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4-03
這是賣火柴的小女孩一等獎教學設計,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3.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課前,我們先來讀一首小詩(出示《你別問,這是為什么》,配樂朗讀)這是一位九歲小姑娘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寫下的詩。
今天,我們就走近這個女孩(板書課題,齊讀)。
二、學習課文
(一)學習1—4自然段,體會現實中女孩的不幸
我們已經學會了本節課的詞語,并讀熟了課文,那么賣火柴的小女孩,給了你怎樣的印象呢?請同學們再次瀏覽課文,談一談。
同學自由談體會。
現在,咱們就帶著你們剛才說的那些感受走進課文,看看課文是怎么寫出剛才你們所談到的這些感受的。
1.找4名同學讀課文1—4自然段,其他同學思考:從這4個自然段中可以看出,在大年夜小女孩正經歷著哪些磨難?(學生說詞語并讀句子,板書:寒冷、饑餓、恐懼、孤獨)
2.屏幕出示文中體現女孩可憐的部分語句,學生齊讀,再次感受小女孩的不幸。
(二)學習5—10自然段,體會幻想中女孩的幸福
在這個故事中,小女孩的結局是怎樣的?課文的最后一句話說(出示句子,生齊讀),小女孩看到過什么美好的東西呢?在大年夜她經歷了怎樣的幸福呢?
現在請同學們:認真讀課文的5—10自然段,想一想:小女孩每次擦亮火柴都看到了什么?從中你體會到什么?
(1)畫出相關語句,在課文的空白處做好批注;
(2)帶著自己的體會多讀幾遍。
學生自學,完成后與同桌交流。
1.溫暖(第一次憧憬)
指名生讀句子,說體會(渴望溫暖)。
出示句子,指導朗讀:再來讀出這溫暖的感受吧?。ㄅx第一句話,男生讀中間的部分,齊讀最后一句話。)
2.滿足(第二次憧憬)
指名生讀句子,說體會(渴望滿足)。
提問:是啊,它要帶給小女孩什么呢?
出示句子,指導朗讀:烤鵝明明是不會動的,可它卻從盤子里跳下來,搖搖擺擺走來,多么富有童話趣味!這只肚子里填滿蘋果和梅子的烤鵝,該怎么從盤子里跳下來,怎么搖搖擺擺地向這個窮苦的小女孩走來呢?用你的朗讀告訴我們吧?。▽W生朗讀,配以形體的動作,體會“搖搖擺擺”的樣子)
3.安寧(第三次憧憬)
指名生讀句子,說體會(渴望安寧)。
指導朗讀:這是一棵多么美麗的圣誕樹啊,小女孩多么渴望有這么一棵圣誕樹,讓我們帶著小女孩的渴望,再讀一讀這幾句話。
話題交流:圣誕樹上那許許多多美麗的畫片,不就是圣誕節時候我們送給別人祝福的賀卡嗎?瞧!它們正向小女孩眨眼睛。如果你有這樣一張畫片,你想送給小女孩怎樣的祝福呢?
4. 疼愛(第四次憧憬)
指名生讀句子,說體會(渴望疼愛)。
指導朗讀:小女孩不僅要獲得這些物質上的滿足,她還要追求更大的精神上的滿足, 有了溫和慈愛的奶奶,小女孩就不再孤獨,當她見到奶奶的時候,她會這樣呼喊——(學生興奮地呼喊);
小女孩得到了溫暖,不再寒冷,她會這樣呼喊(激動的語氣);
為了和奶奶一起走,小女孩請求奶奶——(學生懇切地讀:奶奶,??!請把我帶走吧?。?/p>
就這樣,她向奶奶慢慢地訴說著把她帶走的原因——(生讀“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此刻,小女孩流下的淚,還是傷心的淚嗎?那是幸福的淚花,她可能還帶著一點撒嬌的語氣——(學生完整地把女孩對奶奶說的話朗讀了一遍)
親愛的同學們,其實我們怎么想象、怎么朗讀也無法完全再現小女孩當時幸??鞓返臅r刻,那就讓我們把雙手放在胸口,靜靜傾聽這心靈的呼喚吧?。ㄅ錁缝o聽,課件顯示文字:
“奶奶!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5.快樂(第五次憧憬)
就這樣,她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小女孩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們倆是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
有感情朗讀:“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6.小結(梳理“幸福”)
故事結束了,我們再回到課文的最后一句話(出示,齊讀),在火柴的亮光中,小女孩看到了(指板書總結:火爐等)這些美好的東西,這句話中的兩個“幸福”是指什么呢?
7.理解“虛實結合”的好處
有了火柴的亮光,才讓小女孩獲得了光明與快樂,把小女孩的五次夢想羅列在一起,讀著不是更一目了然嗎?(出示羅列五次幻想內容的文字,用不同顏色體現)為什么安徒生卻把這些夢想安排在女孩每一次擦燃火柴的過程中呢?
(出示課文描寫的五次擦燃的句子——“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讓學生討論)
總結:這樣寫不僅讀起來一波多折,引人入勝,小女孩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點燃火柴,也體現著這些夢想來自于小女孩內心強烈的渴望。
同學們,虛實結合,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是這篇童話的特點,課文的哪一部分是寫實,哪一部分是虛呢?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呢?
(三)主題升華
童話讀完了,新年的鐘聲敲響了,小女孩飛走了,她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思考?(學生說感言)
雖然小女孩實現了她的夢想,獲得了幸福,但是她還是去世了,這是一種沉重的幸福,充滿悲傷的幸福。面對殘酷的現實世界,我們可以去創造一個我們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這正是童話故事的永恒魅力,也是安徒生的博大胸懷的體現。有著西方文化信仰的安徒生創作這篇童話后,批注過這樣的一句話(出示,齊讀)。
那么在我們東方民族文化中,幸福又是什么呢?如何才能獲得幸福呢?(指名學生說:你認為什么是幸福?)
奮斗和幸福是新時代的主旋律。人民創造歷史,幸福源于奮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幸福愿景歸根到底要靠奮斗。
奮斗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只有奮斗的人生才稱得上幸福的人生。
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不是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上帝,而是應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所以,請你們牢記: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出示齊讀)
三、主題閱讀
在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一篇安徒生的童話,你還記得嗎?(《丑小鴨》),那你們一定對安徒生有一定的了解,誰來介紹一下安徒生?(指名說)
在我們的主題叢書上也有安徒生的童話故事,上節課老師已經布置大家閱讀了,并要求大家畫出一兩處你最感興趣的語句,誰來讀一讀你畫的語句?(指名回答)
四、作業
1.仿照《別問我,這是為什么》,寫一首小詩。
2.繼續閱讀《主題叢書4》。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19世紀丹麥偉大的童話作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這篇童話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餓死在街頭的悲慘故事,深刻地控訴了當時丹麥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合理性,揭露了專制社會的罪惡,表達了作者對小女孩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我執教的是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通過學習課文的第二大段,學習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從火柴的光亮中看到種種幻象,從而感受到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
靜下來的時候細細反思這堂課,總結了以下幾點成功之處,需改進之處以及困惑之處。
一、成功之處
1、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情感
創設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學習欲望,推動教學活動向縱深發展。因此,我們在課堂中,努力創設情景。在開課時,我運用一首《為什么》的小詩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心,引入新課,學習課文小女孩凍死街頭這部分,配樂有感情朗讀直接把課堂悲涼的基調定了下來,這樣的引入為學生進一步了解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奠定了良好的基調。另外,借助音樂,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到課文的情景中來。
2、文本對話,領悟課文內涵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能夠反復讀,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領悟課文的內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慘。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這句話的含義:奶奶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高大,這樣美麗。奶奶把小女孩抱起來,摟在懷里。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能夠引導學生去體會,幻景越是美好,現實越讓人感到悲涼,學生也能領悟到小女孩只能通過幻想來滿足一下她對幸福的渴望,太可憐了。學生在一次次地與文本對話中,和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樣一次次從美妙的幻想回到痛苦的現實生活中。從中,深刻體會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命運。
3、反復朗讀,升華學生情感
在突破難點,領悟課文內涵之后,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從而對她產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遺憾之處
1、安徒生的這篇童話,離我們現在已經有一百多年了,宗教信仰滲透在西方人的生活和思想之中,在“以人為本”的今天如何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尊重異域文化,顯然,《賣火柴的小女孩》就是一篇很好的入門課??晌以谠O計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時,只是注重了當時社會的冷酷無情和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卻忽略了這點。
2、另外,《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童話出現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小學生教科書上,我們重讀它,一定會有超越時空的新意。那么,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在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寫作背景和當時的人情冷漠的同時,還應該讓學生感悟點什么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一個問題。還記得我在引導學生探討“小女孩的死是痛苦的還是幸福的”時,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態度,多數同學說她的死是痛苦的,但也有少數同學說是幸福的,他們的理由是小女孩的死是對痛苦的解脫,因此是幸福的。我當時面對學生的兩種不同的觀點,沒有過多去講?,F在細想,我覺得我在此環節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導向,應該超越文本,教育學生要向賣火柴的小女孩學習,不要悲觀和失望,要勇于幻想和追求,即使遭遇不幸,也要像賣火柴的小女孩那樣去微笑著面對。這樣,就更體現了教材的人文價值。因為它教會了學生對待困窘和艱難的一種人生態度。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了能讓學生理解這一點,在教學中我從幾句重點語句的理解入手,通過分析體會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處境和心情,以此為切入點來體會理解作者所寄予的對窮苦兒童的深切同情。
為了更好的理解小女孩的這一處境,我讓學生與自己在過春節、中秋節時喜慶熱鬧、家人團聚的情景做了個比較,通過對比學生更加深了對小女孩不幸遭遇的同情。最后,我讓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說幾句心里話,學生的踴躍發言和他們的種種設想超出了我的預想。
這節課結束后,我在總結得失時又發現,雖然在解決重難點時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在朗讀方面卻做得不夠,應該在朗讀方面加強指導,讓學生在樸素自然的語言文字中感受小女孩的形象,體會作品所傳達的思想感情。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在這課的教學中,我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在這節課中我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1、把握了一條情感脈絡。課文伊始,我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入手,從“大年夜”你們是怎么過的說起,引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細細去品味文章,在這過程中,我著重抓住“可憐”引起學生的同情之心,通過指讀、自讀、悟中讀、指導讀、重點讀,使學生對小女孩由憐生愛、由愛生悲,使學生的情感體驗不斷提升,情感不斷升華,達到人文合一。
2、培養了學生的四種能力。
?。?)自主探究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的。她的“可憐”體現在哪里?學生先在自讀中自悟,并能劃出相關的句子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小組合作中學生各抒己見,加深了理解和感受。這一做法也與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相符合。
?。?)想象和表達能力。理解課文后,我通過讓學生說說自己過大年夜時的幸福情景,再讓學生說說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悲慘遭遇,讓兩者進行強烈鮮明的對比。我向學生們提了一個問題“面對飽受饑寒的小女孩,你想對她說些什么?”學生們盡情的表達出自己的愛心、同情心,都希望盡自己的最大力量幫助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一適度的說話練習,培養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深刻性,在學生的侃侃而談中,他們深入理解了課文,課文的中心也從而得到了升華。另一方面,通過虛擬這一情境,一方面深化了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了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3)朗讀能力。教學中我能運用讓學生談感悟、抓重點詞、自由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達到了以讀代講,以讀悟情,以讀達情的目的。
?。?)質疑能力。為了更能喚起學生的同情之心,我在最后環節引導學生略學了第三段,了解故事最后的結局是小女孩面帶微笑凍死了,同時起到了“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效果。
這節課雖然教學目標完成的較好,學生弄懂了課文的主要內容,但我卻忽視了對文本深層含義的分析,對學生的評價也有不到位的地方,沒有很好地面向全體學生,發言面不是很廣等不足之處,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使我的語文教學更上一層樓。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