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30
這是傳統節日教案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內容與背景分析
本學期初,學生在寒假剛剛親身經歷了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春節,興味猶在,在人教版六下語文書的第二組課文學習中,課文又向我們展示了各地的民風民俗,特別是民間節日文化有著鮮明的特點和旺盛的生命力,再加上學生又即將度過清明節和端午節,使學生有機會接觸三個重大的傳統節日。但是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孩子們似乎對外國的節日興趣濃厚。“愚人節、圣誕節”等外國的洋節日學生們說起來頭頭是道,可對于古老傳統的中國節日并不是很了解,要不就是將傳統節日與法定節日混為一談,要不就是知道一些傳統節日卻不知其風俗,對節日的由來和蘊含的意義就更一所無知了。基于以上認識和了解,我班開展了《走進傳統節日》綜合實踐活動。對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小學五年的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利用網絡等信息技術搜集和整理資料的能力,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是可行的。
活動指導思想
旨在讓學生通過本次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能產生發自內心的對中國節日文化和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熱愛,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正確認識和了解傳統節日,增長知識和才干。
活動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學會調查探究的方法。并通過調查,采訪讓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有更深了解,通過查閱資料,讓學生對每個傳統節日的由來、民俗風情、有關的人物故事,優秀詩文有一個初步的了解。
2、過程與方法目標: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社會調查能力,與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學會調查、收集、整理資料、自制與節日相關的小書簽,手抄報,制作PPT,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各種實踐活動獲得豐富的經驗和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感。通過各種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結精神,分享合作與交流的快樂。
活動總體設計
本次主題活動的參與人員有:長堰堤小學六年級的全體學生共40人,根據我國的主要傳統節日,預設分成7個小組。指導老師主要為本班的正副班主任;整個活動的時間預計為四個星期,共計8個課時,其中課內3個課時,在六年級教室內,課外實踐安排在校外進行。
活動步驟
第一階段:開題活動與方案設計(用課堂一課時)
開題活動:通過聽音樂感受節日的氣氛。讓學生交流對傳統節日的理解,再根據已有的經驗和課前調查來說說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以及說說喜歡哪節日。進行分組研究,確立小組研究的主題,推選小組長,確定組名。
方案設計:首先引導學生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明白研究的方法或途徑,再展開小組討論,合作制定詳細可行的活動方案。通過制定活動方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第二階段:實踐活動與中期反饋(用課堂一課時,課余四周實施)
方法指導:通過場景模擬,教學生學會在實踐活動中應怎樣去搜集資料,在調查時應注意哪些問題。
中期反饋:讓學生分組匯報前段活動成果;互動交流各組活動成果與情感體驗;總結反思,規劃下階段活動計劃。
課外實踐:分小組進行校外資料收集實踐,通過上網,查找書籍,了解傳統節日的由來,收集傳統節日相關的人物故事,神話傳說,優秀詩文,各地習俗及相關圖片。通過調查訪問了解傳統節日的佳肴美食、節日小吃的制作方法,了解當地的文娛活動。
第三階段:成果展示與交流評價(用課堂一課時)
成果設計:利用課余時間指導學生完善活動資料,將本小組在活動中的活動過程、方法、經驗與成果形成文字材料。
交流評價:對本小組自開展本課題以來的做法和感想進行總結,并對整個活動的過程進行評價。
成果展示課:利用各種形式展示各階段的活動結果并交流。學生可以辦手抄報的形式,制作成節日書簽,制成幻燈片,也可以寫成心得,歸納整理資料,體驗成功的喜悅,明確還需努力的方向。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師生交流討論,明確進一步研究的任務和方法,形成小組活動方案,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節日探究的欲望和興趣,為后面的實踐活動做好鋪墊。
【教學重點】
明確進一步研究的任務和方法,形成小組活動方案。
【教學難點】
確定課題方向。
【教具準備】:
幻燈片課件、中國傳統節日視頻
【活動設計】
一、導入活動:
導語:
(1)“中國傳統文化就像一座巨大的寶庫,而傳統節日又猶如一顆閃耀的明珠。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節日,下面請同學們寫出你自己最喜歡的4個節日。”
(2)“下面,讓我們來看一段視頻,對中華傳統節日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3)“現在讓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把你這一組所寫的節日分一下類,哪些是中華的傳統節日。”
(4)“什么是中華傳統節日?”
板書:中華傳統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的定義: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沉淀和凝聚,是具有中國特色,中華民族所特有的節日。
(5)播放幻燈片,舉例說明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二、確定活動主題:
“看過短片之后,你想對中華傳統節日進行哪方面的研究?你對我們國家的傳統節日有哪些感興趣的問題?”
1、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2、鼓勵學生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教師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記錄在黑板上,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歸類、整理。
課題方向:《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節日的習俗》、《描寫節日的古詩名句》、《與外國節日的差異》《我國都有哪些傳統節日》、《與外國節日的差異》、《傳統節日漸受淡漠的原因》、《怎樣使中國的節日受到更多的關注》……
板書:我國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
節日的習俗
描寫節日的古詩名句
與外國節日的差異
傳統節日漸受淡漠的原因
怎樣使中國的節日受到更多的關注
各個節日的專題研究:春節、端午、元宵、清明、
七夕、中秋、重陽、臘八
(3)學生分組,確立小組長。
(4)以小組為單位選取要研究的問題。
第二課時
一、在上一節課的基礎上,繼續確立要研究的問題。
(1)回顧上一節課確立好的研究問題。
“上一節課,我們對要研究的課題進行了歸納和整理。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播放幻燈片)
幻燈片:我國都有哪些傳統節日
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
節日的習俗
描寫節日的古詩名句
與外國節日的差異
傳統節日漸受淡漠的原因
怎樣使中國的節日受到更多的關注
各個節日的專題研究:春節、端午、元宵、清明、
七夕、中秋、重陽、臘八
二、制定活動方案
“這節課我們來制定小組活動方案。”
1、各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和有號召力的口號:
(教師要鼓勵各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和有號召力的口號,這樣可以增加集體的凝聚力。)
“在制定活動方案之前,我們為自己的小組起一個響亮的名字和有號召力的口號。”
2、教師小結宣布活動開始
“各小組的口號都非常有號召力。下面,讓我們來制定活動方案。”
3、講解制定活動方案的要求。
幻燈片講解:“大家在活動方案的開始部分把你要研究的問題先寫上,接下來是組長、組員,在再接下來重點寫每個組員具體研究的問題和誰來研究。”
4、各組討論如何開展研究,制定研究方案。
(1)小組合作:根據各自研究側重點的不同,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為了便于操作,可以參考所提供的表格)。
5、教師巡視,傾聽并給與建議。
三、集體交流:交流、評價各組方案,相互學習、相互啟發。
“下面,各個小組來匯報一下你組的活動方案。”
“其他同學認真聽,他們說完后,你來給他們的活動計劃講評。找出可行與不可行的地方。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評價。”
評價方向:(幻燈出示)
(1)方案是否具有可行性。
(2)小組組員是否全體參與,分工是否合理。
(3)研究途徑是否科學、高效。
(4)時間安排是否合理、高效。
(5)方案是否全面細致,考慮周全。
四、針對各組情況討論修改。
“需要修改的.小組修改你組的活動方案,不需要修改的小組研究怎樣搜集資料更有效。”
五、確定活動方案,各組按照方案開展實施。(方案也可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略作調整)
“這節課我們制定了活動計劃表,各小組做的都很好。接下來兩周時間里同學們就開始搜集資料。在下節課時,同學們把你一周搜集到的資料帶到學校來,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目標:
1、認識“傳、統”等14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新字,會寫“節日、春節、花燈、清明節、先人、龍舟、中秋、圓月、轉眼、全家、團圓、熱鬧”等詞語。
2、了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以及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3、通過春節等節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4、明確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文化。
5、培養學生珍視和熱愛生活、樂于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教學重點:
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起源、風俗等,感受我國傳統節日深厚的文化底蘊。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傳、統”等14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新字,會寫“節日、春節、花燈、清明節、先人、龍舟、中秋、圓月、轉眼、全家、團圓、熱鬧”等詞語。
2、了解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等中國傳統節日的起源、習俗以及過節時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
一、聽關鍵詞,猜節日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過節嗎?
2、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幾個有關節日的關鍵詞,就請大家來猜猜是什么節日,在哪一天過節?
放鞭炮,拿紅包(春節正月初一)
祭祖、掃墓(清明4月3日—5日)
吃粽子,賽龍舟,(端午節五月初五)
吃月餅,賞圓月(中秋節八月十五)
師:像這些在我們中華民族的土地上延續了幾千年的歷史,并成為中華民族象征的節日,我們把它們叫做中國的傳統節日。板書課題:傳統節日
師:上課前,老師請大家去收集中國傳統的節日,除了屏幕上的四個傳統節日,你還知道哪些中國的傳統節日,它們分別在哪一天過?
師:在學生回答后再出示其余的幾個傳統節日,問:從日期上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小結:對呀,中國的傳統節日多數都是按農歷來過的,只有清明是按公歷來過的,它是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早在唐朝就有詩人寫下了《清明》這一首詩(引:清明時節……)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自讀課文,自讀要求: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將生字讀熟。
(2)圈出自己不認識的生字。
(3)把課文讀熟,不重讀,不漏字。
(4)用橫線畫出文中提到的節日。
2、學生自讀課文。
3、匯報自學情況。
(1)同桌互讀生字,檢查學生對生字的掌握情況。
(2)交流不認識的生字,重點指導。
(3)指導識字:
翹舌音:傳、舟、賞
后鼻韻:統、巷、堂、郎、餅、賞
乞:它與哪個字相似,它可以組哪些詞?
4、開火車讀生字。
三、送生字進課文,初識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注意生字。
2、師生對讀課文,看誰讀得更流利。
3、分小組對讀課文。
4、男女生對讀課文。
5、找出文中所講到的節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四、指導書寫生字。
1、觀察生字,看看哪些生字在書寫時存在問題,給大家提示一下。
2、重點指導:貼、街、轉、鬧
(1)街字是左中右結構,書寫時要注意把握結構。
(2)貼字的偏旁最后一筆是點。
(3)轉字最后一點也是難點。
(4)鬧是半包圍結構,里面是“市”字。
五、作業。
1、抄寫生字。
2、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通過春節等節日,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和領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2、明確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文化。
3、培養學生珍視和熱愛生活、樂于與他人分享快樂的情感。
一、暢談春節,導入新課。
1、在眾多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喜慶的是哪一個節日?
2、春節的濃濃年味至今還讓我們回味無窮,你能說說春節有哪些主要活動嗎?
3、文中介紹了春節的哪些活動呢?我們一起來讀讀。
二、研讀課文,了解各種傳統節日。
1、匯報文中講到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
2、勾出各種節日的主要活動。
三、品讀課文,學習匯報。
1、了解春節。
(1)春節:貼窗花、放鞭炮。
(2)觀看春節的喜慶場面。
(3)說說春節還有哪些活動?
吃年夜飯、貼倒福、給壓歲錢、看春節聯歡晚會、貼春聯、走親戚。
(4)闖年關活動
第一關:年的故事誰來闖關?
第二關:背一幅春聯或一首春節的詩。
第三關:說出一首和春節有關的歌,并唱出一句。
第四關:設計一句春節的祝福語
2、元宵節
(1)元宵節:看花燈
(2)說說花燈的熱鬧場面。
(3)體會“大街小巷人如潮”。這是一個比喻句,把人流比作潮水,說明大街小巷里的人非常多。
(4)指導朗讀。
3、清明節
(1)清明節:掃墓。
(2)介紹掃墓這個習俗,是為了祭奠死去的先人。
(3)同學們參加過掃墓嗎?主要準備些什么?怎么做?
4、端午節
(1)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
(2)觀看賽龍舟的場面。
(3)指導朗讀,讀出喜慶的語氣。
5、乞巧節
(1)講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故事。
(2)指導朗讀。
6、中秋節
(1)說說家里的中秋節是怎么過的?
(2)吃月餅、賞月亮,歡度中秋。
7、重陽節
(1)講解重陽節的習俗。
(2)教育學生學會尊敬長輩。
四、再讀課文,感受傳統文化。
1、學生齊讀。
2、師生對讀。
3、男女生對讀。
五、拓展延伸。
1、說說還有哪些傳統節日。
2、這些節日都有哪些主要的慶祝活動?
3、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節日,哪些節日是有民族之分的?
六、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認識了許多的傳統節日,這是我們的歷史財富,希望同學們能珍視我們的財富,熱愛我們的傳統節日。
七、作業。
1、熟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抄寫你喜歡的句子。
[教學目標]
1.會認“傳、統”等15個生字,會寫“貼、街”等9個生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引導學生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感情。
[教學重點]
1.識記生字詞,背誦課文。
2.準備掌握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相關習俗。
[教學課時]
1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圖片導入
1.出示課件:春節、端午、中秋三個節日的情景照片。
2.同學們,你們從圖片看到了什么?能知道圖上畫的是什么節日嗎?(學生自由討論)這些節日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有哪些?哪位同學來說一說?
3.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4.學習“傳統”二字的讀音。(“傳”:三拼音節,翹舌音;統:后鼻音。)
二、讀兒歌,隨文識字
1.請學生借助拼音,自由讀兒歌。
要求:在拼音的幫助下把字音讀正確,難讀的`詞多讀幾遍。
2.自讀檢查。
(1)指名輪讀,一人一句。相機正音。
(2)同桌對讀,正音。
3.出示帶生字詞語,認讀字詞。
(1)帶拼音讀詞語。打亂順序讀詞語。(出示課件)
傳(chuán)統(tǒnɡ)貼(tiē)窗花大街(jiē)小巷(xiànɡ)祭(jì)掃(sǎo)賽龍舟(zhōu)艾(ài)香滿堂(tánɡ)
乞(qǐ)巧(qiǎo)牛郎(lánɡ)織女月餅(bǐnɡ)賞(shǎnɡ)菊(jú)轉(zhuǎn)眼團(tuán)圓熱(rè)鬧(nao)
(2)去拼音讀詞語。
(3)保留生字,讀生字。
4.教師教學重難點字詞。
(1)統、巷、堂、郎、餅、賞:都是后鼻音的字,其中“巷”是三拼音節。
(2)菊:注意音節的拼寫,“ü”上兩點要去掉。
(3)熱鬧:讀rènao,“鬧”字聲母是“n”,兩個字連讀時,“鬧”要讀輕聲。
5.齊讀兒歌
三、認識中國的傳統節日
1.指名學生讀兒歌,其他學生畫出文中出現的傳統節日的名稱。
2.文中一共介紹了幾個傳統節日?分別是什么?(七個: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重陽)
3.這幾個傳統節日中你最喜歡哪一個節日?為什么呢?(學生自由回答)
4.你知道這些傳統節日的的具體時間嗎?(出示練習做一做)
四、學習傳統節日中的風俗習慣及中國的傳統文化
出示:春節到,人歡笑,貼窗花,放鞭炮。
1.畫出句子中春節的活動。(貼窗花放鞭炮)
2.春節里還會有哪些活動?(守歲、貼對聯、拜年……)
出示:元宵節,看花燈,大街小巷人如潮。
1.元宵節的風俗有:吃湯圓,看花燈,猜燈謎。
2.“人如潮”是什么意思?(展示圖片,結合圖片理解詞語意思)
五、拓展延伸
1.今天我們學習了這么多的傳統節日,我們接下來開展節日故事分享會,有沒有哪位同學能給我們講講你是怎樣過節的(任選一個節日來講)?
2.中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課后同學去搜集資料,看看每個民族自己的傳統節日都有哪些特色吧。
六、指導寫字
1.看圖識字學詞,認讀詞語,理解字義。
2.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生字結構,發現書寫規律。
3.教師重點指導難寫字。
4.學生描紅,教師巡視指導。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生活、查閱資料,初步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由來、習俗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發現生活中蘊涵的隨處可見的傳統文化。
2、在互動的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學會使用正確、得體的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促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發展語言。
3、通過活動,了解春節相關信息,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濃厚興趣和深切熱愛;讓學生學會和家人一起快樂地過傳統節日,增進與家人的情感。
【學習準備】
調查收集有關的材料。
【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中國傳統文化就像是一座巨大的寶庫,而傳統節日就猶如其中一顆閃耀的明珠。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生活中的傳統文化,走進我們的傳統節日吧。
二、綜合性學習
(一)傳統節日及由來
1、我國有哪些傳統節日?
(學生根據自己的調查表回答歸納: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
2、你對哪個傳統節日比較感興趣?說說理由。
這些歷史久遠,同時又是中國特有的節日,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其中,又以中秋和春節兩大節日最為隆重。今天,我們就來重點研究春節。
(二)春節的習俗
團團圓圓的中秋過去了,熱熱鬧鬧的春節即將向我們走來。你們會用怎樣的方式,迎接這最為盛大的傳統節日。
1、“年”獸的傳說
2、紅包(壓歲錢)
3、貼倒福
4、貼春聯(對聯小匯集)
5剪紙(窗花欣賞)
6、其他
三、拓展延伸
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歷史,擁有燦爛輝煌的民族傳統文化。今天我們所了解的也僅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就讓我們走出課堂,繼續去探索,去發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