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20
這是創新杯教學設計榮獲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課題:
初一生物下冊第七章《鯽魚》
二、構思:
學生觀察活鯽魚→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置疑導入本章內容→觀察鯽魚外部形態結構和內部結構的實驗操作→師生共同分析魚與水中生活適應的特點。
三、準備:
1.自制“鯽魚的脊柱”模具
2.自制“鯽魚解剖路線圖”投影儀
3.準備實驗材料
4.準備掛圖和其它投影片
四、教學形式:
實驗操作與教學同步――邊實驗邊上課的形式。
五、新增小實驗:
在一個魚缸里面放三條魚,一條剪去尾鰭,一條剪去胸鰭和腹鰭,一條正常的魚。觀察三種情況鯽魚的運動有何不同。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實驗自己得出魚鰭的作用。
六、課堂特點:
1.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準確。
2.增加小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能充分調動珠興趣,有效地鍛煉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實驗操作能力。
3.基礎知識掌握得好。
七、教學不足:
1.體現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說得多了一點點,學生主體體現不充分。
2.演示效果不明顯,主要是實物不能放大,故后面的學生觀察不清楚。
3.學生設計實驗過程把握不準確。
八、自我評價與反思:
1.從總的課堂效果來看,還是不錯的,學生能基本掌握鯽魚的外部形態特點和內部結構,理解魚生活在水中的道理。達到教學目標。
2.某些細節掌握不是很精確,課堂用語不夠精煉。
3.自我感受是好象跳不出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
4.疑惑:我這堂課算不算得上是一節創新課;何為創新教學?
自主學習是指在教師的引導、啟發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來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積極思維、質疑,開發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從而達到實現數學目標,提高學生能力,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潛能,最終學會發展的目的。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者自己發現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和最具富于獨特的個人特色的知識。”自主學習的方式多樣,本人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嘗試:
一、情感投入,激發創造熱情
研究表明,影響一個人成就大小的主要心理因素是意志、志向、毅力等創制性人格因素,這些因素將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烈、喚醒、鼓舞。”(第斯多惠語)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得投入教學情感,在教學中應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把尊重的話語送給每位學生,把和諧的微笑灑向全體學生,與學生建立起融洽、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創造愉悅情景,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啟發學生積極參與,形成學習中的主人翁意識和態度,變被動學習過程為積極主動探索過程,變學好為好學,變學會為會學。充分認識到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并從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只有積極主動的“做”與“悟”,才能學會學習,學會創新,學會發展。
二、問題導學,發展創新思維
沒有問題,就沒有創新;不會質疑,就不會有思考、不會有研究探索。強化問題意識與宏揚質疑精神是成功開展自主學習和創新教學的切入點,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教授曾說過:“學問,就是學習問問題,但是,在學校里學習一般是讓學生學‘答’,學習如何回答別人已經解決了的問題。”這段話,令人深思,在應試教育體制下,教師主要是教學生如何‘答’,而提問的權利大多是教師,這就限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和提高。自主學習應從學‘問’開始,而不是學‘答’。學‘問’應直面‘原始問題’。這是揚振宇教授取得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給學生如何抓住一些有利時機提出問題,應成為創新教育的主要內容,這樣,促使學生在勤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好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求知的需要,是創新的開端,是創造的基礎,是所謂“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題”意識和提問能力是地理創新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么,如何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呢?
(1)為學生質疑問難做出示范;如:月球上真的沒有任何形態的水嗎?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有無存在生命產生條件的星球?“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井水不犯河水”等是否嚴密?為什么喜馬拉雅山坡上發現有海生貝類化石,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探明有煤的分布?
(2)保護學生提問的積極性;例如:地方時、區時的計算應采用“東加西減”的方法,有同學質疑:那么在日界線以東的西十二區日期為什么要減一天呢?對于這樣的疑問,教師首先應給予鼓勵,然后經學生討論后作答,千萬不可打擊其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
(3)激發學生質疑的興趣;例如:我們運用板塊構造學說可以解釋許多地表形態和構造的形成,以及在找礦、找水、找植物、工程建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激發學生質疑:板塊構造學說無懈可擊嗎?學完“溫室效應”后,激發質疑:地球“溫室效應”給人類帶來的都是惡果嗎?
(4)提供學生質疑問難的時空。當學生的思維囿于一個小環境、或受舊知和思維定勢的影響而無法突破時,教師要留有思維質疑的余地。例如:今天的美國就準備造一個月球,那么,100億年后,科技將會更加發達,人類是否可造一個太陽?或地球能否在浩瀚的宇宙中重新找到一顆恒星作“*山”呢?
(5)為學生設置“憤”、“悱”情景。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設置“憤”、“悱”情景,使學生處于“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的狀態,這樣才能強化學生的問題意識,產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和探究行動。
學生問題的提出,是學生關注未來、關注生命、關注社會的良好愿望,是學生創新品質的良好體現,我們在回答這些問題時,沒有肯定答案的正確與否,而是肯定他們的創新精神,幫助他們發展創新思維。
三、注重實用,達成創新目標
注重實用,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學以致用,把所學的知識創造性地應用于生產生活,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這是知識經濟的重要內涵。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指導學生掌握知識,會學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運用能力,進入信息社會,大量信息以圖像數據形式出現,而地理圖像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載體,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注重圖像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并應用于實際尤具現實意義。正午太陽高度角在實際生活中用途就十分廣泛,比如:太陽灶、太陽能熱水器、塑料大棚的角度、樓高與樓距的比例等都涉及到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知識,如何引導學生掌握合理的學習過程是重點。
新課程改革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門應該理性地看待新課程改革,用批評與反思賦予課堂以新的生機,構建教學的精彩。
新的語文教學要求我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以往的做法上進一步調整。準備做到以下幾點:
1,實行民主教學,優化創新環境。
教師要始終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成長中的學生教師要始終以平等寬容的態度對待成長中的學生。不但尊重他們含苞欲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也尊重其各不重復的個性,可愛的單純和爛漫的天真;不但尊重他們與自己和諧的求同思維,也尊重其敏銳有余而又成熟不足的求異思維。從人格平等的基本觀念出發,把學生當成受教育主體,與之同呼吸,共悲歡,一起品嘗求知的艱辛和幸福。這種和諧的氛圍正是一系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順利發展的最佳環境。學生置身于這種民主氣氛濃厚的課堂,就如同種子得到適宜的溫床,主體意識被催生勃發,情緒高漲,思維活躍,心理潛能隨之釋放,創造性思維也應運而生。
2,加強博覽培養,強化創新訓練。
授之以方法,讀活每篇文章。巧于發問設題,訓練研討有序。而創造性思維的萌芽正是從提問開始。
3,精心設置寫作訓練,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文章或段落,學有所得,進行仿寫,舊瓶裝新酒,既掌握行文技巧,又寫出新意,語言與思維同步發展。
4,多方開辟創新思維的活動空間。
教師設計了豐富的思維訓練,但如果不教會學生如何獨立開啟創造思維,仍達不到目的。因此,必須教會學生如何去思維,讓他們"下海"埔魚。可進行如下嘗試:
賞粹(找出自己認為妙筆精華處,試說明);比較(還有什么與之相反或相近的內容);補白(思考作者留下什么懸念空間,我可以補上什么,怎么補);置換(可否換上其他的材料,或增一個,或減一個);改序(可否重新組裝,重新排序);變向(看材料換個角度,方向,可否有新意);拾遺(還有什么沒有想到的觀點,知識);體驗(親自動手,刊物行不行)。
在這些嘗試中,處處滲透創新新思維的運用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語文教學的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方法,只是一種新理念,一種新思維。這就要求我們更新觀念,換位思考,精心設計,巧妙自制,但決不能割裂"教""學""創"之間的密切關系。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實施創新教育的關鍵在教師。作為一名教師,不能習慣于只用一種教學方法即講授法進行教學,而是要根據學科、教材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上《慣性》這一節內容。對于慣性的知識,學生在生活中已經有所了解,但理解不深。而且慣性這個概念比較抽象。因此,在教學中緊扣物理學科的特點,突出實驗教學,讓學生充分動手,動口,動腦,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增強實踐能力。
這節課我主要突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地采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節課我共設計了五個實驗,即1.慣性球;2.小車運木塊(起動和剎車);3.用鋼尺打擊疊在一起的彩色木環;4.套緊鐵錘;5.杯子倒水等。通過在課堂上演示這些實驗,化抽象為具體一,由靜到動,由易到難,使學生更易理解所學知識,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整個課堂十分輕松活躍。
二、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1、通過讓學生動手的形式來探求知識。這節課設計的五個實驗全部由學生自己動手完成,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從實驗中發現規律,探求知識,從而培養了學生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實踐能力。
2.通過讓學生講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始終以學生的講為主,貫穿“猜測—→演示—→分析—→歸納”這么一條主線。在做每一個實驗前,先讓學生猜一猜會出現什么樣的實驗現象,看看誰猜得對?然后再讓學生演示,邊演示邊說出操作的方法,最后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歸納出實驗中包含的物理知識。通過讓學生多講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觀察分析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充分地采用發散性提問,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在向學生提問的過程中,盡量避免“是不是”、“對不對”的提問,這樣提問對學生的思維作用不大,盡量少用“為什么”的提問,這樣提問雖然對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作用但容易注重唯一的正確答案,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應積極采用“有哪些觀點”、“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的提問,來訓練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在本節課中,當學生完成利用慣性將錘頭與手柄套緊的實驗,并說明其原理后,老師不是簡單問“對不對”,然后就此結束,而是接著提問學生“想一想,還有什么其他辦法?”。這樣一問頓時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有的學生說可拿其它鐵錘來錘緊;可用錘頭撞擊地面或墻面;還有的說可在松動的錘頭與手柄的間隙里打入釘子或木條等等。老師首先肯定同學們能積極動腦,多想辦法解決問題非常好,接著引導學生分析這些方法與利用慣性的方法的優劣,從而加深了學生對運用慣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認識。通過積極采用發散思維提問,有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十分有益。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