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2
這是世說新語說課稿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文本分析
這是學生所接觸到的第一篇真正意義上的文言文。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注意兩個字:導與趣。
所謂“導”,指在學習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掌握最基本的文言文學習方法,了解最基礎的常識,從而培養最主要的學習習慣。所謂“趣”,需要將文章上出情趣來,讓學生意識到文言文并非難懂、難學,只要發現了其中的興趣就能主動地學習。
在本課的學習中,我將學習的方法分為最基礎的兩條:一是依據注釋解讀文本;二是在翻譯中牢記譯(翻譯)、留(專業名詞、人名等不用翻譯)、調(為保持語句通暢可調換順序)、增(補充語句中的省略部分)四字。同時,我補充了《世說新語》的創作背景(魏晉至唐的門閥制度),同時還將文中一些有趣的故事按照難易程度依次呈現在課堂中,讓學生們發現故事蘊涵的趣味。接下來,再通過朗讀體現出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從而親身地體會這些簡單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文言學習基本方法,通讀全文。
2、結合《世說新語》編寫背景,了解文章特點。
3、品讀文章描寫手法,分析人物個性。
三、教學準備:
《世說新語》相關篇章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世說新語》簡介,強調其因為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世說新語》編寫背景:東漢末年興起了品評人物的風氣,后來發展成選拔官吏的九品中正制,而出身官僚世家的名人自然成為別人的關注與仰慕的對象,他們的生活逸事常常被人們記錄下來,這些小事也往往能夠體現出人物的性格,與他們后來的作為息息相關。這些故事最終在南朝劉宋時期被劉義慶編輯成書,就是這本《世說新語》。
小故事:王羲之坦腹東床,王敦入石崇家的豪廁面無羞色。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報告)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莊重),唯有一郎在東床上坦腹臥,如不聞。”郗公云:“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于是,就)嫁女與焉。
石崇廁常有十余婢侍列,皆麗服藻飾,置甲煎粉、沉香之屬,無不畢備。又與新衣著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廁。王大將軍往,脫故衣,著新衣,神色傲然。群婢相謂曰:“此客必能作賊。”
2、初讀課文
聯系書下注釋,翻譯文本(先讀一篇課文及注釋,學生討論老師指導再回答)
提示:
1、翻譯時依照四字:譯(文中主要字詞全要翻譯,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字組詞或以近義詞替換:如寒雪日——寒冷的下雪天、講論——講解談論、便怒——就發怒)、留(專有名詞或人名不用翻譯,如謝太傅、胡兒、無奕、左將軍王凝之、陳太丘、元方)、調(為語句通暢要在翻譯時調換語句:謝太傅寒雪日內集——在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元方入門不顧——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了家門)、增(補充詞中省略的成分,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她是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過中不至——過了中午友人還沒來;日中不至——你到了中午還沒來。)
2、強調關鍵字詞:
字詞活用(文言文中一些字詞的用法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字詞活用):寒雪日——在寒冷的下雪天(名作狀)、期——約定(名作動)、時——當時(名作狀)
還有一些詞語在文言文中經常出現,也需要我們熟記:然:……的樣子;乃:才;相委而去:而,表承接。
(先講解基本方法,在學生依次翻譯全文時以方法來指導文章并與翻譯結合)
3、細讀文本描寫,把握人物形象:
《詠雪》
①文中寫了幾個人物?在文中找出能夠表現出他們個性的詞語。
謝太傅:欣然、大笑樂
提示:謝安是以喜怒不形于色而著稱的,在一次與友人出海時忽遇風浪,大家都驚慌失措而他卻安然不動。在淝水之戰后戰報送至,他看完后依然平靜地與客人下棋,大家追問他戰況時他才說了句“小兒輩大破賊”。但為什么聽到幾句話就會“大笑樂”呢?他這個表里不一嗎?(他與友人、同僚在一起是很注重形象的,淝水之戰后他的心情其實很激動,以至于走過門檻時木鞋的齒都折斷了。但與家人子侄在一起不再拘束了,顯得非常和藹可親)
謝朗:差可擬
提示:“撒鹽”的比喻不好嗎?(雪驟,雪下大時的確如同鹽向地下灑一樣)并且他能在諸多兄弟姐妹中率先說出,也有不凡的才華。但卻顯得很謙虛。
謝道韞:未若
提示:“未若”,展現了謝道韞的自信。
②為什么謝道韞如此自信,這個比喻有什么不凡之處?請大家比較一下兩個比喻的不同。
提示:飛揚、輕盈的姿態,形態優美而有詩意;引發對春天的暢想,更有神韻。
補充資料:
(1)后人多以花喻雪,大家看看有什么共同點?
怪得北風急,前庭如月輝。天人寧許巧,剪水作花飛。——《驚雪》(唐·陸暢)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春雪》(唐·韓愈)
(以花喻雪,都引發了人們對春天的期望)
(2)蘇軾在他的詞中,兩個比喻都用過:
使君留客醉懨懨。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憶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江城子·大雪。有懷朱康叔使君,亦知使君之念我也,作此以寄之》
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少年游·潤州作,代人寄遠》
在他的詞中,將雪比作楊花時依然將之春天聯系,而用鹽來比喻時卻另辟蹊徑,從味道入手,表現對友人的獨特情感。
③在古代,奉行“女子無才就是德”,謝道韞敢于與兄弟相爭,展示自己的才華,表現出了謝家什么樣的家族氛圍?(同輩間的和睦氣氛)謝太傅“大笑樂”,還有什么含義?(對子侄才華的贊許,為同輩間的關系而高興)
補充材料:謝安對于子侄的教育,手法非常平和。謝朗曾經有一度很香囊,愛不釋手。謝安沒有強迫他放棄,而是與他以香囊為注下賭,他贏了就立刻把香囊燒毀,以此來教育謝朗。
④為什么在文章的最后列舉了謝道韞的父親與丈夫的身份?
提示:古代女子地位不高,主要靠自己的家世來彰顯身份。此處的列舉表現了作者對她的贊許。
補充資料:但謝道韞婚后的生活其實并不幸福,因為王凝之信奉五斗米道,最后竟然在敵人逼近時還自以為能請下神兵助戰,結果與兒子全部戰死。因此謝道韞在婚后郁郁不樂,謝太傅詢問她時,只說了句“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她對自己晚年家人皆盡的生活已經有所預料了。
王凝之謝夫人既往王氏,大薄(輕視)凝之。既還謝家,意大不說(通“悅”)。太傅慰釋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惡,汝何以(為什么)恨乃爾?”答曰:“一門,叔父則有阿大中郎,群從兄弟(堂兄弟)則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⑤這位才女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卻被后人銘記,人們就以“詠絮才”來贊美女子的才華。
《陳太丘與友期行》
①在文中找出能表現友人性格的詞語:
便怒(暴躁易怒)
下車引之(直爽坦誠,知錯能改)
補充資料:
當時士大夫都贊許喜怒不形于色、鎮定平和的個性,而鄙視這種急躁的人。王述雖然做了許多大事,并且官職很高,但平時生活中卻顯得急躁易怒。有次吃雞蛋,因為雞蛋圓滑不好夾,就大怒,拿起雞蛋咬破后用鞋跟來踩,被士大夫傳為笑談。后來他任會稽太守時因家喪而在家守孝,王羲之接任其職,一年多時間過他的家門而不入。
②元方的回答有什么特點?
提示:元方為什么要先說友人無信,再指責他無禮,順序可顛倒嗎?
(友人責罵陳太丘的原因,就是說他無信。因此元方先指出其不守信在先,再指責他無禮就顯得有理有力)
③從中可以發現元方的個性有什么特點?
(清醒機智)
補充資料:
當時人非常尊重家族長輩,在別人面前直呼對方長輩的姓名,即使只是說到名字中的字也是極其無禮的事。西晉時,江南著名的才子陸機、陸云入京城洛陽時,就遇到了北方士族盧志這樣的挑釁。
盧志于(在)眾坐問陸士衡(陸機的字):“陸遜、陸抗(陸機的祖父、父親,均是東吳名將)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與)盧毓、盧珽(盧志的祖父、父親的名字)。”士龍(陸機弟弟陸云的字)失色(臉色)。既出戶(門),謂(對……說)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內,寧有不知?鬼子敢爾!”
陸機的回答是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也可以說有理有節。不過當時他已經是天下聞名的名士,但元方只有七歲,其機智更令贊嘆。
④“元方入門不顧”是否也失禮了?
(友人失禮在先,且元方也不愿掩飾自己內心的憤怒,表現出他耿直的一面)
4、歸納文本特點:
開頭所說的“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具體如何體現?
(通過簡明的語言、神態描寫,展現出人物的個性特征)
五、教后記:
在這次教學中,我把基礎知識學習的內容交給學生完成,讓學生經過討論再依次翻譯全文。在翻譯的過程中,我除了強調學生應當用好書下的注釋外,還將他們的翻譯與提出的翻譯四個方法聯系。從后面的作業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比較好地掌握這一問題。
課中引用了不少《世說新語》的相關故事,但我只把《謝夫人大薄凝之》及《陸機答盧志》這兩篇故事的原文結合注釋呈現給學生,其余故事大多由我來復述故事。我只是希望給學生打開一扇窗,讓他們能夠從這則小故事中看到當時人物的風采。因此,在教學時也會適當增加一些與人物有關的背景介紹。
在朗讀中,要求學生讀出不同人物的語氣與情感,學生在學習過后,能夠比較好地把握語調及語速的變化。我覺得,能夠把學習后的變化讀出來,就可以了。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淺易文言文。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分析人物形象,獲取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
重點詞句的翻譯
課前準備
學生:準備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上課交流。熟讀課文,復述課文。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作者及作品的資料。
教學方式:誦讀、復述、疏通、討論,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內容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出了詠絮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著家庭生活和親情,學生學習起來相對容易一些。
教學過程設計(第一課時)
《詠雪》
一、創設情景 導入新課
(播放《雪絨花》作為背景音樂。)
多媒體展示雪花紛飛的圖片,學生賞析。
然后過渡到問題設計:你覺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進而問他們,既然這樣,你們想知道古人用什么來比喻雪花的呢?從而導入所學課文.
二釋題:
1先指名讓學生介紹
2教師再放幻燈片 ,進行補充說明
《世說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這部書不僅保留了許多珍貴的史料,也因為其語言凝煉、人物形象鮮明成為古典小說的源頭之一。
三、整體感知 自主探究
1學生自由朗讀,教師作點拔。
2學生示范朗讀并做點評。
3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要加以指導,如句讀、語調等。重點突出“讀”的環節,力爭當堂成誦。
4疏通文意
教師要求學生對照注釋,默讀課文,疏通文意,采用圈點勾畫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詞句記錄下來,如重點詞語:“俄而”、“欣然”、“擬”、“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詞句讓學生提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教師要提示學生運用以前學過的加字法、換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組討論 質疑體會
教師導學
1 以小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學生質疑、討論、解疑,教師巡回指導。
2 要求學生寫下討論筆記。把研討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難度的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推選代表提出。全班討論,得出結論。必要時,教師加以點撥。(可不必考慮學生提出問題的順序,教師靈活把握,如重點問題尚未提出,可由教師提出。)
《詠雪》問題組:(可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而定)
a文章開頭一句話,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內容?
b.“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c.聯系上下文,“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體投影下大雪的畫面(讓學生觀察畫面,再討論分析。)
e.撒鹽空中、柳絮因風起兩個比喻,哪一個更好?同時說說還可以用哪些事物來比喻雪。積累幾句詠雪的名句。
學生從不同角度回答,教師給予鼓勵。對于詠雪的名句,讓學生拓展思維。
五、生生交流 拓展延伸
讓學生再舉幾例古人吟詠白雪時用的比喻的詩句。把事先找好的詩句和學生做交流。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韓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李白《北風行》
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
——高群《對雪》
五、運用比喻 想像寫作
古人詠雪的詩句寫得如此精妙——(問題設計)怎樣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歸納:由“形似”到“神似”!
讓學生嘗試比喻句的寫作:
英語中有26個字母,從這些大寫字母中任選幾個,發揮想象,仿寫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進取。
B是兩個聯結的心,是友誼。
C是未滿的月牙兒,是缺憾
學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時適時師生共點評!
六、教師小結及作業的布置。
1教師小結
2布置作業
(一)在讀準節奏,讀出韻味的基礎上,背誦《詠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詠雪的詩句
(三)預習《陳太丘與友期》
板書設計
《世說新語》詠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課時 《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過程:
一、 導入:(先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再逐漸地引入課文)
1、“誠信”和“禮貌”是我們在生活中常提及的'兩個詞,是否有同學能結合自己的生活談談你對它們的認識理解呢?
2、總結學生發言,由此導入新課:
是的,幾千年來“人無信而不立”、童叟無欺的故事不斷地熏陶著我們。老祖宗們反復地告誡我們,誠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得誠實無妄、信守諾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們必須講誠信。
當然在為人處世中,我們還得講禮貌,因為這樣更能使自己受到別人的尊重,為自己迎得別人的信任。還記得歌德曾說過的話嗎?——“一個人的禮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鏡子。”禮貌待人對于個人來講是一個人內在美的體現,是社會交往的需要。接下來,我們就要學習一篇與“信”“禮”相關的文言文。
二、口頭表達活動:
那么,誰能講講這則小故事?(講故事,不是翻譯)(教師進行評價 )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1、放錄音(或師范讀)。
2、指名學生朗讀課文,師正音,辨形。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2—3遍,爭取讀熟。
4、教師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并糾正閱讀中出現的問題。
四、疏通文意
1、生譯為主,師提示重點詞、句。(放幻燈片)
期:(古義)約定、(今義)星期。不:現寫作“否”,表示不。
引:拉。 過:超過。顧:回頭看。 委:丟下、拋棄。
2、〈1〉、小組成員結合課文注譯進行翻譯,并把不理解的詞句勾畫出來,全班一起討論解決。必要時,教師精講點撥。
〈2〉、師生共同明確這則短文的重點詞句,并識記。
五、分組討論 質疑體會
師預先準備,與學生的質疑相結合。
〈1〉友人未到,陳太丘就獨自走了。假如你是陳太丘,你會怎么做?
(可以選擇陳太丘那樣“舍去”,因為友人不守時,也可以選擇再等等或打電話問明情況,表現你的態度)。
〈2〉哪些言行表現了陳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當父母問年僅七歲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簡單的回答“已去”,而是詳細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當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與人其行,相委而去”時。元方義正嚴辭地進行駁斥:“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這些都表現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漸,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你認為元方這樣做是否失禮,為什么? (如答失禮,理由可參考:元方批評友人無理,自己更應做到有禮——友人已經認錯,又是父親的朋友,是長輩,即是有錯,也應以禮待之。如答不失禮,理由可參考:友人失約在先,是無信;友人罵元方之父,是無禮;對七歲的孩子不應求全責備)
〈4〉假如第二天陳太丘與友人見面,請設想一下,他們倆各自能說些什么?(開放性試題,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針對上述問題及質疑采用多形式解答:問題1、2由小組內成員自行討論解答:問題3、4、5、師指導生解答。
六、 美文共賞活動(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說新語》。與《期行》進行比較閱讀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至,謂巨伯曰:“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賊相謂曰:“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遂班軍而還,一郡并獲全。
七、一文一詩活動: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之習乎?——孔子(讓學生識記)
八、小結
比較兩篇文章在內容上的異同:
《詠雪》描寫了人物群像,
側重表現了謝道韞的文采。
與孩子有關
主要描寫了元方,側重表現了
元方的懂禮識儀,聰明剛正。
九、布置作業
課本劇表演活動
課外小組成員根據《期行》的內容,適當分配角色,自編臺詞,編排課本劇。(目的:深入體會文章主旨,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
教學目標:1、閱讀課文,掌握文言實詞的含義,準確翻譯文章。
2、體會《世說新語》二則的寓意,學習古代兒童的優秀品質。
3、加強對古詩文的朗讀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教學重點:準確翻譯文章,體會《世說新語》種“以事見人”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學習古代兒童的優秀品質。
教學方法:自讀自悟
教學準備:文字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情引趣,導入新課。
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世說新語》的小故事,如《司馬光砸缸》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新課。
二、了解背景,拓展知識。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的臨川王集結門客編撰的,它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三國至兩晉時期士族階層d的言行風貌和逸事所語的筆記小說。
三、 自主學習,探究理解。
1、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把句子讀通順。利用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教師巡視指導。
2、 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 指名讀課文,了解學生讀文情況。
(2) 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理解詞語。
(3) 在重點理解詞語基礎上,翻譯全文。
四、 啟發思考,明確寓意。
通過讀文,你知道文中這兩個小故事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指名朗讀以讀促講
指名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深化主題。
1、討論:讀了這兩個小故事,你有什么收獲?
2、交流:你應該學習這兩個故事中哪些人物的好品質?
《世說新語》兩則優秀的教學設計范文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誕生過無數著名的傳世名作。而古代小說又是其中最燦爛的一個部分,大家知道哪些古代小說呢?但任何一個偉大的作品都是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古代小說的源頭在哪里?六朝時期風行一時的筆記體小說就是古典小說的搖籃。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世說新語》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世說新語》,劉宋臨川王劉義慶編著。主要描寫從東漢到劉宋時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傳聞、軼事,以短篇為主。全書共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夙慧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世說新語》兩則優秀的教學設計范文
通過本次學習希望大家能夠達到以下目標:
1、學習一些摹景狀物、刻畫人物的手法
2、積累常用的文言詞語。
3、學習古人機智、誠實等美德
一、 疏通句篇
1、 學生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劃分正確停頓。(自讀過程中有疑問則舉手提出)
2、 請學生試讀課文
3、 教師范讀
4、 學生齊讀
二、 理解文義、探究深層含義
1、 結合書下注釋,理解句意、文意(如有不懂的地方可由全班討論)
2、 請大家在討論時注意下列句子中的詞(1)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兒女:子侄輩,現代專指兒子和女兒。俄而:不久,一會兒。驟:迅速欣然:高興地(2) 空中撒鹽差可擬 擬:比,比擬(3) 未若柳絮因風起 未若:比不上(4) 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期:約定 乃:才(5) 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約會,約定。 委:舍棄。(6) 元丘入門不顧顧:回頭看文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么不同?(“君”是有禮貌的稱呼對方;“尊君”是對別人父親的尊稱;“家君”對人稱自己父親時的謙詞)請學生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內容
3、 提問:大家對于課文有沒有什么疑問?(引入下面的問題)(1) 文中的這一家人是在一種什么樣的氛圍下聚會的?(輕松,溫馨)從哪里看出來?(內集,欣然,大笑)(2) “公大笑”一句中省略了謝安的話,如果你是謝安,你會說出什么話來?為什么把雪比作“柳絮因風起”比“撒鹽空中”好?(前者較有韻味)(3) 文末為什么要強調謝道韞是王凝之的'妻子?(表示一種贊揚與敬佩)(4) 從文中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陳太丘的朋友是個什么樣的人?(暴躁、易怒)(5) 結尾處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如果你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辦? (6) 讓學生表演這篇的情景。(7) 齊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來。
4、 總結:全文以寥寥數筆,就將當時的環境和一個生動的人物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作者能做到這一點,關鍵在于他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煉生動的語言,點出了人物與環境的特點,使之躍然紙上。
三、 拓展延伸
1、 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種寫作手法,我們先看看蘇軾的兩首詞,都與飛雪有關,都表達了思念之情。去年相送,馀杭門外,飛雪似楊花。今年春盡,楊花似雪,猶不見還家。水晶鹽,為誰甜?手把梅花,東望陶潛。雪似故人人似雪,雖可愛,有人嫌。這兩首詞把景色和人物情感交織在一起,大家能不能想一些恰當的比喻來形容不同的雪景。
2、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 :“吾(于)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為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1) 用自己的話復述原文的內容。
(2) 陳季方真的不知道自己父親有無功德嗎?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