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4
這是規定按時完成作業的班會教案,是優秀的班會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育背景:
學生到了八年級,隨著課業負擔的加重,我們經常遇到學生的作業問題,如:不交作業,作業質量差、有的學生為了不寫作業而撒謊等等不良的習慣。
教育目標:
通過本次微班會活動,展開討論,深入分析作業的本質,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做作業的重要性,從而自覺自發改正不良作業的習慣,從而調動學生按時、認真完成作業的熱情。
教育準備:
調查班內有哪些不良的作業習慣
教育過程:
一、主持人宣布活動開始
為端正我們學習態度,為取得優異成績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今天組織召開以“按時完成作業”為主題的微班會,希望通過這次活動,我們能真切了解到不良作業習慣的危害性,從我做起,能夠做到按時獨立完成作業,使不良作業習慣徹底從我們學習生活中消失。
二、故事引入
有一個同學做任何事都不愛動腦筋,有一次參加了學校組織有獎征文比賽。他就從網上抄襲了一份文章。結果他那篇獲獎了,在頒獎典禮上老師讓他把文章給同學們朗讀一遍,剛開始同學們覺得他寫的很精彩都報以掌聲,可當他讀完時同學們卻全都大笑不已,原來他抄襲別人的的文章時把別人的名字也抄了上去。
同學們說說,本故事反映了什么問題?
三、分析現狀、思考討論
1、我們平時學習過程中有哪些不良的作業習慣?
學生討論,班主任總結歸納:
不交或遲交作業,作業質量低,抄襲作業。
2、這種不良作業習慣的惡果現象?
學生討論,班主任總結歸納:
(1)抄襲作業中最明顯、最直接的后果,是該學科學習成績不斷下降,從而以后與同學之間的學習水平差距逐漸加大,由于作業不是自己做的,所學新內容得不到鞏固,特別是數學,前后的知識聯系比較緊,初二學不好,初三則更難了了,發展下去,就跟不上班。
(2)由于長時間的晚交、遲交,整天處于補作業的狀態,成績越來越差。再加上老師經常的批評和同學們的譏諷,心理的壓力就會越來越大,退縮心理就會形成,越來越厭惡學習,最后只得放棄學習。
3、為什么大家要做作業?做作業的目的是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輪流發言,總結得出:
作業是為了鞏固學習效果,是課堂學習的繼續,不是多余的,不是為了應付差事。
4、班主任從老師的角度談老師對作業的感受:老師批改作業時最幸福的感覺,即看到學生指出了最關鍵所在,看到學生有專業知識分析得恰到好處,這是老師最幸福、眼睛最亮的時候,也是學生從眾多學生中在老師心目中脫穎而出的最好方法。相反,遲交晚交或不做,甚至抄襲,老師不但不高興,反而是最痛苦、最悲傷的時候,因為你在浪費老師的時間!這也是學生想自毀形象的最好方法。
5、怎樣的習慣是好的作業習慣
(1)每節課后,整理知識點,及時完成作業。
(2)作業要字體端正、規范,書寫格式正確,紙面清潔。
(3)不邊做邊玩,不抄襲作業,不任務觀點,不懂的主動向老師請教。
(4)每天放學前,將所有作業記載完整,回家做完作業后,先對照家校聯系本,自檢一下作業是否都完成,查漏補缺。
(5)每次作業批改后,及時分析,用紅筆訂正在錯題旁邊。
(6)每天將學案整理好,考前將錯題整理成錯題集。
6、我們今后該怎么做?
學生分組討論,然后輪流發言,總結得出:
從現在做起,改掉不良習慣,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四、全班宣誓:
從現在做起,改掉不良習慣,認真學習,按時完成作業。
班主任總結:
活動過程:
一、班主任指出本次班會的背景和目的
一個月以來,我班極個別同學不守規章,所作所為給家長和老師帶來了不少焦慮,存在較為嚴重的安全隱患,為了進一步規范大家的行為,提升同學們的自我形象,保持班級的穩定、*,特組織開展本班會活動。
二、班主任列舉有關不夠規范的行為表現
三、由學生代表李倩同學就自己前段時間表現談認識、表決心
五、班主任就今后的班級管理提出進一步的要求
1、學習行為:強化課堂紀律及作業檢查
2、衛生行為:及時打掃、注意保潔,更不得做出與學生身份不符的行為
3、課間行為:嚴禁追逐打鬧,無事不上辦公樓二樓,禁止上三樓
4、安全習慣:強化安全意識,提高防范能力,注重細節,嚴防事故發生
5、其他行為:愛護公物,注重團結,文明禮儀······
六、活動小結
活動效果:
通過討論發言,同學們分析了過去的不足,主要是認識不夠,思想松懈,也找出了一些突破的辦法,并表了決心。班級提出了具體的行為要求,為今后的管理奠定了基礎,強化了措施,加大了管理力度,有助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為了充分發揮《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教育作用,以“守則”和“規范”為準繩,約束學生日常行為,對學生進行良好品質的養成教育。我們以主題班會形式,檢測學生對“守則”和“規范”內容的掌握情況。
活動目的:
1、教育學生以《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做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創新型小學生。
2、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牢固樹立規范意識,增強自覺*。培養學生從現在做起,從自我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做講文明守規范的好學生。
活動過程:
1、學習《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
2、小組交流討論。
3、學生結合身邊的事例談談自己的見解。
4、教唱:童謠《小小學生守規范》
同學們把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編成了一首童謠《小小學生守規范》,全員參與來讀。
設計意圖:要做規范學生,少先隊員就得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從一點一滴做起。再次提升他們的規范意識。
5、組織開展班級游戲:《沿著紅*的足跡》
設計意圖:讓孩子們時時刻刻用《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小學生守則》來規范自己的行為,讓我們的集體成為一個和睦的集體,溫馨的集體,團結的集體。
班主任采訪學生:你覺得這個游戲好玩嗎?你認為取得勝利的關鍵是什么?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在游戲中大家要團結協作,心中有他人,要給同伴提供幫助,只要大家一條心,都能取得最后的勝利的意識。
班主任:茫茫人海,我們能相聚在三年(1)班,一同學習,一同游戲,一同成長,是多么不容易啊!
設計意圖:在班級這個大庭里,讓學生養成互相關愛,互相幫助,團結友愛的好品質。
通過學習活動的開展,讓學生真正領悟到了《守則》、《規范》的內涵。學生紛紛表示: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文明學生,做文明人。
活動目標:
1.用語言和動作積極表達對故事情節的理解和猜測。
2.了解氣球的特性,知道氣球打氣后體積變大,放氣后體積變小。
3.懂得要做一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活動準備:
1.球爸爸、球媽媽、球寶寶各一個,紙筒山洞一個。
2.大樹一棵、鳥媽媽一只、鳥寶寶三只。
活動過程:
(一)引出球寶寶的一家。
1.請出球寶寶一家。
教師:今天球寶寶的一家要到我們班來做客了,我們一起來數“一二三”把他們請出來好嗎?
(評析:請球寶寶一家出來的形式具有神秘感,然后和球寶寶的一家打招呼,這樣的導入非常符合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
2.觀察比較球寶寶的一家。
教師:球寶寶的一家有誰呀?(有胖胖的球爸爸、有苗條的球媽媽,還有個子小小的球寶寶)
觀察比較球寶寶一家顏色的區別,并學說:“紅彤彤”“黃燦燦”“藍盈盈”等詞。
(評析:這里我引導幼兒用語言來描述這些球,教師問:球寶寶的一家有誰呀?當孩子們回答后我再把孩子的話進行了提升:有胖嘟嘟的球爸爸、有苗條的球媽媽,還有個子小小的球寶寶。接著讓孩子觀察比較球寶寶一家顏色的區別,并學說:“紅彤彤”“黃燦燦”“藍盈盈”等詞。這一環節充分體現了《剛要》精神:“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
(二)引導幼兒大膽猜測故事,并用語言和動作積極表達。
1.講述故事第一段,了解旅行的含義。
教師:球寶寶一家今天穿得可漂亮呀,(講故事“球爸爸說:……”)他們要到哪里去呢?原來他們要出去旅行,什么叫旅行呢?
(評析:現在很多家長都會利用假期帶孩子出去旅行,孩子有一定得旅行經驗,所以這里我進行了這樣一個提問。)
2.邊演示邊講述故事第二段,引導幼兒表現球爸爸過山洞的情景。
(1)引導幼兒表現球爸爸“著急、跺腳” 的樣子。
(2)幼兒想辦法幫助球爸爸過山洞。
(3)邊念兒歌邊表演:球爸爸胖嘟嘟,小小山洞黑呼呼,用力鉆也鉆不過,急得爸爸把腳跺。放氣了。球爸爸慢慢變瘦了,越來越小。
3.講述故事第三段,引導幼兒表演球寶寶背小鳥的情景。
(1)教師:小朋友你們愿意幫助球寶寶嗎?
(2)師幼共同給球寶寶打(吹)氣,讓球寶寶變大能幫助小鳥。
(3)變念兒歌邊用身體動作表現球寶寶“吹氣變大”的過程。“球寶寶真瘦小,想幫小鳥幫不了,用力吹氣變大了,帶著小鳥一起走。”
(評析:《剛要》中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因此,此環節我讓幼兒表現球爸爸著急的樣子,讓孩子體驗球爸爸的心情;讓孩子幫球爸爸想想辦法,然后表現球爸爸鉆不過山洞、放氣、鉆過山洞等一系列的情節。再讓孩子表現球寶寶的情景,通過表演讓孩子明白氣球通過吹氣可以變大,通過放氣使其變小的科學原理。)
(三)引伸故事的教育意義。
1.教師:你喜歡球寶寶一家呢?為什么。
2.小結:要向球寶寶一家學習,做個樂于助人的好孩子。
(評析:最后一個環節總要讓孩子明白了幫助別人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活動延伸:將材料小鳥、紙筒等材料投放在表演區里,供幼兒表演;將氣球投放在操作探索區,引導幼探索玩法。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