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3-06
這是陳涉世家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一 了解陳涉起義的原因及起義后的主要情況
二 理解記事詳略得宜的剪裁方法。
三 體會小說與史傳的異同。
教學設想:
一 安排三課時
二 采用整體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環”都做到完整地閱讀、朗讀、講述、分析。
三 重點地突出一些字、詞、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義地講解。凡有注解的,不講,由學生利用注解讀懂課文。用一個不同斷句的例子擴大視野,積累知識。
四 介紹閱讀與課文有關的文學作品,培養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水平。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 了解《史記》的一般情況。
二 讀通課文,理解詞語,明確層次。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新課(結合檢查預習中看閱讀提示和注解自讀課文的效果),教讀。
提問:1、《史記》的作者是誰?他是哪個時代的人?2、《史記》的“世家”部分是記什么人的?作者為什么把陳涉列入“世家”中?3、課文中記述陳涉起義的經過,同時又記了哪些有關的人物?這些人物中與陳涉關系最密切的是誰?要求:學生不看課本能簡答,并能板演“吳廣”、“葛嬰”,字形筆畫無誤。隨后,引導看閱讀提示和題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從注文“他用畢生精力著成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一句引發求知要求,介紹《史記》。
講述:關于《史記》 漢朝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做過太史令,死后,司馬遷繼任這個官職。太史令是管天文、歷法、國家典籍、編寫史冊的官。司馬遷46歲時,因李陵事件牽連(只宜簡介,作最低限度的說明,不必多講),下了大獄,受到慘重的刑罰。后來,漢武帝因司馬遷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為中書令(管皇帝的文書詔令)。受刑后的司馬遷,決心繼續父親的事業,編寫史書。最后,終于寫成上起自傳說中的黃帝直至當代為止約三千年左右的中國通史。全書包括12世紀(記帝王事跡),30世家(記諸侯世系)70列傳(記個人和少數民族事跡),8書(記經濟、天文、歷法等情況),10表(用表格形式編排史料)。其中,列傳的最后一篇為《太史公自序》,是自傳。《史記》開創了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記載歷史這一“紀傳體”的體裁。(聯系舊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是《左傳》)講述時,學生簡要筆記;講述后,學生(鄰座)互對筆記。指名復述筆記內容,師生共同訂正。
朗讀:指名(水平屬于中等的學生)通讀全文,讀時如個別字、詞有障礙,要及時幫助“過關”,以保持課堂良好氣氛。要求:在預習初讀的基礎上,再次加深對課文的印象。讀后,了解有什么疑難,及時解答,并由此導向課文后的習題,解決“比較·辨析”的第三題(口頭)、第五題(書面)。(可參看《教師教學用書》,此處不重復抄錄)兩題解決后,即提出新的練習內容。
二 練習
提示:詞有本身的詞義,但要理解還須把它們放在句中、文中。下邊所舉的詞,在不同組合時有不同的解釋。
提問:楚人憐之,卜之鬼乎,殺之以應陳涉,這三個詞句中的“之”的解釋與上舉1-4例中哪一個相同?(答案:4)
這里的練習,作用是:(1)統觀全文,前后對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個別,有助鞏固。作練習時,不僅答案由學生說,舉例語句的解釋,也可鼓勵學生說。應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講古漢語語法的傾向。虛詞“乃”也可用同樣方法。
列出“乃謀曰”、“乃詐稱公子扶蘇”、“乃令扶離人葛嬰”,答案選取“2”。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數”也可用這個方式來達到鞏固的目的。比較了“數有功”、“數萬人”音義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數諫故”、“數言欲亡”的“數”與“數有功”的“數”同一音義。
三 再次導向課文,教讀。
提示:原文不分段,現在,編入課本,分了段,對閱讀理解有幫助。要求:提攝出每段主要內容。默讀,速度可較快,發言,明確本文層次:1、用內心動態、對話、動作寫出陳涉情態,表現傳主陳涉的大志。(說明:本篇不是合傳,傳主只是陳涉一人,因吳廣與陳涉起義和后來行事的關系密切,所以也在開頭敘及里籍)2、以對話為主,詳寫起義前的準備,包括所處環境、分析形勢、共同謀劃、制造輿論等。3、用對話和敘述的方法,寫起義的經過和起義后的大好形勢。敘事真切、生動,有條理,是《史記》的特色,所以,人們不僅把它視為不朽的歷史著作,而且評價它是有高度文學價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讀,體會層次和敘事生動性,并注意字音。讀后指出:借,是籍(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簡化字,常解釋為“假使”,讀,不讀。但書籍的“籍”不簡化,讀。酂,讀。度已失期的“度”,讀。適,是“謫”的通假字,讀,在文中與“適”無關。適有兩音:讀,常作人名;現又作“適”的簡化字,應讀。“適”不能代替“謫”的通假字而讀成。
四 討論(此內容適用于水平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據中華書局版二十四史是這樣斷句的:“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比較一下,哪一種斷句文意更明確?思考、議論、發言、結論:后者較好。據歷史,秦興徭役,發民謫戍,民不堪命,屯大譯鄉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連下讀較能明確當時史實。如果“九百人”三字屬上,可以理解為當時只征發九百人到漁陽去而已。由此可見,讀古籍斷句,要反復思考斟酌,要結合歷史事實。這是閱讀中應當懂得的門徑。
五 布置作業
參考課文后第四題,試作填充,并準備講述課文主要內容。講時要注意“序”,即弄清課文段落和段落內部各層次,以體現作者安排材料的恰當。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 鍛煉口述能力。
二 理解選材詳略。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導入新課(結合檢查作業)
提問:檢查課文和填充第四題第1小題情況,明確填充答案(參見《教師教學用書》),在此基礎上口頭講述。
二 新課內容
1、講述訓練:指名一人以《大澤鄉》為題講“陳涉起義”的故事。要求:明條理,有重點,合史實,不夸飾,事件發展過程層次分明。講后,學生評論,教師總結。評論標準:過程有序,事實明白,口齒清楚,語言通暢,能把起義的準備、行動作為重點,其他只作略講。
2、朗讀訓練:分散讀全文,然后指名朗讀,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吳廣素愛人”至“收而攻蘄”),用語調、語氣、語速,吸引聽者。
3、小結(講述與提問結合):(1)寫法上,剪裁得當:詳寫起義前的商議和輿論準備,起義的具體經過。其他如傭耕、徇地、戰譙門、刑秦吏等等則略寫。這樣寫,表現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義的主要內容。(2)描寫生動:文中詳寫的是人物的心理、說話、動作;其他略寫的,只作一般敘述。這樣寫,表現出作者善于突出重點,寫得生動,有文學才能。(3)條理分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內心的話,貫串全篇。起義前,失期,是導火線。謀劃時,從“苦秦”而確定大計,是善于分析形勢。準備時,篝火狐鳴和帛書,是善于制造輿論。起義時,吳廣先“忿恚尉”而后陳勝佐其殺尉,立即召令眾人聽命,“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寫出了善于把握時機和胸中之志。先殺尉而后發號召,行事易成(若先號召,尉未殺則效果不同),可見善于謀劃,設計周密。以下寫乘時而作,及時自立為王,便很自然。總之,這樣寫,顯示了傳主的“鴻鵠之志”,同時,也見出條理。前人評論說司馬遷善序事理,稱贊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實屬至當。(這里只點一下,下邊還要說到)
三 作業
課后反復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一 自讀茅盾短篇小說《大澤鄉》。
二 比較小說與史傳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講述:茅盾在1930年寫了短篇小說《大澤鄉》。那時正處于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前期,農民的革命意識逐漸覺醒,對反動統治的反抗意識逐漸增強。現據1980年人民文學版的《茅盾短篇小說集》復印(或謄印),發給閱讀。
二 新課內容
學生閱讀《大澤鄉》。要求:默讀2-3遍,把它與《史記·陳涉世家》作比較,看看有什么異同,可從題材、體裁、寫法等方面考慮,在文字下邊畫線(單橫線、曲線按各人自己使用習慣),左右空白處也可用文字簡記要點。不必出題限死回答內容。要讓學生思路活躍起來,自由馳騁,并由此引發學生興趣。讀后先小聲議論,然后發言。教師在學生議論時巡回了解情況,以便幫助小結。小結、歸納,其大端可如下舉:
1、題材:相同,陳涉在大澤鄉起義反秦。
2、組材:課文是從傳記節選的,材料比《大澤鄉》多。《大澤鄉》是短篇小說,它所選取的是一個“橫斷面”,集中于大澤鄉起義,不像傳記還寫了起義以外的事(如里籍、傭耕、進軍、稱王等等。)
3、體裁:《陳涉世家》是傳記,必須敘寫傳主的一生事跡,因而篇幅的長短取決于傳主生平事跡的多寡。《大澤鄉》是短篇小說,篇幅的`長短受體裁特點的限制。
4、人物:《陳涉世家》按史傳體例,一開頭就敘寫傳主概況(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關系的人,但這并不能看作是“合傳”),以傳主的事跡貫串全篇。《大澤鄉》先描寫環境,由押送的軍官先“出場”,然后在故事情節展開中,主人翁陳勝才出場,有時一個場面描寫別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現。
5、寫法:《陳涉世家》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實錄”,盡管文中也寫人的對話、行動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寫,只為了敘事,更不作想象,不運用文藝創作上的手法。《大澤鄉》中有景物描寫,或用來交代情節發展的環境,或把這種描寫同人物的心理活動結合起來,起到表現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寫人物的外貌、動作、心理,刻畫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寫兩個軍官的性格,寫他倆的思想活動,與戍卒對立;第二部分寫戍卒的怨恨情緒;第三部分寫軍官暗地里商量坑殺戍卒;第四部分寫起義的場景。
6、中心:《陳涉世家》著意在反映史實,《大澤鄉》則突出了階級對立、階級矛盾的主題。
小結(講述為主):讀《陳涉世家》,僅僅從課文這個節選部分,已能初步領略到《史記》的特點:“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正因在史學、文學兩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魯迅稱它為“史家之絕唱”。《大澤鄉》用短篇幅寫大事件,作者匠心獨運,還熔鑄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寫得極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墜星為殞石的謠言,有使者夜行過平舒道中聞仙人說祖龍(指秦始皇)當死;大將蒙恬率大量戍卒屯邊,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漢代梅福說的話(倒持太阿)來指斥秦的統治者,用這些史事來加強反秦的氣氛,但又不同于傳記中的人物行事實錄。作者還在作品中寫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閭左’的賤奴們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發了”之類。
三 作業
指導使用《簡化漢字總表》,向學生說明:使用簡化漢字應以1986年10月10日國家正式頒布的“總表”為準,《大澤鄉》的復(油)印中應改正三個字,“象”改“像”,瞭望的“瞭”不作“了”,“囉”的簡化字應作“啰”,不應作“羅”。又,電影、電視的字幕,商品的說明書,時常有不該使用的簡化字,應予注意,不要受其影響,發現不符合“總表”規定的,可以用與人為善的態度,提出意見,要求糾正。
一、檢查復習情況,抽幾個句子翻譯。
1.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2.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
4.將軍身披堅執銳。
二、自讀課文,思考:
1.“茍富貴,毋相忘”“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兩句話,表現了陳涉怎樣的思想性格?
參考:充分表現了陳涉非凡的個性和遠大抱負,寫出了他強烈要求改變現狀的雄心壯志,這也點明了他領導起義的思想基礎。
2.起義的導火線和根本原因各是什么?
參考:導火線: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陳涉的“謀”和對形勢的分析是什么?說明了什么?
參考:“謀”:“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對形勢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宜多應者。”說明“謀”決定了“舉大計”的方針,盡管也估計到了失敗的可能,但又認為“死國”是壯烈而有價值的。這表現了陳勝遠大的抱負和起義的決心。對形勢的分析既揭示了當時的尖銳的階級矛盾又分析了秦王朝內部矛盾和與六國的舊矛盾,既揭示了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又提出了發動群眾的策略,還預見到運用這一策略的結果“宜多應者”。這段話顯示了陳勝既敢于斗爭又有斗爭的智謀,表現了這位農民起義領袖洞察時局的能力。
4.陳涉是如何制造輿論來號召、發動群眾的?
參考:置書魚腹、篝火狐鳴
5.說說“公等遇雨……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一番話對當時起義的作用,思考它反映了陳涉怎樣的性格特點。
參考:這番話說明走投無路的處境,指出死里求生的前途,鏗鏘有力、擲地有聲,有極大地號召力,所以徒屬們都“敬受命”。起義領導人卓越的宣傳、組織才能得到了充分顯示。
反映了陳涉遠大抱負、反抗決心和叛逆性格。
三、文章是以什么為順序組織材料的?哪些部分詳寫?哪些部分略寫?這樣的安排合理嗎?為什么?
答案見“教材分析”
四、揣摩字詞
1.你認為文章寫得最生動的地方有哪些?為什么?
參考:此題開放。如:其中描寫陳涉、吳廣“并殺兩尉”和敘寫起義軍勝利進軍勢如破竹用了一系列動詞就很生動。
2.找出文中活用的字詞,對文中的“之”“以”等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加以歸納。
五、布置作業:
1.背誦“陳勝、吳廣乃謀曰……吳廣以為然”和“號令徒屬曰……吳廣為都尉”兩段。
2.整理筆記。
謀:等死,死國可乎?(遠大的抱負和起義的決心)
板書設計:陳涉世家
天下苦秦久矣(根本原因)
形勢分析 扶蘇之謎(秦王朝內部矛盾)發動群眾(敏銳的洞察力)
項燕受憐(與六國舊矛盾)
實施建議:本課第二部分分析討論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部分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大組交流的形式,最后還要總結:緊扣課文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題。
教學目的
一、熟悉課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三、培養學生自學習慣和自學能力。
教學設想
一、在熟悉課文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二、充分利用課后練習,將其自然融入課堂教學中,減輕學生負擔,落實“訓練重點”。
三、在熟悉課文、疏通文意基礎上,通過填空題,達到理解基本內容的目的。
四、用復述主要內容的方法,強化對課文基本內容的理解。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一、熟讀課文,疏通文意。
二、了解作者和《史記》。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和作者:陳涉世家司馬遷
1、簡介司馬遷和《史記》。
2、方法:引導學生看教材注解①。教師適當補充。
二、初讀課文。
1.正音
2.試譯課文二人小組,結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記下看不明白的語句,待全班討論解決。
[說明]學生分小組疏通大意,教師多給一些時間。其間教師巡視,隨時解答一些學生的疑難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對號入座”。指導學生練習在書上做點筆記。
三、布置作業完成課后練習一、三。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一、理解課文基本內容。
二、了解一些詞古今的不同意義。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溫習課文。
教師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練習一第1題所列的語句,請學生讀出句中停頓,并說說句意。
(l)發間左?戍漁陽900人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3)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詞中
(4)乃令符離人葛嬰將兵絢蘄以東
[說明]句中的停頓,參看《教師指導用書》。
第2題。讀下邊三組句中a、b兩句,注意讀出語氣(略去句后的標點)。
a若為傭耕,何富貴也
一、齊讀課文。
二、重點字詞小組互測。
三、翻譯句子:
1.回憶翻譯的規律:直譯、補充、調序、語氣
2.注意點:字字落實、凸顯語法現象、鮮明句式特點
3.各小組分工合作組內討論,嘗試翻譯句子。
4.各小組提出在討論過程沒有解決的問題,全班范圍內質疑、釋疑互動。
5.各小組推舉發言人串譯句子。
譯文:陳勝是陽城人,表字叫涉。吳廣是陽夏人,表字叫叔。陳涉年輕時,曾經跟別人一道被雇傭耕地。(有一次)他停止耕作走到田畔高地上(休息),因失望而嘆恨了好久,說:“如果誰富貴了,不要互相忘記了。”被雇傭的人笑著回答:“你是被雇傭耕地的人,哪兒來的富貴呢?”陳勝長嘆說:“唉,燕雀怎么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七月,(朝廷)征發貧苦人民去駐守漁陽,九百人停駐在大澤鄉。陳勝、吳廣都被編入謫戍的隊伍,并擔任駐守隊伍的隊長。適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耽誤守邊期限。誤期,按照法律都要被殺頭。陳勝、吳廣于是商量說:“現在逃跑是死,發動起義也是死,同樣是死,為國事而死,好嗎?”陳勝說:“天下百姓苦于秦朝(的統治)很久了。我聽說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兒子,不應該被立為國君,該立的人是長子扶蘇。扶蘇因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派他在邊外帶兵。現在有的人聽說他無罪,二世卻把他殺了。百姓們大多聽說他很賢明,卻不知他已經死了。項燕是楚國大將,多次立下戰功,愛憐士兵,楚國人很愛戴他。有的人認為他死了,有的人認為他逃走了。
現在如果把我們的人冒充自稱是公子扶蘇和大將項燕的隊伍,向天下人倡導反秦,應當(有)很多響應的人。”吳廣認為他說的正確。于是就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們的意圖,說:“你們要做的事都能成功,可以建功立業。但你們把事情向鬼神卜問過嗎?”陳勝、吳廣很高興,考慮卜鬼的事情,說:“這是教我們先威服眾人罷了。”就(用)丹砂(在)綢子上寫“陳勝王”(三個字),放在別人所捕的魚的肚子里。士兵們買魚回來烹食,發現魚肚子里綢子上寫的字,本來就已經認為詭異了。陳勝又暗使吳廣到駐地旁的叢林里的神廟中,天黑以后用篝火裝作鬼火,作狐貍嗥叫的凄厲聲音叫道:“大楚興,陳勝王。”士兵們夜里都很驚慌恐懼。第二天,士兵們到處談論,都指指點點,互相以目示意陳勝。
吳廣一向愛護士卒,士兵們多愿聽吳廣的差遣。(一天)押送戍卒的兩個軍官喝醉了,吳廣故意多次說想要逃跑,使軍官惱怒,使(軍官)責辱他,用來激怒那些士兵。軍官果真用鞭打吳廣。軍官拔劍出鞘(要殺吳廣),吳廣跳起來,奪過劍殺死軍官。陳勝幫助他,一同殺死了兩個軍官。陳勝、吳廣召集并號令所屬的人說:“你們諸位碰到了大雨,都已經耽誤了守邊的時期,誤期就要被殺頭。即使僅能免于斬刑,但是因守邊而死的人有十分之六七。況且壯士不死倒也罷了,死就要干出大事業,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所屬的人都說:“聽從(你的)號令。”于是就冒充是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依從人民的愿望。露出右臂(作為起義的標志),號稱大楚。(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起義軍首先攻下大澤鄉,收集大澤鄉的軍隊,攻打蘄縣。蘄縣攻下之后,就派符離人葛嬰率領軍隊攻取蘄縣以東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譙等地,都攻下了。
行軍中沿路收納兵員,等到到達陳縣時,(起義軍有)戰車六七百輛,騎兵一千多人,步兵幾萬人。攻打陳縣時,郡守和縣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城的官員在城門洞里與起義軍作戰。不能取得勝利,戰敗身亡,于是占領了陳縣。過了幾天,下令召集鄉官與當地有聲望的人一起來集會議事。鄉官與有聲望的人都說:“將軍您親身披著堅固的鐵甲,拿著銳利的武器,討伐暴君的惡行、誅滅暴虐的秦朝,重新建立楚國,論功勞應當稱王。”陳勝于是自立為王,對外宣稱要張大楚國。在這個時候,各郡縣苦于秦朝官吏壓迫的人,都懲罰那些當地各郡縣的長官,殺死他們來響應陳涉。
6.同座互助,翻譯給對方聽,找出對方的錯誤。
四、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理解字詞,會翻譯課文
2.找出文中陳涉的語言,揣摩這些語言所透露的人物性格。
板書設計: 規律:直譯、補充、調序、語氣
翻譯句子
注意點:字字落實、凸顯語法現象、鮮明句式特點
實施建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嘗試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對基礎較差的學生要當堂進行循環往復的抽查掌握情況,及時彌補聽課及參與缺漏。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