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04
這是《怎樣增強記憶效果》班會教學設計,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前段時間聽魏書生老師的報告,收獲更多的是理論層面的知識。回來跟同事聊起來,前些年魏老師做報告時多是講班級管理的實際操作較多。想來畢竟是大教育家,估計是由實際操作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了。這樣的報告對于我是非常受益的,對于我的學生同樣也非常受益---聽報告時收獲了魏老師一本實操性很強的書《好學生好學法》。據說這本書是他在一線的時候編寫的,對于一線的我來說這些知識可以更具體的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
魏老師提倡的“遺忘曲線與及時復習記憶法”。我在學習《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時找到了相關的理論依據,讓我更確信是值得嘗試的方法。我看到成績落后的同學很多不是因為畏懼新知識不愿學,而是自知落下的太多,沒了學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更沒有找對學習知識的方法。我想,應該把它作為一個班會來開,讓更多的孩子知道自己的頭腦記憶原理和特點,并學會更好的運用自己的頭腦,在智力學習中爭取做到事半功倍。
具體流程:
一、提前讓學習成績較好的同學看下魏老師提到的幾種記憶方法:列表記憶法、鏈式記憶法、口訣記憶法、諧音記憶法、分段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朗讀記憶法、重復記憶法等。給他們一個分析自己記憶方法的榜樣,以便他們能更具體、更有效的在班會上分享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二、大家各抒己見,尋找更多記憶好方法,并有多名同學負責記錄整理(后一位同學在發言時不要重復前一位同學的記憶方法)。多種多樣的記憶方法都是有共同規律可循的。
三、師生一起學習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的記憶規律曲線:
(記憶效率開始很高,記憶內容是比較多的,即遺忘的較少。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的效果開始變差,記憶內容也越來越少,即遺忘的較多。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記憶內容的量開始趨于穩定,即知識的遺忘量也趨于穩定。整體來看記憶內容的量是先多后少,遺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為了得到良好的記憶效果,要做到及時復習。)
科學家后來的的研究還告訴了我們:
一、如果等記憶內容完全忘記以后,再重新記憶,不如在記憶還沒有模糊時,及時復習,加以強化。
二、在學習記憶9小時之內趁大腦中還有記憶痕跡時,重復復習,雖然只花10分鐘時間,都比5天以后花1小時復習效果更好。
三、但是,在剛記憶不久(半小時到1小時)遺忘率尚不高時,就重復的復習,是沒有什么意義的。
我們再來看看魏老師和他的學生們都是怎么做的?
例如:英語課上,我們學會并記住了20個單詞,甲同學當天晚上用10分鐘復習,第二天早晨又用了10分鐘復習,晚上仍用5分鐘復習鞏固。乙同學就不然了,他在英語課上也學會并記住了那2 0個單詞,當堂反饋測驗,他跟甲同學一樣得了滿分。但是,他當天晚上沒來得及復習,第二天早晨、晚上,竟忙著做數學題了,也沒顧及復習英語。第三天清晨,他一下子用了25分鐘復習那些單詞,第五天,老師又進行測驗,甲同學得分明顯高于乙同學,原因是甲同學遵循了復習的及時性原則。
從1979年起,我們班同學就研究艾賓浩斯保持曲線,細心的同學們多次進行實驗,找到自己遺忘的大致曲線,然后根據不同的記憶內容,確定復習的最佳時間。
有的人說,在最佳復習時間,分段認真復習8次,就成為永久性記憶了。同學們對此并不輕信。有的生動形象的知識點,復習一兩次就經年不忘,個別極抽象的概念,分段復習10次,半年不用也不會忘。不管怎么說,容易忘的知識及時復習,記憶還是持久得多。
我的建議:當天學習的新知識與下午自習課時,每科用5—10分鐘再看一遍。第二天晨讀用約5分鐘再看一遍,下午放學后用約5分鐘看一遍。對于舊知識的最佳復習時間是:即將忘記時,有模糊記憶,但回憶不具體、不清晰時。
當然,記憶方法因人而異,全看自己平時習慣用哪一種,喜歡的、常用的、有效的、就是好方法。
備注:
1、人21天可以形成一個習慣,給同學們一個月的時間,嘗試適合自己的記憶方法,自己做好記憶效果記錄。
2、一個月后我們來檢驗大家的收獲。可以分享你的記錄,也可以通過自己成績的變化分享效果。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