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5-20
這是《循環日記》令人回味的班會課反思,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提倡學生寫日記,是許多一線教師的主張。日記幫助學生積累素材,記錄心情,也為寫作水平的提高助力。
但是對學生而言,每天寫日記那是“為伊消得人憔悴”,然師命難違,只得絞盡腦汁,于是乎抄襲者有之,胡諏者有之,矯揉造作者有之,潦草交差者比比皆是。教師批閱這樣的日記更覺索然無味。
管建剛老師說過:“寫作,是為了交流。寫作和發表,不是婚姻關系,就是血緣關系。”為什么有些人愿意自己寫博文,就是因為博文滿足了人的表現欲和交流欲。一、傳寫日記 建立班級動態網
循環日記是團隊的日記,是公開的日記,是有著一大群讀者的日記,對學生來說,教師的評價具有專業性和權威性,而同學對他日記的評價更有親和力和說服力,所以學生的寫日記積極性都很高。學生們越發留心觀察身邊的所見所聞,越發深刻地走進自我內心深處,于是所寫的內容更廣泛,有的記錄班級生活小事,有的反饋身邊出現的一些問題,有的傾吐內心的委屈與憤懣。
描寫每天發生在教室里雞毛蒜皮的事情,發表自己對某堂課、某件事的看法,成了學生們津津樂道的日記題材,班級的每一個學生都成了這個集體的管理者和參與者,循環日記本,無形中架構起整個班級的動態網。教師在批閱日記時,也成了他們的大“粉絲”,與學生的關系更親密了。
軒是一個平時學習不用功的女孩,有一天,我在批閱日記的時候讀到她寫的一段話:“我是一臺坐落在六(4)班的電腦。我十分幸福,也十分快樂。自從六(4)班的同學來到這個教室,我就想盡辦法與他們交好。好景不長,期中考試即將來臨,同學們進行了魔鬼式訓練,因此,我的身體也被迫進行了魔鬼式訓練。老師們不停地敲擊我的牙齒,不停地強行逼我灌食,漸漸地,漸漸地,我的身體產生了病毒,并開始擴散……終于有一天,我病倒了,老師們著急地拍打我的身體,同學們上課不再盯著我了,他們歡呼,作業漸漸少了。我,欣慰地笑了,身體好了許多。可是老師們又漸漸關注了投影儀,我一著急,病又重了……”
這個學生,別看平日里老愛發呆,也不愿意做作業,其實還挺會觀察啊!這不,她這是對教室里年邁體弱的老電腦產生興趣,思緒翻飛了。這是在換著角度提醒大家要對電腦好一點,老師布置作業少一點呢!
像生意人看到了商機,筆者的眼睛一亮,繼續翻閱。“啊!這次我一定要好好考!要不然多衰啊!我環顧四周,看看班長陳悅的表情,我猜她一定很緊張,眼睛一會兒瞪大,一會兒瞇縫。她的目標一定在95分以上,調皮蛋朱一辰,此刻已經被膠水粘住了,一動不動地坐在位置上……”
多可愛的孩子!讀著這些真情流露的文字,筆者像一個不經意闖進了孩子們世界的路者,了解了他們真實的想法,也找到了教育他們的契機。平時,我們面對四五十個學生上課,看到的只有他愛不愛發言,他的作業對不對,他聽得認不認真,對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一無所知。他們在想什么?他們最需要什么?很難說老師都能知道,然而,這些對學生來說又是何其重要。如果筆者在使用電腦的時候,也經常幽這么一默;如果我在分發試卷時,多一些言語的鼓勵,結果又會怎樣呢? 二、互評日記 營造班級優良風
循環日記植根于學生生活,是學生的嘴巴,學生們經常會在日記中反映一些小事,此時,班主任更應當充當他們的耳朵和大腦。通過學生的訴說,教師需要做出正確的判斷,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這便要求教師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分析力和預見力,這樣才能在小事中發現班級管理存在的共有問題,并引導班級的主人公——每一個學生來參與解決。
一次,意涵在日記中寫道:“我是一個垃圾桶,可我有兩個胃,一個專吞可回收垃圾,一個專吃不可回收垃圾。奈何啊!雖然我每天都吃得飽飽的,但是經常胃腸功能紊亂,需要垃圾清理醫生替我診治。為什么呢?同學們經常分不清哪個是可回收垃圾,哪個是不可回收垃圾。哎,可苦了我嘍!”
垃圾分類的概念已經提出很長一段時間,教室里開學也更換了分類投放垃圾桶,但95%的學生其實并不能分清自己投放的是哪一類垃圾,所以筆者便借此次契機,讓學生們來評一評意涵的這篇日記。學生們既贊嘆了意涵所關注的內容,又欣賞她的寫作角度,更令大家佩服的是她對班級的熱愛。
于是,筆者借機召開了一次關于“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班會課。筆者事先交代意涵同學查閱垃圾分類的一系列知識,班會課上,由她給同學們進行詳細的介紹。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下課后都依然在圍著意涵同學討論這個話題。
因為循環日記,筆者發現了關心班集體的那個美好的存在;因為循環日記,筆者發現了班級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因為循環日記,筆者鍛煉了學生們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因為循環日記,筆者激發了學生們人人參與班級管理的激情。 三、傳閱日記 化解生生矛盾源
有時候人與人的溝通經常會由于一個小動作、一句不經意的話便引發不暢,更何況,這些10后的高年段的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身體已經發育成熟,荷爾蒙分泌過旺,男生容易沖動,女生容易敏感。這樣的一群人在一個集體生活,難免會發生些小摩擦,然而這樣的小摩擦如果由教師介入,未免小題大做,但如果不解決,那么雙方勢必會如鯁在喉,進而醞釀出更大的嫌隙。在這種情況下,筆與筆的交流,文字與文字的對接,可能更容易觸碰到人與人的心靈。
某天,娜娜在日記本里這么傾訴:“宣這個人平時看起來老實巴交的,可千萬別被她虛偽的表象給蒙蔽了。今天,關于值日的事情她又一次故伎重施。你看,她開始慢吞吞地理書包,理了一半,忽然一拍腦袋:‘啊呀!今天我忘記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媽媽要帶我去上繪畫課,怎么辦啊?然后她眼睛又開始偷偷瞄我,見我不做任何反應,又跑上來嬉皮笑臉地請求:‘哎呀!今天你替我做一下值日啦!下次我一定幫你。沒等我回復,她便拎起書包飛一般地跑出教室。我發誓,這輩子都沒見她跑這么快過。”
讀完這篇日記,筆者便把宣叫過來,沒有批評她,只是告訴她,這篇日記的點評由她來完成。
筆者不僅讀到了宣寫的日記點評,還讀到了緊接著這篇日記之后的,她自己關于這件事寫的一則日記。在日記中,她真誠地向娜娜道了歉,同時解釋了自己屢次沒有完成值日的原因,洋洋灑灑500多字的事情始末,誠懇地道歉與合理的解釋也最終得到了娜娜的理解。最終兩人握手言和。
諸如此類的例子,屢見不鮮。這樣解決問題的方式,省卻了班主任從中周旋的麻煩,也增進了學生之間的感情,讓他們互相讀到了對方內心的想法,更為他們開辟了一個換個角度看問題的窗口,以后再遇到與同學之間的不愉快,也更能設身處地為對方考慮。 四、借力日記 架起三維溝通橋
學生有了傾訴的欲望,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是持續地點燃這種欲望的小火苗,用心用情呵護它,讓它不斷壯大。所以,學生寫的每一篇日記,我們都要給予規范評價和正確引導。尤其是當學生傾吐不公、委屈、糾結、郁悶的時候,教師更應該特別關注。學生的用心書寫,教師的傾心幫助,家長的理解釋然,正是這一篇篇日記架起了家長與孩子、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家長之間溝通的橋梁。
小欣說:“那天是‘5·20,爸爸送了媽媽一盒豪華版狗糧,一條訂制的項鏈和一套高檔化妝品,而媽媽則送給爸爸一個訂制錢包,一塊手表,一套西裝,不僅如此,他倆還背著我去燭光晚餐。爸爸騙我說是帶媽媽去應酬,可轉身兩人就發了朋友圈。我呢?只能自己在家寫作業,享受孤獨、寂寞、冷……果然爸媽是真愛,我只是意外。”我在日記中回復她:“小醋壇子,真的孤獨、寂寞、冷嗎?不要介意不能時時參與爸媽的生活,你也有你的空間,他們也需要獨處的時間,你是他們最甜蜜的意外。”
康康說:“自從媽媽和姐姐離開了這個家,我便再也沒有真正開心過,想她們的時候,也不知道該做些什么,打電話?那又能怎么樣呢?即使媽媽能回來看看我,那也不能挽回什么,家,散了就是散了。”讀到這樣的日記,我的內心隱隱被戳痛著,我一筆一畫在本子上寫下:“康,你說得對,誰也代替不了媽媽在你心里的位置,誰也給不了你媽媽那樣的溫暖和慰藉。但是我相信爸爸媽媽一定是為了不讓矛盾繼續惡化,最終才不得不選擇這樣的一條路,雖然他們分開了,但是你一定要堅信他們都是愛你的,你的愛并沒有減少啊!抬起頭來,讓陽光照進你的心田。”也許是康康的爸爸也意識到了孩子敏感的內心,從不與教師聯系的他,主動打電話向筆者詢問康康在校的人際交往情況,并表示之后哪怕再忙,也會抽出時間多陪康康。
有時候,我還會在點評時分享自己學生生涯里的小故事、自己的人生感悟,所以有時候我的評語比學生們的日記還要長。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學生都愿意在日記中敞開心扉,篇幅越來越長,內容越來越真。相應地,寫作水平也越來越高,班內許多同學的作文頻頻發表于《關心下一代周報》《武進日報》《我愛寫作文》等期刊。漸漸地,一些家長也加入了循環日記的點評隊伍。往往這個時候,日記便不再是負擔,而是老師、家長、孩子三方溝通的橋梁。
班級循環日記,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更在無形之中營造了濃厚的競爭、學習的氛圍,也方便了班級管理。撰寫循環日記,就像是一次道德長跑,不僅時刻提醒學生自省,也發揮了集體教育的作用;既發揮了語文學科的優勢,又促進了良好班風、學風的形成。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