古代圣賢關于做人、處世的語重心長的教誨。
2、學生通過誦讀、記背,讀熟品味出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
3、學生深刻了解文章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
背誦這首詩是重點,難點是能夠理解詩的意思,并翻譯出譯文。 突破措施:通過配樂的經典回放,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啟發導入
多媒體播放:隨園詩話
讓學生反復聽幾遍后,開始朗讀,可以分角色朗讀。
2、出示譯文
讓學生理解后開始背誦。
3、作者簡介
4、 教學反饋
學生集體背誦,小組比賽。 板書設計:
隨園詩話
蠶食桑,而所吐者絲也,非桑也; 蜂采花,而所釀者蜜也,非花也。
讀書如吃飯,善吃者長精神,不善吃著生疾瘤。
11、王戎識李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讓學生學會思考,不盲從,學會觀察,理性的判斷事情。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今天我們來一起學習一篇古文
王戎識李 。多媒體播送。教師點撥,請同學們交流。
二、學生自讀,教師講解。
1)諸:眾,許多的意思。2)嘗:曾經的意思。3)折:壓彎的意思。 4)競走:爭先恐后地朝前跑去。5)人:過路人。 6)之:代詞,指王戎。7)信然:果然如此的意思。
三、理清文章
文中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記敘了小兒王戎識李的故事,表現了他遇事不盲從,有獨立思考的精神。
四、教師小結
我們應該學習王戎什么? 板書設計:
王戎識李
12風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啟發導入
2一年四季都有風,人們把春天的風叫和風,夏天的風叫熏風,秋天的風叫金風,冬天的風叫朔風。雖然它們都是風,可是他們的脾性完全不同。這首詩的名字就叫《風》,是唐代詩人李嶠寫的。
3、作者簡介
字巨山。趙州贊皇人。兒時夢人遺雙筆,由是有文辭。
4、教師解釋
三秋:晚秋,指農歷九月。
二月:早春,農歷二月。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解”,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解落”與“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5、朗讀課文,解釋含義。 6指導背誦
7、 教師小結。
板書設計:
風
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13《池上》 教案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學習詩中意境的美麗,感受其中的童趣。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1.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2.揭題《池上》。 3.學生齊讀
4.簡介作者白居易。
二、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 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2) 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借助多媒體,弄懂詩意。
(1) 欣賞池塘美景,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 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五、布置作業,鞏固練習。
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配一幅畫。
14、逢老人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理解詩句意義并能熟讀背誦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多媒體播誦。
教師解釋,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朝詩人隱戀。詩的前兩句描寫了老人的外貌,后兩句寫了老人走路時艱難的神態。這首詩以簡練通俗的語言刻畫了一位老人的形象。
2、師生共同討論詩句意義學生模仿表演老人的神態,談自己的感想,我們應該怎樣做?(尊敬長輩)
3、學生練習熟讀背誦
多種形式朗讀,來爭取當堂課背誦
4、教師小結,學習了這首詩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逢老人 隱巒
路逢一老翁,兩鬢白如雪。一里二里行,四回五回歇。
15、《小松》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學生感悟民族語言的魅力,聆聽到古代圣賢關于做人、處世的語重心長的教誨。
2、學生通過誦讀、記背,讀熟品味出道理,變成自己的東西。
3、學生深刻了解中國文化長廊,為自己身為一名中國人而驕傲。 教學重難點:
背誦這首描寫松樹的詩是重點,難點是能夠理解詩的意思。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啟發導入
音樂播放:小松 (唐
王建)
2、學生談理解,后教師解釋。
3、作者簡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簡練的語言寫出了觀察松樹生長時的情景。
4、學生集體背誦。
5、教師小結,通過學習你明白了什么?你還知道那些描寫松樹的詩歌或歌曲。 板書設計
小松
小松初數尺,未有直生枝。閑即傍邊立,看多長卻遲。
16、畫雞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理解詩句意義并能熟讀背誦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
1.揭示課題并簡介學習內容。
唐寅,明朝詩人,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他精通詩,畫。《畫雞》是他一首題在畫上的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只紅冠白羽、漂亮威風的公雞形象;后兩句描述了由公雞啼鳴而生發的聯想和感觸。 2.教師范讀原詩,請學生認真聽。 3.領學生讀詩句
4.師生共同討論詞句意義 5.學生練習熟讀背誦
分組讀(分兩組,每組讀一章,進行小組比賽) 老師說上句,學生對下句。 多種形式朗讀,來爭取當堂課背誦 6.檢查詩句背誦
7.拓展訓練:照著詩句所描寫的,我們也來畫一畫大公雞的樣子吧! 板書設計
畫雞
明
唐寅
裁
將
國學教案
進化中心學校
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的線索。
2、學習以“悔”貫穿全文的寫法。
3、體會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強烈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母子深情。
難點理清文章的線索并品味平實的語言中蘊含的強烈感情。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知整體把握
1、走近季羨林
(請您查找作者的有關資料)
2、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懵懵懂懂
(2)解釋下列詞語
望九: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立錐之地:
背鄉離井:懵懵懂懂:寄人籬下:
3、整體感知
聽讀課文錄音,學生思考:
本文主要敘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蘊含了怎樣的情感?
4、梳理結構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憶為線索,然而貫穿始終,時隱時現的一條內在的主線則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為中心展開的。請你邊讀邊理清文章的線索和結構,并思考這樣寫的作用?
【學生活動】邊朗讀邊理清文章的線索及結構,然后小組討論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書。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朗讀課文
本文題為“永久的悔”,朗讀課文,試說說“悔”的內容是什么,從“悔”中,你體會到了哪些情感?(小組討論交流)
2、討論
閱讀本文,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份濃濃的母愛,也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因為再也無法報答母親的養育之恩而自責、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卻用大量的篇幅回憶了自己“吃的”經歷。試說說作者這樣寫是否離題,并想想作者這樣寫的用意。(小組討論交流)
四課堂小結
第2課時
一溫故知新
1、默寫字詞。
2、小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憶了他的母親,是仔細閱讀全文,說說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母親,母親的哪些話語,哪些事例,哪些細節最讓人動情?(小組討論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語言平實,對母親的描寫著墨極少,只有一處行為描寫和一處語言描寫,卻同樣能觸人心弦,讓人潸然淚下,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畫出文中最能表現作者自責、無奈、悔恨知情的語句。朗讀品味。)
3、本文描繪了最普通的事件,卻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語段并賞析。
4、人世間,沒有什么感情比母愛更博大,更無私,更圣潔,更令人難以忘懷
怎樣體會文中作者對母親深厚的感情?(小組討論交流)
三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1、課堂小結(本文的寫作特點)
2、查找一篇描寫母親的文章,課后小組交流。
教學目標:
1、學習《碩鼠》,深刻體會比興的藝術手法,把握《碩鼠》中,復唱的特點。
2、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及詩中所隱含的寓意。
3、運用誦讀法,讓學生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性。
4、熟讀并背誦。
教學難點:
1、品味詩歌的語言,準確把握詩中人物的情感及詩中所隱含的寓意。
2、熟讀并背誦。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板書“鼠”,齊讀,思考:看到這個字,你會想到什么?
師在“鼠”字前加上“碩”字,齊讀,思考:這個字什么意思?猜想題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師范讀,生聽清字音,體會詩中節奏。(四言詩,每句一般讀成“二二”拍)
(二)、生自瀆,借助注音讀通句子,讀出詩的韻律來。
(三)、指讀,生生互評。
(四)、默讀思考: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在讀的時候,我們發現它一共分為三章,三章結構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復出現(重章、疊句、四言),只有幾個詞不同。
師總結:正是因為它是重章、疊句。所以讀起來更有節奏感。
(五)、學生自己讀,體會其節奏感,再全班齊讀。
(六)、學習第一段:
這篇詩經在講什么?讓我們一起先來學習第一部分。
1、指名讀。
2、逐句理解。
(1)“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A、這里哪個詞難以理解,指出來。
“黍”:黍子,一種糧食;
“無”通“毋”:不要,不。
B、將第一句連起來,試著講一講。
生:大老鼠大老鼠,別在吃我的黍子。
(2)“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A、這里哪個詞難以理解,指出來。
“女”通“汝”:你。
“貫”:侍奉。
B、講解句式:
“莫我肯顧”:應為“莫肯顧我”(賓語前置)
C、將第二句連起來,試著講一講。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對我照顧。
(3)“逝將去女,適彼樂土。”
A、這里哪個詞難以理解,指出來。
“適”:舒心;
“逝將”:發誓要。
B、將第三句連起來,試著講一講。
生:發誓要離開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樂土樂土,爰得我所”
A、這里哪個詞難以理解,指出來。
“爰”:才,才能。
B、將第四句連起來,試著講一講。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讀,邊讀邊試著理解整句話。
4、背誦此段內容。
(七)、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
二、三段。
用學習上段的方法,學習
二、三段內容。
(八)、匯報,師適時點評。
(九)、全班齊讀全文,背誦。
(十)、思考:詩中的碩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貪婪成性的統治者,運用了“比”的藝術手法。)
(十一)、討論:從這首詩中反映了一個什么問題?
(農民不堪統治者的殘酷剝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詩經》中說:“《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與民,不修其政,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對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齊背誦,結束全課。
教學目的:培養對國學的喜愛。初步了解《笠翁對韻》的內涵及其朗朗上口的感覺。學會背誦經典內容。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引入
多媒體播放《笠翁對韻》,讓學生談感覺并交流。
今天我們要學習《笠翁對韻》。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漁。知道《笠翁對韻》作何解釋嗎?“翁”就是李漁自稱。“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對韻”就是古代人對對子,講押韻。
二、范讀、帶讀《笠翁對韻》
1、老師先范讀一遍課文,請同學們認真聽。
下面請同學們伸出右手的食指開始指讀。老師讀一句,你們齊讀一句,并用手指跟著朗讀的節奏移動,朗讀到哪個字手指就停在哪個字上,標點符號跳過去不指。聽明白了嗎?同學們,跟我念。
2、教師解釋含義
重點點撥:山花對海樹 蒼穹 下響 高舂 青春
學生一起說文意并交流。
三、朗讀一東、二冬
1、分組讀(分兩組,每組讀一章,進行小組比賽)
2、老師說上句,學生對下句。“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
3、多種形式朗讀,來爭取當堂課背誦。
四、課后拓展:收集對聯。 板書設計:
《笠翁對韻》
一 東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 二 冬
晨對午,夏對冬。下晌對高舂。青春對白晝,古柏對蒼松。
2、小兒語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理解詞句意義并能熟讀背誦 ,在熟讀的過程中檢驗自己的言行。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入
1、多媒體播放《小兒語》,激起學生興趣。 .2、揭示課題并簡介學習內容。
《小兒語》是明代呂得勝編寫的,它將為人處世的道理與兒童的常生活結合起來,對少兒品德的養成及其成長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
二、教授《小兒語》
1、.教師范讀原文,請學生認真聽。
2、.領學生讀詞句
3、師生共同討論詞句意義
重點解釋:沉靜、從容、體悉、從寬。
4、.學生練習熟讀背誦
分組讀(分兩組,每組讀一章,進行小組比賽) 老師說上句,學生對下句。 多種形式朗讀,來爭取當堂課背誦
三、 教師小結
當我們遇到緊急情況時,該怎么做?《小兒語》可以告訴我們。 把我們學的背給父母聽聽好嗎? 板書設計:
小兒語
一切言動 都要安詳 十差九錯 只為慌張 沉靜立身 從容說話 不要輕薄 惹人笑罵
3《治家格言》教案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1、 喜歡經典文章,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為熟讀成誦奠定基礎。
2、 初步掌握經典誦讀的方法,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誦讀。
3、 基本了解誦讀內容,提高語文素養。 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學習理解“一粥一飯„„物力維艱” 教學難點:理解誦讀內容,能有節奏有韻味地朗讀。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簡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學者朱柏序所作,雖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卻飽含著為人處世的哲學。三百年來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經常誦讀這些經典,不僅能陶冶我們的情操,豐富我們的文化積淀,而且能規范我們的言行。從今天開始,我們將一起誦讀《治家格言》。
二、多媒體朗誦引發興趣
1、學生看教材認真傾聽,標記出生字、新詞、難點。
2、結合譯文初步感知誦讀內容。
三、結合注釋幫助學生理解重點句: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意思。
1、學生結合注釋理解該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師小結。
四、學生練讀
1、學生認真跟讀。
2、學生自讀。
(1)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幫助朗讀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發現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共性問題并隨時加以指導。
(2)同桌互讀。相互評價優點與不足,通過練習加以糾正。
3、小組交流。
4、指名讀,師生針對誦讀時是否正確、流利、有感情進行評價。
五、課外延伸
1、與父母一起多形式誦讀。
2、與父母交流誦讀心得。
3、課外搜集資料,了解有關《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講給父母聽,到校后與老師、同學交流。
六、作業練習
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會怎么做?當別人幫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板書設計:
《治家格言》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 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易未雨而綢繆,勿臨渴而掘井。
4《 名賢集》
(一)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1)了解有關《名賢集》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3)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點與難點
1)《名賢集》文學常識的掌握 2)文言文重點字詞、句子的掌握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激情引入:
《名賢集》是由南朝的劉義慶編撰而成的,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是劉裕之弟長沙王劉道憐的二子,后來因為他的叔父臨川王劉道規沒有子嗣,而過繼于他,并承襲為臨川王。
“望梅止渴”、“七步成詩”、“管中窺豹”這些成語和典故都出自我國南朝時期的筆記體小說集《名賢集》。(教師對成語故事稍作解釋)。
二、新授:
1、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通過文中的注釋,自己思考和同桌討論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師進行重點點撥,包括重點字詞和重點句子的分析。
2、教師解釋文中含義
3、檢查學生背誦情況。
三、教師小結
從文中寥寥幾句,我們就能體會深刻道理,而這正是《名賢集》藝術手法上“以事見人”獨特的魅力。并且在語言方面我們也能感受到簡潔明了,清麗委婉的特征。 板書設計:
《名賢集》
得人一牛,還人一馬。老實常在,脫空常敗。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5《 名賢集》(二)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1)了解有關《名賢集》的文學常識。 2)文言文詞句的翻譯。
3)閱讀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重點與難點
1)《名賢集》文學常識的掌握 2)文言文重點字詞、句子的掌握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入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繼續學習《名賢集》,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名賢集》是由南朝的劉義慶編撰而成的,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承襲為臨川王。
二、合作學習
1、多媒體引入
2、學生自主學習
學生可以通過文中的注釋,自己思考和同桌討論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師進行重點點撥,包括重點字詞和重點句子的分析。
3、小組學習
4、教師檢查背誦情況
三、知識的擴展
1、有關隱語的介紹
2、做聯句游戲,看誰完成得又快又好。
四、教師小結
這節課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教導我們要孝敬父母,一家人要和和氣氣;勸誡我們凡事都要從小處做起;告訴我們與人交往要互相尊重。
6《增廣賢文》(一)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能熟練背誦。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能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4、逐步培養學生熱愛國學、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剛才你們誦讀的是我們這學期所學的增廣賢文,老師今天再給你們講個故事,喜歡嗎?那要求大家要認真聽,還要認真想:老師講的這個故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師講故事。
3、反饋: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過渡:對了,做人要善于寬容原諒別人,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請看——
2、多種形式朗讀詩句。
⑴ 自己輕聲讀幾遍,把詩句讀通順。 ⑵ 指名讀,正音。 ⑶ 齊讀,讀正確流利。
3、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⑴ 通過剛才的朗讀,你讀懂了什么?誰來說說。(引導學生說完整話) ⑵ 質疑:有沒有不懂的地方嗎?學生說。 ⑶ 小組互相學習,理解詩句。 ⑷ 指名反饋,師生補充。 ⑸ 反復朗讀,熟練背誦。
⑹ 小結。老師先總結詩句意思。你是怎么讀懂的呢?總結學習方法:反復朗讀;小組合作學習。查字典;請教老師、父母;背誦,加深理解。
三、聯系實際,暢談體會
1、談話: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經歷過或者是聽到、看到別人寬容原諒別人的例子呢?請說給大家聽聽。你從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寬容原諒別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1、交流收集到的材料:這些都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誰還知道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饒人處且饒人。
2、總結談話: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是多么的豐富多彩,像這些增廣賢文會教我們很多學習、生活、做人的道理。只要我們用心去學習,多讀多想,一定會讓你的頭腦更聰明,如果運用于寫作上,那一定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3、布置作業:把我們今天所學到的增廣賢文講給家長聽,背給家長聽。 板書設計:
《增廣賢文》(一)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寅。 一家之計在于和,一生之計在于勤。
8 7《增廣賢文》(二)
課型:新授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能熟練背誦。
2、能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3、能聯系生活實際談體會,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4、逐步培養學生熱愛國學、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1、導語:同學們,剛才你們誦讀的是我們這學期所學的增廣賢文,老師今天再給你們講個故事,喜歡嗎?那要求大家要認真聽,還要認真想:老師講的這個故事,你從中明白了什么?
2、老師講故事。
3、反饋:你明白了什么?
二、學習詩句,理解詩意
1、過渡:對了,做人要善于寬容原諒別人,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內容。請看——
2、多種形式朗讀詩句。
3、引導學生理解詩句。
三、聯系實際,暢談體會
1、談話:在學習生活中,你有沒有經歷過或者是聽到、看到別人寬容原諒別人的例子呢?請說給大家聽聽。你從中明白了什么?
2、如何才能真正做到寬容原諒別人呢?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業
交流收集到的材料:這些都是古人總結出來的含有深刻道理的句子,誰還知道一些有關這方面的句子或者是名言警句?如得饒人處且饒人。
8《弟子規》
(一)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
讓小朋友了解為什么要學習《弟子規》?弟子規的大概內容是什么?教學重點;有余力,則學文
復習內容:上堂課的內容:中國人、中國心,中國的禮節——鞠躬,會表達自己的感情和需要。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1、講解題目:《弟子規》——先介紹原文的出處。原名:訓蒙文。故名思義;教訓啟蒙幼童的文章。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內容采用《論語》 第六條: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等文字編寫而成,后改叫《弟子規》。 是啟蒙學生、教育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應有的禮儀與規范。特別講求家庭生活方面的教育。
2、老師念一句,小朋友重復一句。也可老師念上句,小朋友念下句。
根據小朋友的接受能力確定學習時間,需要念幾遍。
3、講解內容:
弟子規—— 是(古代)小朋友必須要學習的內容。古人云:學有學業、退有居業。弟子規就是教育小朋友學習以外應該做到的事情。
圣人訓—— 圣人是指古代有很高成就的人。比如:孔子、孟子等。我們一般人叫凡人、俗人,智慧不高就不能稱為圣人。 訓:可以做為準則的話。指圣人對我們的教誨。
首孝悌—— 首:首要、頭,這里指第一件事,就是要孝順父母。舉例;父母生養我們、辛苦勞作,供給我們衣食住行。我們首先要孝敬他們。 悌:代表順從兄長。兄弟姐妹友好相處也就等于孝順了父母。
次謹信—— 次:次要、二,這里指第二件事。首先你做到了孝、悌,其次就要做到謹和信。謹:謹慎。做事要慎重小心。比如走路要遵守交通信號,做人也要按著準則去做。不能任意隨便去做事。做事還要講誠信。不能欺騙別人,講信用。從小培養良好的品德,長大就不會染上不良的言行習慣。
泛愛眾—— 泛:廣泛。不是指單純的情愛。人與人之間要有愛,更要愛世間一切眾生、花草樹木,小動物、小昆蟲等。做人要有一顆仁愛之心。
而親仁—— 仁:指同情友愛,仁慈之心。我們要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
10 習,使自己也能成為一個具有仁愛之心的人。
有余力則學文——當你做好了以上的事情(具備了如上的品德),如有多余的精力和時間,再去學習文化知識和技能。以上四條是做人的根本。不 管你有沒有文化知識,但忠、孝、禮、義、信必須要做到。
4、總 結:為什么要學習《弟子規》?因為它是我們行動的準則。弟子規的內容是教育小朋友在家懂得孝順父母,兄弟姐妹友好相處。在外要敬師長、懂禮貌、講信用。和別人平等相處,不自私、不傲慢、愛大眾、愛國家、愛民族。在培養好了自己的品德后,再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我們能夠做到這些你就是一個優秀的人。
5、作業:請小朋友說一說你對《弟子規》的哪些方面比較感興趣?自己原來哪些方面做的不夠。 板書設計
《弟子規》
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 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
9《弟子規》
(二)
課型:新授
教學目的:通過圣賢的教誨,啟發培養孩子的孝心,讓他們知道怎么具體去做! 教學方法:朗誦法、解釋法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景引入
多媒體播放朗誦《弟子規》。
教師解釋: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好:喜歡 惡:厭惡 父母親喜歡你做的事情,你要盡量去做,不要敷衍了事,漫不經心。力:是盡我們的力量。父母厭惡的事情,你要小心謹慎的去除,包括你的一切壞習慣。做什么事情之前先想想父母知道了會不會高興我去做?用心體會父母對我們的教育,要使自己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
二、 聯系實際讓學生想象。請小朋友自己來講家長喜歡自己做什么?同時老師也要了解家長對孩子的教育如何?如不正確的老師要幫助指正。
三、講解: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古人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可見古人對父母的孝心,入微入髓。我們的身體是父母給的,我們不敢隨便毀傷,即使是手臂上劃一個口,父母都會擔心的,何況大病父母會難過傷心的。現在社會有很多人,一遇到不順心的麻煩事,就要自殺,跳樓。沒有替父母雙親想一想,含辛茹苦把我們培養大,還沒有報答父母,就要去死。父母會怎么樣呢?身體有傷,只是讓親人為你擔憂。可是你做出了不道德的事情,你的父母會跟著你蒙受恥辱。那你更是不孝的子孫。你要想到;自己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對得起生養我們的父母,父母辛辛苦苦把我們撫養大,我們雖不能給他們更多的物資享受,可我們也不能讓他們為我們傷心,為我們難過。為我們而感到羞愧!
四、 針對班級丟錢的事重點教育。
五、 朗讀課文。
請小朋友打開書,進行指讀訓練。從總序復習到這堂課的內容,每天爭取邊讀邊認,天長日久不但會背誦,而且也會認字。個別的字老師也可以寫一寫,加深印象。
六、 小結:回家詢問自己的父母,希望自己做什么?不喜歡自己做什么?自己家的家教是什么?父母希望你長大做什么?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