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8-21
這是燕歌行教學設計一等獎,是優秀的語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目標】
《燕歌行》教學設計范文
1.理解詩歌內容,分析《燕歌行》一詩的層次結構。
2.賞析本詩主要的藝術特色--對比,深入理解詩作所表達的復雜感情和主旨。
3.與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比較,初步了解邊塞詩派。
【教學方法】
朗讀法、提問法、討論交流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預設
一、導入
封建經濟和政治興盛的盛唐時期也帶來了詩歌的繁榮發展,邊塞詩更是盛唐詩歌中一顆熠熠生輝的明珠。針對戰爭這樣一個人類永不磨滅的話題,高適寫出了哪些方面呢?是充滿浪漫進取、積極樂觀的精神,還是反映戰爭殘酷、黯然思鄉的一面,抑或是洋溢著馬革裹尸、立功沙場的雄心?今天我們隨著邊塞詩人高適去領略《燕歌行》的獨特美。
二、研讀詩歌內容,理清層次
1. 四位學生分四部分默寫《燕歌行》,其余學生討論完善學案上的詩歌翻譯。
2. 全體齊讀《燕歌行》
3. 各組派代表翻譯部分詩句,提出不能解決的問題。
【重難點預設】:
①橫行: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
②賜顏色:賜以體面恩遇
③獵火: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模狩獵作為軍事演習,獵火意為戰火。
④山川蕭條極邊土:山河荒蕪滿目凄涼到邊土
⑤身當恩遇常輕敵:唐軍將領身受皇家深恩卻輕視寇敵
⑥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邊疆動蕩不安要想回鄉哪能飛渡;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荒蕪。
【詩歌翻譯參考】:
唐朝東北邊境敵軍入侵狼煙四起, 唐朝將軍辭家鄉欲破殘忍之邊賊。
男子本來就看重縱橫馳騁沙場上, 天子非常賞識賜厚重的體面禮遇。
鑼聲響徹金鼓和鳴威武出山海關, 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 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 胡人的騎兵仗勢侵犯似狂風暴雨。
戰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 將軍卻仍在營帳中觀看美人歌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 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士越斗越稀少。
唐軍將領身受皇家深恩卻輕寇敵, 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戰士身穿鐵甲守邊疆辛勤已長久, 思婦淚掛雙目丈夫遠去獨自啼哭。
少婦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 遠征軍人駐薊北徒然回望不得歸。
邊境遙遠多動蕩怎可輕易把家回, 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無所有。
戰場殺氣久集聚陣前騰起似烏云, 寒風颯颯打更聲不絕徹夜驚耳鼓。
只看見白刃亂舞夾雜著鮮血紛飛, 從來獻身為報國難道還顧及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 現在還在思念捍御強敵的李將軍。
4.《燕歌行》以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根據詩歌內容可以把這首詩分為幾層,分別講戰役的哪部分?
明確:第一層八句寫出師,戰況緊急,出師隆重;
第二層八句寫戰敗,揭示戰敗原因;
第三層八句寫被圍,刻畫相思之苦;
第四層四句寫決一死戰,突出壯志,提出心愿。
三、賞析本詩的藝術特色
1.《燕歌行》多處運用對比手法,并于對比中突出了詩歌主旨,請選擇具體詩句加以賞析。
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別是非。
① 從大段落看,出師時的`鋪張揚厲與戰敗后的困苦凄涼是鮮明的對比。(“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② 從貫穿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將領的侍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將領的臨戰失職,縱情聲色,是鮮明的對比。(“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與“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③ 結尾提出李廣是古今對比。
主旨:通過多重對比譴責了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敗,使廣大士兵受到極大的痛苦和犧牲。詩人寫的是邊塞戰爭,但重點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廣大士兵,諷刺不體恤士兵的將軍。
2.詩篇很善于描寫塞外風物景觀,渲染邊地戰爭的氛圍,請于詩中選擇一二例加以賞析。
① “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也寫出了戰士們作戰環境的險惡。
②“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和戰敗后的困苦。
③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邊塞戰場總是戰云密布,徹夜不息的警報聲都渲染出戰況慘烈,軍情危急的氣氛。
四、課外延伸
岑參與高適都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詩人,但二者在雄壯的共性下又有著鮮明的個性,比較岑勝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和高適的《燕歌行》,探討二者在思想主旨和藝術特色上有何不同?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岑 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黲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①高適邊塞詩的思想內容比較深刻,他善于以政治家敏銳的眼光來觀察、分析邊塞現狀,把戰爭與國家安危、人民苦樂聯系起來,大膽表達個人邊防政見,同時對親歷耳聞的軍中矛盾也給毫不留情的揭露岑參詩中常有一種昂揚的情緒和樂觀的精神,如《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令人讀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奮。運用夸張想象的藝術手法將大自然的劇烈變化與聲勢浩大的行軍場面結合,讓人驚嘆邊塞奇異的地理環境與氣候特征的同時,感慨行軍將士的艱辛。
②表現手法上,高適常用對比、反襯的手法,語言質樸剛健,精煉準確。岑參則好用比喻和夸張,語言新奇自如,呈現出強烈的浪漫主義彩。
【教學目標】
燕歌行教案設計
1、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以及詩人的創作情況。
2、學習“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兩組對比,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3、閱讀詩中寫景的詩句,學習借景烘托的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和“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兩組對比,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教學方法】誦讀理解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了解邊塞詩
盛唐在當時十分強大,邊塞詩十分流行。因為,唐朝當時和外族交往很多,戰爭也不少,有時是為了拓邊,開拓疆土,有時是為了抵抗外族的入侵。這就提供了邊塞詩寫作的背景。同時,過去的詩人是很少親自去邊塞的,而盛唐的詩人有不少去過邊塞,在邊防部隊里工作,所以他們對邊塞生活和士兵感情有切身的體會。這是一個奇特的現象,在之前以及之后,邊塞詩都沒有像盛唐時這樣繁榮,邊塞詩是盛唐氣象的產物。
2、 高適 見注釋1
高適在創作此詩之前不久,曾經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的現實狀況是了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也為《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安史之亂時,他追上正在逃到四川的玄宗,直言當時潼關戰敗的原因,也說明他對邊塞戰事、當時社會政治有自己很深刻的認識。
燕歌行,是一首古樂府詩題。主要是寫征人遠戍燕地與妻子互相思念的感情。
3、 寫作背景 注釋2、3
張公”何許人?(張守珪)當時,張守珪擔任著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的要職,主持北邊對契丹軍事;史載他曾隱匿所部將領的敗狀,而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
結合注釋1給出主旨,給出感情基調是——慷慨悲壯
二、 誦讀
1、 自己讀 結合注釋,初步了解全詩
2、 齊讀(對朗讀作強調——慷慨悲壯)
3、 再讀,思考:這首詩主要寫了什么事?哪些人?哪些景?本詩最主要的表現手法是什么?明確:對比。
思考:本詩按照什么順序寫戰事的?明確:戰事發展的順序,據此將全詩分成四節。
事:戰爭:出師——戰敗——被圍——結局
人:將帥 唐軍 士卒 今將軍
士卒 敵軍 思婦 古將軍
景:塞外肅殺陰慘的秋景——大漠 衰草 孤城 落日(邊塞特點和陰慘景象)
三、 研讀:(按戰爭發生的順序分節研讀,在各個層節中分析思想、藝術手法)
1、出師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1) 前兩句,連用兩個“漢”字呼應,使得結構和聲調上都有了呼應。漢:中國民族是漢,且漢朝也是也是歷史上很強大的朝代,所以中國常常自稱為“漢”。“煙塵”:戰爭。邊境上有了戰爭,晚上點烽火。而且,戰爭起來的'時候車馬奔馳,塵土飛揚,也是“煙塵”。
(2) 總結詩人描寫“出師”渲染怎樣氣勢?結合全詩,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氣勢的描寫?(結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來分析)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
(3)。“本自”和“非常”這兩個虛字有何作用?
橫行:縱橫馳騁。身為男兒,生下來就應該志在縱橫天下,建功立業。開頭四句把一個男子,唐軍將士的精神面貌寫出來,精神十足。
另:在歌頌和贊美之間,也暗示了詩的后半首所表達的那種諷刺意味。橫行也有欺壓良善和不守法的意思,后一句在贊美天子的恩寵,也暗示了這個人在得到天子恩寵之后可能會更加驕恣不法。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
(4)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把軍隊的聲容之壯用聲音傳達出來。 各種不同旗幟接連不斷 既有“摐金伐鼓”的聲音,又有多姿多彩的旌旗,有聲音有形象,你可以想象唐朝的大軍在行進中的軍容之盛。
(5)賞析“飛”和“照”兩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
(6)。“榆關”“碣石”“瀚海”“狼山”四個地方連綴,有何表達作用?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2、戰敗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1)。戰士們作戰的條件有哪些不利之處?請你概括。
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③“風雨”天氣之惡劣。總結: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斗條件的惡劣。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對比的手法的作用。
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士的為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3)。“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荒蕪、衰敗、冷落、凄涼的意境,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4)。你認為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5)后四句:大漠窮秋塞草腓:在廣闊無邊的沙漠上,在寒冷凄清的晚秋時節,邊塞的草也都枯萎衰落了,這是自然的背景。人呢,打了一天的仗,孤城上已經沒有多少活著的士兵。“身當恩遇恒輕敵”和“天子非常賜顏色”相呼應,一個驕縱的將帥,又得到皇帝的恩寵,于是常常看輕敵人,他沒有周密的計劃,就隨隨便便把軍隊派出去打仗,,因此造成戰爭失敗。
總結: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對比:將帥 帳下猶歌舞 恩遇輕敵
戰士 軍前半死生 力盡關山
烘托:山川蕭條極邊土 大漠窮秋塞草腓
3、被圍——處于險境的士兵的心理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思考:僅僅寫了征人、思婦之間相互思念之情嗎?為了加深主題的表達,這部分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
(1)。征人思鄉,分離之苦,本是邊塞詩的傳統內容,詩人此處是如何寫征人之苦的?
(扣住“久”“斷腸”“空”,體會征人內心之苦)
(2)。這段詩文寫征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與全詩描寫戰爭過程是否背離?有何聯系?
(3)。“絕域蒼茫無所有”與“殺氣”“陣云”“寒聲”“刁斗”矛盾嗎?怎樣理解?
(4)。征人思婦之苦與對漢將的譴責有何聯系?
總結:這一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4、結局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相看白刃血紛紛”與上文哪句內容形成鮮明對比?“死節從來豈顧勛”與將領形成怎樣的對比?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2)。 為什么“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這四句,與前兩層內容照應:把士卒與將領對照,以見志向、品格之尊卑;把李廣與當今諸將相比,以見才能、功德之高下。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三)主旨
本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此詩的主題是譴責邊塞將領在朝廷的慫恿下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給兵士帶來極大的痛苦和犧牲。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評價此詩時說:“沉痛語不堪多讀。”
本詩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藝術贏得大家的喜愛。詩中充分展示了復雜的心理狀態:既表達立功邊塞的豪情壯志,又對邊塞局勢與用兵情狀提出見解,因此,一方面對戰士忠勇報國精神熱情頌揚,另一方面又對將領奢靡生活強烈不滿,并由此發出對蒙受戰爭痛苦的家庭的深切同情,乃至于對邊將的譏諷嘲弄。全詩內容豐富,包含著對邊塞情勢較長時期的見聞感受,具有相當的思想深度與概括力度。此詩不僅是高適的名篇,而且堪稱邊塞詩之杰作。
(四)音韻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這首詩大部分是四句以換韻,一段段換韻,也一段段轉換場面,轉變景色,轉變情緒。“漢家煙塵”四句押仄聲韻,寫男兒報國的氣概;“摐金伐鼓下榆關”四句轉平聲韻,寫戰爭已經興起,軍隊已經出發。“山川蕭條”四句換仄聲韻,寫前線將士的苦惱與不平。接下來換平聲韻,激憤不平的感情又進了一步。征人思婦之苦六句用仄聲韻。結尾兩句用平聲韻。平仄相間,抑揚頓挫。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盛唐邊塞詩派。
2、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詩歌譴責邊將的主題及對比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難點:
1、體會詩人的沉痛之情。
2、把握詩歌譴責邊將的主題及對比的藝術手法。
教學設想:
“燕歌行”是樂府舊題,其辭多寫邊關征戍之事,以詠征人思鄉、少婦懷遠之情為主。首創于曹丕。《燕歌行》是一首較長的邊塞詩,有些字詞生硬難懂,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嘗試采用比較法進行教學。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盛唐在當時國力十分強大,疆域廣闊,內地與邊疆各民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密切。邊事增加,戰爭頻繁。盛唐文人們多熱衷于功名,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從軍邊塞為國立功成為文人求取功名的一種新的出路,而且他們也向往新奇的邊疆生活、邊塞風光。在這種社會歷史背景下,文人邊塞生活的機遇和經歷大大增加,由此促進了邊塞詩創作的繁榮。此外,前代戰爭行役、征夫思婦題材的詩歌,以及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邊塞詩的創作,都為唐代邊塞詩的興起提供了創作上的借鑒。在之前以及之后,邊塞詩都沒有像盛唐時這樣繁榮,邊塞詩是盛唐氣象的產物。(了解邊塞詩)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1)高適(700—765),字達夫,郡望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高適是盛唐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內容比較豐富。高適的性格豪放不羈,他青年時代就向往立功邊塞的生活:“倚劍對風塵,既然思衛霍”(《淇上酬薛三據兼寄郭少府微》),而且有過邊塞生活的親身體驗。所以邊塞詩也是他早期創作的一個主要內容。高適前期的邊塞詩多是來自他親身的經歷,是經過冷靜的觀察之后的有感而發,因此有較強的針對性,在反映現實方面比其他同時代的邊塞詩人遠為深刻,既表現了追求功名的昂揚意氣,又能夠抒發因直視冷峻的現實而產生的悲慨之心,所以在盛唐詩壇他被推為邊塞詩的代表。
(2)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三、解題
“燕歌行”是樂府舊題,屬“相和歌平調曲”,其辭多寫有關邊地征戍之事,以詠征人思鄉、少婦懷遠之情為主。首創于曹丕。
《燕歌行》曹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不覺淚下沾衣裳。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朗讀曹丕的《燕歌行》,概括主旨,少婦懷遠之情。
四、疏通文意,讀懂大意。
1、自由朗讀,看注釋,前后串讀。
2、學生討論、交流。
3、質疑,師生共同解決。
五、文本研習
1、比較曹丕的《燕歌行》與高適的《燕歌行》,高適與曹丕的有相同之處嗎?他的詩歌究竟還有哪些突破呢?
明確:兩文都寫了思婦懷遠之情。高適《燕歌行》:“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玉箸,玉做的筷子,這兒比喻思婦的眼淚。筷子豎起來是兩行,少婦眼淚也是兩行。玉做的筷子晶瑩透明,少婦的眼淚也是如此。這里實際上是借代修辭,用玉箸來指代這些兵士的妻子。
(借代:不直接說出事物而借用與它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局部代替整體。)
除此之外,高適的詩歌還寫到了邊塞風光和戰爭。
2、在高適筆下,邊塞風光和戰爭各有什么特點呢?請大家找出對應的詩句、字詞并分析、討論。
(1)邊塞風光:山川蕭條極邊土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特點:開闊、荒涼、遼遠
(2)戰爭:敵人的兇猛,戰爭激烈——“殘賊”、胡騎憑陵雜風雨
軍情的緊急——校尉羽書“飛”瀚海
戰爭生活艱苦、歷時久——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戰爭失利——斗兵稀、力盡關山未解圍
3、詩歌主題探討
思考討論:這是一場xx的戰爭。
提示: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如環境、士兵、將領、戰爭的性質等探討。
(1)一場完整的戰爭:出師——戰敗——被圍——死斗(戰爭全過程)
(2)一場環境惡劣的戰爭
(3)一場催人淚下(英勇、感人、沉痛)戰爭
士兵:戰士軍前半死生拼死作戰、流血犧牲
孤城落日斗兵稀
力盡關山未解圍短兵相接浴血奮戰視死如歸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質樸、善良、勇敢、可悲
征夫思婦:為了揭露軍中苦樂不均,從士兵的內心痛苦來寫。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將領臨戰失職、縱情神色鮮明對比。這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用對比突出征夫思婦雙方的痛苦,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將領更深刻的譴責。
(4)一場失敗(腐朽)的戰爭
將領: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驕傲輕敵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貪功冒進
身當恩遇常輕敵
美人帳下猶歌舞
縱情聲色腐敗無能
(5)一場正義的戰爭……
小結:邊塞詩的思想主題:建功立業、報效祖國;久戍思歸,離愁別緒;邊地苦寒,厭惡戰爭
多重主題:對邊庭士卒英雄氣概的贊頌,對他們離家遠戍痛苦的同情,以及對某些將領腐敗無能的抨擊。
六、詩歌藝術特色
思考討論:詩歌主要運用哪些表現手法來表達這些復雜的情感的?
方法指導:手法——分析——效果
(1)善于描繪邊塞風光,渲染戰地氣氛(烘托)。
邊塞環境:山川蕭條極邊土特點:遼遠、開闊、荒涼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
邊庭飄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作用:一片肅殺的氣氛,渲染悲劇的場面,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2)運用多重對比,深化作品主題。
例: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分析:一方拼死作戰、流血犧牲,一方卻是美人歌舞、縱情聲色,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尖銳地揭露了軍中苦樂不均,批判了身居要職的將軍們的腐敗作風。暗示了必敗的原因。
①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雙方緊張的軍事活動對比
②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士兵浴血奮戰——將軍荒淫腐敗,苦樂不均對比
③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士兵辛苦久戰——將領臨戰失職對比
④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征人思婦相互思念對比
⑤摐金伐鼓下榆關——孤城落日斗兵稀出征時的狂妄、聲勢浩大與戰敗時的慘烈對比
⑥至今猶憶李將軍古今對比,渴望良將
詩句中并無一個褒貶性的字眼,通過鮮明的多重對比,使主題更鮮明,情感愛憎分明。
七、總結(朗讀)
清人宋宗元在《網師園唐詩箋》中評述高適《燕歌行》道:“沉痛語不堪多讀”。
這樣的“沉痛語”不是文人的無病呻吟,不是詩人穩坐高堂的想象。高適曾經懷著豪情壯志,到薊北一帶漫游,尋求報效國家的機會。當時,那里正是唐朝與契丹對峙的前沿地區,形勢緊張,是用人之地。由于當地軍政官僚們堵塞賢路,高適的愿望無法實現,但他對邊塞地區的現實狀況是了解的更加具體、更加透徹了。這種切身的體驗,也為《燕歌行》的寫作提供了堅實的生活和思想基礎。而此詩也是有感而發。
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背景:御史大夫張公,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張因與契丹作戰有功,拜輔國大將軍兼御史大夫。遂恃功驕縱,不恤士卒,開元二十六年(738),其部將敗于契丹,張卻隱瞞敗績,虛報戰功,并賄賂奉命前去調查的牛仙童。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乃作此詩以“感征戍之事”。
所以,此詩含有譏諷張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確的現實針對性,詩篇的思想深度來自勇敢針砭時弊的精神。
八、背誦全詩
教學反思:
《燕歌行》教了3遍,在前兩次的教授中我采用傳統的逐字逐句的講解,發現效果并不理想,老師教的很累,學生也學的很累。一節課下來,只是疏通了文章的大意。這首詩本身在理解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學生看到詩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長,本身就有畏難情緒。如何完整、透徹的解決這首詩是在這次上課之前一直思考的問題。后來經過比較決定采用比較法,從高適《燕歌行》與曹丕《燕歌行》的比較入手,探討高適詩的突破。這樣一來,學生興趣似乎比以前好,課堂也比較活躍和完整。
本課也存在著不足,不足之處主要在于:
1、關于借代和借喻手法的區分。在講授“玉箸應啼別離后”這一句時,“玉箸”一詞不加以解釋學生并不理解,這里到底是借喻還是借代呢?借代是不直接說出事物,而借用與它密切相關的事物來代替,或用事物的局部來代替整體。借喻是以喻體代替本體,本體和喻詞都不出現,直接把甲(本體)說成乙(喻體)。我們再來看看“玉箸”,用玉做的筷子比喻思婦的眼淚,所以我覺得是否看成是借喻更為恰當。
2、沒有對全文的疏通,只是讓學生自我預習和討論、交流,難免會有漏洞,在課堂上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鞏固,可能在課后還要花氣力鞏固。
教學是一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它能帶給我們驚喜、也可能帶給我們沮喪,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從已有知識出發、從易到難,認真琢磨文本,力求找到最適合學生的思路。
【教學目標】
1.了解邊塞詩的特點和風格。
2.深入理解詩作所表達的復雜感情和主旨。
3.賞析本詩的藝術技巧。
4.樹立正確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點】
1.深入理解本詩的情感。
2.賞析藝術技巧。
【教學難點】
1.理解本詩復雜而深刻的主旨。
【教學設想】
1.賞析關鍵詞句→把握所用手法及作用→體味詩人的情感→把握詩文主旨。
2.使用品讀法和關鍵詞語替換比較法把握主旨。
3.劃塊賞析。
4.知人論世,明確背景。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詩文:
同學們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激情澎湃,都懷有滿腔的愛國熱情和濃厚的英雄崇拜,仰慕那些決戰沙場、建功立業的將領,但是怎樣看待和理解戰爭,什么是最真正的英雄,我們應該深入思考。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最熟悉戰爭和了解戰爭的詩人高適的邊塞詩:《燕歌行》。
二.知人論世,了解寫作背景:
1.作者簡介:
見文后注釋1。
2.寫作背景:
開元十五年(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禕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三.朗讀詩文,劃分詩節: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
第一段八句寫出師;
第二段八句寫戰敗;
第三段八句寫被圍;
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
四.通過關鍵詞分析賞讀詩文:
出師
漢家煙塵在東北, 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 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 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 單于獵火照狼山。
1.總結詩人描寫“出師”渲染怎樣氣勢?結合全詩,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種氣勢的描寫?(結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來分析)
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
2.“本自”和“非常”這兩個虛字有何作用?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
3.賞析“飛”和“照”兩個動詞的表達作用?
“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
4.“榆關”“碣石”“瀚海”“狼山”四個地方連綴,有何表達作用?
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戰敗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1.戰士們作戰的條件有哪些不利之處?請你概括。
①“蕭條”自然條件惡劣;②“憑陵”敵人來勢兇猛,戰力強;③“風雨”天氣之惡劣。總結:渲染了戰勢的危急與戰斗條件的惡劣。
2.“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種對比的手法的作用。
運用鮮明的對比,將戰士的為國死戰和將領的尋歡作樂對照來寫,雖無任何議論,但情感和觀點卻得以顯露,充滿了憤怒和諷刺。
3.“大漠”“窮秋”“塞草”“孤城”“落日”“斗兵”六個意象營造怎樣的意境?
荒蕪、衰敗、冷落、凄涼的意境,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
4.你認為唐軍戰敗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自然條件惡劣,氣候條件惡劣,敵人兇猛善戰,將領與戰士的矛盾。其中官兵的矛盾,尤其是官的尋歡作樂,不愛惜士兵是失敗的主要原因。
被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1.征人思鄉,分離之苦,本是邊塞詩的傳統內容,詩人此處是如何寫征人之苦的?(扣住“久”“斷腸”“空”,體會征人內心之苦)
2.這段詩文寫征人和思婦的彼此分離和思念之苦,與全詩描寫戰爭過程是否背離?有何聯系?
3.“絕域蒼茫無所有”與“殺氣”“陣云”“寒聲”“刁斗”矛盾嗎?怎樣理解?
4.征人思婦之苦與對漢將的譴責有何聯系?
這一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苦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1.“相看白刃血紛紛”與上文哪句內容形成鮮明對比?“死節從來豈顧勛”與將領形成怎樣的對比?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
2.為什么“至今猶憶李將軍”?李將軍與詩中的將領有何不同?
李廣:驍勇善戰,足智多謀,身先士卒,不貪功,愛士兵。
將領:無勇無謀,恃勇輕敵,遠離前線,尋歡作樂,好大喜功,不問士兵死活。
五.藝術特色歸納:
㈠思想內容:
本詩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概括了開元年間唐軍將士戍邊生活的多個方面。重點在于揭露軍中官兵苦樂懸殊,抨擊將帥腐敗無能切不恤士卒,對浴血苦戰的士兵寄予深切同情。
㈡藝術特色:
1、善于描寫邊塞風光,渲染戰爭氣氛;
2、運用對比手法,深化作品組主題;
3、七言歌行,參用律句,形成音調之美。
六.本詩的風格:
雄渾悲壯,風骨凜然。
七.課堂小結:
八.布置作業: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