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28
這是鐵杵磨成針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反思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教學后反思。
教學前反思的內容包含反思確定內容、階段及具體實施方法對學生的需要和滿足這些需要的具體目標,以及達到這些目標所需要的動機、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還要對對本學科、本冊教材、本單元、本課時進行教學計劃時列出反思的關鍵項目。如:第一、需要教給學生哪些關鍵概念、結論和事實;第二、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第三、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第四、所設計的活動哪些有助于達到教學目標;第五、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第六、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第七、哪些條件會影響課的效果……
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根據學生反饋對教學計劃的修改和調整要適當,不可大修大改。
教學中反思要求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調動各種感官捕捉反饋信息,快速、靈活地做出調整和反應。教學中反思教師可運用錄音和錄象技術,與觀察手段一起為以后的教學后反思提供信息。
教學后反思圍繞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策略進行。具體為:
第一、教學內容方面:
1、確定教學目標的適用性。
2、現目標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做出判斷。
第二、教學過程方面:
1、回憶教學是怎樣進行的。
2、對教學目標的反思: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3、對教學理論的反思:是否符合教與學的基本規律。
4、對學生的評價與反思:各類學生是否達到了預定目標。
5、對執行教學計劃情況的反思:改變計劃的原因和方法是否有效,采用別的活動和方法是否更有效。
6、對改進措施的反思:教學計劃怎樣修改會更有效……
第三、教學策略方面:
1、感知環節:教師要意識到教學中存在問題與自己密切相關;
2、理解環節: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活動與倡導的理論,行為結果與期望進行比較,明確問題根源;
3、重組環節:教師要重審教學思想,尋求新策略;
4、驗證環節:檢驗新思想、新策略、新方案是否更有效,形成新感知,發現新問題,開始新循環。
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討與解決教學目的、教學工具和自身方面的問題,不斷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學效益和教科研能力,促進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也是教師直接探究和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不斷追求教學實踐合理性,全面發展的過程。
《鐵杵磨針》寫的就是李白幼年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選擇這篇文章,我是覺得文章中的主人翁學生有過了解,文章的內容學生也都接觸過,首先在教學時就減少了難度。在指導時,我是結合我自身學習古文的經驗來指導。我中學時接觸小古文首先學會的就是記住每個字的意思,特別是古今異義的字,比如“易”在古文中是交換的意思,但是在現代文中是簡單的意思。把這樣的古今詞義不相同的字記住也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望文生義的現象。在教學本文時我則是重點抓住了“媼”字進行指導,讓學生了解到“媼”是老婦人的意思,由此又引申理解“嫗”“叟”“翁”的意思。當然文中其實還有一些難以理解的如“欲作針”中的欲;“方磨鐵杵”中的方,但是時間緣故我則有意識的帶過了。另外我學習古文時還很注意古文翻譯的幾個方法,在教學本文時我著重指導了“留”“補”和“調”。我之要著重指導古文這樣的學習方法也是相對我原來學習古文的漏洞進行指導。我之前學習古文時老師在這方面的指導就比較欠缺。因此我想在自己指導時能在這些我覺得重要的方面多下點功夫。
當然我這堂課的漏洞就是缺少趣味性,趣味小古文還是要抓住他的趣味性,抓住了趣味性才能夠讓學生更有興趣,興趣永遠是孩子學習的動力。
本學期上了一節小古文教學研討課,這也是教學過程中首次接觸到小古文教學。對于古文,我的感覺是又愛又怕。古文更好地展現了中華語言文化的魅力,有時在與人交流時想引用幾句古文,但是在別人眼里到成了另類。這也深刻地讓為感受到了古文文化的缺失,作為語文教師,我覺得我們也有這個義務讓學生能更多的接觸古文,更好的從古文中獲取文化的養分。
這次我展示的是《鐵杵磨針》一文,《鐵杵磨針》寫的就是李白幼年時鐵杵磨成針的故事。選擇這篇文章,我是覺得文章中的主人翁學生有過了解,文章的內容學生也都接觸過,首先在教學時就減少了難度。在指導時,我是結合我自身學習古文的經驗來指導。我中學時接觸小古文首先學會的就是記住每個字的意思,特別是古今異義的字,比如“易”在古文中是交換的意思,但是在現代文中是簡單的意思。把這樣的古今詞義不相同的字記住也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望文生義的現象。在教學本文時我則是重點抓住了“媼”字進行指導,讓學生了解到“媼”是老婦人的意思,由此又引申理解“嫗”“叟”“翁”的意思。當然文中其實還有一些難以理解的如“欲作針”中的欲;“方磨鐵杵”中的方,但是時間緣故我則有意識的`帶過了。另外我學習古文時還很注意古文翻譯的幾個方法,在教學本文時我著重指導了“留”“補”和“調”。我之要著重指導古文這樣的學習方法也是相對我原來學習古文的漏洞進行指導。我之前學習古文時老師在這方面的指導就比較欠缺。因此我想在自己指導時能在這些我覺得重要的方面多下點功夫。
當然我這堂課最大的漏洞就是缺少趣味性,趣味小古文還是要抓住他的趣味性,抓住了趣味性才能夠讓學生更有興趣,興趣永遠是孩子學習最大的動力。
教學目標:
1、知道鐵棒磨成針的道理,懂得不論做什么事,只要有決心,肯下苦功夫,就一定能做好。
2、學會本課14個生字,認識止字旁,能讀準多音字“朝”的字音,理解“鐵棒、詩人、困難、進步、更加、功夫、不論、決心、從此、刻苦”等詞語的意思。
3、能仿照“誰正在什么地方趕什么”的例句,把句子寫完整。
4、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重點:理解第二段中的兩句話:“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肯下苦功夫。”
難點:這篇課文要求理解的詞語較抽象,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教師應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指導學生感知詞義,或聯系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啟發學生理解詞義。
教學準備:CAI、生字卡片、一根鐵棒、一根針
教學時間:3課時
第1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感知大意,理解課題的意思。
2、學習、理解第1、7自然段,教學生字:鐵、棒、磨、針、詩、困。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1、出示實物:針、鐵棒。問:這是什么?說說針和鐵棒的樣子。
2、問:很粗的鐵棒能磨成針嗎?
3、揭示課題2鐵棒磨成針讀題,題目里的生字想個辦法記住它。
教學:鐵:金字旁,為什么用金字旁?與“秩”比較。
棒:書空右邊的“奉”,組詞。與“捧“比較。
磨:半包圍結構,廣字旁,書空。
針:與“葉”比較,為什么也是金字旁?
二、自學課文,了解大意。
1、鐵棒到底能不能磨成針呢?請學生自由輕聲讀課文,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課文共有幾段?講了誰,什么時候的故事?教師指名分段讀課文。評價。
正音:詩、更、決、此
3、卡片認讀字詞。
4、訓練朗讀句子a、能!一定能!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
b、不論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決心,肯下苦功夫。
5、說說課文講了李白小時侯的什么故事。
三、學習第1段。
1、看文中插圖,圖中的少年是誰?找到書上寫李白的一段讀一讀。
2、指名讀。思考:這一段共有幾句話?學習后你知道了那些事情?
3、學生匯報,教師隨機指導。
理解“大詩人、唐朝”了解多音字“朝”的不同讀音和意思。朝:朝霞zhao(早上),唐朝chao(朝代)。唐朝是我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距今1000多年,唐朝除了許多的詩人,李白就是其中以為的詩人。“詩人”是指專門寫詩,并有一定成就的人。為什么用個“大”呢?
教學:唐:半包圍結構,書空里面的筆順。共10畫。
詩:用換偏旁的方法記,與“持、等”比較。
指名讀第二句。問:這里的“他”是指誰?“讀書進步不快”指什么?文書們李白讀書進步不快?理解“貪玩、困難。”
教學:困,用“捆”來記。[你在學習中,遇到過什么困難?你是怎樣對待的?
4、讀第1自然段。小結:李白小時侯是一個不努力學習的孩子。他后來改正了嗎?你是從哪一段知道的?
這部分可以放到第二課時去
四、學習第7段。
1、齊讀第7段,李白怎么會成為有名的大詩人?他回怎么刻苦學習?
2、認讀“從此”,李白是從什么事情中明白要刻苦學習的呢?我們下節課再學。
五、作業指導。
1、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指導“棒、磨、詩”,然后學生抄寫生字。
2、自由讀課文。(機動)
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復習上節課學過的字詞,學習理解2-6段,重點理解“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的道理。
2、學習生字:更、加、功、夫,認真書寫。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卡片認讀生字。
2、比一比,再組詞。
因()工()比()輪()
困()功()此()論()
3、說說李白小時侯不同的表現,他是從什么事中明白應該刻苦學習的呢?
二、學習2-6段。[改為學習2-7段]
1、自由讀2-6段,劃出李白和老大娘說的話。
2、指名分角色讀李白和老大娘的話。
問:課文中兩次出現“奇怪”,覺得奇怪的是誰?他為什么覺得奇怪?
A、看到老大娘在磨鐵棒,不知道為什么。(疑惑)
B、聽說老大娘要用鐵棒做針。(不可思議,不可能。)
3、用奇怪的語氣讀一讀李白的問話。
自由讀,試讀,指名讀,齊讀。
4、老大娘是再怎么回答的呢?
為什么老大娘說了“能”后,還要說“一定能”,而且用了兩個感嘆號?引讀“只要功夫深,鐵棒就能磨成針”。什么是“功夫深”?
用干脆、堅決的語氣讀第5段。
教學:更:去偏旁記,與“便”比較。
加:組詞。
功:力字旁,工的橫改成提。
夫:編順口溜。
5、聽了老大娘的話,李白明白了什么道理?找到讀讀第6段。[指導朗讀]
指名回答,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請學生釋疑。
教學:論:換偏旁記,與“輪”比較,組詞。
此:認識止字旁,書空筆順。
6、從此以后,李白怎樣?以讀代講。
“從此”到底是從什么時候起?
三、分角色讀課文。
1、自由讀準備。
2、男女分角色讀李白和老大娘的對話。
3、選擇喜歡的角色讀讀。
四、作業指導。
1、教師在田字格里示范寫“更、功、此”,學生寫3個。
2、完成《課堂作業》的第4題。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