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05
這是統編版《哈姆萊特》教案,是優秀的高中語文必修下冊教案文章,供老師家長們參考學習。
教學要求
一讀懂課文的字面意義和深層含義,體會課文通過尖銳的戲劇沖突、曲折的故事情節刻畫典型人物的寫作特點。
二用心品味課文豐富多彩而又個性化的藝術語言。
教學重難點
閱讀指導,理解人物形象,理解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課時安排 1課時
閱讀指導:
外國戲劇作品本課是初次接觸,應指導學生根據舞臺劇本欣賞的要求,做好預習工作。《哈姆萊特》全劇并不長,應鼓勵學生先讀一讀,了解劇情梗概,激發閱讀興趣。課文是節選,篇幅不長,但初讀時學生不一定讀得明白。在預習時,應指導學生查看有關資料,讓學生在了解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反復閱讀課文,體會深刻含義。
戲劇人物、戲劇語言的分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應詳講詳析。作品介紹、情節分析、理清沖突、概括主題等內容可通過學生復述故事,安排討論活動來完成。《哈姆菜特》情節生動曲折,引人入勝,學生講解便于鞏固預習成果,進一步深入到劇情的分析之中。戲劇沖突的分析,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人物,挖掘人物的典型意義,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通過討論、交流、講評,歸納總結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劇本的語言特點,這樣步步深入,一則便于學生理解接受,二則會給學生深刻的印象,以便于更好地全面地欣賞作品,提高閱讀欣賞能力。以下的課文講析可供參考: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1564年生于英國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他從小就對戲劇產生了強烈的愛好。20歲后他來到倫敦,先在劇院當勤雜工、馬夫,后在劇團做演員、導演、編劇,晚年回到故鄉,1616年逝世。莎士比亞勤奮好學,他接觸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并接受了人文主義思想,這些都為他的戲劇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他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作,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有《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歷史上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思想領域新興的資產階級文藝對封建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就是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就是這一時代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
《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郁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真相,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背后命人暗地將他處死。哈姆萊特察覺內情后中途逃回丹麥。回來后知道情人奧菲利婭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哈姆萊特悲憤交加,中了奸王的毒計。奸王利用奧菲利婭之兄雷歐提斯為父復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萊特于死地。結果,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哈姆萊特臨死囑托好友傳播他的心愿。這段王子復仇的故事情節取材于12世紀的一部丹麥史,作者用人文主義的觀點,把這個只是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寫成一部深刻反映時代面貌、具有強烈反封建意識的悲劇,通過一個古老的宮廷仇殺的故事,對以克勞狄斯為首的封建專制王朝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對王子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所進行的反封建暴政的斗爭,給予了熱情的贊賞和深厚的同情。哈姆萊特的形象代表了當時進步的人文主義的思想和愿望,是世界文學名著中著名的藝術典型之一。課文節選部分是劇本的第三幕第一場。這是展示哈姆萊特性格的重要場次。哈姆萊特被看作是既勇敢又憂郁的典型。在這場戲中,我們可以深切地體味到熱情激昂的背后,他軟弱猶豫的性格特征。戲中國王和奧菲利婭的父親設下圈套,讓奧菲利婭探問哈姆萊特內心的秘密,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愛的人面前,他也只得裝瘋賣傻。一方面作者通過不知內情的奧菲利婭的傷心扼腕,表達了對哈姆萊特的贊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作者刻畫的是一個劃時代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過哈姆萊特內心的獨白,揭示了他內心的矛盾與痛苦的獨特個性。這一場戲中的哈姆萊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對強大陰險的對手,他強調的是個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擔負的責任與實際上的力不從心,在他內心深處掀起陣陣波瀾。這時他不得不陷入對生命意義的思索: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死了;睡著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這一種睡眠之中,我們心頭的創痛,以及其他無數血肉之軀所不能避免的打擊,都可以從此消失,那正是我們求之不得的結局。”這段內心獨白膾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現了人文主義者哈姆萊特在進行個人復仇和探索社會變革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顧慮使我們全變成了懦夫”,“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費盡辛勤所換來的小人的鄙視”……這段獨白人們常常拿它同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66首相比,這是首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的好詩,作家借哈姆萊特之口,深刻而具體地揭露了當時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人文主義的思想。這也是我們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個重要方面的鑰匙。我們根據背景和情節的介紹知道哈姆萊特是個富于理想、敢于行動的人,勇敢果斷使他具有"英雄"的個性,但在這里卻可以發現他的“遲疑”“憂郁”“孤獨”--他既是個身負為父復仇、扭轉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斷”的王子,又是個具有“延宕”遲疑多慮性格的“憂郁”王子。這種并不單一的個性,正是他血肉豐滿、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作為描繪人類心靈的藝術大師,莎士比亞將人性的復雜和微妙挖掘得惟妙惟肖,且這種個性是合乎情理、合乎人物身份與情節發展的。因為他身遭變故,理想破滅,他奉命復仇,然而任務是如此艱巨,對手是如此強大,他主觀上反對暴力卻又脫離群眾,造成他在積極行動之中常常產生力不從心和難免失敗的感覺,因而他的內心充滿矛盾。通過這段獨白,我們看到了他對人生的思索,他的煩惱和失望、苦悶和彷徨以及他對周圍現實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這里,哈姆萊特不是一個理想的說教者,不是一個時代精神的傳聲筒,他是反映時代共性的典型的“這一個”,他有著豐富復雜、矛盾統一的性格內涵。
節選的這場戲在情節結構上可分為三部分來理解。
第一部分,主要是國王與身邊的侍臣及王后之間的對白。寫心懷鬼胎、驚疑不定的國王與侍臣密謀商量試探是否"因失戀而瘋狂"的哈姆萊特。
第二部分,主要是哈姆萊特與奧菲利婭的對白。寫的是奧菲利婭被狡猾的國王和父親利用,前來試探裝瘋賣傻的哈姆萊特。
第三部分,主要是國王與波洛涅斯的對白。寫的是他們試探后的密謀。
分析整個劇本,歸結起來看,全劇展示的沖突主要是圍繞哈姆萊特與國王克勞狄斯之間的沖突進行的。課文節選的這場戲,也將哈姆萊特與國王之間的沖突放在主要沖突的位置上。戲中奧菲利婭與哈姆萊特之間因無法溝通產生誤解后的沖突,及哈姆萊特內心生存還是毀滅的矛盾,都是圍繞這一主要沖突展開的。這些沖突實際上都是當時現實矛盾的真實反映。在當時來講,這是正義與邪惡的較量,是社會過渡時期新、舊兩種社會力量的較量。從表面看來,沖突是在一對戀人之間展開,但表現的卻是對人生的思索。通過沖突塑造了人物,一個內向深沉、有著痛苦與彷徨復雜情感的人文主義思想家的典型人物。通過人物,展示了當時波瀾壯闊的歷史圖畫,深刻地反映了先進的人文主義理想與英國黑暗現實尖銳復雜的矛盾。
總之,這場戲戲劇沖突尖銳復雜,情節生動曲折,波瀾起伏,有力且成功地刻畫了人物形象。特別是悲劇主人公哈姆萊特形象的塑造,是戲劇通過沖突表現人物性格特征最為典型的藝術特色之一。有人說,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這充分說明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形象的魅力和復雜性。我們在閱讀理解時,一定要注意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他的人物形象在課文節選部分雖說著墨不多,但也是個性鮮明。比如克勞狄斯的陰險毒辣,波洛涅斯的吹牛拍馬故弄玄虛,奧菲利婭的單純多情,都塑造得栩栩如生,豐富多彩。同學們可在閱讀人物臺詞對白時,深刻體會到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
莎士比亞是世界公認的語言大師,他的語言豐富而富于形象性。如課文中哈姆萊特時而高雅、時而粗俗、時而晦澀難懂的語言,就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的心理活動和他復雜深沉的個性特征。尤其是他的那段感情灼熱、憂郁彷徨的長篇獨白,更在揭示他內心的矛盾的同時,展示了莎士比亞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動性。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人物之間富有強烈的對比性的語言,來突出人物形象。有正反面形象之間的對比,也有正面同類人物之間的對比。如哈姆萊特的激情和深沉與克勞狄斯的陰沉和邪氣,哈姆萊特的矛盾與優柔寡斷和奧菲利婭的單純與深情惋惜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語言都適合各自的身份地位及個性特點,真可謂各如其人,各有個性。
莎士比亞還擅長運用長篇內心獨白來揭示人物復雜而隱秘的內心世界。如哈姆萊特那段著名的獨白,就展示了他復仇過程中痛苦的心靈沖撞。莎土比亞語言深沉含蓄,極富于哲理性,對刻畫人物獨特的個性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莎士比亞還善于運用比喻、隱喻等形象化的語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的變化。如奧菲利婭在談到哈姆萊特的變化時,就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句,她說:“我是一切婦女中間最傷心而不幸的,我曾經從他音樂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現在卻眼看著他的高貴無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銀鈴失去了諧和的音調,無比的青春美貌,在瘋狂中凋謝!”這段語言就極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例子很多,同學們可在閱讀欣賞中注意品味。
關于練習
一本題意在幫助學生熟悉時代背景,理解劇本情節結構,領會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典型意義。
參考答案:
哈姆萊特為報父仇、為了"重整乾坤",必須同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宮廷集團展開一系列的斗爭。這場斗爭,哈姆萊特不僅要面對兇狠強大、陰險狡猾的奸王,而且要面對整個封建集團和社會邪惡勢力。他勢單力薄,孤軍奮戰,才不得已裝瘋賣傻,斬斷情絲,以免使自己的戀人卷入復仇的漩渦,而受到更大的傷害,使自己"重整乾坤"的重任失敗。劇本通過對宮廷王室顛倒混亂、腐朽不堪的描述,揭示了封建王朝與新興的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但新興的資產階級尚處于萌芽狀態,推翻封建大廈的時機還未成熟。它真實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現實社會的矛盾,突出了作者的人文主義理想。
二設計本題意在幫助學生理解欣賞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典型。
參考答案:
在奧菲利婭的心目中哈姆萊特是一個高貴而偉大的人。是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
三此題意在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哈姆萊特這一藝術典型。
參考答案:
這段獨白揭示了哈姆萊特憂郁厭世、軟弱遲疑、優柔寡斷的個性。造成這種性格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客觀上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整個封建統治集團及社會邪惡勢力過于強大。在當時新舊交替的時代,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先進人物還處在弱勢,新興的資產階級還處于萌芽狀態,推翻封建大廈的時機還沒有成熟,萌芽時期的先進力量與強大的惡勢力之間的矛盾構成了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之間的悲劇性沖突。原因之二是以哈姆萊特為代表的人文主義者本身的局限性,導致了哈姆萊特性格上的憂郁,行動上的延宕。哈姆萊特在探索社會出路時往往轉為尋找擺脫個人精神痛苦的途徑,重重的顧慮使他變得猶豫不定。
四本題意在訓練學生對臺詞的閱讀理解,幫助學生通過分析戲劇語言把握戲劇人物,掌握劇本欣賞的方法。課文中可舉的例子較多,如哈姆萊特、奧菲利婭、克勞狄斯、波洛涅斯的臺詞,都是極為個性化的語言,且都顯示了戲劇語言的豐富性與生動性。同學們可舉幾個例子來說,答案不必強求一致。
五這一題主要是鼓勵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在擴充知識積累的同時,培養對劇本的閱讀欣賞能力,充分領略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魅力。
[教學目的]1、了解莎士比亞及其作品;理解本劇的主題。2、了解哈姆萊特的矛盾性格。3、理解本劇充溢的人文主義理想及強烈的反封建意義。
[教學重點、難點]把握哈姆萊特復雜的人物性格;品味詩一般優美的語言。
[教學時數]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最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
1564年生于英國斯特拉福鎮的一個商人家庭。他從小就對戲劇產生了強烈的愛好。20歲后他來到倫敦,先在劇院當勤雜工、馬夫,后在劇團做演員、導演、編劇,晚年回到故鄉,1616年逝世。莎士比亞勤奮好學,他接觸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并接受了人文主義(【釋義】: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社會思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歡樂,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思想,這些都為他的戲劇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他一生共寫了37個劇本,兩首長詩和154首十四行詩。他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創作,代表作有歷史劇《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劇有《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劇有“四大悲劇”:《哈姆萊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佩斯》(也譯為《麥克白》),《羅密歐與朱麗葉》等。莎士比亞生活在歐洲歷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為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在思想領域新興的資產階級文藝對封建文化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這就是歐洲歷的“文藝復興”時期,莎士比亞就是這一時代最杰出的戲劇家和詩人。
二、莎士比亞創作《哈姆萊特》的社會背景是什么?
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偉大的戲劇家和詩人。他生活在歐洲歷封建制度日趨沒落、資本主義興起的交替時代。哈姆萊特是丹麥古代的王子。莎士比亞故意以超越時代的誤差將哈姆萊特搬到伊麗莎白統治未年的英國現實中來。此時的英國,社會矛盾激化,宮廷生活揮霍浪費,社會*不堪,王室與資產階級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莎士比亞借哈姆萊特之口,無情地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不平,充分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思想。
三、悲劇的情節:《哈姆萊特》也譯作《王子復仇記》,是莎士比亞的代表作。寫的是丹麥王子哈姆萊特為父報仇的故事。這出悲劇的情節是這樣的:
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威登堡大學讀書期間突然遭遇了一系列不幸和家庭變故:父親暴亡,叔叔克勞狄斯篡位,母親改嫁給了叔叔。這一切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后來父親的鬼魂告訴他自己是被他的叔父毒死的。哈姆萊特認為他現在的為父復仇不只是為了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國家的問題。他自己要肩負起這個重整乾坤的重任。他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又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怕落入壞人的圈套,他心煩意亂,憂郁寡歡,只好裝瘋賣傻以迷惑仇敵,等待時機復仇。克勞狄斯覺察到了危險,想方設法除掉他。而哈姆萊特為了進一步證實事實*,也授意戲班進宮演了一出惡人殺兄、篡位、娶嫂的戲劇。克勞狄斯果然驚恐萬分,倉皇退席。哈姆萊特的母親企圖勸說他忍讓,卻受到了他的指責,激憤中哈姆萊特誤殺了情人奧菲利婭的父親。狡猾的克勞狄斯這時派哈姆萊特出使英國,并用借刀殺人法,讓監視他去的兩個密使帶去一封信。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時就殺掉他,但被哈姆萊特察覺,半路上調換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殺掉了兩個密使,他自己卻跳上海盜船,脫險回來。哈姆萊特回來后知道情人奧菲利亞因父死、愛人遠離而發瘋落水溺死。*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兒子雷歐提斯為父報仇的機會,密謀在比劍中用毒劍、毒酒來置哈姆雷特于死地。結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王也被刺死。王子臨死遺囑好友霍拉旭傳播他的心愿。
四、聽錄音或分角色朗讀課文,掌握字詞基礎,整體感知。
1、注音積累:吮舐(shǔnshì)砧(zhēn)石傀儡(kuǐlěi)
同衾(qīn)覬覦(jìyú)蜥蜴(xīyì)
2、詞語積累:身無長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受之泰然:心安理得地接受。
伶人:舊時指戲曲演員。
傀儡:比喻受人操縱的人
覬覦:希望得到不應得到的東西。
3、理結構。
(一)戲前安排。由開始至“開場詞”之前
(二)這是寫哈姆萊特精心設計“戲中戲”的準備工作。
(三)戲中。由“開場詞”至“伶后上天保佑我倆永無災悔!”這是“戲中戲”的上演。
(四)戲后。由“哈姆萊特母親,您覺得這出戲怎樣”至文末。這是看戲后各方面的心理反應與心理沖突。
五、作業。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細讀課文,說說你心目中的哈姆萊特。
第二課時
一、哈姆萊特的形象、性格。
檢查上節作業,學生只就課文而言可能只談到哈姆萊特只是一個復仇者。如果結合故事的背景可能談到哈姆萊特的復仇也是一種責任,他不能允許現實中的這么多丑惡的東西存在,他有自己的人文主義的理想,可這些理想和現實產生了激烈的沖突,所以“生存還是毀滅”成了哈姆萊特的名言。如果能結合全劇就能談得更全面深刻一點。
教師歸納總結:悲劇主人公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作品通過他與以克勞狄斯為代表的封建惡勢力的斗爭,全面地展示了人文主義的先進性、戰斗性及局限性。哈姆萊特是一個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藝術典型。
就出身講,哈姆萊特是丹麥王子,屬于封建統治階級。但是他離開朝廷,在號稱新思潮堡壘的德國威登堡大學讀書,并在那里全面接受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形成了一整套對待人類、人生、愛情、友誼等的人文主義觀點。他天資聰穎,為人正直,英俊健康,多才多藝,對世間一切都抱樂觀態度,是一個“快樂的王子”。在情人奧菲利婭的眼里,他是“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實際上,他是一個理想的人文主義者。
回到丹麥以后,一系列意外事故接踵而來:父王的暴死,母后的匆忙改嫁,叔父的篡位娶母。這使他感到悲痛、恥辱、氣憤。父王鬼魂對叔父陰謀詭計的揭露,又給他以沉重的打擊。他越接觸現實,就越感受到整個丹麥充滿了罪惡:宮廷里小人得勢;他的好友搖身一變成了新王的幫兇;而戀人又做了敵人的工具。這一切使他的人文主義理想化為泡影,產生了精神危機,變成了一個“憂郁的王子”。但是,他內心沒有消沉,沒有絕望,而是面對現實,深入思考,探索答案,尋找出路。
宮廷內外的烏煙瘴氣和全國的混亂局面,使哈姆萊特意識到,自己的責任不僅僅是報殺父之仇,而且要重整乾坤。他變得更加清醒,更加深沉了。為此,他曾以裝瘋來試探敵人,以“戲中戲”來揭露敵人,證實了叔叔克勞狄斯殺父娶母、篡權奪位的罪行。但是他未能采取果斷行動處決敵人,甚至放過了最為有利的時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去實現重整乾坤這一偉大目標,一直處于決心行動百又不知如何行動的矛盾之中,于是哈姆萊特成了一個“延宕的王子”。一直到敵人采取新的陰謀步步緊逼的時候,他才斷然反擊。他首先處理了送他去英國的兩個幫兇,又果敢地迎接決斗的挑戰,最后與敵人同歸于盡,報了殺父之仇,而重整乾坤的任務卻沒有完成。
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從客觀上講,首先是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其次,是哈姆萊特性格中的矛盾。哈姆萊特有美好的理想但卻不切實際;他受人民愛戴卻又不相信群眾,而是孤軍奮戰;他勇敢地擔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卻只相信自上而下的改良,而反對人民的*,擺脫不了宿命論的束縛。這暴露了人文主義者的局限性。
哈姆萊特的形象明顯帶有個人的、時代的色彩。18世紀評論家眼中的哈姆萊特是一個明智、富有理性的人,而19世紀則又成了一個憂郁的、夢幻的、冥想的、缺少行動的青年,是一個感傷主義者。到了20世紀,他又成為現代派的悲觀絕望的虛無主義者,或者成為富有斗爭的革命者。
二、鑒賞課文要點。
(一)戲前。
演戲前哈姆萊特的語言,特別是回答國王“你過得好嗎,哈姆萊特賢侄?”的話以及對奧菲利婭的話有何特點?
多是瘋話,這是哈姆萊特故意裝出一副因癡情而精神失常的樣子,胡言亂語。目的是讓人們尤其是國王認識到哈姆萊特是因戀愛失意而瘋了,從而放松對王子復仇的警惕。
(二)戲中。
上演“戲中戲”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試探叔父克勞狄斯殺父娶母、篡權奪位之罪行。
(三)戲后。
1、國王看戲時有何表現?說明了什么?
國王先問“情節”:有沒有要不得的地方?因為他擔心殺人陰謀被人揭穿。
2、國王看戲后有何表現?說明了什么?
國王臉色陰沉、坐立不安,不等戲演完就站起來,并大聲吩咐人點起火把來。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發脾氣”。這一切反常的表現都表明了罪惡被人揭穿時煩躁、害躁的復雜的心理狀態。
總之,課文節選部分的戲劇情節是豐富的。這場戲包含著幾組矛盾線索。在哈姆萊特為父復仇的情節主線外,還寫了他與奧菲利婭間的不幸愛情,他和霍拉旭間的真誠友誼,羅森格蘭茲、吉爾登斯吞對哈姆萊特的友誼的背叛。揭示了社會矛盾的紛繁復雜,也增強了劇作的可讀性。
三、大量運用比喻修辭格,使劇本具有了像詩一樣的語言。明喻如“我的幻想也就像鐵匠的鉆石那樣黑漆一團了”(殘酷的現實使哈姆萊特的理想變得黯然失色);暗喻如“我過的是變色蜥蜴的生活”(應付以國王為代表的人所過的裝瘋生活);借喻如“一響空槍”(一場假戲)。
課文中類似的比喻句還有:明喻如“(開場詞很短)正像女人的愛情一樣”;諷刺情人奧菲利婭對哈姆萊特感情的背叛。借喻如“讓那有毛病的馬兒去驚跳退縮吧,我們的肩背者是好好的”,借“有毛病的馬兒”喻“國王”。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體現了哈姆萊特的機智、幽默,這種語言風格與哈姆萊特裝瘋時的精神狀態相一致。
【教材】
人教版高中必修4第一單元第4課《哈姆萊特》
背景《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其中必修課程部分的“閱讀與鑒賞”要求“發展獨立閱讀能力”,“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地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為此,我們在指導閱讀的時候應引導學生貼近文本,從文本出發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義。而現實是文學經典名著是歷經時間的考驗而流傳至今的,由于時間和空間的原因必然導致閱讀的難度,我們的學生面對文學經典名著時難免有一種畏懼的心理,特別是其中的長篇大作,更讓學生感覺到文本閱讀費時費精力;同時文學經典名著在流傳的過程中歷經歷代大家的解讀,因此經典的背后是極其強勢的解讀言論,這些言論對學生有著很強的震懾力。于是很多學生放棄了對文本的細致閱讀,。而選擇了對強勢的解讀言論的認同,努力在文本與評論之間架起一座理解的橋梁。這樣的閱讀既背離了文本,更遠離的學生自己的心靈,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發展的要求相違背。
問題的提出2007年5月9日上午,在高一(3)(4)班上《哈姆萊特》,這是必修(4)第一單元的第四篇課文。這一單元學習中國古代戲曲和中外話劇,話劇的學習任務是把握劇中的主要矛盾沖突,品味富于個性化的人物語言,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設計】
如下:
〖教學目標〗
了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把握戲劇的復雜的矛盾沖突,了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預習作業〗
利用“五·一”假期閱讀《哈姆萊特》全劇,寫了一篇關于哈姆萊特的人物評論。
〖教學過程〗
自讀課,學生交流閱讀心得,評論哈姆萊特形象的意義,教師引導小結。
在課前檢查預習作業時,發現學生交上來的作業中沒有自己的體會,多是借鑒來的有關哈姆萊特性格的經典評價,如“為了正義而復仇的王子”、“人文主義的英雄”、“思考者”、“憂郁王子”“敏于思考而懦于行動的人”等等。這些結論顯然超越了學生可能的閱讀高度。在課堂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觀點如出一轍,沒有個性,無須交流;而當我質疑他們的觀點時,他們無法為自己的觀點提供可靠的細節依據──這意味著:學生并沒有認真閱讀作品,只是了解了故事情節;學生沒有解讀作品的信心和能力,只好借別人的言論來應付作業,而當他們看了那些經典評論后,越發喪失信心,徹底臣服于這些言論,最終造成強勢的解讀言論對學生主體意識的*。
主題的確定經過思考,我認識到教師在指導高一學生閱讀文學經典名著時,需要細致地引導學生閱讀作品,親近文本,親近自己的心靈,尊重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時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閱讀的意義和價值,正確看待別人的解讀言論,避免閱讀個性被強勢的解讀言論所扼殺。
問題的解決認真閱讀《哈姆萊特》后,我決定修改教學設計,2007年5月11日重上這堂課,引導學生貼近文本,貼近自己來閱讀。教學設計如下:
〖教學目標〗
了解哈姆萊特的性格,初步了解人物形象的意義。
〖教學重點〗
品味哈姆萊特的語言,體會人物的內心。
〖教學難點〗
了解哈姆萊特的性格。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每個人都可以對哈姆萊特提出自己的理解,但“一千個哈姆萊特還是哈姆萊特”,每一種理解都必須以文本為依據。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聆聽哈姆萊特的心聲,理解哈姆萊特的行為,感受哈姆萊特的形象。
二、利用多媒體播放關于哈姆萊特的對白片斷
(出自“上譯經典”臺詞忠實于原文,人物表現到位),學生仔細觀察人物的表情,體會人物語言,思考問題:
片斷:哈姆萊特得知母親再婚后的獨白──
問題1、哈姆萊特在這一場變故中失去了什么?他此時會是什么樣心情,他不斷強調“還不到一個月”表現了什么樣的心理感受?他想到“自殺”這個詞意味著什么?
片斷:哈姆萊特見到父親亡魂后的獨白──
問題2、哈姆萊特此時烈的感受是什么?“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這句話該怎樣理解?
片斷:哈姆萊特裝瘋后,叔父利用莪菲利亞來試探他,孤立無援的他關于“生存還是毀滅”的思考──
問題3、哪些語句是表現了哈姆萊特內心的痛苦?是什么讓他又一次思考“生存與死亡”的問題?這體現了他什么樣的性格特點?
片斷:叔叔懺悔時他關于“殺與不殺”的思考──
問題4、哈姆萊特放棄此時復仇是因為懦弱嗎?
片斷:哈姆萊特在母親房里誤殺大臣波洛涅斯并指責母親的片斷──
問題5、哈姆萊特為什么殺波洛涅斯,他是個拖延行動的人嗎?哈姆萊特對母親是什么感情?
片斷:比劍(*及結局,也是課文內容)──
問題6、哈姆萊特接受比劍可以看出他什么樣的性格弱點?他最終與對手同歸于盡,這一結局哈姆萊特能否避免?
三、討論交流,回答以上問題
要求:
1、換位思考用自己的心去體會人物的心,一定要尊重自己的感受。
2、在語境中理解人物的語言,從哈姆萊特的身份、地位的變化中去體會語言的涵義。
3、將思考得出的結論和你所借鑒的評論進行對比,看哪些觀點一致那些觀點不一致,為什么?(這個問題主要目的在于引導學生明白閱讀原則: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閱讀理解,重要的是閱讀理解的過程,而不是結論。)
四、將討論中形成的對哈姆萊特的評價整理成文,要求觀點清晰明確,言之有據,論據充分
主要觀點如下:
哈姆萊特無非就是一個不幸的青年,陷入了命運的陷阱。
哈姆萊特是個善良的人,有應付問題的心機卻無復仇的計劃,他注定要失敗。
哈姆萊特的憂郁的性格是他的致命弱點。
哈姆萊特曾經的優越決定他的懦弱,他是一朵溫室里的花。
哈姆萊特長于思考,但絕非懦弱。
哈姆萊特是一介書生,絕非英雄。
哈姆萊特是一個迷信命運的人,這讓他難有作為。
教學目的:
1.激發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2.引導學生掌握探究名著的方法;
3.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品評能力;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通過問題探究梳理情節,使學生對“悲劇”這一戲劇的主要體裁有一定的認識。
2.過程與方法:問題反推法把握情節與矛盾沖突;討論、總結品讀人物與鑒賞語言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認識哈姆萊特復仇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理解悲劇實質,即主人公悲慘結局的不可避免性與矛盾沖突的不可調和性。
2、難點:《哈姆萊特》的藝術價值。
教學方法:
1、以學生活動為主,課堂上教師以提問者的身份出現,以問題引入法激發學生的思維,帶動學生以小組活動的方式展開討論,學生總結,教師點撥。
2、以探討的方式引導學生各抒己見,分析人物性格。
3、用朗讀點評法深入鑒賞分析戲劇語言。
4、四個組進行回答評比,回答組加分,辯論加分。評答手。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師課前準備
1、準備問題卡片和PPT課件。
2、讓學生課前搜集資料,做成小卡片用便利貼粘在書上,卡片內容為以下四項:
A、莎士比亞簡介及其主要作品
B、《哈姆萊特》內容簡介
C、本課生字、生詞
D、悲劇的定義
3、布置學生通讀全劇和本課,在課文中劃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旁邊作簡要評注。
學生課前準備
1、課外找資料通讀《哈姆萊特》全劇劇本。
2、搜集資料完成小卡片內容整理粘貼在書上。
3、朗讀課文節選部分,劃出感受深刻的句段并在書上做評注。
教師課中活動
1、檢查學生課前準備情況
2、導入
3、分發問題卡片
4、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了解劇情,理解悲劇的實質之一。
問題一:哈姆萊特最后是怎樣死的?請為哈姆萊特尋找殺人兇手?
問題二:節選部分還有沒有殺害哈姆萊特的陰謀?有沒有成功?舉例
問題三:如果比劍殺害哈姆萊特也沒有成功,克勞迪斯會怎么辦?他的最終目的是什么?
問題四:哈姆萊特之死的悲劇有沒有不發生的可能性?
師生互動總結:悲劇的實質之一,即,主人公悲慘結局的不可避免。
學生課中活動
1、學生互查資料卡片及課文句段評注情況,做簡要匯報和評比。
2、選擇問題卡片上的問題,小組合作討論,完成全部或者部分問題,推選代表準備發言。
3、推選代表回答自己小組討論的問題,并評價是否同意別人的觀點,說明理由。
教師課中活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發現矛盾的雙方不可調和的矛盾沖突,以幫助理解悲劇的實質。
問題一:新王克勞迪斯為什么一定要讓哈姆萊特死?
問題二:新王克勞迪斯采用了哪些手段讓哈姆萊特死?為什么要這樣做?
學生課中活動
1、思考提出的問題,自由組合進行討論。
2、選代表回答或自主回答。
師生互動總結:
總結一:從新王克勞迪斯的角度看沖突——悲劇就意味著沖突,沖突就意味著矛盾無法調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總結二:從哈姆萊特的角度看沖突——不斷的應對沖突不讓死亡的悲劇發生,而悲劇最終發生。
總結三:悲劇的實質之二:矛盾沖突的不可調和甚至是制造死亡。
教師課中活動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品讀戲劇人物性格。由于知識水平、生活閱歷、思想觀念、閱讀心理的差異,不同的人對同一部作品的評價往往是不相同的。展示恩格斯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問題:你眼中的哈姆萊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能不能從課文里找到例證來說明?可暢所欲言。(提示:從——何處——可見,哈姆萊特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學生課中活動
學生思考,自由討論后各抒己見,并對別人的觀點進行點評
師生互動總結:品讀人物可以從哪些角度入手?
教師課中活動
1、指名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預習時劃出的感受深刻的句段。
2、點名讓其他同學對其朗讀進行點評。
3、讓學生評析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特點。
學生課中活動
1、朗讀自己劃線的句子,并讀出寫的評注。
2、評價同學的朗讀,說明理由
3、齊讀指定的句段,鑒賞評析莎士比亞戲劇語言的特點。
師生互動總結:鑒賞戲劇語言應立足于什么?
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題、小練筆、四周時間讀完《羅密歐與朱麗葉》
教師課后活動
1、整理學生的問題回饋卡片。
2、針對本課教學中的興奮點和不盡人意點做教學筆記。
學生課后活動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
2、思考問題:哈姆萊特既知殺父兇手是誰,為什么不去做復仇這件事?圍繞這一問題探討《哈姆萊特》的寫作意圖和藝術價值,寫出400字的劇評。
3、四周時間讀完《羅密歐與朱麗葉》
學生問題反饋: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負責收集整理本課學習中還存在的問題和見解。寫在小卡片上交給課代表統一上交,留在下節課討論解決。評問題組。
Copyright 2010-2019 Qinzibuy.com 【親親園丁】 版權所有 備案編號:粵ICP備14102101號