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3
這是二年級數學分桃子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通過對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體會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從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諦。
2.學會本課的9個生字及出現的新詞。
教學過程
一、啟讀,激趣質疑引入文
1.教師動情地講述《一個大學生的故事)。
同學們,當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刻,你會是什么心情?
(學生的回答可能有:高興、激動、興奮……)
是啊!的確是一個令人無比激動的時刻,然而有這樣一位大哥哥,在接到*首都師范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時,卻憂心重重,不知所措。(學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他是個從小失去父母的孤兒,姐姐為了照顧他,輟學工作,賺錢供他上學,對他照顧得無微不至,呵護得無可挑剔,從小到大十幾年不讓他干任何家務活,只要求他努力學習。讀到高三畢業,他連自己的襪子都不會洗,方便面都不會煮,更不愿與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際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無奈,又喜又憂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學報到,但學校不允許這種情況的陪讀,姐姐千叮嚀萬囑咐后擔心地離開了。他堅持不到3天便哭著打電話要姐姐來接他。因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頭學習,他一切都不會做。結局是遺憾而又令人無奈的,他退學了,與已經實現的大學夢想做了最后的告別。
2.請學生自由發言。聽了這個真實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結:同學們,我們這位可悲的大學生為什么會有如此結局?是他的錯?是愛他的姐姐的錯?還是誰的錯?今天我們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尋找*。
二、初讀,整體感知觀其貌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減字、不錯字。
2.小組交流自學生字詞的情況。
3.教師請舉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學串讀課文。
(師生共同正音,并對他們積極讀書的態度予以表揚。)
三、精讀,潛心會文領其意
1.教師:同學們,讀書只做到正確流利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把書讀出情、讀出意、讀出味、讀出神,同學們經過自己的努力一定能達到這樣的要求,那么大家剛才提出的問題一定會迎刃而解。
2.再讀課文,畫出你認為含義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3.反饋學生畫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抓住重點句段,感悟育人真諦。
學習12、13自然段。
①指名讀。想一想:這兩段主要講什么?
②逐句品讀。引導學生讀懂每句話的意思,并相機指導朗讀。
(學生之間互動競爭,進行朗讀比賽。)
③全班交流自己從讀中體會到了什么?
④教師小結。
學習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課文,全班齊讀。
②自由朗讀,小組交流讀后的感受。
③小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師引導理解:”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自主的心。”
④學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讀。
學習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讀的同學一起讀。
②小組討論:桃花心木為什么不會枯萎?
③全班交流。小組派代表發言,師生共同評議。
四,展讀,聯系實際話育人
1.分角*表演,種樹人與“我”之間的交流。
.①同桌組合練習。②推薦上臺表演。要求:注意人物的身份、語氣、可以自由發揮。
2.聯系你的生活實際,談談你的想法。教師與學生互相交流。
3.教師小結:同學們,成長為一棵抵御風雪,頑強生存的參天大樹的確要付諸于不懈的努力。在挫折與逆境中鍛煉、成長,才是我們應該走的成才之路。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讀自悟中,感受夾竹桃花的花*“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長“韌*可貴”的特點,品味課文的語言。
2、借助畫面,感受意境,指導誦讀。
教學過程:
一、出示畫面,引導觀察:
1、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林老師給大家帶來了兩盆美麗的花,請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嗎?(板書:夾(jiā)竹桃)
沒錯,這美麗的花有個富有詩意的名字叫“夾竹桃”。請注意這里的“夾”讀第一聲,讓我們齊讀。
2、夾竹桃多么富有詩意的名字,有沒有同學對這個名字感興趣?請大家結合圖來研究研究,說說你的想法。(夾竹桃因為葉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們給她取了這樣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3、讓我們再來仔細觀察觀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樣兒的,你覺得她怎樣?(根、干、枝、葉、花)。
4、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語言學家季羨林先生對夾竹桃情有獨鐘,他曾為夾竹桃專門寫下了一篇優美的文章,這就是我們今天共同學習的第17課。
二、瀏覽課文,初知大意:
1、過渡:那么,季先生筆下的夾竹桃是什么樣兒的呢?讓我們打開書好好讀讀課文。昨天,袁老師已經和大家初讀了這篇文章,現在請同學們瀏覽一遍課文,回憶課文的大意。
2、學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筆下,濃墨重*的展示的是夾竹桃的“花”。(板書:花)(“花”這個字是課文中出現頻率最多的一個字。)
4、請同學們再認真默讀一遍課文,找出文中直接寫夾竹桃“花”的自然段,在開頭畫上三角符號。然后讀讀這些自然段,看看夾竹桃的花有什么特點。
5、學生討論:第2、4、5自然段。(花的特點暫不討論。)
6、過渡:咱們六(1)班的同學真不簡單!書讀兩遍,大意自現。那么,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走進夾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賞她、品味她……
三、學習第2自然段:
1、誰愿意帶我們到季先生家的大門內,看看那兩盆夾竹桃呢?指名學生朗讀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兩盆夾竹桃了嗎,她是什么樣兒的呢?用“——”畫出直接描寫花的語句,自讀自悟,夾竹桃的花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學生交流討論:(聯系畫面)紅*——火;白*——雪;不相容——融洽。(俗話說“水火不相容”。)
4、看到這樣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書: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覺得這景象奇妙而有趣?請你試著讀出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邀請幾位“諸葛亮”出主意)。
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們來誦讀記憶,看畫面試背。
四、學習第3、4自然段:
1、過渡:第2自然段對夾竹桃的花已經作了細致的描寫,為什么接下來在第4自然段中還要寫夾竹桃的花呢?這其中必有緣由,讓我們來共同讀讀第4自然段。
2、自讀自悟,這段寫了什么。夾竹桃花期很長。(用最簡練的文字來概括)
3、用“~~”畫出描寫夾竹桃花期很長的詞句,自讀自悟:說說你從這些詞句中是怎樣讀出花期很長的。
4、四人小組進行交流。
5、討論:(1)、又開出、又長出(注意這句話中句號若是改成省略號就更準確地說明夾竹桃的花期之長。);
(2)、看不出、也看不出、無日不迎風吐艷;
(3)、無不奉陪。(課件出示文字。)
6、有沒有同學在讀“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這句話時,想到了課文第3自然段?說說你的想法。
我們先請位同學讀讀第3自然段,看看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別之處?
一百多字,十四種花,沒有一個字寫夾竹桃的。那作者為什么要寫這段“離題”的內容呢?(課件展示十四種花,對比襯托夾竹桃的花期之長。)
7、了解到夾竹桃花期很長這一特點后,你對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長,韌*可貴?。┠阏娴挠X得它韌*可貴嗎?請你讀讀這個反問句:這一點韌*,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少F嗎?
8、自由練讀,揣摩如何讀好這段話。全班交流。指名朗讀,讀后評議。請四位學生分句讀,閉眼想象夾竹桃一年三季,花開不落的可貴韌*。試背。
五、設置懸念:
夾竹桃的花*奇妙有趣,花期之長韌*可貴,讀到這你們是不是也喜歡上了這夾竹桃?告訴大家,夾竹桃的妙處還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夾竹桃別有一番情趣,讓我們下節課再接著去領略她月下的撲朔迷離的風姿吧!
板書設計:
17、夾竹桃
花*——奇妙有趣
花期——韌*可貴
花影——?
教學目標:
1、初步體驗除法與生活的聯系。
2、通過具體情境使學生初步體驗平均分的過程。
3、通過分一分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作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圖片。
學具準備:圓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師:在大森林里,住著小猴子一家人,有一天小猴兄弟倆遇到了一點小麻煩,爸爸買了8個桃子要分給2只小猴,該怎么分呢?小猴子們想請大家幫忙來分桃子,大家愿意嗎?(板書課題:分桃子)。
二、合作分一分,探究新知識。
活動一:請同學們用你手中的小圓片代替桃子幫他們分一分。
1、匯報分的情況。(全班匯報,說出各種分法,并板書)。
2、師:在這些分法中,你認為哪種分法小猴們最滿意?說說你的想法。(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同樣多、一樣多)。
活動二:
(1)師:這時猴爸爸又拿出6個小木塊,請小猴分成2堆,猜猜看小猴會怎么分?(同桌互相討論)。
(2)同學們同桌合作用小棒分一分。
活動三:認識平均分。
(1)師:小猴跟同學們學到了新知識非常的高興,他們準備把好消息告訴小貓,可是小貓正在為一件事發愁呢。
(出示):要把12條小魚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要同樣多,怎么分?同學們幫幫它們吧。(4人小組用小棒擺一擺,說一說)。
(2)交流匯報:12條魚平均分給4只小貓,每只小貓分到3條魚。
(3)學生總結平均分東西的方法。結論:把每一份分得一樣多叫平均分。(板書)
活動四:鞏固平均分。
(1)師:小猴告別了小貓又來到小*家,小*也有問題沒有解決,讓我們也幫幫小*吧?。ǔ鍪绢}目請學生讀32頁第3題)。怎么分?誰來圈一圈。
(2)嘗試用完整的話匯報。
三、實踐應用。
師:小猴在外面玩了一圈回家一看,家里來了那么多客人,猴爸爸說,快來、快來,幫爸爸擺筷子。(33頁第1題,課件出示12根筷子,學生用手中的小棒擺一擺,借助生活經驗,進一步體會平均分)。
師:吃完飯,猴子兄弟回到自己的房間做作業,弟弟不小心把鉛筆撒了一地,請大家幫猴子兄弟分一分。(引導學生完成第2題)
師:猴爸爸拿出9個汽球要平均分給4個客人,大家幫猴爸爸分一分。”(引導學生完成第4題)。
四、總結全課。
師:今天同學們幫助小猴解決了分東西的難題,小猴謝謝大家!請大家回想一下,你從中學到了那些知識?
板書設計:
分桃子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第54—55頁。
教材分析:
本課教材編寫的主線:創設情境、引出問題一自主*作、解決問題一觀察思考、理解算理-鞏固應用。教材創設猴子兩次分桃子的教學情境,第一次是2只猴子分48個桃子,學生已經會用口算的方法計算,在這里主要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學習除法豎式的寫法及豎式中每一步運算的意義。第二次是3只猴子分48個桃子,十位上的數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豎式計算。除法豎式的形式和結構與加、減、乘法有很大的差別,理解并掌握除法豎式中的分段計算是教學重點。教材充分利用學生能夠平均分實物這個已有經驗,把除法豎式的寫法和*作過程結合起來,使學生真正理解豎式每步的含義。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兩(三)位數的計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經歷觀察、*作、推理等活動,并在合作中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
1、掌握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
2、通過擺小棒,討論等,將具體*作和抽象算式進行聯
系,建立解決問題的數學模型。
教學難點:理解列豎式計算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算理。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小棒、
教學流程:
一、復習引入
1、課前熱身,小猴子爬山。(課件出示一些整十整百數除以一位數的題目,或者直接使用乘法口訣就可以得到結果的題目,讓學生回憶起這些題目的做法)
60÷340÷280÷490÷3800÷2
24÷642÷772÷836÷648÷4
學生口答,有答錯的集體口答訂正。
二、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探究
你們知道,小猴子上山干什么嗎?今天是豐收的日子,猴子學校的老師帶著猴子們來到山上的桃園一起采摘桃子、、、、、、
想一想:這兩個猴子圍在這堆桃子前,在商量什么呢?(引出桃子數、猴子數、等信息)怎樣分才公平呢?你們愿意幫助它們分一分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分桃子。(板書課題)
(一)探究新知,“48÷2的算法及算理”
1、你們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2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到多少個桃子?)
2、探究方法。
(1)你們能列出算式嗎?
(2)能不能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方法來解答?請同學們嘗試著自己做多種方法嘗試解決
師:下面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來研究,可以擺一擺,也可以算一算。
(學生用小棒代替桃子,分的一堆一堆的,有的在練習本上計算,有的……)分完后匯報。
師:同學們怎么分的呢?誰來說一說分的過程。
生1:我用小棒當桃子,10根小棒一捆,每只猴子分到兩捆,又分到4個,就是24個。
生2:我是用口算,先算40÷2=20,再算8÷2=4,20+4=24,
所以48÷2=24。
生3:我是列豎式計算的。
師:誰還用豎式計算的呢?請這位同學上臺板演。
師:(指著同學的算式)你是怎么分的能給大家說一說嗎?
生3:因為40÷2=20,把2寫在十位上,8÷2=4,把4寫在個位上,2×24=48,所以48÷2=24
師:肯定這位同學做法是對的,表揚大膽嘗試的做法,為了能清楚地看出分的步驟,這道題的豎式可以這樣列:師與生共同完成豎式,師認真講解豎式列法。
(二)情境延伸,自主探究48÷3的算法及算理
1、出示三只小猴子的圖片,繼續講故事,引起學生興趣。
提問:它想干什么?引出3只猴子分桃子的情境。
板書問題:有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猴子,每只猴子分多少個?怎樣列式呢?
2、自主探索計算方法
師:請同學們動手分,邊分邊思考,把48個桃子平均分給3只小猴子,應該先怎么分,再怎么分,根據分的過程,試著列出除法算式。
(學生開始動手分,有的擺小棒,有的列豎式,有的……)
師:分完后,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分的,然后匯報。
學生匯報:
生1:我把10根小棒分成一捆,分了4捆,還余8個,3只小猴子每只1捆,還剩一捆零8個,也就是18個,剩下的18個,每只小猴再分到6個,6+10=16,所以48÷3等于16。
出示課件:演示分桃子的過程,與學生的分法對照。
誰來說說怎樣列豎式計算呢?一生上臺板演并匯報。
其他生評價該學生的表現。
師:現在,老師有疑問了,我不明白怎么把算式和分法聯系起來呢?這樣吧,再來演示一次分桃子的方法,我們共同結合分法來豎式計算,好嗎?
師生共同完成豎式。
(三)、總結歸納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齊讀一遍。
三、情境再現,鞏固強化。
(1)三只小猴子拿著分到的桃子高高興興回家去,在路上碰到了智慧老人,智慧老人想考考它們,給它們帶來了一組練習題,做對了就拿著桃子回家去,否則就留下桃子,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幫小猴子嗎?(愿意)
出示55頁練一練第一題(小猴回家)
先估計,再計算
學生*做,指名四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重點指導豎式的寫法。
(2)實際應用,拓展思維
出示:大青蛙說:我4天大約吃60只害蟲。
小青蛙說:我5天大約吃70只害蟲
師: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1:大青蛙平均每天吃多少只害蟲?
生2:小青蛙平均每天吃多少只害蟲?
生3:哪只青蛙每天吃的害蟲多?(課件出示)
師: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解答。
展示反饋,教師小結:同學們不但豎式除法學得不錯,并且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
四、總結收獲,布置作業。
同學們,小猴子們這節課收獲了果實,你們收獲了什么呢?我們來交流交流吧?。ㄉ涣魇斋@)
布置作業56頁1——4題
五、結束教學,提出希望。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