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18
這是明月幾時有一等獎教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因此在和學生一起學習時我極為精心和謹慎,終雖有收獲但遺憾也難免。
一杯濁酒,月下念了誰?——介紹詞前小序并補充作詞背景
這是理解詞意及作者感情的基礎,讀小序可以得知詞人寫作時間及處境。在教學時我把重點放在“兼懷子由”上,“兼”字說明作者寫這首詞除“懷子由”外,還有他意。這也許比“懷子由”的更重要;接著我補充作詞背景。這首詞作于神宗熙寧九年蘇軾任密州太守時(實為被貶)。當時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出守外郡已歷時五載,與唯一的弟弟子由也有七年不得相見。政治失意,親人被遠離。在中秋之夜他喝酒賞月直到天亮,寫下這首詞!
一聲問天,明月苦了誰?——疏通詞意,理解感情
關于內容學生總結為:詞的上闕寫詞人問月,表達詞人想上天但又覺得人間好一個感情變化的過程。詞的下闕寫詞人對弟弟的懷念及美好的祝愿,照應小序中的“兼懷子由”。當然,學生對詞的內容及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全面。于是我這樣引導:“詞的下闕是“懷子由”,那么上闕應該表達的應該是作者的另一個寫作目的,也許這正是作者的是主要目的。而且這個目的絕不僅僅是表達作者在天上和人間徘徊矛盾心情。所以請大家結合詞的寫作背景重讀詞的上闕,以組為單位深入思考上闕的主旨。
稍后,有學生說:“詞人想重回京城并且官復原職呢?”我立即表示肯定。然后把學生的思路引到這個方向,幾經引導和討論得出答案:詞中“天上宮闕”暗指朝廷。“今夕是何年”暗指被貶時間長,不知朝廷內的情況。“高處不勝寒”暗指朝廷內復雜的爭斗。而“人間”則暗指在地方做官,明白了這幾個句子的含義,詞的上闕的主旨和感情也就迎刃而解。原來上闕表達的是詞人對政治的感慨啊!從而詞作的真正目的學生得以領悟。
一句珍重,祝愿給了誰?——對重點考點的處理
因這首詞的重點、考點都在下闕,我于是對下闕進行了詳細的講解。下闕首句因省略主語“月亮”,導致一部分學生理解困難,一個理解能力較高的同學給大家解釋出來以后,其他學生頓時豁然開朗。這句詞不但描寫月亮,而且月亮位置的移動還表現出時間的變化。接著根據經驗,“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中的“事”和“長”很容易誤寫成“時”和“常”,“千里共嬋娟”中“嬋”誤寫為“蟬”,我在學生理解意思的基礎上特別作出強調。對重點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理解,我則直接出示答案讓學生批注在書上。因為很難理解詩中蘊含的哲理和作者對天下離人的美好祝愿。
最后我向學生推薦作者在密州的另一首詞《江城子密州出獵》來加深學生對作者豁達胸襟和人格魅力的認識。我個人認為這首詞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比《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更容易理解。但蘇教版是主題合成單元所以只好勉為其難。
詩詞教學應該是以讀為主的,而我閑浪費時間并沒讓學生多讀這是本節課的不足。這首經典的中秋詠月詞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理解稍有難度,我在教學時都“心有余悸”唯恐理解不全,真可謂“高處不勝寒”!因此對這首詞重點考點我怕“勞生費事”卻收效甚微而采取填鴨式,這也是本節課最大的和遺憾。
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無論是那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把它列為必讀古詩,向來膾炙人口,它的藝術價值和主題思想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宋代詩評家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
現在許多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在概括這首詞的主題時都是這樣表述的:這首詞通過作者歡飲時的聯想和想象,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對人生哲理的探索,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樂觀曠達的情緒。對這樣的表述,我在教授這首詞時,有一些心得體會,現在提出來供各位同仁商榷。
欣賞古典詩詞,我們首先要做到知人論詩,知事論詩。從詞前小序,我們可以知道這首詞作于丙辰中秋(宋神宗熙寧九年即公元1076年),當時蘇軾任密州太守。宋神宗即位后,由于北宋的政治經濟危機,任用王安石變法,蘇軾因為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同,便自請外放,到杭州任通判,實際上是遭改革派的打擊排擠,貶出京城。在杭州待了三年,蘇軾又自請到密州做太守。那么蘇軾為什么要拋掉湖山秀麗的人間天堂,由南往北到密州去呢?原來蘇軾自遭貶后,有七年與弟弟蘇轍沒有見過面,當時蘇轍在濟南,為了兄弟之情,所以蘇軾自請到密州。但到密州之后,仍不能與弟弟經常見面,對弟弟的思念,對親情的渴望,在中秋之夜發酵到了極點,故小序最后說“兼懷子由”,這就構成了整首詞的感情基調。
詞的上片借問天抒發自己對政治的感慨。開篇“明月幾時有?”、“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連續發問,筆力奇崛,排空直入,這與屈原的《天問》和李白的《把酒問月》一脈相承,唯東坡才有此問,正說明作者“奮勵有當世志”,而又不諧塵俗的怫郁心理。但問天天不語,于是乎,作者想到天上看個究竟,又恐“高處不勝寒”,只好在月光下顧影自憐,翩翩起舞。這里的“天”和“瓊樓玉宇”的月宮不就是天子和朝廷的標志么?自古以來,天意難測,伴君如伴虎,朝堂之上,黨爭激烈,象東坡這樣清靜如水的文人,又怎能在這爾虞我詐的宮廷中生存呢?一想到這些,作者只能退一步以求自慰,“何似在人間”,這里的“人間”可以比作地方,既然天上回不去,還不如在人間好,只要奮發有為,在地方上同樣可以效忠君王,報效國家。這樣一想,不也就“柳暗花明”了嗎?
詞的下片借問月探索人生的真諦。夜深人靜,面對西沉的圓月,作者不禁對月發問“何事長向別時圓”,但明月有情,不會對人有怨恨之意,作者進一步想開去,原來這是自然法則的選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作者由大自然的變化,想到了人生的坎坷經歷,每個人的經歷不可能一帆風順,不可能十全十美,我們就沒有必要面對圓月產生無謂的悵恨。到這里,作者的感情轉為理智,從而化悲怨為曠達。既然如此,作者就從自然和人生的法則中找到了慰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要人平平安安,彼此珍重,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一輪美好的明月。這樣一想,不又是“峰回路轉”了嗎?
綜上所述,我認為這首詞是作者的寬慰之語,排解之辭,主旨在于抒發作者因遭貶謫心懷幽憤之情,努力從大自然規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真諦。作者在熙寧七年(公元1071年)調任密州太守,雖是自愿,實際上仍處于外放冷遇的地位,盡管他當時是“面貌加豐”,頗有些曠達的表現,有時還“聊發少年狂”,但也難以掩飾深藏內心的孤憤,因此“歡飲”是表象,“大醉”是實質。對于一貫秉持“尊主澤民”節操的蘇軾來說,很想在政治上實現自己“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這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但殘酷的現實一次又一次摧毀他的理想,所以蘇軾的一生都在“進”與“退”、“仕”與“隱”之間徘徊,進行艱難的抉擇,據說宋神宗讀到“瓊樓玉宇”嘆曰:“蘇軾終是愛君。”但入世不易,出世亦難,在這兩難境地中,作者只能以退為進,既然人生并非事事如意,我們又何必強求呢?有了這樣一種正確對待事物的態度,也就“無人不自得”了。作者摒棄了那種“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錯愕”的心態,追求一種自然的平和,詞中雖有入世與出世、情與理的矛盾,但作者最終還是以理遣情,立足現實,不悲觀厭世,在俯仰古今變遷之時,感慨宇宙流轉之中,揭示了睿智的人生理念。
教學目標
掌握必要的文言詞語疏通詞的大意落實背誦
能力目標
體會作者豐富的情感品位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詞創設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標
理解蘇軾因政治失意,手足分離而心情抑郁惆悵,最終心胸開闊豁達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材分析
小序點明創作的時間,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憤世獨立、自現孤高
下片:用月襯情、旨在懷人、意境豁達、以理遣情
教學創意
美讀品味積累
為了培養學生品讀詩詞意境,提高審美情趣,能讓學生體會作者強烈的苦悶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這節課定位于——鑒賞誦讀課。
賞月——讀月——寫月——品月
教學過程
一、賞月
導入:
請欣賞一組美侖美奐的月亮圖片,打開記憶的閘門,搜尋與月亮有關的詩句,并朗誦。
二、讀月
1.聽讀——聽配樂朗誦
要求:
注意聽朗誦的語速、語氣、語調、重音、停頓、感情等。
2.齊讀
要求:男生齊讀上闋,女生齊讀下闋
3.譯讀
要求:對照課下注釋,讀懂詞的意思
4.點讀
要求:以“月”為中心,從詞中挑選幾個動詞,放在“月”的前面,構成一組短語,看看蘇軾對月做了些什么?(如:問月、歸月、怨月、共月)
活動一:
聯系組成的與月亮有關的短語,挑選詞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說話:“透過詩句……,我讀到了蘇軾……”
例如:
“透過詩句人有悲歡離合,我讀到了蘇軾懷念兄弟的抑郁”
“透過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讀到了蘇軾豁達的胸懷。
5.自讀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蘇軾,以內心獨白式朗讀。
活動二:
請填入一組或幾組反義詞
《水調歌頭》是一曲﹏﹏而不失﹏﹏的音樂。
(如:抑郁VS曠達、惆悵VS樂觀、悲傷VS舒展)
6.背讀
要求:在五分鐘內背誦詞的上闋或是下闋,也可以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三、寫月
欣賞文學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淺層次的閱讀,特別是對于詩詞歌賦的閱讀,還應能寫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活動三:
改寫:
請將詞的上闋或下闋,改寫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學習詩詞要懂得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云鬟濕,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
1.聽認真聽朗誦,正字音,劃節奏
2.讀對照注釋讀懂詩歌
3.找找出兩首詩歌意境相通的詩句
4.說請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簡要賞析
結束語:
讓我們用音樂來演繹這首流傳幾百年的中秋詠月詞!請聽歌曲《明月幾時有》
教學亮點
亮點一:
葉圣陶說過:“詩要反復地詠,詞要低回地誦”。詩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種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當讀者涵詠其間,立身其中,與之渾然一體,其意境才朗現,在讀月這一板塊中我安排了:聽讀、齊讀、譯讀、點讀、自讀等環節,旨在讓學生從反復地吟誦中造就良好的詩歌審美心境,引起體驗情緒的高漲,以達到與詩歌意境的共鳴。
教學亮點
亮點二:
音樂是表情的藝術,是最能撥動人們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們相似的情緒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幾時有》中結束本課,能使學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從而入境、入情、會心。
蘇軾的《水調歌頭》,是中秋詞中最著名的一首,胡仔《苕溪魚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余詞盡廢。”我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來教這首詞的。講完這首詞感覺收獲、失誤都不少。下面就來談談自己的思考。
一、關于這首詞的字詞的解決,主要是通過課前預習和教師的范讀來解決的。考慮到時間的關系,沒有再拿出來單獨識記。
二、教師的范讀和學生自讀結合。
三、作者蘇軾的資料和這首詞的寫作背景的處理。我們以前對蘇軾介紹較多,這里不必說的太多,所以一提帶過。關于詞的背景則需重點說明,這是深刻理解詞的內容及作者感情的基礎。對此,我很矛盾,這一部分是理解詞的重點,同時又要節省時間,所以再三思考后決定在小序中講解。先由學生介紹,教師“兼”字引出弦外之音,補充寫作背景。
四、上闋下闋的教學。為了順利得到板書,我先上闋后下闋的順序講解,本著講解和學生發言結合的原則,學生回答到的,我部分的補充。最后得到了我想要的板書,并在講解中說明什么是想象和聯想。
五、在理解的基礎上研討兩個問題,升華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六、背誦。學生在課前預習和講解的基礎上完成背誦。
七、關于想象和聯想的練筆。學生們表現的特別好。時間短,習作卻很精彩。
八、再次走進《水調歌頭》師生傾聽、共唱王菲的歌。
以上是我這節課簡單的教學環節,在完成的過程中,我有收獲也有失誤,反思的東西很多,也許我的笨筆只能寫出一二。例如,因為滿腦子的時間不夠,所以對詞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是不深刻的;為了得到板書,我近乎是填鴨,沒給學生一點思考的空間;聯想和想象的講解不及時;課堂小結做的不好;沒能充分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設計這節課如何教學的時候,我很亂,了解的東西越多就越無從下手,覺得該講的東西太多太多,一節課我想呈現太多內容,講完這節課后,本該輕松了。可是,總是無法釋懷,覺得重要的東西并沒有講解到位,做教師很可憐,如果她的課上的不舒服,她會好久不舒服。談談收獲吧,我大膽的嘗試范讀,好多語文教師不敢做的事,雖說我做的不夠好,但是我做了,自己覺得給力,我的不足是大家看在眼里的,收獲只有自己知道,在以后的工作中受用。
教學的路還長,我會繼續努力,盡全力做好這份讓人痛并快樂的工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