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7
這是瑯琊山五壯士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中,我主要合理地運用課件創設情境,設計了以讀導情,悟情,激情的教學方法,讓讀書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根據不同訓練的目的,設計了自由讀,默讀,品讀,指名讀,引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理解五壯士當時的思想感情和偉大的精神,使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理解,最終達到感情朗讀,得到情感的升華。
首先,我挖掘了教材的創造性的教育因素,啟發學生合理想象,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領悟能力。如看完“五壯士英勇跳崖”的投影后,我設計的一個啟發想象的訓練點:“當時五壯士的心情如何,心里會想些什么?”從而對學生既進行了創新思維的訓練,又開發了學生如何讀好課文的創造潛能。
其次,“明理”是本課閱讀教學的重要階段。學生較難理解五壯士為什么要跳崖,特別是理解不了五壯士跳崖當時的心情及其內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壯士壯烈跳崖時發出豪邁的口號聲,就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的道理。為解決這些難題,我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了如下幾個措施來解決。
1.讓學生結合文中的語句,仔細體會五壯士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使學生理解了五壯士在勝利完成掩護任務之后的喜悅和面對死亡不屈服,以及對人民無比熱愛、對祖國無限的依戀之情。
2.放“五壯士英勇跳崖”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壯烈場面。學生頓時瞪大了眼睛,全神貫注地看著一幅幅悲壯的畫面,完全沉浸在五壯士那感人的事跡中。這時,正好抓住學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樂、紀念碑圖讓學生反復品讀,從具體的形象中明白五壯士以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這是勝利的結局。
3.出示“五壯士紀念碑圖”圖片。啟發學生當時為祖國、為人民、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僅僅是五壯士嗎?這樣一來,難點突破了,學生也理解了五壯士為革命勇于獻身的崇高品質,他們是無數英雄的代表,他們的口號代表著全中國。
教學中有些地方處理的不到位,如:第二段可以老師泛讀,讓學生從老師的朗讀中感受五壯士對敵人的恨以及英勇做戰的機精神。“掄 ”字的讀音沒給學生糾正,沒有關注全體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要求過多,小組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分工沒有細化。
總之,上了這節課自己收獲挺多,在課堂中不斷成長自己,鍛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一、找“壯”稱
讀過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對這五位英雄有兩個稱呼——“戰士”和“壯士”,我首先讓孩子們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稱呼他們為“戰士”的?從哪一部分開始又稱呼他們為“壯士”了?為什么?循著這一問題,孩子們認真地讀著課文,然后他們真的有了重大發現: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紹他們完成連隊下達的任務時用的時“戰士”,而后來他們把敵人引上了狼牙山頂峰,英勇殲敵并壯烈跳崖,是戰士們為了連隊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為了體現對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犧牲了自己,充分顯示了五位壯士的“壯志凌云”,稱他們為“壯士”更為合適。
二、觀壯行
指導學生繼續讀課文,使他們了解到從文章第二自然段開始,寫五位壯士誘敵上山,痛擊敵人的情景。文章先概括地講五位壯士一邊“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一邊“把大批敵人引上狼牙山”。接著,抓住每個壯士的特點分別描寫與敘述,表現出他們對敵人的刻骨仇恨。文章第三至第五自然段講五壯士把敵人引上頂峰,英勇殺敵,著重寫了班長負傷后,在彈藥用盡的情況下,如何帶領戰士們用石頭與敵人奮戰到底,其中“擰、搶、奪、舉、喊、砸”等一系列動作,進一步突出了五壯士行為的壯烈。而文章的第六小節到末尾,集中表現了五位壯士抗戰到底,舍生忘死的壯烈精神與英雄氣概。開頭兩句描寫了五壯士完成掩護任務后的欣慰情狀,“屹立”一詞,突出了五壯士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概。“眺望”蘊含著對人民群眾和主力部隊安然轉移的欣慰和懷念,“回頭望望”寫出了壯士們對敵人的蔑視。接著,寫班長帶領壯士縱身跳崖,“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昂首挺胸”、“壯烈豪邁”等詞句,具體刻畫了五壯士在面對生與死兩條道路決擇時的“壯舉”。
三、品壯語
通過本文人物寥寥數語,可以看到五壯士的內心世界。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語言去細細品味:一是文中為什么只寫班長的三次說話,而不寫其他四位呢?當班長決定走的路線時,為什么只用了一個“走”字?二是最后兩句口號,充分體現了五位壯士在生命最后一息,為了新中國死而無怨,這是五位壯士的心聲,反映了他們至死不渝地堅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一定能打敗日本侵略者,這心聲代表了全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抗戰到底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這樣的設計,不但能突出重點,而且能使教學牽一發而動全身,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狼牙山五壯士》記敘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某部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為了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誘敵上山,英勇殺敵,最后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頂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現了五壯士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氣概。
首先,課文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學時我扣住這個“壯”字,由課題入手,引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從學習一開始就把學生推到主動探索的地位,既讓學生探明了學習的方向,又激發了他們的思疑解惑的欲望,從而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創造性的教育因素,啟發學生合理想象,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領悟能力。如看完“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設計的一個啟發想象的訓練點:“當時五壯士的心情如何,心里會想些什么?”從而對學生既進行了創新思維的訓練,又開發了學生如何讀好課文的創造潛能。
第三,“明理”是本課閱讀教學的重要階段。學生很難理解五壯士跳崖當時的心情及其內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壯士壯烈跳崖時發出豪邁的口號聲,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個道理。為解決這些難題,我在教學中設計了以下思路。
1、讓學生結合文中的語句,仔細體會五壯士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等,使學生理解了五壯士在勝利完成掩護任務之后的喜悅和面對死亡不屈服,以及對人民無比熱愛、對祖國無限的依戀之情。
2、放“五壯士英勇跳崖”錄像,讓學生親眼目睹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壯烈場面。學生全神貫注地看著一幅幅悲壯的畫面,完全沉浸在五壯士那感人的事跡中。這時,抓住學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樂讓學生反復品讀,從具體的形象中明白五壯士以自己的生命換來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壯士紀念碑圖”圖片。啟發學生當時為祖國、為人民、為革命英勇獻身的僅僅是五壯士嗎?這樣一來,難點突破了,學生也理解了五壯士為革命勇于獻身的崇高品質,他們是無數英雄的代表,他們的口號代表著全中國。
總之,上了這節課自己收獲挺多,在課堂中不斷成長自己,鍛煉自己,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對于一個從事小學語文教學二十多年的我,《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課文已經教學好幾遍了。以往教學這篇按事情發展順序寫的課文,我總是課前深鉆教材,找出事情發生的“起因──經過(發展、高潮)——結果”,把握教材內容,然后精心設計教案:“這堂課有哪幾個教學環節,每個環節有哪幾個問題,每個問題用什么方法提問”都設計得非常細密,甚至連“學生用什么句式,用哪幾個詞語來回答”都設計得有板有眼。教學過程中又執行得過于死板,每分每秒都是預先安排好了的。我一字一句地演示自己預先設計好的教案,來不得一點變更,容不下一絲偏差。學生的思維稍逾常規、回答稍偏教路,我就急忙點撥引導,生拉死拖地硬拽著學生往自己設計的“套兒”里鉆。
今天回頭看以往的教學方法發現:課堂關注的焦點是教師的教學方式、教學策略、教學流程、教學手段,忽視了學生的思維、個性、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忽視了課堂真正的主人是學生、課堂主要的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交往、互動。
在轟轟烈烈實施新一輪課改的今天,我探究性地研讀新課標,蕩滌舊觀念,催發新思維,形成了“構建自主、開放、探究的教學方式”,樹立了“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過程的觀念”。當我再次教學《狼牙山五壯士》這篇“老教材”時,摒棄以往的“墨守成規”、“話語霸權”,創新使用了以下新教法。
【教學片段實錄】。
一、瀏覽課文,根據敘述順序填空:
接受任務→(
)→(
)→(
)→跳下懸崖。
二、自讀、感情朗讀,完成教學任務:
1、自讀。
課文五部分內容,哪一部分給你的印象最深?這部分中哪些句子讓你感動?為什么?感情朗讀這些句子。
2、交流。
生1:我喜歡“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里奪來的槍砸碎了……相繼從懸崖往下跳。”這幾句話讓我感動。我從這幾句話中體會到“五壯士”堅強不屈的精神。
生2:(補充)從這幾句話中還可以看出“五壯士”不怕犧牲。
師:說得好。我發現同學們真善于動腦。你們是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呢?
生:“縱身”、“昂首挺胸”兩個詞充分體現了“五壯士”面對死亡從容不迫、不畏犧牲。
師:你真聰明。誰能為大家演示一下“縱身”、“昂首挺胸”。(學生紛紛舉手,老師抽一人演示“班長第一個縱身跳崖”,四人演示“宋學義等四位壯昂首挺胸”)。
師:五位壯士面對死亡,從容不迫,無所畏懼。你對五壯士懷有什么樣的感情呢?(生:敬佩。)你能讀讀這幾句話嗎?
生:(讀)。
師:同學們,對這位同學的朗讀,你們滿意嗎?
生1:我認為他沒有把五壯士不怕犧牲的精神表現出來,我認為該這么讀。(感情朗讀)。
生2:我認為作者是抓住五壯士的動作寫出他們堅強不屈、不怕犧牲的精神的,所以,表示人物動作的詞語要讀重音,我來試讀一下。(讀)。
師:你真會讀書。讓我們一起學著這位同學讀一讀這幾句話。
生齊讀。
師:剛才,我們抓住句中描寫人物動作的詞語體會到了人物品質。這部分內容中還有令你感動的句子嗎?請同學們接著匯報。
生:“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這幾句話令我感動。我從五壯士的語言中體會到他們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仇恨敵人的感情。
師:你真愛動腦筋。同學們,聽了你們的交流,老師也被五壯士的言行所感動。我也想讀一讀這些話,表一表我對五壯士的敬佩之情,但我擔心自己讀不好,大家愿意幫助我嗎?(師用較平淡的語氣朗讀“五壯士跳崖”的部分,學生聽后踴躍發言。)。
生1:老師,我認為讀五壯士英勇跳崖的壯舉,要注意語速、停頓及重音。我認為該這樣讀。
生2:五壯士壯烈豪邁的口號聲后面是“!”,它表達了強烈的感情,我認為可以這么讀。
師:謝謝大家的熱情幫助,現在我的體會深刻多了,愿意再聽我讀讀嗎?(師聲情并茂地朗讀)。
師:大家想不想也來表達一下對五壯士的敬佩?
生齊讀“五壯士跳崖”的部分。
3、結合插圖,讓學生自由“講”。
師:大家觀看課文插圖。這就是勝利完成掩護任務的五壯士,這就是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大家看了這幅插圖,想說點什么嗎?
生1:五壯士啊,你們頂天立地的形象與日月同輝;你們堅強不屈的聲音驚天地,泣鬼神!
生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雖然你們離我們而去了,但我們會永遠記著你們的。不是嗎?在解放軍的一個連隊,至今保留著這樣的傳統,每天早晨點名時,連長喊:“馬寶玉,葛振林……”隊列里一片肅靜,沒有人應聲,直到點到第六名戰士的姓名時,才有人答“到”。
生3:我想代表戰友說,好兄弟!安息吧!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你們的死比泰山還重啊!我們為有你們這樣的戰友而自豪,你們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生4:我想代表群眾說,五壯士啊,你們的言行譜寫了氣壯山河的頌歌;你們的犧牲換來了欣欣向榮的祖國;你們的光輝形象永遠矗立在人們心中!
生:……
4、讓我們把五壯士的壯舉牢牢地刻印在頭腦之中吧!請大家練習背誦這部分課文。
5、師生共同質疑、解疑。
〖教學反思〗
從以上《狼牙山五壯士》教學片段實錄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實踐的樂園。對此,我頗有感慨。同樣的教材《狼牙山五壯士》,卻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費力地分析著故事情節,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課堂平靜得如死水一潭。而今,我輕松地和學生在一起學習,興致勃勃地探究著,回味著,激動著,課堂上智慧的火花四處飛濺。課后,我認真反思了這節課成功的原因:
首先熟備課文。它使我在課堂上前后貫通,游刃有余。課前并非一定要精心設計教學框架,只要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在課堂上完全可以隨機應變,以學定教。例如,以上教學實錄,我事先并不知道學生首先會匯報“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由于我能夠把握住課文的骨架,將各部分內容了然于心,因此這部分內容學生想學、愿學、樂學。
其次,在情境中師生互動,構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建立一種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形成了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松的支持性環境中學習。如教學完“跳下懸崖”這部分內容后,讓學生質疑、答疑后,我問:“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是五壯士喊的,為什么說“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你們能幫助我解答這個問題嗎?學生當“老師”,自然不愿被自己的“學生”問住,于是他們互相補充,爭相回答我的問題。(“五壯士的聲音代表了中國人民的共同心愿”。“五壯士的聲音,就是中國人民的聲音”。)在以上師生互動的情境中,師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維的撞擊,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狀態,使課堂成為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之花的理想場所。
除此之外,這節課我做到了四“讓”: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讀”;讓學生有機會“問”;讓學生能經常“議”;讓學生能自由“講”。如片斷中我讓學生觀看課文插圖后,提問“大家看了這幅圖想說點什么嗎?”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觸圖生情,紛紛舉起了手。大家敞開心扉,暢所欲言,既表達了心聲,又張揚了學生個性。
一樣的教材,不一樣的教法。該片段教學充分體現了學生是課堂真正的主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是一個學習伙伴,在學生伙伴有疑難需要幫助時,我們才需伸出援助之手,稍作點撥、引導。只有老師把時間、空間慷慨地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說出自己的所思、所悟、所惑,學生的個性才能得到張揚,其創造性才能真正釋放。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