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
這是《班主任培訓模塊活動》主題班會反思,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會議總體簡述:有幸參加了2018年第十屆北海教育周活動班主任培訓模塊的活動。北海的教育周活動陣容強大,班主任培訓模塊是由華中師范大學道德研究所具體設計課程并現場指導,……杜世忠教授親自帶隊,參與人員還有……我有幸作為其中一員參與上課、交流和學習,收獲非常多! 一天的活動安排緊湊,上午分三個學段各有兩節班會+專家點評+學員互動,下午聽當地五位名班主任培養對象講述他們的成長故事,一個微講座,加上兩位博導的點評。全天干貨滿滿,碰撞多多。
有幸作為其中一員參與活動,記錄下本次活動我的收獲我的思考:
(一)上午兩節主題班會及專家點評
上午分了小學、初中、高中三個會場,各兩節班會及說課,加上專家點評及與與會者互動。我有幸和北海藝術設計學院余春秋老師在小學會場各上一節班會。
第一節課是余老師的《友愛殘疾人》班會,余老師整個課堂環節設計很精細,從開課的圖文音樂導入,到后續的個體的、小組的、全班的各種體驗活動,比如“蒙眼走路、單手系紅領巾、無手寫字、手語交流”等活動讓孩子們切身體會殘疾人生活的不易。而后播放《千手觀音》視頻片段及演員們的日常排練視頻,帶給孩子們心靈的觸動不言而喻,后續的聯系生活學生的認知自然得到了升華。
相比余老師的課,我的課則顯得“隨性”很多,我沒有那么精細的預設性環節,更多的是在大環節之下的課堂生成。《時間去哪兒》這節班會上過四次,去年秋季分別在本校六年級同事班級和重慶市某所重點小學六年級某班上。時隔一年,十一月初在自己所帶的四年級班上了一節,之后到北海來。太贊同“教學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句話了。較之去年在本校試講之后再到重慶教科院組織的主題研討活動的兩次授課,學生雖然來自兩個不同的城市,但是課前預設的基本走向(比如家庭作業負擔及完成情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課堂上的很多生成也在意料之中。而今年這次給我最大的挑戰是北海的學生學情與深圳和重慶的孩子大不相同。本質的不同就是北海的孩子學業負擔較之深圳和重慶的孩子要輕松不少(其中英語一周也就是兩節課,且英語家庭作業量極少),而在北海,從課前十分鐘接觸及課中孩子們的自然流露中,北海的家長對孩子學習要求相對寬松,孩子們也沒有這么多的培訓班。那么,和這樣一群基礎現狀的孩子聊“時間管理”最契合他們當下需求的應該著力點在哪里?這是我在課堂應變中思考最多的問題。
值得自我欣慰的是,雖只在講課前私下與這班學生見面不夠五六分鐘,但是正式開課前自己“靈感乍現”的課前互動,課堂上師生關系瞬間變得很自然、和諧,孩子們狀態極好,課堂習慣好發言也很多出彩之處。自己在應對新的學情時也還算從容,能夠從學生的回答中捕捉和轉換到學生當下需要,也是值得探討的核心問題上來——如何優化自己的時間分配,每晚有相對的閑暇,我們如何更好的安排自己的生活?(作為即將升入初中的學生,也同時作為一個有著自己興趣愛好的孩子,一個健康成長中的人,一個家庭中的一分子……)
遺憾地這些新的生成思路和討論來自課堂情景之中,在來之前所準備的各種素材中,這方面的有所欠缺,所精心準備的一段視頻等不是本班學生的最需要(只好很快掠過),因此自感課程手段單一了些,這與在上課前未曾預設到這些問題有關。這與來北海之前與北海這邊缺乏交流、自己“功課”做得不夠充分有關。不過,真的很感謝華師大道德研究所團隊,讓我有了這樣一次全新的體驗,且課后還有全國著名德育專家杜時忠教授的點評和與北海名班主任之間的互動,收益就更多了。
(二)評課環節,互動形式與專家點評帶來諸多收獲
講課結束,我和余老師簡短“說課”之后,就到了評課環節。很喜歡杜時忠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的平易研討風格,任何時候,專家們總是耐心傾聽大家的發言,之后再以四兩撥千斤的精要點撥或總結來或補充或提升大家的認知。班會評課環節亦然。
小學班會評課主持人是杜教授,在他帶動下,大家把“秧式”前后座位迅速圍成圓圈,會場迅速變成了一個圓桌會議的形式,大家圍坐在一起的形式變了,心境和感受也自然跟著變了。時間有限,教授簡明扼要地說了發言規則以示公平后,從名班主任培訓班學員的點名、輪流補充到群體間的“搶話筒”自由發言,其樂融融,觸動多多。
教授點評時針對兩節課,兩個不同的主題,兩個授課者面對的不同挑戰,從共性到個性,從整體到細節,從班會課程意蘊到班會課內部結構,強調主題班會重點在于針對學生生活的問題進行引導,發掘有意義的主題很關鍵……點評的不只是兩節課,而是針對主題班會做了精要的點撥與指導。(見當天的部分筆記)
分享: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