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7
這是記梁任公先生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1、我覺得學案教學最大的收獲就是收獲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不再是老師的一言堂,學生真正的參與到了學習中來。以前,總是感覺課堂有些沉悶,老師在講,看看下面,真正聽的沒幾個,課堂往往是老師和幾個優秀學生的表演場,舉手回答問題的總是那幾個學生,其他學生像看表演一樣,他們跟我們的課堂在心理上有很大的距離,學案教學中,每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學習中來,課堂真正成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老師只是引導者。特別是部分差生,從一個旁觀者,成了學習的參與者,并且還能代表小組發言,給了他們一個展示的機會,其實,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欲望,當這部分學生也參與進了學習中來,課堂氣氛就更活躍了,學生動起來了,學習就好辦了。
2、小組學習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很有幫助。“自主探究”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教學理念,通過小組成員的分工合作,培養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善于質疑、主動探究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和熱愛科學的意識。課堂上,學生知識的獲得是通過自己的探究得來的,這樣獲得的知識跟老師滿堂灌獲得的知識,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3、小組學習的競爭機制,對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作用。我們學校的小組整體評價方式,有利于加強學生相互間的合作、互助,同時中學生本身有爭強好勝的特點,小組的競爭可以督促他們更積極地學習。
4、古人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案學習中的預習,就是引導學生到達“憤、悱”的環節。學生通過預習,對新知識有了一個總體的把握,在預習中有了自己困惑的問題,經過預習這個環節,他們自己就提前找出了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這樣,聽課的時候,對這部分重點聽,對重難點的突破很有幫助。
5、學案給了學生一個路標,讓學生知道要往哪里去。學生看了學案就知道這節課該把握什么內容,并且知道應該怎么去學,避免了以往那種散漫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效率也更高了。
6、課堂過關檢測,可以把好知識關,讓學生堂堂清,提高課堂效率。
7、學案教學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我們備課,備學生只是作為一個口號來喊,其實更主要的是備教材,課堂上老師是主人,學生得按著我們備課的路子走,但學案教學中,備學生不再僅僅只是一個口號,而要真正認真研究,事先估計課堂上可能遇到的問題,不然,課堂的時間就不好把握。
困惑和設想:
1、小組學習中要用好小組長,現在班級都分了學習小組,小組是學習的單位,要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小組長在里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課堂上我們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景,討論時,有些小組時,爭的不亦樂乎,但只顧說自己的,完全沒有把別人的觀點記在心里;而有的小組卻“默默無聞”,都在期盼別人先開口;有的組員不參與,不合作,擾得小組學習無法正常進行;有的小組則是“離題千里”,討論看似熱烈,但毫無結果;有的小組干脆變成了學習好的學生的一言堂……這樣的討論失去了它的意義,一個好的組長能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讓小組成員都能得到發言的機會,所以,在選擇小組長時一定要把好關。
2、老師對小組的討論情況,一定要能夠真實地把握起來,小組的討論常常是學生你講你的,我講我的,似乎都在陳述自己的觀點,也不管是否重復前面同學的觀點等到每人講完了,小組討論也結束了。對學生討論的了解可以采取個別了解和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進行了解,是不是每個成員都能有機會發言,有沒有從來不發言的同學,答案是討論出來的,還是看資料書得來的等等,同時老師對討論要進行必要的指導,讓學生知道怎么討論,怎么讓學習差的同學得到發言的機會,小組討論的目的不是各自觀點的簡單相加,而是要產生比原來更為豐富和深入的認識和觀點。
3、在學案中我們給了學生一個學習的路標,但這只是一堂課的地圖,試著給學生一張初中階段或某個年級知識的總地圖,效果是不是更好一些?看過魏書生畫的語文知識樹,印象特別深刻,很多學生你問他初中語文的學習重點是什么,他可能會說出幾篇重點課文篇目,但語文到底要學什么,他們的頭腦中并沒有一個系統的知識網絡,如果在初一我們就能讓學生掌握一張初中語文知識的系統網絡圖,那么他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習的目的性就會更強一些,也更能抓住重點。讓學生嘗試著參與編寫學案,讓學生嘗試著自己去出試卷,或小組互相出試卷考試,對學生綜合能力的鍛煉應該說是有幫助的。
4、建立符合學科特點的學案教學模式。應該說初中階段不同學科之間的教學方法區別還是比較大的,文科跟理科之間,內容的差異決定了授課方式的區別,不能追求模式上的一致。平時在跟語文老師談起來的時候,很多老師都對當堂檢測這個環節頗有微詞,一節課時間本來就不多,去掉課前檢測,學生自學,還要小組討論,還要交流,一篇文章要深入探究下去,時間是很緊張的,如果還要安排上課堂檢測,任務就很難完成,但很多時候,我們在上課的時候,為了追求環節上的完整,常常不得不硬生生地把一篇文章的小尾巴留下來,去做課堂過關題,割裂了知識的完整性。
5、高效率是以合理的時間安排為基礎的。洋思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生每節課都像考試一樣緊張,我覺得,這只是一種理想,并且不能到達。人的精神不能天天高度緊張,即使是老師也做不到,課堂應該追求高效率,但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興奮起來,提高效率,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課堂的高效率有兩個條件,一個是老師的投入和調動,一個是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兩者缺一不可。老師們都知道,如果一天上到四五節課的話,是不可能去談什么效率的,而從學生的角度說,也會感到厭倦。并且現在學生的學校生活太枯燥,特別是住校生,一天十幾節課,不用說學習,就是光坐在那里一天下來也很難受,十幾歲的孩子,他們面對的是這方四角的天空,和枯燥單調的生活,還要完成一摞摞的作業,我常常想,為什么不能讓初一初二的低年級學生輕松點,少上點文化課,多給他們幾節自習的時間呢?
接觸新課改也有兩三年的時間了,可是總感覺在教學上自己有些不倫不類。主要表現在思想上的先進,行動上的滯后。也就是說平時自己有很多新課改方面的想法,但是卻不知道該如何真正的落實。就拿學案教學來說,不但是我自己,就連組內的很多人都已經用了很長時間的學案了,只不過都是課前學案,起到的是預習教材的作用。現在,學校倡導大家搞學案教學的時候,我們卻不知道該怎么辦了,因為課上學案教學從來沒有嘗試過。上網查了很多的資料,大家怎么說的都有,花樣百出。一堂課就40分鐘,可是卻設計了那么多的環節。我試驗了一下,就網上設計的那些環節我40分鐘連一半也進行不完。現在到底怎么辦?我真的是毫無頭緒了!真的很郁悶!
我經常在組內開玩笑說他們思想落后,“都新課改了,還拿著老思想教學生”。可是現在我不得不反思一下自己,學了那么多的新課改理論,但不知道該如何實踐那又有什么用呢?和大家又有什么區別呢?
也許現在和我有一樣困惑的老師有很多,也許我們大家都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學了點皮毛之后就以為自己已經領會新課改的精神了,馬上行動把自己的課堂變成試驗場,效果可想而知,以我們的學生的現狀而言他們可跟不上我們的步伐。
痛定思痛,想了又想,還是應該現實點,不要好高騖遠,應該根據我們這類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改理念相結合,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教學新路。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固然沒錯,但是照抄照搬肯定不行。盡管探索新路的過程必然艱辛,但只要我們腳踏實地,相信總有成功的一天!
【教學目標】
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教案
知識目標
1、引導學生學習細節描寫及側面烘托的人物寫作方法。
2、引導學生學習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四段、第五段和第八段。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2、學習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3、學習演講的一些技能技巧。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中國文學,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作者怎樣通過敘事來表現人物性情。
難點:作者如何在記敘中加入自己的評論和感受。
【教學設想】
1、適當補充課外資料,如《箜篌引》和《桃花扇》原文,激起學生想象的情感,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更好的體會人物講演時的形象和性格。
2、從課外搜集梁啟超事跡,讓學生講述,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3、練習給課文加旁注是高中生學習語文理應進行的一項專門的基本訓練。本課在練習當中設了一道作旁注的題,是一種引導,以后每學一課都最好照此辦理。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上課之前呢,先請同學們拿出一支筆,一張紙。今天上課之前呢,先讓同學們做個知識競猜題。請根據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誰?
①他聰穎過人,“八歲學為文,九歲能綴千言”。16歲時中舉人,被譽為“嶺南奇才”
②他是中國近代百年歷史中,成就與貢獻巨大的人。
③他是廣東新會人。④他著作頗豐,著有148卷,長達1000余萬字的《飲冰室合集》。
同學們都有答案了嗎?是的,他就是今天我們要認識的主人公――梁啟超。
那說起梁啟超,想來同學們對他并不感到陌生。初中時候歷史書上見過他的名字,我們學《再別康橋》的時候也知道,徐志摩的“情敵”梁思成是他的兒子。那同學們能不能告訴我梁啟超有哪些事跡啊?(戊戌變法、云南起義、康梁)。
梁啟超,中國近代維新派領袖,學者。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清光緒舉人。和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并稱“康梁”。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赴北京參加會試,追隨康有為發動公車上書。1896年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發表《變法通議》,編輯《西政叢書》,次年主講時務學堂,積極鼓吹和推進維新運動。1898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以六品銜辦京師大學堂、譯書局。戊戌變法后逃亡日本。初編《清議報》,繼編《新民叢報》,堅持立憲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紹西文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對當時知識界有較大影響。辛亥革命后,以立憲黨為基礎組成進步黨,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后又組織研究系,與段祺瑞合作,出任財政總長。五四時期,反對“打倒孔家店”的口號。曾倡導文體改良的“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早年所作政論文,流利暢達,感情奔放,頗有特色。晚年在清華學校講學。著述涉及政治、經濟、哲學、歷史、語言學、宗教及文化藝術、文字音韻學等。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從歷史書上,我們知道,梁啟超是個叱咤政壇的人。但同學們知道嗎?他在文壇上也是個不可多得的才子呢!那如果大家想認識一個真實而活生生的學者梁啟超的話,就要讀讀梁實秋寫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板書課題)
二、作者簡介
(學生應明確記憶作家時從三方面著手,即生活時代、有何成就以及主要作品)
梁實秋(1902-1987),中國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原名治華,浙江杭縣(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學于清華學校(今清華大學)。1923年留學美國。回國后,曾先后任教于東南大學、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主編《時事新報》副刊《青光》《益世報·文學周刊》《中央日報》副刊《平明》等。一度主編《新月》月刊。創作以散文小品著稱,風格樸實雋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臺灣省立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續集),文學評論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譯著《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遠東英漢大辭典》。
原名:梁治華
成就:散文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
作品:《雅舍小品》(續集)《浪漫的與古典的》《文學的紀律》《秋室雜文》《莎士比亞全集》《遠東英漢大辭典》
風格:風趣幽默樸實雋永
三、默讀課文,查字典解決不確定的字詞讀音,并思考:
1、齊讀生字詞:戊(wù)戌(xū)叱咤(zhà)蒞(lì)臨
迥(jiǒng)異精悍(hàn)激亢(kàng)箜(kōng)篌(hóu)
酣(hān)暢薊(jì)北
2、文章記敘了梁啟超的哪些情況?——音容笑貌學者風度
3、到清華大學演講的人不計其數,但他們卻沒有給作者留下什么印象,為什么梁啟超卻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說他在演講時有什么特點?請同學們討論他的特點,在文中找出相關語句并參照課后練習一給這些語句加旁批。
板書如下:
肖像:身材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肥大長袍形
梁步履穩健神
任氣質風神瀟灑(瀟灑自信)兼
公眼神光芒四射備
演開場白:獨特(謙遜自負)
講聲音:沉著有力,洪亮又激亢(沉穩睿智)
特內容:豐富有趣,旁征博引(博聞強識學識豐富)
點動作:成為表演,手舞足蹈(自由灑脫)
表情:狂笑太息痛哭(酣暢淋漓感情豐沛)
總結梁任公的形象:撇開政壇上的梁任公不說,在文壇上,梁任公是一個有思想,有個性,感情豐沛,沉穩睿智瀟灑,熱心腸而又謙遜的學者形象。
4、文中是如何展示梁任公特點的?
——對梁任公的特點不是抽象的概說,而是具體化為各種表現,在細節和側面描寫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有形貌特點,表情特點,聲音特點,動作特點,氣質特點,講稿特點等,可以籠而統之概括為:才華橫溢,博聞強記,修養良好,開朗直爽,認真細致,風趣幽默,謙遜而自負,穩健而瀟灑。
5、如何品味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
——對梁任公的外貌描寫:“隨后走進了一位短小精悍禿頭頂寬下巴的人物,穿著肥大的長袍,步履穩健,風神瀟灑,左右顧盼,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傳神。可以分兩層:前一層寫身材、肖像、衣著,后一層寫精神氣質,也就是說既寫實相又寫神采,既遵循人物固有特點,又略有夸飾。“風神瀟灑”“光芒四射”就是夸飾,表達學生對老師的由衷的贊美之情。
6、本文是敘事散文,既有充分的敘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對梁的敬仰、欣賞、贊美之情是怎樣抒發的?
①直接表達
A那時候的青年學子,對梁任公懷著無限的`景仰
B先生嘗自謂“筆鋒常帶情感”,其實先生在言談講演之中所帶的情感不知要強烈多少倍。
C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②半直接半含蓄的表達
A我很幸運有機會聽到這一篇動人的演講。
B他敲頭的時候我們屏息以待,他記起來的時候,我們也跟著他歡喜。
C除了當時所受的感動之外,不少人從此對于中國文學發生了強烈的愛好。
③完全含蓄的表達
A描寫外貌,著重于表現神采,展現一個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風范。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太息。純粹是動作描寫,但讀者仍能從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標題“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以學生的輩分稱呼梁,已是一種尊敬和愛戴。
我校在進行了課程改革的過程中,制定了以“導學法”來帶動教師的教學方式轉變、帶動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的教改思路。數學“導學案”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利用學案導引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遇到問題而自己又不能解決時,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形式促使學生進行主動的知識建構。“導學案”是教師體現此種教育、教學思想方法的知識體系和能力培養的載體,它也引導學生在預習、交流、鞏固復習、確立和使用適當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在剛剛使用的過程中,我還處于摸索的階段,曾經帶給我許多的困惑,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逐漸地發現了“導學案”所帶來的與以往傳統教學所無法體會的收獲。
首先是課堂發生了變化:我講得少了,學生自主探索的多了;學生的思維活了,變得愛問問題了,愛相互之間講解了,愛合作解決問題了,解題的方法多了。最初的我總是放心不下,怕時間不夠,知識沒講到,以后成績下降。但慢慢地我發現我的擔心是多余的,“導學案”的實施,注重了學生的預習,讓學生懂得看書;注重了學生主動學習;注重了小組合作學習。其實,在每一天如果可以提前預習明天的知識,這應該是學好習最主要的前提條件,而現在,通過老師提前發下的導學案預習提綱,他們懂得了該如何預習,預習什么,怎么預習,能夠及時的知道自己對于明天的知識不懂得問題在哪里,可以上課時重點去聽。而對于知識的講解,有的時候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會比老師的講解容易掌握,能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并且他們的小組合作,很能帶動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漸漸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
其次是讓我真切體會到課堂變成了學生的課堂,體現了他們主人翁的地位。解決問題不再依靠老師,而是由他們自己獨立完成或小組合作完成,留給了學生充分發揮的余地。他們也能在合作中,發現許許多多的問題,這樣將知識面打開了不少。
這種新的教學模式能否取得效果,學生如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提高自主的學習能力,我想主要取決于導學案的設計,科學、合理的編制是至關重要的。第一部分是學習目標,明確本節課教學及學習目標;引例要貼近生活,反應本節課的主題;預習掌握要讓學生看完書后,對基本知識、方法進行填空;或者是對相關公式、性質、定理的適當推導;此處是學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識、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欄目,一定要科學合理地設置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探究過程與問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識的填空。第二部分是例題解析和習題處理,要設計具有代表性的例題,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每個例題的后面都要有思路歸納,及時對基本知識、思想方法、規律進行總結,對教法、學法及易錯、易混點進行反思。第三部分是隨堂測評,設計一組層次得當的題目測試學生,了解學生對本課題內容的學習、掌握情況,找出問題,不斷完善。第四部分是課后作業,根據本節課的知識內容,設計一組習題,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最后的部分是課后反思,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找出學生易錯,不懂得問題,留到習題課上重點講解。
導學案的教學是一個教法上的改革,雖然我們處在初級階段,但我堅信,通過我們所有老師共同學習、探索、合理利用,一定能讓它在今后的教學中發揮更好的作用。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