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03
這是明暗素描組合,是優秀的美術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明暗素描組合第 1 篇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十分重要。教師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勇于提出問題,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學習,讓他們在學習中學會主動發展,同時還要讓學生認識到不論是繪畫還是工藝,不論是具體還是抽象都是美術家精心的構思并結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時代審美理想創造出來的;同時,美術家創作一件美術作品除了通過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題之外,往往還有更深層的內涵和更隱敝的意蘊是一種文化精神層面要求和體現美術作品的最高價值所在,也是時代、社會、民族精神的寫照。如:青銅器和秦俑所體現中華民族精神;古希臘藝術所體現崇高理想與科學的精神;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品中的人文主義理想;中國山水畫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識等,使學生對作品產生深刻理解,達到審美情感的升華。
藝術課是最讓人心動的一門學科,它讓學生在接受藝術熏陶的同時也輕松地接收一些本學科外的知識。可是藝術課尤其是美術,單一的欣賞內容,過分的知識化、理性化,學生的熱情不會堅持很久,部分學生或者浮躁,或者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藝術課就成了尷尬的自習課或休閑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那單一的,枯燥的美術教學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的學生。作為美術教師我們應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來設計美術課堂的教學,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在良好的情緒中通過豐富新穎的教學內容、方法等不斷獲取新知識。比如說《新的實驗》這一課,關于電子科技所創作出來的美術作品,對于我們現在的90后學生來說早已不稀奇了,為了調動學生的上課胃口,我把這部分的內容改為另一種對于學生來說很稀奇的藝術——行為藝術,達到了我預期中的效果,學生都很感興趣,聽的也特別認真。
此外,我的課力求在一個輕松活躍的課堂氣氛中完成,想要達到這個目的,課堂情況就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應變了,比如說:我所帶的高一年有七個班級,每個班的情況都不一樣,所以對他們所用的教學方法也不一樣。一班的學生屬于過分活躍類型,所以課堂上及時抑制他們過于興奮的情緒是主要任務,否則會嚴重跑題;三班的學生又屬于過分淡定型,所以三班的課要時不時的幽默一下,調動他們的上課情緒。讓學生以開心輕松的上課情緒跟著我的教學思路和教學設計走,從而在不知不覺中把課堂知識掌握了,這對于我自己來說也有一些成就感,對以后的教學也更加有信心了。
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會再接再厲,確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激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為核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美術”,讓學生因為有“美術”而快樂。
明暗素描組合第 2 篇針對我校高一美術新課程模塊教學的一些現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的反思如下:
首先,新課改對高中美術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是美術教學活動的主體,扮演的是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其條件是“聞道在先”,“術業有專攻”。國家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標準中,為了實現美術課程各模塊的教學要求,對教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提出了相應的更高要求,要求在高中擔任教學任務的教師必須具備能開設3個或3個以上模塊的知識結構和教學能力。因此,作為美術教師就要具備豐富的知識,廣泛的了解和接納來自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藝術流派的美術作品,形成一種建立于世界文化基礎上的審美文化態度。為了豐富教學內容,必須多種渠道接受美術信息。
其次,新課改對美術課堂的要求。為了激發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調動課堂氣氛,使學生盡快地投入到藝術作品中去,我認為,教師在教學方法上應有所突破,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動、構圖均衡穩定、色彩層次豐富”之類的老套數,學生們便會感到枯燥乏味,這樣的講解不但達不到教學目的,甚至可能會適得其反,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當然也就沒有任何欣賞的意義了,更激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在鑒賞模塊中,常常要作一些諸如作者介紹、時代背景、作品意義的闡述。這還不夠,還需要進行較深入的藝術分析,包括形式美要素和技藝處理方面的知識,只有學生感受和鑒賞美的能力得到實實在在的增強,才有可能更深刻的認識作品的內涵,只有使學生真正掌握了分析作品的方法才有可能從中受到啟發獲得感悟。應該鼓勵學生參與教學過程,使他們在參與中從體驗出發,運用比較的方法,積極開展對作品的評論,在活動中增強能力。
美術欣賞教育是以視覺欣賞為主,欣賞教學所需的范圖和音像質量要精美,缺少必要的設備設施和輔助材料、資料,勢必使美術欣賞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我具體做法是:利用學校的幻燈機、投影儀、等現代化手段,通過對圖像的欣賞,比較(橫向比、豎向比),提示、議論、提問,最后總結歸納。有的內容還可配放音樂,如抽象畫蒙特里安“百老匯的爵士樂”的欣賞等等。視聽結合,如臨其境,再輔以歷史背景,作者生平及創作指導思想的介紹,加深對作品內涵的理解和作品效果的體驗。
在雕塑模塊的教學中,我結合具體情況開設了石膏雕塑,將教師講解、示范、啟發、引導和學生動手實踐、思維拓展結合起來,開課過程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了很好的互動,學生之間也獲得了充分的協作交流,模塊結束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藝術教育不會在短期內看到效果,但卻是影響人一生的教育。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給學生的思想注入新的活力。
明暗素描組合第 3 篇素描是一種用單色來感知和把握物象的方式,一個以單色為特點的畫種。
我們通常將它與“色彩”相區別,色彩作品中表現的肯定是彩色物象,而素描卻是要將彩色物象“編譯”成一種單色物象——“編碼”就是黑、白、灰。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幅“畫”可能就是素描,但它不是作為一件“繪畫作品”而出現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素描只是一種與人或神溝通的符號、器物上的裝飾圖案、色彩作品的底稿??直到某一天,人們發現了這種單色圖象的獨特美感,它才有了一個能與其它畫種站到一起的位置。我們常說的素描,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基礎科目。
絕大部分學習美術的人,都是從素描開始的——這個傳統由來已久。
早期的素描教學,應該是在古代的一些繪畫作坊里,師傅教徒弟們如何把握對象在形態等方面的特征。這個時期的素描是以線為主的,不太追求厚實的體量感,像是我們今天接觸的“速寫”。隨著透視學、“薄霧法”等造型理論和技法的出現,素描才具備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深度”。隨著社會經濟的繁榮、文藝思潮的興起,以及上流社會對美術的熱衷,在西方出現了促進藝術交流的“美術家協會”、展示美術作品的“藝術沙龍”和培養美術人才的“美術學院”,素描的教學體系也日臻成熟,并或多或少地延續至今。我國的素描教學起步較晚,是由以林風眠、徐悲鴻、劉海粟為代表的一批“海歸派”引進并發展起來的,在50年代受到了蘇聯美術教學體系的影響,注重對明暗、空間等因素的有序把握,風格沉穩、寫實。
雖然各個地區、學校的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是就素描教學的體系來說,是大同小異的。在訓練的程序上,基本上都是從結構素描到全因素素描,中間穿插一些專項訓練,以加強學生在某些方面的造型意識;課程的設置需要循序漸進,一般都是從石膏幾何體→靜物→石膏人像→人像,為了加強學生對造型原則或規律的理解,許多教師會對這個次序做一些反復性的安排;當學生的素描技能達到一定的層次時,有些教師還會開設設計素描,完成由寫實素描向創意素描的拓展。就訓練的形式而言,主要有教師的講授、示范、提問和討論,學生的臨摹、寫生和默寫等。
經常聽到學生說:“素描好難學”,在這個問題上,我也感到很困惑。
每次進入階段性訓練,我都會先講課,再作示范、講評作業,結束課題時又會作出總結,剛開始還自掏腰包獎勵優生——似乎能夠做的我都做了,卻總是看不到自己預期的效果。我也時常反省自己,希望能找到突破口,我認為自己的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課程設置過于呆板,缺乏反復或穿插。
⑵缺乏較為嚴肅的授課態度,對遲到和違紀的學生沒有嚴厲的處罰措施,造成了對部分學生的長期放任。
⑶過于關注“問題”,忽略了他們的課堂感受。
學生方面的問題比較復雜,不好談,我覺得個別學生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⑴缺乏學習熱情,帶有功利性的雜念太多,紙面上畫的是某種“夢境”,而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客觀對象。
⑵不能堅持刻苦訓練,“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上課只是“走過堂”。
⑶存在理解層面的誤區,擺脫不了“前認識”帶來的慣性。
教學的問題比一般人想象中的要復雜,往往不只是教師和學生的問題。許多問題涉及到整個教育大環境,涉及的面太廣,沒辦法談。
大部分學生關心的是“如何學”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大,我只能概而論之。
明暗素描組合第 4 篇教學往往在不斷的反思中改進、完善和提高的。在素描教學后我進行了思考,發現了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也設計了未來教學的改進方向。
一、在寫生中感受素描。
在這一單元的教學中,由于學生寫生不太熟練,更多的是臨摹。這樣可能影響了學生對素描知識的體驗。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創造條件讓學生去寫生、去體驗、去感受。經過寫生這一過程,學生對觀察的事物了解得更透徹,也對這寫生、體驗的過程記憶深刻。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作畫技能。可能會有“一舉兩得”的效果。
二、在觀察、發現中學習素描。
觀察是學習素描的基礎,沒有觀察能力就無法學習素描。而學習素描也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在教學中我雖然已經意識到了觀察的重要性,也在教學中盡可能在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力的培養,但還是覺得做得不夠好,在以后的教學中更需加強。
觀察和發現是一對密不可分的伙伴,觀察后沒有發現那樣的觀察是徒勞。不觀察而發現那就是想象。在教學中,我是帶領著學生去探究和發現,學生在我的問題指引下觀察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我后來發覺自己犯了一個錯誤,剝奪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機會,教學中未能體現學生的主人翁地位。我忘記了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而將自己的主導地位給擴大了。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自主去觀察去發現,老師只是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可能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來說會更好些。更何況素描知識只有經過觀察和發現才能學得更好、更牢固。
三、在欣賞中感受素描的美。
生活中的事物和幾何體都有著或近或遠的聯系。可以更確切的說,我們的'生活和幾何體密不可分。學生的桌子、鉛筆盒……是長方體的,學生的鋼筆、教師用的粉筆……是圓柱體的;我們住的房子由幾何體組成的……若學生在學習這些知識時能感受到美,那一定會對學習起到促進作用,也一定能學好素描知識。在我的教學中或許是太強調素描的嚴謹了,沒能讓學生去很好地感受它的美。所以從學生的反應中我覺得在教學中忽略了對學生的審美教育。在以后的教學中,可以利用圖片欣賞、實物欣賞以及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讓學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些幾何體的美,這樣可能更有利于學生學習素描知識。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生活是精彩的、美麗的。生活里有我們想認識和了解的一切。我們走進生活就走進了“百科全書”,從生活中我們能找尋到想要的一切。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