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31
這是北師大比例尺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內容】
比例尺(3)(教材第56~58頁第3~10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鞏固對比例尺的認識。
2.培養學生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重點難點】
把比例尺應用到實際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投影儀。
【復習導入】
1.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1∶1000表示什么?
2.說說實際距離、圖上距離和比例尺之間的關系。
【新課講授】
1.教授例3。
(1)教師用投影出示教材55頁的例3。
(2)組織學生討論:畫出三家和學校的平面圖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使學生明確: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求出長和寬的圖上距離。
(3)學生分組求出各圖上距離,教師訂正。
(4)組織學生畫出平面圖,并在全班交流。
2.鞏固應用:完成教材第55頁“做一做”。組織學生獨立完成,同桌間相互檢查。
【練習講授】
1.出示習題:小明家要搬新家了,他特別高興。可是,他很擔心新家離學校太遠。小明的爸爸按比例為他畫了一幅圖,并且告訴他舊家與學校之間的距離是900m。小明量得新家到學校的圖上距離是7cm,舊家到學校的距離是3cm。同學們,你們能幫助小明算算新家與學校之間的距離嗎?
(1)學生根據手中的圖紙,分小組研究用什么知識來解答,然后合作計算出結果。
(2)學生匯報所在小組是怎樣想的及利用了什么知識。教師要求學生每說出一步算式要說出理由,并說一說為什么要這樣求。
方法一:運用比例尺。
900m=90000cm3∶90000=1∶30000
7×30000=210000(cm)=2100(m)
方法二:運用倍比關系。
7÷3=900×=2100(m)
2.教師:通過同學們的計算,我們知道了小明的新家距學校比舊家遠了不少,但小明還是非常高興的,因為小明的新家比舊家寬敞。小明的新家按1∶200畫出的戶型圖是這樣的。
教師:你能根據手中的圖選其中的一間求出實際面積嗎?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工計算出結果。
(2)匯報求出臥室和衛生間的實際面積的方法。
(3)引導學生通過這道題發現在比例尺的應用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3.教材第56頁練習十第4題。
教師:這是一幅七星瓢蟲的放大圖,那么它的比例尺的后項應該是多少?
組織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匯報。
答案:量得七星瓢蟲的長度是2.5cm,2.5cm∶5mm=25mm∶5mm=5∶1。
4.教材第57頁練習十第8題。
先組織學生獨立練習,并在小組中交流。
答案:3.6cm22.5cm9000km
5.教材第57頁練習十第7題。
(1)教師用投影出示第7題。
(2)指名讀題,理解題意。
(3)小組合作討論,指一名學生板演,然后集體訂正。
解:設蘭州到烏魯木齊在地圖上的長是x厘米。
1900km=190000000cm
x∶190000000=1∶40000000
x=4.75
答:地圖上兩地之間的長度是4.75cm。
6.教材第57頁練習十第6題。
(1)組織學生分小組活動:在自己準備的地圖上,選取兩個城市。
(2)組織學生量出兩個城市在圖上的距離。
(3)根據比例尺,算出兩個城市的實際距離。
(4)小組交流,匯報。
7.教材第57頁練習十第9題。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組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完成。
①根據比例尺,算出籃球場長和寬的實際距離。
②畫出平面圖。
③相互展示。
8.教材第58頁練習十第10題。
(1)學生拿出自己測量房屋地面的長和寬的實際距離。
(2)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使學生明確,先要確定比例尺,再計算出長和寬的圖上距離,然后再畫。(比例尺要根據平面的大小來定)
9.教材第58頁練習十第11題。
(1)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
(2)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確定解題步驟。
(3)小組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這里用圖上距離1cm表示實際距離200m比較合適。
(4)用投影展示學生的作業。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又有哪些新的認識?比例尺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教學目的:
1、認識比例尺,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和自學能力;
3、體驗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重點:理解比例尺的意義,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要想知道我們教室的長和寬各是多少米,怎么辦?師生合作測量,記錄數據。
2、按照實際的長和寬把教室的平面圖畫在我們的作業本上,能行嗎?怎么辦?組織學生交流。
3、教師指出: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時,常常需要把實際距離按照一定的比縮小或放大,再畫在圖紙上,這個比就叫做這幅圖的比例尺(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教學比例尺的意義
(1)你能說說什么是比例尺嗎?
(2)出示比例尺的意義。組織學生齊讀,在這句話中,你認為關鍵詞是什么?
(3)根據比例尺的意義,你認為應該怎樣求比例尺?同桌互相說一說,并匯報,教師板書。(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
2、理解比例尺的含義。
(1)指導學生觀察P48圖1,認識數值比例尺。
①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數學信息?(教師板書:數值比例)
②你是怎樣理解1:100000000的?
學生暢所欲言的交流
⑵指導學生觀察P48圖2,認識線段比例。
①從圖上你又知道了什么信息?(教師板書)
②你能說說線段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嗎?
⑶指導學生觀察P49圖3。
①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②這個2:1表示什么意思?③這個比例尺和圖1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學生小組交流,然后指名匯報。
③教師小結:在生產中,有時由于機器零件比較小,需要把實際距離擴大一定的倍數,再畫在圖紙上,這時比例尺的前項就比后項大。
3、教學例題:在一幅地圖上,用圖上的3厘米表示實際距離60千米,這幅圖的比例尺是多少?
①先讓學生說一說什么是比例尺,怎樣求比例尺?
②學生嘗試解答,板演。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完成“做一做”。⑴學生獨立練習,指名板演,集體訂正。⑵你認為求比例尺時應該注意什么?同桌交流①單位要統一,②前項或后項要化到1為止,③比例尺不帶單位名稱。
2、小小評論家。
①一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200厘米。()
②比例尺1:200表示圖上1厘米的距離相當于實際距離200厘米。()
③比例尺1;200也表示實際距離是圖上距離的200倍,圖上距離是實際距離的1200。
④圖上4厘米表示實際距離20千米,這幅地圖的比例尺是1:5。()
3、完成練習八第1、2題。
四、小結。
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布置作業。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比例尺,能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難點:
認識比例尺,能根據三個量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運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呈現情境圖
思考、討論。
我家的房屋平面圖
1、比例尺1:100是什么意思?
圖上距離。
2、比例尺=--------------
實際距離。
3、獨立完成P30頁第2、3題。
4、P30頁第4題,怎樣求窗戶的圖上距離?注意比成相成的單位后再計算。
5、指導完成P30頁第5題。
注意求比例尺時,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單位要統一。
P31頁第1題,說明清楚兩地距離一般假設是直線距離,計算時,注意單位換算。
P31頁第2題,自己嘗試獨立完成。
放手讓學生自己研究。
教師對困難的學生加以指導。
試一試。
練一練。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數學六年級下冊30頁——比例尺
【教材分析】
教材從學生比較熟悉的房屋平面圖入手,引導學生認識比例尺,初步感受比例尺在生活中的應用。出示平面圖后,借助圖形放縮的經驗和其他學習經驗,了解比例尺的含義。
【學情分析】
本節課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化簡比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不會感到陌生。但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可能不好理解,這部分知識相對來說比較抽象,在具體計算上可能存在一定困難。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認識比例尺;能根據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求第三個量。
2、運用比例尺的有關知識,通過測量、繪圖、估算、計算等活動,學會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3、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進一步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教學難點】
應用比例尺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直尺,中國地圖
【教學流程】
一、 談話導入,激起興趣
1、 如果要繪制我們教室的平面圖,需要多大的紙?
如果要繪制中國地圖呢?
(學生自由回答。得出結論。)
2、 聰明的人想出了一個辦法,把物體實際的長度按一定比例縮小再畫在圖紙上,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設計意圖:先抓住學生急于認知的心理,從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發,真切感受到在繪制平面圖的時候,不可能按照實際的長度來操作,需要有一個科學的方法,從而引入本節課內容。】
二、創設情境,探究新知
活動一:(課件出示)
六.一兒童節快要到了,學校要舉辦一個大型的篝火晚會,想讓同學們設計一個舞臺。在平面圖上如果用10厘米表示地面上10米的距離,那么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是多少呢?
【設計意圖:用學生喜歡的活動引起濃厚的興趣,用親身經驗走近數學,探索其中的奧秘。】
(1)讀懂題目中的信息。
(學生匯報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2)根據題目的要求,引導學生得出10厘米:10米,并用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化簡比。
【設計意圖:利用已有的學習經驗,學生自然會想到要化簡這個比,必須要統一計量單位,這也是比例尺這個知識點重點強調的地方。】
(3)隨學生匯報,板書提煉:圖上距離:實際距離
10厘米:10米
10:1000
1:100
(4)揭示比例尺的含義。使學生理解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就是比例尺。
【設計意圖:不把比例尺作為一個知識點讓學生背誦,而是在情景中鼓勵學生進行充分的思考與交流后得出結論。】
(5)講授比例尺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即分數的形式。板書。
活動二:(課件出示)(投影儀展示)
師生共同搜集的生活中不同的比例尺,引導學生交流討論,說說自己的發現。
(學生積極展開討論與研究,各抒己見。)
教師歸納為三點。
① 比例尺是一個比,不帶計量單位。
② 比例尺的前項和后項一定是同級單位。
③ 為了計算方便,比例尺通常都寫做是前項為1的比。
【設計意圖:多角度理解比例尺的含義,使學生對比例尺的意義、形式、求法有初步了解,為解決實際問題打好基礎。】
活動三:(出示教材30頁情境圖)
(1) 理解比例尺1:100的意義,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
(2) 完成2、3題。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然后全班交流方法。)
(3) 完成4、5題。
(引導學生理解題意,獨立思考后進行交流。)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利用比的意義、比例尺的含義等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經驗來解決這些問題,放手學生有利于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已知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中的兩個量怎樣求第三個量。
三、 拓展引申,鞏固新知
出示一中國地圖。
1、 找到自己的家鄉。估一估家鄉到北京的距離,求一求實際距離。
2、 放暑假時,你打算從------到-------去旅游,兩地間的實際距離大約是------千米。
引導學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設計意圖:本體具有開放性和挑戰性,對學生的估算和計算能力都是一種考驗。】
四、 運用所學,解決問題
1、 學了本節課,你有獲得了哪些知識?
2、 怎樣畫我們教室的平面圖呢?(長8米,寬6米)
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自定比例尺,畫出平面圖。
【設計意圖:回顧前面的問題,首尾呼應,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發展空間,讓他們傾聽、協作、分享、交流。】
五、 布置作業,課后延伸
1、 搜集生活中后項為1的比例尺。
2、 比例尺除了可以用1:100、1/100這樣的形式表示,你知道還可以怎樣來表示嗎?
【設計意圖:作為知識的拓展,將舊教材中的擴大比例尺和縮小比例尺、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的知識點給學生,拓寬學生視野和知識面。】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