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18
這是《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班會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活動目的:
1.通過故事會,培養同學們語言表達能力和表現能力。
2.感受科學家善于觀察,勤于思考,敢于嘗試的個性品質,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意識,產生向科學家學習的愿望。3.面向全體學生,普及科學知識,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
4.通過科學家的事跡,激勵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抱負。
活動準備:
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科學家故事的圖片、影片等,并且每人學會講一個科學家的簡短故事。
活動過程:
一、引題談話。激發同學的興趣
通過《我叫“神舟號”》這篇課文導入,問學生:“神舟號”是誰造的?引出科學家。
問:1.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科學家呢?
2.那你們了解他們的故事和發明嗎?
二、牛頓與萬有引力的故事
今天老師要講一個科學家牛頓的故事,你們想聽嗎?
講牛頓的故事,引出話題。
1.老師講牛頓坐在蘋果樹下發現萬有引力的小故事。
要求:請同學們仔細聽,聽完你告訴老師你聽到了什么?
2.提問:你們知道牛頓是誰嗎?他是怎么發現萬有引力的呢?
聽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向科學家牛頓學習嗎?
三、故事大擂臺: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的故事
世界上的許多發明家就是從自己生活中發現問題,從而發明出對我們生活有用的東西。下面就來聽聽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的故事。
1.請同學們講述你所知道的科學家的故事。
鼓勵學生大膽講述自己執導的科學家的故事,要求能清楚地講述事情的前后經過,故事完整。
2.引導同學們認真傾聽同伴的故事。
師提問:剛才大家故事中一共講到了那幾位科學家?他們發明了什么?你佩服他們嗎?為什么?
3.說說自己了解的科學家格言
(1).“難”也是如此,面對懸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條縫來,但用斧鑿,能進一寸進一寸,得進一尺進一尺,不斷積累,飛躍必來,突破隨之。——華羅庚
(2).我真想發明一種具有那么可怕的大規模破壞力的特質或機器,以至于戰爭將會因此而永遠變為不可能的事情。——若貝爾(瑞典)
(3).我平生從來沒有做出過一次偶然的發明。我的一切發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和嚴格試驗的結果。——愛迪生(美國)
(4).對搞科學的人來說,勤奮就是成功之母。——茅以升(中國)
(5).我們在享受著他人的發明給我們帶來的巨大益處,我們也必須樂于用自己的發明去為他人服務。——富蘭克林(美國)
(6).我的人生哲學是工作,我要揭示大自然的奧秘,為人類造福。——愛迪生(美國)
四、動手實踐,放飛希望
師:隊員們你們想不想親手折紙飛機?
同學們,讓我們比一比,誰折得快,誰折得好,誰又操作得好?預備,開始。(全班分小隊進行折飛機。)分小組比賽,決出班級前三名進行頒獎。
師:同學們,在活動中,你們玩出了童年的多彩和快樂,玩出了“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與興致。
在學科學中,你們學會了善觀察、勤思索、多動手、勇創新。
希望同學們插上科學的翅膀展翅翱翔。
五、學生表志,向科學家學習。
1.今天同學們聽了這么多科學家的故事,并動手實踐了一下,還知道了他們發明的東西,我們一定要學習科學家們遇事多動腦筋,肯吃苦,善于思考,勇于實踐,尊重事實等優秀品質。
2.同學們長大后想不想也當科學家?
3.師:你們要好好學習科學知識,善于觀察思考,長大后當一名科學家。我們要像科學家那樣不但敢想更要敢做,希望在將來為科學多創作、多發明,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讓我們一起來唱一首兒歌來結束這次的活動。
兒歌《我有兩件寶》
我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雙手會勞動,大腦會思考。
動手不動腦,啥也學不好。
動腦不動手,本領學不牢。
動手又動腦,才能有創造。
創造靠勞動,全用手和腦。
四、總結:(老師)
希望同學們在科學的海洋中盡情遨游,爭做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新時代的主人。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