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23
這是浣溪沙殊晏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等獎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一、導入新課:
才學了曹操的一首樂府詩,接下來我們再學習蘇軾的一首詞,《浣溪沙》。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蘇軾,號東坡居士,著名的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當年“烏臺詩案”被關在獄中,幸得眾人相救,最終被貶黃州作團練副使。(《記承天寺夜游》也作于此時)幸而蘇軾生性曠達,并不因此而絕望頹喪,便在黃州認認真真地當起了“老農(nóng)”。因為這塊地在城東,又是個坡地,所以蘇軾就給它起名為“東坡”,自己更是以“東坡居士”自號,在當?shù)剞r(nóng)民的指點下,他開荒種田 。蘇軾在黃州四處看田時,得了臂腫病,很是痛苦。后來他聽說麻橋有個大夫叫龐安常,醫(yī)術非常高明,可惜是個聾子。蘇軾便前去求醫(yī)。這龐安常果然醫(yī)術高明,沒兩下子就把蘇軾的病看好了,兩人從此成了好朋友,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蘇軾喜歡游賞,病好之后,常邀龐安常一起游山玩水。
離蘄水郭門二里多路的地方,有個叫清泉寺的寺廟,里面有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洗筆泉,蘇軾和龐安常常常去那里。有一天,二人又到了寺中,洗筆泉的水非常甘美,二人飽飲了一通,出了寺院,見寺外有條小溪名叫蘭溪,溪水清澈見底,溪底水草的嫩芽都清清可辨,最奇怪的是,中國的河水大多是向東流去的,而這蘭溪的水恰恰相反,卻是向西流的。這讓蘇軾非常感興趣,因為人們常常用夕陽西下來比喻暮氣,而用流水東去來比喻青春的一去不返,但眼前的景色卻說明人生慣常的規(guī)律卻常有例外。此時,溪水脈脈西流,山間下起了小雨,遠處杜鵑鳥幽幽的鳴叫一聲聲地傳來,蘇軾似乎一下子悟到了人生的別一種意義,回去后便寫下了這首充滿人生感悟的小詞《浣溪沙》。
三、朗讀,感知內容
1、學生自由讀詞,注意字音及節(jié)奏 浣溪沙huàn 蘄水qí 短浸溪jìn 無再少shào
2、教師范讀,初步感知內容
這首詞是詞人遠謫黃州于元豐五年三月抱病游蘄水清泉寺所作。上片寫清泉寺的風光,下片由景生情,迸發(fā)一段議論。詞前有一段小序,交代寫作緣由。
四、譯讀,理解詩句
1、學生自主結合注釋及插圖譯讀內容
2、小組交流,教師指導疑難,理解詩句
到蘄水清泉寺去游玩,清泉寺臨近蘭溪,溪水向西流。
山腳下蘭草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間沙石小路經(jīng)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傍晚布谷鳥在細雨中啼叫。 誰說人老不可再年少?門前流水還能執(zhí)著奔向西!不必煩惱嘆白發(fā),多愁唱黃雞,悲嘆衰老。
五、析讀,體會情感、領悟主旨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上片寫暮春游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邊的蘭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夾道的沙石小路,經(jīng)過春雨的沖刷,潔凈無泥。時值日暮,松林間的杜鵑在瀟瀟細雨中啼叫著。這是一幅多么幽美寧靜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點出游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浸”字與“皋蘭被徑兮,斯路漸”(《楚辭·招魂》)中的“漸”字一樣,均有“蔓延”之意。蘭草此際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機勃勃,長勢很快,已由岸邊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鵑啼聲凄婉,本是易引發(fā)羈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際漫步溪邊,觸目無非生意,渾然忘卻塵世的喧囂和官場的污穢,心情是愉悅的。兼之疾病始愈,有醫(yī)者相伴游賞,故杜鵑的啼叫亦未能攪亂作者此時之清興。總之,上片只是寫實景,其內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fā)感慨和議論。“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時”。江水的東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華只有一次一樣,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guī)律,曾使古今無數(shù)人為之悲嘆。而作者此際面對著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產(chǎn)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么不可以重新?lián)碛星啻耗耆A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還童”,乃是說應保持一種年輕的樂觀的心態(tài)。因為人并不能改變這個世界人所能改變的,僅僅是對這個世界的態(tài)度和看法。作者尾句反用白居易《醉歌》中的意,認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應有那種“黃雞催曉”、朱顏已失的衰頹心態(tài),體現(xiàn)了作者在貶謫期間曠達振作的精神狀態(tài)。
六、誦讀積累,小結
1、師生共同小結:《浣溪沙》是一首觸景生情、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體現(xiàn)了作者熱愛生活、樂觀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
2、學生自由誦讀,當堂背誦
目標:
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xiàn)的對生活的哲思
教學重點:在朗讀中感受本詞清麗自然的風格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詩人通過本詞表現(xiàn)的對生活的哲思
課文: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教學流程:
一、導入
1、與置身于社會底層,潦倒不得志的柳永截然不同,晏殊身為宰相,生活是安逸的。不同的主人公,同樣是面對春色,同樣是登高飲酒,晏殊抒發(fā)的情懷會與柳永有什么不同呢?
二、品讀語言理解內容
1、朗讀這首詞,說一說這首詞上下片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疏通這首詞的大意
2、圈劃這首詞中作者所見的景物,說說隨著所見景物的不同,詩人的心緒經(jīng)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
3、體會這首詞中的“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落花”“歸燕”分別象征什么?
“去年天氣”,“舊亭臺”——生命之中看似不變的事物、
“夕陽”——時光的一去不回
“落花”——生活中消逝的美好
“歸燕”——似曾相識的新的美好
4、品讀下片中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無可奈何”、“似曾相識”兩個詞包含了怎樣的'情感?詩人面對“花落去”“燕歸來”的眼前之景,悟到了什么哲理?
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間會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會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現(xiàn),雖然花開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樹常青。
三、比較遷移、深入把握
1、從思想內容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崔護的《題都城南莊》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都通過今昔對比,表達對失去時光的不舍與懷念,且兩者對生活都充滿熱愛,以平靜樂觀的心態(tài)看待生命之中的得失。
不同之處:晏殊體認到了生命之中的美好會以不同方式再次出現(xiàn);崔護以審美的生命態(tài)度,將逝去的美好化作浪漫的記憶珍藏心間。
2、從語言風格上看,晏殊的這首《浣溪沙》與柳永的《蝶戀花》有哪些異同?
相同之處:婉約含蓄
不同之處:《浣溪沙》更為清麗自然,圓通曉暢
四、練習
1、詞人精心選擇了西墜的夕陽,飄落的花瓣、重歸的燕子以及徘徊于小園的詩人,構成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把自然的春光和人的青春年華很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傷別懷舊的情懷,這是運用了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2、本文的體裁屬于詞,浣溪沙是詞牌名。
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花開花落是自然規(guī)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 以 說 似 曾 相 識 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
4、詩人徘徊于小園香徑,精心選擇了夕陽落花和歸燕等景物,描繪了一組優(yōu)美的畫面。
5、''一曲新詞酒一杯''到''去年天氣舊亭臺'',詩人的情感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輕松喜悅的感情,帶著瀟灑安閑的意態(tài)的;對美好景物與往事的流連,對時光流逝的悵惘與感傷,以及對美好事物重現(xiàn)的微茫的希望。
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千古名句,試簡析這兩句詩好在哪里。
答:兩句話對仗工整,音調和諧;畫面生動,通過對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寫,抒發(fā)了對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濃郁,寓意深刻,發(fā)人深省,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7、''小園香徑獨徘徊''句中一個''獨''字表達出詩人內心什么樣的情感?
落寞、孤獨
8、這首詩是懷人之作,從哪兩個句子可以看出來?
答:去年天氣舊亭臺
夕陽西下幾時回
似曾相識燕歸來
一、學習目標
1、在吟誦背誦中感受本詞語言清麗自然的特色。 2、體會本詞的意境,感悟詞人所表達的深刻感受。
二、學法指導
學生先在查閱資料和借助書下注釋的基礎上理解本詞的大意,再通過重點字詞和關鍵句子的講解,引導學生去不斷地挖掘本詞的深刻內蘊,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三、預習內容
1、根據(jù)前一節(jié)課中學過的有關詞的知識,回答這首詞從字數(shù)和結構上分類分別屬于 和 。
2、你對作者晏殊了解多少?他在寫這首詞時的境況和心情是怎樣的?
晏殊是 時期的詞人,《浣溪沙》是詞的 ,它選自 。
3、學有潛力的同學還可以思考下一部分中出現(xiàn)的問題。
四、課堂學習重點內容(1課時完成)
1、作者和詞作的簡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十三歲時,以神童召試,賜同進士出身。他是北宋前期較早的詞家,作品大多反映富貴悠閑的生活,但他的詞藝術成就較高,能以疏淡閑雅的語言寫出較深的含義,音韻和諧,意境清新。
這首詞選自《珠玉詞》。“浣溪沙”是詞牌名。《浣溪沙》是一首小令,其格式是分上下兩闋 (也叫上下兩片),各有三個七字句,一、二、三、五、六句押同一個平聲韻。這首詞寫作者在暮春時節(jié)的思緒,表現(xiàn)了年華易逝的傷感。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是傳誦名句。
2、學生自由散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理解本詞中重點詞語的含義。
(1)一曲新詞酒一杯。 一曲:一首。新詞:剛填好的詞,意同新歌。
(2)去年天氣舊亭臺。 去年天氣:是說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氣。舊亭臺:曾經(jīng)到過的或熟悉的亭臺樓閣。
(3)夕陽西下幾時回?夕陽: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線落下。幾時回:什么時候回來。
(4)無可奈何花落去。無可奈何:不得已。花落去:花謝,點明節(jié)令是暮春。
(5)似曾相識:意思是好像曾經(jīng)認識。形容見過的事物再度出現(xiàn)。后用作成語,即出自晏殊此句。燕歸來:燕子從南方飛回來。
(6) 小園香徑獨徘徊。 香徑:花間小路。徘徊:來回走。
3、在反復的誦讀中體會詞中關鍵詞句所蘊涵的哲理和感情。
(1) “去年天氣舊亭臺。”“去年”二字把今昔兩幅相同的畫面重疊在一起了,問題一:你知道作者經(jīng)歷了怎樣的`人生變故嗎?故地重臨,懷舊自不可免,文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仔細體會思考“夕陽西下幾時回?”這句話的含義。
(思路點撥:一樣的暮春天氣,一樣的樓臺亭閣,一樣的清歌美酒,但人事卻和去年大不相同了。“夕陽西下”是無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它東升再起,而時光的流逝、人事的變更,卻再也無法重復。細味“幾時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種期盼其返卻又情知難返的細膩心態(tài)。)
(2)問題二:怎樣體會名句“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中的“無可奈何“和“似曾相識”?從“花落去”到“燕歸來”,作者想要表達的是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花落去”、“燕歸來”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但與“無可奈何”、“似曾相識”的有機組合,普通的花和燕就不普通了,而變?yōu)槟撤N美好、熟悉的事物或感情的象征。)
五、作業(yè)布置和練習拓展
(一)回家作業(yè):
1、自己默寫本詞中需積累的名句 。源于此句沿用至今的成語是 。
1、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的小令,字面上明白如話,但歷來人們對其內容的理解卻很不一致,有的說是表現(xiàn)年華易逝的傷感,有的說是抒發(fā)故舊之情。你在學完本詞后有怎樣的感受和人生啟迪?請用一段文字表達。
2、想象一下,“小園香徑獨徘徊”一句中作者在獨自行走中思索和反省到什么?請用一段心理描寫描繪出來,100字左右。
教學目標:
1、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
2、體會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3、背誦全詞。
教學手段: 多媒體設備、蘇軾圖片、古曲。
教學步驟:
一、導入,并展示“學習目標” (投影):
一首詞的意境往往是由畫面構成的,我們要學會通過想象畫面感受詞的意境;每一首詞都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我們今天要體會的是詞中蘊含的人生感悟。
二、蘇軾及背景介紹;教師范讀全詞:
1、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先自由發(fā)言,后教師總結:
蘇軾又叫蘇東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他性格直率開朗,而政治道路不順。他寫這首詩的時候便是因“譏諷朝廷”被貶官至黃州。
2、教師問:“這樣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們心里會怎樣?”
引導學生答:“憤懣、抑郁、凄涼。”
3、教師由此發(fā)問:“然而蘇軾是用何種心態(tài)去面對這種艱難處境的呢?”
學生沉思中,悠揚的古曲響起,屏幕上出現(xiàn)蘇軾的畫像及全詞內容。教師用抑揚頓挫的語調范讀全詞。
三、全體學生在樂曲聲中初讀全詞:
四、整體感知全文:
1、學生自由朗讀全詞,并試著用自己的話講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討論幫助。然后請學生發(fā)言,大家共同補充完善。教師提醒重點(投影):
子規(guī)—布谷鳥;白發(fā)—代指老年;黃雞—代指時光流逝。
2、再請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詞的內容。
參考:詞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蘇軾的心境引入畫面賞析:
1、教師提問:“大家覺得蘇軾在游清泉寺時心情是怎樣的?”
對學生各種不完全的回答,教師隨機引導。
2、教師引導:“如果我們能體會出這幅畫面的意境,也許我們就能體會出詞人的心情。下面請大家伴隨著悠揚的樂曲,走進這幅畫面,身臨其境地去感受,一會兒告訴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學生介紹畫面賞析的方法(投影):反復誦讀、抓住特征、調動感官、聯(lián)想想象。
幼兒園學習網(wǎng) | 聯(lián)系方式 | 發(fā)展歷程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